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41

第41章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祠壁题诗

元末群雄割据时,胡闰感叹地说:“天下谁是真命天子呢?”他在壁上画一松树,又题了首诗:

幽人无俗怀,写此苍龙骨。

九天风雨来,飞腾作灵物。

明太祖朱元璋西征陈友谅,攻下饶州,在住宿时,看到胡的画与诗,就召见了他,并有所劝勉。洪武四年,饶州推举胡为秀才,胡入朝晋见,太祖说:“你不就是在鄱阳祠壁上题诗的那个人吗?”于是授他都督府都事,不久晋为经历。

睡到饭熟

钱宰几次告老还乡,都没得到批准。有次早朝时,他吟诵了一首诗: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在文华殿宴会结束时,朱元璋就对他说:“你昨天做了首好诗。但我什么时候嫌过你呢?你应该把‘午门朝见尚嫌迟’改为‘午门朝见尚忧迟’。”又说:“我今天放你回乡,你在家可放心睡好觉了。”钱率领诸老人叩谢圣恩,他们因此都被遣送回乡。

罪之不善终

守仁与德祥两个僧人被召到南京后,负责掌管僧司。守仁写了首题翡翠诗:

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

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栖。

德祥有《夏日西园诗》:

新筑西园小草堂,热时无处可乘凉。

池塘六月由来浅,林木三年未得长。

欲净身心频扫地,爱开窗户不烧香。

晚风只有溪南柳,又畏蝉声闹夕阳。

明太祖朱元璋看后,对守仁说:“你不想做我的官,认为我的法网太严密吗?”对德祥则说:“你诗中说‘热时无处乘凉’,不是认为我刑法太严厉吗?还说什么‘六月由浅’、‘三年未长’,是讥刺我立国规模小又不能兴礼乐,而‘频扫地’、‘不烧香’,不就是说我怕别人议论自己而滥杀无辜,不肯为善吗?”于是他就据诗定罪,守仁与德祥两人都不得善终。

你命不如他

明太祖朱元璋有次到国子监,有一厨子进茶时偶得他的欢心,就诏赐厨子为官。有一老秀才夜间就吟诗道:

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

正好太祖隐藏身份改装出行,闻此诗句,就接吟道:

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初知平仄

向日贞小时十分聪慧,且容貌姿态很美,有神童之称。十四岁时,在书塾中被人骗去,入梨园学戏,其兄向日升寻访半年没有找到,后听说他在重庆某戏班任旦角,颇有名声。其兄想用钱将他赎回,但班主不放。

其兄诉诸县衙,不料知县亦爱向日贞美色,遂断决仍留在戏班。其兄怒极,上诉府衙:知府得到呈文后,问向日贞:“呈文上说你在书塾中业已能完整地写一篇文章,如今还能作文吗?”答曰:“能。”知府立取纸笔于堂下,亲自考查他。一炷香未烧完,向日贞已成文三百字,笔致生动,出人意表。知府大惊,又问:“能否做诗?”答:“初知平仄。”知府即以衙前小柏树为题。向日贞应声曰:

柏木栋梁器,初生不自全。

倘蒙培养力,平地直参天。

知府感叹道:“这是神童啊,怎么能久屈别人之下!”遂判令其兄赎回。

李夫人

汉武帝妃李夫人,本以倡优进身。夫人之兄李延年精通音律,擅长歌舞;深得武帝宠幸。每当延年唱新的乐曲,聆听者无不为之感动。一次,延年侍宴时起舞,唱道: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感叹道:“唱得真好!世上真有这样的美人吗?”平阳公主告诉武帝,延年就有这样一个妹妹。武帝召见了她,她确实美丽,又能歌善舞。

章台柳

韩翃成名以后,被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辟为幕府从事。由于当时时局混乱,不敢带家姬柳氏同往。这样过了三年,柳还在京城翘首以待。韩买了一个白丝囊,内装黄金,题诗一首: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

目的是试探柳氏是否改嫁。柳复诗一首: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披露了内心的痴情和幽怨。柳姿容艳丽,不便独居京城,想削发为尼。不料被蕃将沙吒利抢去,充当姬妾。后韩随节度使入朝,在京城找不到柳氏,内心十分怅惘。有天,韩去中书省,在内城东南角,碰到一辆华丽的牛车,韩跟在车后,忽听车中人问:“你莫非是青州韩员外?”韩答声,“是。”那人掀帘说:“我就是柳氏。自被沙吒利抢去,一直无法脱身。明天我还要从这条路过,请你再来和我见一面。”

