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27222600000032

第32章

后来,何晏成为曹家的驸马而受封为列侯,因此驸马爷就有了“粉侯”的别号,而且驸马的兄弟也跟着成了“粉兄”,父亲成了“粉父”或“粉爹”。

吃香

“吃香”,原意是指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这一词语出自宋代欧阳修的《归田录》。

宋朝时,京师开封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三班吃香,群牧吃粪”。原来,宋朝继承唐代的制度,在宫廷内设有三班之职,分别为东头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这“三班”都隶属于宜徽院。

宋朝雍熙四年,别置三班院,以崇仪副使蔚进掌之,较其劳绩,授以内外之任。莅事于外有八千余人,罢而在院者,也常数百人。这些人官尊事简,权势日增。每年乾元节,他们凑钱到庙里进香,合以祝圣,此谓之“香钱”。判院官常将其余用作餐钱,这就是“吃香”一词的最初含义。

吃醋

“吃醋”一词广泛地在恋人和夫妻中流传使用,指的是男女间出现第三者而产生的嫉妒情绪。关于其来历,有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称其出自王有光《吴下谚联》中:“妻妾相妒,谓之吃醋。盖人家醋瓮不可有二,有二必坏其一,两不相容之意。吃者,含也,不相容而莫可明言,故含之也。”

另一说法是“吃醋”来自《阁新知录》一书:“世以妒妇比狮子……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说本此。”

但关于“吃醋”的来源,流传最广的却是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

唐朝李世民有位足智多谋的军师房玄龄,他为李世民称帝立了大功。所以李世民册封房玄龄为梁王,送去大批金银财宝之外,还赐给他几名美女做妾。房玄龄是个不大贪恋女色之人,因此死活不肯接受,一问原因,原来房玄龄怕老婆。

李世民觉得封官赏财赐美女是自己的心意,房玄龄不应推辞,便命人传旨宣房玄龄夫人卢氏上殿面君,要以皇威促成此事。卢氏不慌不忙地上殿面君,李世民质问她不许房玄龄娶妾之呈,卢氏针锋相对地说:“女子终身只事一夫,男子凭什么就可以多娶妻子?”态度强硬,措辞犀利。

李世民恼羞成怒,命人拿来一壶事先准备好的毒酒,传圣旨道,若反对房玄龄纳妾,赐夫人一死。皇帝企图以此迫使夫人就范,没料到卢氏面无惧色,接过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却安然无恙,只不过是酸溜溜滋味难说。

李世民哈哈大笑,心中十分佩服卢氏的刚烈与勇敢。原来壶中装的是醋,不是毒酒,李世民在考验了卢氏的性格之后,对她十分赞赏,下令收回美女,同意房玄龄不再纳妾。但是,妻妾相妒从此后便多了一个新名词:“吃醋”。

倒霉

“倒霉”一词最初指运气不佳,科举落榜。

科举制度在隋朝兴起后,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年,总要在考场上比个高低,露一番身手。一旦乡试中了,便要炫耀一番,在自己的家门口竖好旗杆,旗杆上高悬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个“捷”字,以此来装点门楣,以示荣耀,如果京试高中,还要另竖一根黄杆,升起黄旗大大庆贺一番。反之,如京试不中,则把原先竖在门前的旗杆拔倒,人们称之为“倒楣”。因此,“倒楣”的本意是拆倒原先用来炫耀门第、装饰门楣的旗杆。

“倒楣”最早在江南流行。后来,“楣”被讹传为“霉”,就成了“倒霉”,又演变成了比喻事情办得不顺利,运气不好或者碰到了极为不顺心的事情的意思。

抬杠

我国北方人常将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的情况叫做“抬杠”,为什么这样叫呢?

旧时,我国民间在过春节时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花会,其中有一个奇特的“抬杠会”。有些地方也叫“撞官会”、“甩会”、“太平颤”等。其形式是由众人抬着一个巨大的杠杆,杠杆翘起的一端安着一只椅子。一个身穿红袍,头带纱翅帽的丑官就端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这个丑官没有固定的台词,他的任务是即兴回答观众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以致互相争辩、搅嘴,常常逗得人们哄堂大笑。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类似这样的对话,称之为“抬杠”了。

不过,民间还有一个“抬杠”的有趣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抬杠铺”,店老板是个“抬杠”能手,他的店铺就是专门和人们“抬杠”赌输赢的。

有一次,八仙之一的张果老,骑着毛驴来到了这里,看见了“抬杠铺”,觉得非常新鲜,就掏出银子下了赌注,要和掌柜的决一雌雄。掌柜的问张果老:“大仙整日骑着毛驴游荡,究竟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呢?”张果老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朝前走。”掌柜的又说:“你经常倒骑毛驴,怎能说是往前走呢?”一时把张果老问得张口结舌,只好认输,丢下银子灰溜溜地走了。

