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39

第39章

诗的首句说我的主人名叫时少湾:吉日良时是苏州话的俗语,说“吉日良”,人们就知道后面隐去了“时”字,而且可以押韵,其余各句均是如此。次句是说付给我的报酬少得可怜;三四句是说他身材疾小,像个夜叉小鬼;他心地很像刀枪那样容易伤人;五六句是说晚上喝的酒淡如水,早上吃的粥尽是稀汤。“金生丽水”:五行相生,金生水,丽水又为金沙江的古称。“周发商汤”:周武王名发,商朝开国君主名汤。“金生丽水”和“周发商汤”都是《千字文》中语句。七八句说年终算账他赖账,还动手打人。“索筵席赖”是《百家姓》中句子。

触目皆为诗

宋朝正德年间,有位游手好闲而又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诗,并且能触目成咏。有一年当地大旱,太守祈雨而不得,此人遂赋诗道: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此诗不期传入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未等太守问话,此无赖子斜眼看到不远处有一大脚使女立堂上听审.于是诗才奔涌,朗声诵道:

丫环站大堂,金莲三寸长;

为何这样小——横量。

太守哭笑不得。命此人再作一首,如果能使太守满意,他就可以被释放回家。太守别号西坡,无赖子被告知须以此为题。他随即作成一首: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这位无赖子不哭了,他言道:“我又有诗了”:

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

甥舅齐下泪——三行。

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

两改题像

古代没有照相,肖像是画出来的,由于用的是工笔,所以画像时间较长,价钱也比较贵,至于逼真程度,则只能说“依稀”“仿佛”,和后来的相片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清代江西有个书生名叫王龙宾,排行十二。请人绘了幅肖像,看了比较满意.就题了首诗在肖像上。诗曰:

一貌堂堂.挂在书房。

有人问起,王十二郎。

没过多久.王龙宾一时经济拮据,硬要把肖像卖给他弟弟。他弟弟认为肖像问题不大,兄弟俩本来长得像,但题诗却明确说肖像是哥哥的。王龙宾说这小事一桩,就在每句诗下加了两个字:

一貌堂堂无比.挂在书房屋里。

有人问起何人,王十二郎阿弟。

后来王龙宾有了钱,但他弟弟却穷了,再把肖像卖还给哥哥,王龙宾只得买下.并在每句诗后再添两个字。

一貌堂堂无比之容,

挂在书房屋里墙东。

有人问起何人之照,

王十二郎阿弟之兄。

作诗退贼

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江苏兴化人。有一年秋天,兴化县发大水,老百姓无衣无食,纷纷外出逃荒。有一天深夜,郑板桥正饿着肚子躺在床上。突然,他听到有响动。睁眼一看,在艨胧的月色下。村子里一个叫贾四的人,正蹑手蹑脚走进屋里来。郑板桥没有惊动他,只是翻了个身,随口吟出一首诗来:

大风起兮月已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往别村。

贾四听了。知道郑板桥并未睡着,赶紧退了出去。

一钱买酒

金陵人陈文藻,号苍崖,家贫嗜酒。一日,袋中仅剩一钱,用以买酒饮之,作诗自嘲云:

苍崖先生屡绝粮,一钱犹自买琼浆。

家人笑我多颠倒,不疗饥肠疗渴肠。

太白楼即兴

清时,钱香树任侍读,一次乘船泊于济宁,立于船头,因霜滑而失足落水,家人急忙以篙相救,才幸免一死。他被救上岸后,笑着对客人说:“我曾听说落水而死的人,都是水中有鬼拖的缘故。假若昨夜遇见李白,一定拉着他的臂膀而去。”次日,他游览太白楼,就作了下面这首诗:

昨夜未曾逢李白,今朝乘兴一登楼;

楼中人已骑鲸去,楼影当空占上游。

“满”字诗

明末清初着名文人王士祯,在清顺治年间中了进士。明朝的一批遗老遗少对他极为不满。因为他们认为王士祯是明代的臣民,不应该去参加清朝统治者举行的科举考试,所以作了一首诗来讽刺他。这首诗是这样的:

