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写耽美文
“不能理解耽美的男人对耽美狼的评价:耽美狼就是看见两个男人在一起就兴奋不已然后想象两人如何如何总之是做一些少儿不宜举动而她们却显得兴奋异常并乐此不疲的发挥最大思维能力直到从中体会到男人无法理解的快乐的无良女人。”(出自紫蓝碧的《攻受定律》)
耽美,这是个完全不能从中文语境下想象含义的词儿,不然,你就被彻底耽误了,那就从下面延展出来的关键词看起。
纯爱、唯美、梦幻、非生殖、理想化、单纯、浪漫、无邪、自然、纯粹、纯洁、追求、唯一、悲伤、极致、吸引、幻灭、美少年、幻想、希望、欲望、连接、融合、独立、纠结、绝望、女人写给女人的……
还有一些关键词是耽美不能回避的内容,看上去有点和唯美不沾边儿,可不容忽视,尤其这些内容是很吸引眼球的,如重口味、SM等。
食色性也,虽然这四个字不仅仅说的是性,而是一种道。
先不拽文了,不然担心被飞来横砖拍死,咱们从历史谈起,会不会显得正经多了?
日本的命运与耽美作者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耽美的诞生承载着原创地日本人们(尤其是女性)跌宕起伏的命运。
“昭和24年组”出现的年代,日本的状况很不乐观。战败后的那个时期,正值自恋严重受挫的日本人民恐怕难以弥合那种绝望,而越是绝望越是萌生对唯美事物的向往,因为现实太残酷了,人类的自我保护和麻痹的本能让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丝生机。
在这里,女人可以肆意重构现实生活中满目疮痍的国家(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父亲的象征,而不是母亲,尽管很多人都说祖国妈妈什么的,但细想,国家是说一不二的,是荣誉感的象征,是一切规则的代言人,与母亲相比没那么温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女性作家出现了,用她们的细腻文字,动人而虐心的故事部分治愈着这个满是伤口的年代。
为什么男人不出来写呢?回答是,男人根本自顾不暇,在弥漫着哀伤和绝望的年代里,男人们都对理想化客体(天皇)的失败而萎靡不振。这种理想化的破灭是极其危险的,这就不难理解日本文化中那种效忠与自我了断的情节了,更不难理解耽美文中那种哀怨里面的固执,有时甚至是同归于尽的美。那是一种我要与最爱的人生死相依,苦难相容,不允许丝毫缝隙的窒息感。
对,窒息,日本那时正是这个状态,被原子弹重创;侵略计划被摧毁,死伤无数;被国际谴责,从里到外没有一处好地方;被美国死死掐住了脖子,早就没有轰炸珍珠港偷着乐的兴致,谁让你没事儿招惹人家核武器国家的。可见自我膨胀到了什么程度,那些敢死队的兄弟们抱着必死的决心,没准脑子里把整个地球都插满了“膏药旗”。
这是某种催眠,那时的人们需要完全忘我,彻底“分裂”,反人类、反社会。
任何国家都有大无畏的子民,源于父亲角色的缺失,于是一国之君成了最好的投射对象,通过认同对方的一举一动反射自己的威严,在对方的世界观里融化着自己,其实也是迷失着自己,君主一句号召,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
耽美文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从关系层面说,追求过度认同和融合是种没有边界的表现,而个体的边界是非常重要的。耽美文一方面写出生动的人物,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另一方面,都极其渴望与他人发生情感关系,彼此懂得,介入,甚至融化。在过程中经历无数次考验,屡屡折磨或被折磨,似乎这样写才能稀释当时沉淀在女人心里的那份踌躇,看着曾经如此不可一世的君主和男人们颓废到极点,哪个女人不动容。
于是女人们发展出一种能力,让自己深爱的男人在故事里重新活一遍,他们永远年轻貌美,纯洁如初,没有被世俗浸染,被家庭所累,被国家兴旺禁锢,他们追求着属于自己的纯纯的爱,无关生育,只关风月。
女人宁可让自己隐退,不再俗气地写男女之情,能把这些写好其实并不难,而男男爱写起来却实在不容易。
首先,大家都是直女,如何有带入感呢?事实证明,人类的想象世界可以自由得一塌糊涂,好死不死的是会特别抓人的眼球与心,想必人类的内心深处都有类似的情结,可压抑与回避和否认生生把这些视而不见了。往往越压抑什么,就越反弹什么。从日本的性文化中不难窥见,所有关于感官的细腻呈现,和暴劣的残酷其实是一回事儿,是心理能量的不同面而已。
说到这里,你是否害怕自己也有这样的暴力倾向?别怕,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有过亲手杀死别人的念头。真的,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当我们遭受很多制约、误会、控制,乃至精神虐待(忽视、扭曲、否定、排斥)时,恨不得让那个人永远消失在自己面前,但这个念头多可怕呀,听上去血腥,其实预示着我们要通过分裂来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然,我们都霸占着对方的位置。
比如和母亲过于亲密而排斥父亲,很可能因这个亲密而带来仇视,指的是不允许母亲做任何和自己分离的举动,相当于一直在母亲的子宫里没有出来,那是很可怕的。有点儿像寄居蟹,或者血吸虫,肆意地吸取母亲的能量,貌似天经地义,因为我们是她的孩子啊。可千万,千万,别太拿自己当孩子,这只能说明退行(心理学名词,指个体在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后文会有详细解读)无处不在,是病。
精神世界与身体的关系是什么?如耽美文作者,一方面饱受战乱动荡社会的影响,心里的苦与恐惧谁知道?一方面,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文字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让大家有个喘息的空间。你说它是麻痹自己也好,精神鸦片也罢,只要它能片刻缓解大家的焦虑,就有其心理价值。
