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欠一边。三梁四柱烈火烧,除却双钩两日全。
同游幕僚宾客“驻足良久,莫之能辨。”唯有班蒙从容不迫,娓娓解道:“一人不是‘大’字吗?二曜即日月,不是‘明’字吗?尺一是十一寸,不是‘寺’字吗?点去冰旁是‘水’字;二人相连是‘天’字;不缺一边是‘下’字;三梁四柱而烈火烧,是‘无(无)’字;两日除双钩是‘比’字。合起来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
众人听罢,无不赞叹班蒙的奇智。
欧阳修戏出谐音谜
一次,欧阳修与一位同乡到一家饭店用餐,要了一壶酒,四盘菜,边喝边聊。店主看欧阳修是官府中人,热情招待。他们吃完后,店主赶快过来说:“小店初开,酒薄菜差,不知合不合您二位的口味,请官人多多指教。”欧阳修回答说:“酒尚可。菜嘛……”说到此,欧阳修笑着打住了。他看店主是个聪明人,便让店主拿来笔墨,在墙上写下四句打油诗: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写完,他对店主说:“看明白了,就知道我对你的菜的评价了。”店主看了半天,大惑不解,当晚又苦思冥想了一整夜,到天亮时才明白了那四句诗的意思。
第二天,欧阳修又来到这家小店。店主一见,赶快端来四样调味品,笑着问道:“昨日菜中是不是少了这四样东西?”欧阳修一看,大笑起来,并连连说:“对了!少的就是这四样。”店主高兴地亲自端上和昨天一样的四种菜,请欧阳修尝尝今天菜的味道如何。
欧阳修尝过,觉得果然好多了。原来今天的菜中添加了“盐、蒜、姜、酱”四种佐料。这也就是欧阳修昨日题在墙上的四句诗谜的谜底。原来,“大雨哗哗飘湿墙”隐“无檐”,谐音“无盐”;“诸葛无计找张良”隐“无算”,谐音“无蒜”;“关公跑了赤兔马”隐“无缰”,谐音“无姜”;“刘备抡刀上战场”隐“无将”,谐音“无酱”。每句都用了谜语的谐音法。
化缘和尚的隐语诗
元代画家柏子庭,江苏嘉定人,不仅画作得好,诗也写得好。他看破红尘,无意于仕途,出家当了和尚,一个人经常外出到名山胜水游玩观摩。有一天夜晚,柏子庭到一家旅店借宿,店主人见是个游方化缘的和尚,便不热情接待。柏子庭向店小二讨点香烛,店小二也推说没有。店主人后来听说他能写诗,就让他为店里题一首诗。柏子庭想了想,提笔在墙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门前不见木樨开,惟有松梅两处栽;
腹内有诗无处写,往来都把轿儿抬。
这首诗的字写得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店主人识字不多,也不去琢磨诗的意思,只是觉得字写得不错,便很高兴。一晃一年过去了,一天,柏子庭的好友子畏也来到这个店中歇脚,看了壁上的题诗后,笑着对店主人说:“此诗是谁写的?他是在嘲笑店中没有香烛纸马呀!”店主人一听,忙问:“客官,这话当真?”
子畏笑着说:“你看,‘门前不见木樨开’,是说无香;‘唯有松梅两处栽’,是说无竹,竹谐音烛;‘腹内有诗无处写’是说无纸;‘往来都把轿儿抬’是说无马。”
店主人生气地说:“这个和尚。”子畏听说是个和尚所写,恍然大悟道:“你说是个和尚所写?怪不得看这字很眼熟呢,这肯定是柏子庭写的。”店主人这才明白,原来那天慢待的竟是大画家柏子庭,懊悔不已。
画扇面唐寅讽恶棍
明宪宗成化末年,宁王朱宸濠为伺机谋反而广泛网罗人才,聘请唐伯虎到幕府中。唐寅当时因蒙受会试案不白之冤,断绝了仕途之路,又不知道宁王的图谋,只希望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于是就到了南昌宁王府。宁王把他安置在阳春书院。不久,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野心,便终日以诗酒自娱,佯狂佯醉,寻机逃出虎口。
宁王府中还招了一批无赖之徒,其中有李自然、李自芳弟兄俩,仗着宁王的势力横行霸道。有一天,李氏兄弟俩找到阳春书院,让唐寅给他画扇面。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唐寅便在他们的扇面上画了一株桂树。李自然假充斯文奉承道:“唐先生真乃神笔,我辈好像闻到了扇面上的桂花香。”李自芳也在一边凑趣说:“真的好香啊!”