满州纱帽满州头,满面春生满面羞,

满眼胡儿满眼泪,满腔心事满腔愁。

这首诗用了八个“满”字,隐喻清朝,同时对王士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奈何”诗

郑燮为陶公祝寿,恰逢天降大雨,便即景书寿诗一首: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问君辛苦到何年

清乾隆年间,长洲相国彭文敬在朝时,御赐一白玉烟壶。上镌山水,一背纤,一乘舟,极其工细,上有乾隆手制诗:

船中人被利名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江水滔滔流不住,问君辛苦到何年。

相知订交

清乾隆十九年,袁枚来到扬州游览,在宏济寺的墙壁上看见两首诗。

其一为:

随着钟声入梵官,凭谁一喝耳双聋。

梁椤不解无言旨,辜负拈花一笑中。

其二是:

山水争留文字缘,脚跟犹带九州烟。

现身莫问三生事,我到人间廿四年。

两首诗末尾署名为“苕生”。袁枚很喜欢这两首诗,便抄录下来,到处寻访诗的作者。过了一年多,也没有打听出是谁作的。又过了很久,才得知是蒋士铨所作。蒋听说后,颇感激袁为知己,特地寄诗一首云:

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

冲交岂但同倾盖,知己从来胜感恩。

两人从此订交,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闻歌渡江

宋时,孙何在钱塘,任两浙转运使,柳永作《望海潮》词送给他,其中形容杭州西湖云: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首词流传四方,金主完颜亮听了此词的演唱,非常羡慕西湖的风景,就起了渡江攻宋的决心。谢处厚为此作诗道: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垂涎杭越

海陵王完颜亮做了皇帝以后,想吞并南宋,派遣南宋的叛臣施宜生来贺高宗的生日,在使团之中安插了画师,让他画临安的城市,以及吴山和西湖的风景带回来。完颜亮看了图画,十分高兴,对杭州、越州垂涎至极。

于是便马上叫人把座位间的软屏拿走,把献上来的图画布置好,在图中的吴山绝顶,画上自己策马而立的像,在上面题诗一首道:

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莫打鸭》诗

吕士隆任宜州知州,喜欢寻事责打官妓,妓女都想逃走。这时有一个杭州妓女到宜州,色艺都佳,吕很欢喜,不让她离去。一天,某妓女犯小过失,吕又想打她,妓女哭道:“我不敢争辩,只怕杭州来妓在此不会安心啊。”吕听她说得可怜,就放了她。梅尧臣听说此事,写了一首《莫打鸭》诗道:

莫打鸭,打鸭惊鸳鸯。

鸳鸯新向池北落,不比孤洲老秃鸧,

秃鸧尚欲远飞去,何况鸳鸯羽翼长。

驿馆题词

谢逸曾在关山杏花村驿馆题了一首《江城子》词道: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周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灯笼。粉色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关同。

过客爱重其词,常向驿卒借纸笔抄写。守卒不堪烦苦,竟把壁上的词用泥涂抹了。

赋词得释

宋人严蕊,字幼芳,擅长琴棋书画,外貌、技艺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也作诗词,有新奇的语句,她通晓古今,善于逢迎人。听说她名字的人,有的不远千里赶来和她相会。

唐与正为台州知州时,饮酒时曾命严赋《如梦令·红白桃花》道: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词作成以后,唐赏给严不少细绢。后来朱熹(号晦庵)以监司的身份巡视台州,因与唐不和,想要罗织唐的罪名,于是诬陷唐与严有越轨的举动,将严关到狱中达一个多月,严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仍然绝口不提唐与正。

朱后来到绍兴以后,将严也带了过去,关在狱中继续审问,但朱一直没能从严口中得到他所要的供词。两个月中,严一再被拷问,几乎死去,但严的名声却越来越响,一直传到宋孝宗赵昚那里。