又有一次,孔子来到这里看见了这么一个小店,也来了兴趣,心想自己满腹经纶,要斗过这个小掌柜还不简单,于是也和掌柜的下了赌注。掌柜就问道:“请问夫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可是你说的?”孔子见他说出自己的名言,不觉很是得意,傲然答道,“正是!”掌柜见孔子那副模样,不禁冷笑道:“那么您高堂健在却周游列国,游也没有一定的方向,岂不是自砸招牌,自毁其言吗?”一席话把孔子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认了输,给了钱。

后来,孔子的弟子颜回听说老师在“抬杠铺”栽了,便想为老师出一口气。于是,他一手拿着钢刀,一手拿着一杆秤,来到了抬杠铺,张口就说:“掌柜的,我说你这脑袋不到半斤,不信割下来称称!”说着话就要动手。掌柜的忙说:“认输,认输!”这样,颜回毫不费劲便把老师输掉的银子赢了回来。

看来,“抬杠”不仅要嘴巴厉害,还要蛮横一点才行呢。当然,这只是笑话,在平常的生活中,适当的抬抬杠,增添一点生活乐趣,倒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呢。

阿斗

“阿斗”是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他在刘备死后继承了蜀国的王位,就是历史上的“蜀后主”。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后来,诸葛亮死了,蜀国也被他搞得每况愈下,朝政日益腐败。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那时,魏国的大权掌握在司马昭的手里,魏主曹奂不过虚有其名。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昭将刘禅唤来,把他严厉地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了起来。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阿斗”刘禅是一个多么没出息的人。因此,后人就将他的小名“阿斗”用来称呼那些不争气、没出息、不能守业的人。

割席

“割席”,现在多用来指与朋友绝交,它来自于东汉时期管宁割席的故事。

东汉人管宁和华歆在年轻时代是一对很亲密的朋友。有一次,他们两人在菜园里锄草,从泥土里翻出一块黄金。管宁目不斜视,把黄金当作瓦片石块一般,仍然不停手地挥锄;华歆却心中一动,弯腰拾起金块,端详了一阵,才把它掷掉。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炕席上读书。忽然外面鼓乐喧哗,有位高官达贵乘坐华丽的马车经过门前。管宁仿佛没有听见一样,埋头读书;而华歆呢?连忙丢下书本,跑到街上去看了。

华歆回来的时候,管宁用刀子把炕席哗地一割为二,说:“从今以后,你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

后来,华歆仕途坦荡,青云直上。魏文帝时,他已经是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他曾向文帝推荐管宁。文帝下诏书征召管宁去朝中做官,想封他为太中大夫,但管宁不愿意。后来,明帝又征召他为光禄勋,他也固辞不就。管宁一直隐居家中,布衣终老。

捧腹

“捧腹”一词来源于成语“捧腹大笑”,后来该词又被人们简化为“捧腹”,如人们常说的“令人捧腹”,用来表示笑得非常开心,前仰后合,放肆大笑。

“捧腹大笑”一词出自汉代的典籍《史记》中,来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西汉初年,宋忠任中大夫,贾谊为博士,两人交情甚厚,常在一起饮酒论事,褒贬是非。

有一天,贾谊对宋忠说:“综观各个朝代的三公、九卿、士大夫,名流先圣,不在朝廷做官,便做高尚的占卜或行医工作,不会屈居市井,埋没才华。”

稍停片刻,贾谊接着说:“你我效命朝廷,对三公九卿及士大夫,已经见识了很多,不如我们一道去认识一下卜筮者的风采。”于是,两人就携手朝街市上走来。

在长安街头这间算卦小店中,占卜者名叫司马季主,正同他的弟子谈天地、阴阳、日月和吉凶问题。他一见两个仪表堂堂文人进来,立即叫弟子让座,他们继续畅谈。贾谊和宋忠听司马季主谈得颇有见地,非常佩服。

贾谊忍不住问道:“司马先生仙风道骨,卓尔不凡,先生之言,也是头头是道,语出惊人。可为何至今还要安身于如此卑微的地方,从事如此污秽的营生?”

司马季主一听,忍不住“捧腹大笑”,笑他们的看似高雅,却出言如此粗俗浅陋,二人理屈词穷,十分尴尬。

挂冠

现在人们常用“挂冠”来表示辞官或辞官归隐。这一典故出自《后汉书·蓬萌传》。

西汉时北海人蓬萌,因为家里贫穷,在县里做了一个小小的亭长。一天,县中的都尉经过他负责管理的都亭。

按照当时的规矩,亭长蓬萌必须手持盾牌,叩头拜见。谁知,那个都尉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趾高气扬,胡乱训斥了蓬萌一通,扬长而去。

蓬萌莫名其妙遭到训斥,心中十分气恼。他一把扔掉盾牌,气呼呼地说:“大丈夫岂能任人奴役!”