翌日韩按约赶到。只见昨日那辆牛车中扔下一个红巾包着的小盒子,里面装着香膏。只听柳氏抽泣道:“终身永别。”车子一瞥而过。韩情不自胜,泪落如雨。这一天,淄青节度衙门中的将校在酒楼中宴请韩,韩却怅然不乐。将校们说:“韩员外一向杯酒在手,便谈笑风生;今天怎么愁眉不展?”韩诉说了心事。

小将许俊,听后起身说:“我素以侠义自命,希望能得到您的手札,这样就可以把柳氏救出来。”许迅速整装,骑了一匹快马,还牵了一匹,赶到沙府。正好沙不在家,许趁机闯入府中,说:“沙将军从马背上跌下来,性命危在旦夕,他命我来接柳夫人。”柳氏从内房奔出,见韩的手札,即随许而去。许把柳交给韩,说:“幸而不辱使命。”宾客见了,都钦佩不已。

当时,沙刚立了战功,深得代宗李豫宠幸。故众人皆怕沙不肯干休,马上去见节度使侯希逸,报告了事情始末。侯听了,扼腕掀髯,说:“这本该是我做的事,想不到许俊也有这样的胆识。”他写了表章,奏明代宗。代宗看了,也赞叹此事办得不错,下了一道御批:“沙吒利赐绢二千匹,柳氏仍归韩翃。”

杜牧寻春

唐文宗大和末年,杜牧从侍御史转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府中任职。虽然到处游历,却未遇见中意的女子。后听说湖州风景秀丽,且多美女,便特意游访。湖州刺史是杜的老友,知其来意,为他安排各种游乐活动,凡是出名的倡优女子,只要力所能及,都设法让杜过目。杜审视这些女子说:“漂亮是漂亮的,但称不上完美无缺。”刺史问杜有何要求,杜说:“最好能搞个盛大的水上娱乐,让当地百姓都来观看,等到四方云集,我就闲行其中,留心观察,或许能见到满意的。”刺史很高兴,照办不误。

到了那天,两岸游客人山人海,但直到晚上,也毫无所获。就在摇船靠岸之际,只见人丛中有一村妇带着个十余岁的女孩。杜仔细打量一番说:“这真是倾城倾国之貌,旁人都不足挂齿。”便派人和村妇说明,将母女俩接到船上,两人非常胆怯,杜说:“不是马上就娶,只是在今后数年定一个日期。”村妇说:“到那时失信。又怎么讲?”杜说:“不出十年,我必定到此地做刺史。如果十年不来,就任你自行嫁女。”于是双方订立盟约,杜给老妇很多礼金,然后相别。

直到宣宗大中三年,杜方才出任湖州刺史,这时已经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所约定的姑娘已经出嫁三年,生子三人。杜上任后,写信将她召来。女方的母亲怕杜用强,将三个小孩也一起带来。杜责问其母说:“当初讲好许配给我,为何又反悔了?”村妇说:“当时约好十年,十年不来娶就另行嫁人,现出嫁已三年了。”杜取来当年的记录,低头良久,才说:“她说话在理,再要强迫就不好了。”送了厚礼打发她们回去,并写了诗自我感伤道: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终当一别

秦少游的侍女朝华,姓边,是开封人,十九岁时嫁与秦。秦曾为她写诗道:

天风吹月人栏干,乌鹊无声子夜闲。

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

三年后,秦为修道准备断绝尘缘,将朝华遣归父母家,以金帛送她出嫁。朝华临别,涕泣不止。秦作诗云:

月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

不须重向灯前泣,万岁终当一别离。

朝华去后二十多天,其父来对秦说:“女儿不愿出嫁,希望归回你身边。”秦很同情,又将她迎回。翌午,秦任钱塘通判。到淮河时,与道友议论,感叹时光流逝。秦对朝华说:“你不走,我不能修真得道了。”遂派人去开封,叫她父亲来领回。再作诗道:

工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

肠断龟山别离处,夕阳孤塔自崔嵬。

错!错!错!