不久,朱改官,岳霖(字商卿)做提点刑狱,在贺新年之际,见严病容憔悴,很怜惜她,就命她作词自陈。严不加构思,即口占《卜算子》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听后,很受感动,当即就释放了她。不久,严就被一位皇室近支纳为小妾。

足诗借眠

张雨晚年隐居茅山,很少接待来访者。有一天,有个游方和尚来拜见,童子不让进。和尚说:“去对你家主人说,我是诗僧,为什么不让我进去?”童子没法,只得给他通报。张写了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诗句,让童子拿给和尚看,表示不接待他。和尚见了,不假思索,吟成一诗:

久闻方外有神仙,只住华阳古洞天。

花径不曾缘客扫,石床今许借僧眠。

穿云去汲烧丹井,带雨来耕种玉田。

一自茅君成道后,凡人骑鹤下苍烟。

末二句对张有所讥刺。童子把诗拿进去,张见诗大惊,忙把和尚请进来,奉为贵宾,款待几天后,才让他离开。

然,然,然

元人贯云石(号酸斋)辞官后隐居在杭州。有一天,杭州有几个读书人游虎跑泉,酒席上大家用“泉”字为韵赋诗。有一个人只是反复吟着“泉、泉、泉”,久久作不成诗。忽然有一老人扶杖而来,他问明缘故,就应声吟道:

泉,泉,泉,乱进珍珠个个圆。

玉斧斫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

大家惊奇地问道:“您莫非是贯酸斋吗?”

他回答说:“然,然,然。”

大家于是邀他一起喝酒,喝到大醉才离开。

赋立春

贯云石善于作散曲,作品清新俊逸,为时人称道。有一次到朋友家赴宴,正好这一天是立春,座上客请他作一首《清江引》,并要求把“金木水火土”五字放在各句第一字,每句中又必须有一个“春”字。贯即写道: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

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满座人听后,都钦佩不已。

御笔题诗不敢留

明太祖朱元璋早先起兵时,有一次隐瞒身份乔装出行,来到太平府般若庵时,打算在此借宿一个晚上。庵里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地询问他的官爵、籍贯与姓名。朱不耐烦了,便在墙上题了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晓晓问姓名。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听说那首题在墙上的诗已被人洗去了,就下令将该庵的和尚逮捕入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题的诗洗掉?”和尚回答说:“皇上题诗后,现在只有我师父的四句诗还保存着。”朱问是什么诗,和尚便吟诵道: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毫光射斗牛。

朱听了笑了起来,将和尚全都放了。

乞归续诗

宋濂告老还乡时,明太祖朱元璋在饯行宴上做了两句诗:

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宋听了便按吟道:

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

朱听了很高兴,就赐给他镶有金银丝的丝织品,说:“这是给你做百岁衣的。”从此以后,宋每年来朝见一次朱元璋。

以筷赋诗

刘基去投靠明太祖朱元璋时,朱问他:“你会做诗吗?”刘基说:“这是读书人最起码的本领,怎么不会呢?”当时朱正在吃饭,便指着自己用的斑竹筷子要刘基赋诗。刘基应声吟道: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

朱听了皱着眉头说:“有点秀才气味啊!”刘基说:“还没有完呢。”接着吟道:

汉朝四百年天下,尽在张良一借间。

留侯张良,曾在刘邦吃饭时借筷子比划,出谋划策。刘基用此典。朱听了很高兴,有相见恨晚之感。

题词募捐

明朝初期,杭州妓女朱观奴颇通文义,常与一些文人来往。有一次,她想造所房子,打算通过募捐筹集资金,于是她就去请瞿佑题词。瞿为她题了首《西江月》词:

倾国倾城美貌,为云为雨芳年。

金杀滩上旧姻缘,重到人间示现。

人们看到瞿为朱题了词,就都乐意向朱捐款了。

青青子儿

元时,艺人李四之妻刘婆惜,与江西名艺人杨春秀同时。她有文才,滑稽善舞,技艺超群,显贵们都很看重她。在一次宾客满堂的宴会上,一位官员名叫全普庵拨里的也在座,他帽子上插一枝青梅,很是惹人注目。