唐伯虎看他们那副嘴脸,灵机一动,又在桂花树边画了两只张牙舞爪的青壳蟹。两个蠢材哪知其中机关,千恩万谢地拿着扇面走了。
原来这是唐伯虎作的一则画谜,隐含四个字:“横行香里。”“香”与“乡”谐音,“横行香里”就是“横行乡里”。暗示两个无赖就像青壳蟹一样横行霸道。
曹娥碑隐
东汉时期上虞有一姑娘名叫曹娥,因父亲淹死在江中未打捞着尸体,心中十分悲痛,便投江自尽。上虞官府上奏朝廷表彰曹娥为孝女,并给她立了一块石碑,名叫“曹娥碑”。请才子邯郸淳写作碑文。
据说邯郸淳当时才13岁,文章写得特别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大文学家蔡邕(即蔡文姬的父亲),听说了这件事前往观看,赶到时天已经黑了,便用手摸着碑文读,读完之后在碑的后面写了八字批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有一次,曹操从碑旁经过,看到了蔡邕的题字,一时不解其意,便问随行人员有谁理解。主簿杨修回答说:“我理解。”
杨修说:“黄娟,是带颜色的丝,色丝合一‘绝’字;幼妇,是年少的女子,少女合一‘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女子合一‘好’字;齑臼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器具,受辛合一‘辞’字。总合起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赞美碑文写得好。”
马鞍题诗
南宋辛术年间。江阴举子袁舜臣赴京参加会试,临行前,他在马鞍上写了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床何所有。
完名直待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开始,人们以为是一首平常的诗,只是不解其意。后为苏州举人刘碱看到,一下就识破了本来面目。
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谜底是“辛未状元”。此诗每一联影射一字:六加一、十为“辛”字:杏除去口加一横为“未”字;“床”(古写异体作“爿木”)掩去一半为“爿”。大字加一点为“犬”,合成“状”(繁写作“状”)字;“完”去掉宝盖头为“元”字,合起来是“辛未状元”。
“十”字谜
一组谜面是这样的:旦底、挖工、眠川、横目、缺丑、断大、皂底、分头、丸空、田心。
谜底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一系列谜语用的是会意拆字法,如“旦底”,取“旦”字的底,是一横.为“一”;“挖工”,挖去“工”字中间的一竖,为“二”。“眠川”,卧倒的“川”,即横“川”,为“三”……以此类推。
王维买药
王维是唐代大诗人。有一次,他到中药铺买药,柜台里站着一个端庄素雅的姑娘,王维便想试试她的才气,于是对姑娘说:“我买吃罢宴客酒何为?”王维和姑娘打起了诗谜。
姑娘眼珠一转,答道:“吃罢宴客酒‘当归’。”马上拿出了当归。
王维说:“我二买黑夜不迷途。”
姑娘笑着说:“‘熟地’不怕天黑夜。”又拿出了熟地。
王维说:“三买艳阳牡丹妹。”
姑娘答:“牡丹花妹‘芍药’红。”
王维说:“四买出征在万里。”
姑娘答:“万里戍疆是‘远志’。”
王维说:“五买百年美貂裘。”
姑娘答:“百年貂裘是‘陈皮’。”
王维说:“六买八月花蕊蕊。”
姑娘答:“秋花朵朵点‘桂枝’。”
王维说:“七买蝴蝶穿叶飞。”
姑娘答:“‘香附’蝴蝶双双归。”
王维大喜,他虽然没有说出一种药名,却把所需要的七味中药全部买到了。姑娘才思敏捷,对答如流,真可谓是秀外慧中,使王维深感钦佩。
异曲同工
宋神宗元丰八年,刚满四十一岁的黄庭坚,因才学出众,而蜚声朝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在京期间,常与大儒名流、学界泰斗诗酒相会,切磋诗文书法。
当时,与黄庭坚同朝为官的司马光,正立志编撰一部《资治通鉴》,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他见黄庭坚诗文、书法都有很深的造诣,且谙熟古今历史,便邀他来书斋宽叙畅谈。
品茗谈笑间,司马光想试试眼前这位江西老表解诗破谜之才。于是捋须含笑,赋七言绝句一首:
岭上青松如虎啸,
河边柳丝似雨飘。
池内荷花齐作揖,
园中牡丹把头摇。
黄庭坚听罢,笑而不语,取过文房四宝挥毫作答。诗云: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司马光俯身细看,不禁拍案赞叹道:“你我异曲同工,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不久,司马光上奏皇帝,批准让黄庭坚参加《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
原来,他们二人所咏的为同一自然现象,谜底是:“风”。
客商卖货
从前有三个商人,一个姓张,一个姓李,一个姓王,因是同年同月生,又是同县同村人,所以就结拜成生死弟兄,结伴到外乡做生意。
一日,三人来到一家客栈,饭后,客栈老板问这三个人贩卖的都是什么货,有没有居家需要的东西。姓张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
上边直流水,下边有行人。
姓李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又圆又扁肚里空,有面镜子在当中。
老板用它要低头,摸脸搓手又鞠躬。
姓王的商人说他卖的是:
铁打一只船,不推不动弹。
开船就起雾,船过水就干。
客栈的老板拊掌大笑说:“各位所卖,目前市场正缺,恭喜发财。”果然如客栈老板所说,三个人确实发了一笔财。三人所卖的东西分别是雨伞、脸盆、火熨斗。
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指在面临危险或麻烦时,或一项工作受挫,想一走了之时常说的话。那么“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说它来自南北朝名将檀道济避魏的故事: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以后,他被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督师伐魏,接连打了三十余仗,屡战屡胜,但当大军到历城(今山东济南)时,粮草资运不继,不得不退兵。当时被魏军抓去的俘虏都说军中粮草不足,士兵疲惫不堪。如果草率返兵,魏军势必乘势追杀,后果不堪设想。
檀道济在夜晚时命令士兵引吭高歌,作出兴奋的样子,并把所余的一些米撒在沙子上。第二天,魏军一看,对方竟还有粮食撒在地面上,便以为对方粮草很充足,所以没敢追杀,檀道济又命士兵们都身穿战时的甲衣,自己也全身披挂,坐着战车缓缓驶到军队的外围,样子从容镇定,一点也不像要败走撤退的样子。魏军怕中埋伏,不敢靠近,于是便回城了。
檀道济虽然没有攻克河南,但以疲惫之兵,无粮之态全军而返,使他名声大振,魏国的将军都非常忌恨他。