病态的“完美”
耽美也称“少年爱”,一片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似乎在那里面人是不会老的,情是不会死的。
这不仅仅是种怀旧,更多的是沉溺其中不想出来,把自己大多数情感浓度提高了很多倍,凝缩于故事中,那种极致到无以复加的真、纯直接抓住了人心里的脆弱,如游丝,吹弹可破,所以很多关系才看上去唯美其实很折磨人。
不得不说说人们对“完美”的渴望和追求,有时是病态的,就如患上了一种强迫症,瑕疵能要了他/她的命,就算死,也要死得美,恐怕就是一种无法识别的强迫,因为人很难对美的东西说“不”。
耽美,一个无法从字面上解读的东西,而一个美字,却点睛,但略显单薄无法说尽它的美,这恐怕就是语言的局限性吧。
美有那么重要吗?完美有那么重要吗?当然有了。
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接受残缺的自己(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
一个人是怎么对自己的,就会怎么对周围的人和世界。一个挑剔的人,是不会放过你的过错的,跟这样的人交往时间长了,你会被压迫和主宰,似乎横竖都不对,千万别认同他/她对你的判断,你大可以反过来问问这个人,当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犯错了,会不会原谅自己?多半那人会说,我压根儿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就算出了,也不会原谅自己,一定要改变!
然后,你大可以回敬他/她一句,你是你,我是我,我可不会对自己这么狠。
对自己狠的人是紧绷的,无法体会放松的快乐。
放自己一码吧,就像咱们的耽美历史,那是朵在纠结与痛苦中诞生的美丽的花,且花开千万朵,终究躲不开爱恨情仇。也就是说,我们再怎么对自己狠,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对爱与欲望的追逐,爱自己,爱他人,被爱,甚至被抛弃,都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动力。
文章中不可避免要描写身体,它在此刻反映的是人性在最根本的地方和自己靠近,堪称绝美。用男人的口吻和用女人的口吻写作,那是两个世界,所以日本一代名家大岛由纪夫屡屡也对女人如此的写作功夫惊叹。
有人仅聚焦于耽美的性描写并投以非议,拜托,鸡蛋里是永远可以挑出骨头的,就看你是不是喜欢这个鸡蛋。
一切非议都源于是否有兴趣和接纳程度。
一切艺术表现方式都基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且一定还有我们不够了解的内幕。耽美文没有停止,一波又一波新鲜活力的作者,是大家的福气。没有战乱,没有割裂,人依然可以写出痛苦和挣扎,纯洁与唯美,这是人性最深处的需要。
性别认同与攻受世界
孩童时代的性别认识
有幅很有名的照片想必大家都看过,就是一个小女生拉着对面男生的短裤往里看的镜头,童趣暴露无遗,堪称经典。
还有前阵子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张照片,某国一个父亲陪着儿子穿裙子,父子俩在街上走,背影充满爱,这张照片被转载了无数次,可见大家对这个爸爸和儿子多喜欢。
前面那照片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对性别的好奇与探索,充满童真与乐趣,无伤大雅的“骚扰”。
后面则是爸爸对儿子的情感支持,不阻断孩子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而不是拒绝性地告诉儿子,这样不好,你是男的,就该如何如何。
人的生物性别在妈妈子宫里就决定了,出生那刻,医生护士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我们的性别,似乎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们有了第一个“身份”。
然后,大人们根据我们的生物性别买适合的衣服,做相应的教育,比如男孩要勇敢坚强,女孩要柔美贤惠。看吧,这标签贴得多瓷实。
然后,我们成了别人嘴里的男孩或女孩,扮演着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美美地抱着芭比娃娃或者挥舞着塑料刀剑。
再然后,我们总有一天会自己发现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就像那个看人家内裤里面风景的女孩子一样。
大多数低龄儿童(2~3岁)已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但不能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
你如果给一个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穿上裙子,其实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打扮与生物属性不符,这也就是那个外国爸爸做的事情,也穿起裙子,如此生动地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一味打击与否认。
话说还有很多家长愿意按自己的喜好打扮孩子,忽视了这要看孩子的年龄,随着年龄长大,能量与感情守恒定律的出现,孩子的心里必须恒定一个性别角色,而外界的不稳定会造成信息混乱,对日后的个性形成与性别认同产生一些问题或困惑。
我们是否喜欢这样的自己?是否接受自己的性别,爱它,爱自己呢?