劝酒时,全口占《清江引》曲:

青青子儿枝上结。

并叫在座的宾客续作,却没有人应声。刘上前拜了一拜说:“能让我说几句吗?”全说:“可以。”刘应声唱道:

青青子儿枝上结,引惹人攀折。

其中全子仁,就里滋味别,只为你酸心留意儿难弃舍。

全听了,赞赏不已。

不乐居此

有一次,杨士奇经过江西新淦的村塾,停留在此,见桌上有一副对联:

墨落杯中,一片黑云浮琥珀;

梳横枕上,半轮残月照琉璃。

杨就问是谁写的,学生不肯回答,后经再三追问,学生才回答说是他的母亲范氏。范早年守寡,会读书写诗,杨对她的才学很惊异。后来朝廷要选女学师,那时杨已入阁,便推荐了范。范在宫中待了几年,有一天,她在“老妇牧牛图”上题诗:

贵妃血溅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

争似阿婆牛背稳,笛中吹出太平歌。

明宣宗朱瞻基见诗后说:“她是不愿住在宫中啊。”于是就封范为夫人,厚赏后送她回家。

题彪虎

永乐年间,有一天明成祖朱棣要解缙为《彪虎图》题诗,于是解就写道: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时,成祖正不喜欢东宫太子朱高炽,而解则借着题诗婉转地进谏。成祖被感动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也因此得到了保全。

赋诗免税

解缙七岁时,父亲死了。由于家中无法承担徭役,解就写了篇文章向知县申请免除徭役,并附上一首诗:

母在家中守父忧,却教儿子诉原由。

他年谅有相逢日,好把春风判笔头。

知县见解只有七岁,便怀疑这诗文是别人代做的。他指着堂前的小松树,要解以此为题再做首诗。解当即吟道:

小小青松未出栏,枝枝叶叶耐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他日参天仰面难。

知县听了大为惊讶,便免除了解家的赋税。

风流学士

有一次解缙(为翰林学士)去拜访一驸马,驸马正好不在家。公主早已知道解是个有名的才子,想看看他是什么样的,就隔着帘子叫人留下解,请他喝茶。解要了纸笔,题了一首诗:

锦衣公子未还家,红粉佳人叫赐茶。

内院深沉人不见,隔帘闲却一团花。

公主读了这首诗后非常生气,就进宫去向明成祖朱棣告状。但成祖却不介意地说:“这个风流学士,见他干什么?”

尔后必能诗

江西人罗璟,从童生开始一直到中进士,他都不知道什么叫诗。后来考庶吉士时,翰林学士出题要大家以《秋宫怨》为题赋诗。罗由于不会做,就问同考人该如何做诗。人们告诉他韵脚、起结、联对等基本常识后,他居然也做出了一首诗道:

独倚栏杆强笑歌,香肌消瘦怯春罗。

羞将旧恨题红叶,添得新愁上翠娥。

雨过玉阶秋色静,月明青琐夜凉多。

平生不识春风面,天地无情奈老何。

主考官看后对他说:“你以后必定会做诗。”后来果然是如此。

一字不妥

都穆小时,跟随沈周学诗。有次沈问都近来有什么得意之作,都举出《节妇诗》首联:

白发贞心在,青灯泪眼枯。

沈说:“诗确实写得很好,但有一字不妥。”都茫然不解,忙站起来请教。沈说:“你没读过《礼经》吗?《礼经》曰:‘寡妇不夜哭。’为何不把‘灯’改为‘春’呢?”都听了,深感佩服。

扇面填词

正德元年,唐寅为一人在扇上画了两枝桃杏,准备空暇时再在画上题诗,谁知扇子被那人拿去后,让一狂妄的书生在上面题了诗。唐见了大怒,就用墨将扇上的画与诗全部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