陆游开始娶母亲侄女唐琬为妻,伉俪幸福。然而唐氏不讨婆婆欢心,陆只得休了唐氏。又两情绵绵,陆不忍心绝情,就为唐另外安置房子,常常去看望她。婆婆得知此事后,就去捉他们。虽然事先知道而离开了,但事情总瞒不住,最终断绝了来往。后来唐氏只得改嫁于他人。

春日出游,陆与唐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面的沈园,唐让丈夫置酒菜款待陆,陆内心无限惆怅,在园壁赋了《钗头风》词一首道: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居住在鉴湖,晚年每进城,必定登禹迹寺眺望,不胜悲伤,赋诗寄情。没多久,唐怏怏而死。陆悲悼不已,写下不少怀念唐的诗句。

女贞观

宋时,女贞观有名尼姑陈妙常,二十多岁,姿容秀丽,写诗作文清丽雅致,工于音律。张孝祥授临江知县后,途中在女贞观借宿,张见陈,遂作词调戏她,陈也以词拒绝道:

清静堂中不卷帘,景悠然。闲花野草漫连天,莫狂言!

独坐洞房谁是伴?一炉烟。闲来窗下理琴弦,小神仙。

陈后与张的故友潘法成私通,两情缱绻。潘暗中将此事告诉张,张设下计谋令潘陈二人结为夫妇。传奇《玉簪记》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写而成的。

伊误作尹

范仲胤任相州录事,很久没有回家。其妻寄了一首《伊川令》道:

西风昨夜穿帘幕,闺院添萧索,最是梧桐零落时。

又迤逦秋光过却,人情音信难托。鱼雁成耽阁。

教奴独自守空房,泪珠与灯花共落。

词牌名中的“伊”,字误作“尹”,范便写词给她,其中有一句“料想伊家不要人”故作嘲谑。范妻又写词回答丈夫:

闲将小书作尹字,情人不解其中意。

共伊间别几多时,身边少个人儿睡。

范见了,不禁大笑称赏。

江南柳

元末明初时,明州有位叫柳含春的女子。在十六岁上,生了一场大病,曾经去关王祠祈祷。后来病好了,便绣了旙前往酬愿。有一个少年僧人很聪明,看见柳年轻漂亮,心生爱慕之意,便以“柳”字戏作一首咒语,在神像面前诵读:

江南柳,嫩绿未成阴。

攀折尚怜枝叶小,黄鹂飞上力难禁。留取待春深。

柳也很聪明,听了僧人的咒语,很是生气,回家告诉父亲。当时明州被方国珍占据,柳父便去方处告状。方将僧人拘捕,问他:“姓什么?”回答说:“姓竺,名月华。”方命令手下人将僧人装进竹笼,准备沉进江里,又说:“我也取你的姓,作一首偈语,送你随水东流。”就念道:

江南竹,巧匠结成笼。

好与吾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方知色是空。

僧人痛哭哀诉道:“您判我死罪,是理所应当的,可是请容许我再说一句话。”方答应了。僧人便念道:

江南月,如镜亦如钩。

明镜不临红粉面,曲钩不上画帘头。空白照东流。

方知道僧人是以自己名字中的“月”字作回答,哈哈大笑,将他释放,又让他蓄发还俗,与柳氏配为夫妇。

红丝错绾

王丹麓年少时,他的表亲章进士想把自己女儿许嫁给他,然而王的父母嫌章将出任远地,因此这件婚事没有谈下来。后来,章辞官回乡,王前去探望,见章女容貌出众,深感遗憾,于是作《如梦令》云:

记得那时相见,正似芙蓉初艳。

生小两情浓,不料红丝错绾。

谁怨,谁怨,悔却当初一面。

梅影中书

吴嵩梁当过国子博士,擅长作诗。他有一位姓岳的姬妾,名绿春,山西文水县人,善于画墨兰。岳十五岁嫁给吴,十九岁就死了。吴十分悲伤。岳生平最喜爱梅花,家中的梅树将开花时,她曾说道:“梅不只是花可爱,影也是可爱的。”等到花开,岳已病故。吴就写了《梅影》诗:

临水柴门久不开,寒香寞寞委荒苔。

独怜一树梅花影,曾上仙人缟袂来。

诗中含蕴着一往情深的感情。法式善读后,说:“可以称吴为‘梅影中书’了。”

吾嫁状元

清朝海盐人朱昌颐,是内阁学士朱方增的侄子,由拔贡生考取七品京官,分派到户部,升任主事。叔父有名叫多多的婢女,天姿国色,而且能写诗。朱昌颐很喜欢她,于是向叔父讨多多做小妾,叔父已经答应,但多多不允,说:“如果他中了状元,我就嫁给他!”朱昌颐写了首七言律诗怀念她,诗中有句云:

一心得念波罗蜜,三祝难忘福寿男。

上一句隐含波罗蜜多,下句隐含多福多寿多男子。妙语天成,不可思议。乾隆三十一年,朱昌颐状元及第,授了修撰。多多听到后,写诗祝贺,其中有句道:

豸服簪花荣释褐,蓬池赐宴冠同班。

于是就嫁给朱昌颐。这件事很快就被传为美谈。

萍絮前生

吴锵夫人庞蕙纕,诗词书法无不擅长,称绝于当时文坛,人们对她的片纸只字,莫不珍惜。有位叫小青的女伎,色艺双全。她曾在复复堂演剧。那天,小青持扇叩开唾香阁门,求庞题诗。庞当即填《桂枝香》一阕,中有句云:

浪萍飞絮前生果,别是伤心一小青。

对小青浪迹江湖、卖艺为生的身世深寄同情。此词一时传诵入口,而小青却怅然久之,若有所失。于是,她决意脱离戏班。

饼师之妻

宁王李宪位高权重,家里有好几十名宠妓,都姿容美丽,技艺出众。王府左面有个卖饼人的妻子,纤细洁白,明丽妩媚。宁王见到后,久久不能移开目光,于是赠送大批财物给她丈夫,将她娶来,对她特别宠爱。

这样过了一年,宁王问她:“还想念那卖饼人吗?”女子不答。宁王把饼师召来见她,她注视丈夫,泪流满面,不胜痛苦。当时在座宾客十多人,都是着名文人,对此无不凄然。宁王命宾客赋诗,王维最先写成,诗曰:

莫以今时宠,宁忘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表达了对饼师之妻不幸遭遇的同情。

李涉遇盗

李涉有一次去九江,路经皖口时遇上强盗,强盗问:“你是什么人?”随从说:“是李涉博士。”强盗头说:“如果是李涉博士,就不用抢了,久闻先生诗名,只须题一首诗就行了。”李写了一首绝句相赠:

春雨萧萧江上村,绿钵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众强盗听后,十分高兴。

碧纱罩诗

王播年轻时,家里很穷,一度寄居于扬州惠昭寺木兰院,常在寺中吃些斋饭。次数多了,和尚都讨厌他,因此常在饭后撞钟通知他。王听见钟声赶来,寺僧已吃完散了。王在斋堂壁上题了首诗,以纪此事。隔了二十多年,王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淮南节度使,回到扬州,当初所题之诗,寺僧已用碧纱罩起来了。王又题了二首诗,其中之一道: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另一首道: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阉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石僧题咏

一天,宋高宗赵构坐在寝殿,丞相汤思退站在一旁。高宗问:“你家乡处州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汤说:“臣家乡有石僧题咏,其诗如下:

云作袈裟石作身,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

高宗听了这首诗,很是高兴。其实处州本来没有这首诗。汤连夜派人回去,将此诗刻在石僧旁边。

雨淋鹤形

张翥身材高大,走路时一肩高一肩低,许多人作诗讥笑他。有一次,他去赴宴,韩介玉一首绝句刻绘最妙:

垂柳阴阴翠拂檐,倚栏红袖玉纤纤。

先生掉臂长街上,十里朱楼尽下帘。

在座的人听了无不大笑。当时有一个相土在座,有人说张之相是病鹤形,相士说:“这是雨淋鹤形,雨停了鹤就飞上云霄。”后张至北京,地位显贵,就和相士说的一样。

太仓分半

都穆最喜欢帮人排忧解难,尤其喜欢请人吃饭,往往钱到手就会花完,花完后就去典当衣服,所以家中常常没钱。有一年除夕,他家没有了粮食,都就写了首诗寄给老朋友朱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