性别认同与存在感
一个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性别的人才能很好地体会性别带来的确定感,从而有自信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请注意,这里绝对不仅仅指性行为,在这之前,每个人都要先建立起来的是性意识,在此基础上延展与深入体会性的意义和乐趣,攻与受的说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性地位。
话说性别认同到底是什么呢?用弗大爷的话是性心理发展不可或缺的阶段,非常重要,如饮水思源的那个开头,从存在主义来说它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存在感——我是谁、由什么组成、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受欢迎等。
说到受欢迎,一定会提到我们最先生活的那个环境(家庭),每个孩子都是最先通过对异性抚养人的喜爱来捕捉隐隐约约的性意味的,我们是不是被对方喜欢、接受,是不是有吸引力等。
男孩子与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微妙的不同,男孩子与母亲的融合状态是排斥父亲的,父亲的出现对男孩儿来说如威胁与禁忌,精神分析把这个叫“阉割焦虑”,如把茂盛的麦苗割断,不疼才怪。
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必须面临从与母亲过分黏合的状态中分离,承受来自父亲介入后的三角关系,父亲就成了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非常重要,他意味着要让男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男性,与母亲过分依恋是对父亲的竞争和位置的剥夺,从而激发出他对父亲的反抗,然后才是认同或者崇拜。看,我爸爸多么有力量,我也要像他一样,总有一天找到属于自己的女人(前面我们提到过心理学的经典故事俄狄浦斯)。
女孩子则迂回一点儿,她与母亲的融合父亲一般不会多加干涉,不像男孩子那样禁忌多多。可潜在的问题就是,女孩子无法从和母亲的关系里找到属于自己性别的认同,而这个认同最好是来自父亲的,那么,父亲就成了一个吸引女孩儿的位置。孩子通过观察母亲和父亲的互动,看到母亲是如何用女人的特质来吸引男性的,当这个意识出现后,女儿就会更多地朝向父亲有个吸引。
异性相吸,是普世的道理。
那么,就出现了特别关键的东西,女孩子的被阉割感和男孩子不同。女孩子没有男孩子优越,生理结构导致女孩很多行为是没有占有与攻击性的。而男生则不同,仅从小便的姿势就不难看出区别,于是,有种先天的“自卑”在女孩子心理藏着。
当女孩子意识到可以用其他,如美丽的容颜、动听的声音、曼妙的身材吸引男人时,当初那种自卑会得到缓解。因来自男孩子的追逐会帮助女孩子建立性别的自信与满足,从而认可自己的生物性别,达到统一。
那种被追逐感,相当于接受对方的欣赏与爱、控制,这么说你会听着舒服吗?细想,无论恋爱还是性关系里,总有一方是相对主动,另一方就相对被动,如齿轮咬合机器才好运行(关系才得以进展)。不然,我们可以想想,两个都是攻击型的人,谁也不让谁,都争取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此相似,到头来不打得头破血流才怪。
换个思路,如果两个人都是被动接受的,那只能“等到花儿也谢了”对方也不可能知道自己被喜欢了那么久。
所谓的缘分其实都是略带牵强的幻想,无外乎你是否笃定自己要什么,不肯放过动心的机会,一见钟情后那种心动何时要表达,总要有一个人表白。不然,横竖对方都不知道原来自己的出现已经惊扰了一个人的所有感觉。
说的不管多浪漫,始终都逃不开攻与受的世界。
由于耽美文几乎都是女孩子在看,所以关系中也被赋予了异性恋交往中的角色定位,即便看上去是男男的爱,可由于作者的性别就无法规避女性角度。因此,几乎所有耽美文中每对儿情侣都有明显的个性,那就是攻与受。
这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标签式表达方式,惯常大家也会认为异性恋中男性偏主动,女性偏被动,于是BL中相对阴柔的那个男生就承担了女性特质,这也是作者投射了自己需要的原因。
当然,也有攻攻与受受的组合,会让很多情节变得扑朔迷离。如两个照镜子的人,太像了,可以很好地懂对方,达到融合,但也恰恰因为一样而远离,搞了半天都像是自己和自己玩儿,有点儿自恋。
当然,攻与受有时候很容易让外界理解成虐与被虐,一个虐字似乎已经注定了这样的关系是非理性和不舒服的,其实这里面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内容,别紧盯着性不放,从精神分析角度我们可以看看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以后章节里会提到。
心理性别的精神分析
以下是攻受的几种组合,想听听这里面都藏着怎样的玄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