不过,有人歪曲了檀道济的计谋,将他的撤退视作败绩。如南齐的王敬则就说:“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这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本源。
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五岳指的是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据考证,“五岳”的提法始自汉武帝,到汉宣帝时确定了以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恒山为北岳(在河北省曲阳县)。其后又改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的时候开始以山西的恒山为北岳,到清朝时祭祀北岳就改往山西的恒山了。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很多。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
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三山也就是指三神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总称“三神山”,据说山上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
其实,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是泛指中国的所有名山。
骑虎难下
“骑虎难下”,现在用来比喻做事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而又无法中止。这一成语出自《晋书·温峤传》中的一个故事。
东晋成帝的时候,大臣温峤组织了一支联军去讨伐叛乱的苏峻。战争刚开始时,有几路联军连续失利,军中粮食也快吃光了。这种境况很让主帅陶侃着急,他生气地对温峤说:“你动员我来时,说一切都已安排妥当,现在交战不久,军粮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马上供应军粮,我只有撤军。”
温峤听后,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就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缺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就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我们,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的身上,不把猛兽打死,怎么能够下得来呢?咱们只有一鼓作气坚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将苏峻的叛军打败了。
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一句话,后来就演变成了成语“骑虎难下”。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这一成语出自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的“难得糊涂”匾额。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这里观摩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到发现天黑时,已经无法及时赶回家中了,不得已只好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号“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由于砚台过大,还留有许多空白,郑板桥便请老人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分道扬镳
在“分道扬镳”中,镳,是马身上的响铃。扬镳,指驱马前进。因此,该词就是分路而行的意思,现在多用来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这个典故出于南北朝时期。
北魏时,京兆尹(管理首都的长官)元志,生性耿直,素来不肯向达官贵人低头让步。有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元志的官职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首先回避,但他就是不让,李彪一见,很不高兴,就当面斥责了他。他见李彪生了气,更不肯让路。
就这样,两人谁也不愿示弱,便去找皇帝评理。李彪说自己乘坐华丽的车子是经过皇帝许可的,小小一个京兆尹怎么能同自己对抗;元志则说他是京城的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能给李彪让路呢?
皇帝不想二人因此结怨,要做一个和事佬,就说:“你们不要争吵,洛阳是我的地方,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分开路走,各走各的。”两人出了皇宫,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分开了,从此一个走路这边,一个走路那边。
生吞活剥
生吞活剥,现在用来比喻生硬地、机械地搬用别人的言论、经验、方法等。
这个词出自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枣强县尉张怀庆爱剽窃名士文章,他见李义府的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迥雪影,好取洛川归。”写得很好,就在李诗每句前添了两个字,说是自己做的诗。诗被他改成:“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迥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李义府的诗本来不错,被他这一改,立即变得不成样子了。事情传出来后,士人大哗,称他为:“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说到“生吞活剥”,不得不提一下古时的“剥皮诗”。所谓“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运用颠倒、删除、增添或者改动数字等手法,使原意更好或与原意相反,借古讽今,读来妙趣横生,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