于是,蓬萌离开了自己看守的都亭,来到京城求学。几年后,经朋友介绍,饱读诗书的他又在京城谋了一个小官。

当时,汉朝的皇帝是汉平帝,大司马王莽把持了朝政。王莽的儿子王宇不满父亲的所作所为,很同情汉平帝,王莽知道后,竟不顾父子之情,把王宇逮入狱中毒死。蓬萌听到这件事后对友人说:“三纲(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君臣、夫妇、父子)绝了,再不离开,灾祸就将要降临到我们头上了。”

于是,蓬萌辞别了友人,来到东都宫的宫门外,把官帽摘下来,挂在宫门上,匆匆离去。他回到家里,带了全家一起出了城,乘一只小船,渡海到辽东去了。

蓬萌到辽东后不久,便发生了王莽篡位的事,王莽杀了许多反对他的人,但蓬萌因有先见之明,避过了这场灾难。

光武帝即位,建立东汉以后,蓬萌回到北海,在崂山隐居,成了东汉着名的隐士。而他当初把官帽挂在宫门上辞官的做法,也渐渐为人所熟知,“挂冠”一词,也就由此传了开来。

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地高声叫卖。

他先举起盾牌,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我这盾牌呀,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

停一会儿,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我这矛枪呀,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有个人就问他说:“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这个商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赶紧收拾了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离开了集市。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把“矛盾”一词比喻成一个人只顾自我吹嘘,说话前后抵触,结果弄巧成拙。

大手笔

现在人们多用“大手笔”来称扬名家的作品,或者用来称誉写作才能极高的人。这一词语出自《晋书·王珣传》。

王珣是东晋名相王导的孙子,他年轻有为,才思敏捷,胆量过人,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想试试王珣的胆量,在月初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骑着一匹马从后堂直冲议事大厅。其他的幕僚都吓得惊慌失措,躲避不迭,唯独王珣端坐不动,处变不惊。桓温于是感叹地说:“面对奔马而能稳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年少而居高位)的人!”

后来,桓温又想试试王珣的才学,趁幕僚们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拿走了王珣准备发言的文稿。王珣发觉后,也不放在心上。待到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温悄悄拿出王珣的文稿对照,发现虽和文稿上的内容完全一样,但文句却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王珣十分佩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后,桓温对王珣十分信任,在他带兵出征的时候,便把军中往来文书等事务全部委托给王珣,军中的文武官员对王珣也十分敬重。

由于桓温的器重和赏识,王珣的职务不断升迁,他被封为东亭侯,并从大司马主簿、参军升迁为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的一天晚上,王珣在家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将一支像屋上椽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以后,他仿佛有预感似地对家中人说:“我梦见了如椽的大笔,看来又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事情很巧,就在当天上午,宫中传出了孝武帝暴死的噩耗。由于王珣才名冠世,朝廷的哀策、讣告以及孝武帝谥议等,全都由他受命起草。这种殊荣,在晋朝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传衣钵

“传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来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和技能。它来源于五代时的一个故事。

五代后周时,有一位名叫范质的宰相,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之后,他曾在北宋做官。范质,字文素,大名宋城(今河北清河县)人。他九岁时能写文章,十三岁治《尚书》,授生徒。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考中进士。当时主持考试的是翰林学士和凝。和凝很欣赏范质的文章。

当时的风气,考进士时很看重及第的名次。和凝当年进士及第时的名次排在十三位。因此,在录取时,他特地将他所钟爱的范质的名次也定在第十三位,并对范质说:“君文合在第一,暂屈居第十三位,用传老夫衣钵。”这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有人以此赋诗道:“从此庙堂传佳话,登庸衣钵尽相传。”意思是说:和凝举用了范质来传自己的衣钵,为朝廷留下一段佳话。“庙堂”指朝廷;“登庸”举用的意思。

和凝后官至宰相,太子太傅,并被封为鲁国公。有趣的是,范质在宋初也任过宰相,太子太傅,封为鲁国公,真可谓“衣钵相传”,继承了其师的事业。

走后门

凡是不通过正式的渠道,而是通过人情解决问题,办理事情的都可称为“走后门”。那么,“走后门”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庸无能、骄奢淫逸的皇帝,特别迷恋女色,身为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仍不能使他满足,还经常出没于烟花柳巷。

当时汴京城(今河南开封)有个名妓名唤李师师,长得清丽绝俗,举世无双,且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赵佶听说人间还有此等女子,便乔装打扮,带领亲信,来到妓院。见到李师师后,果然觉得气质不凡,心中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