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韩信进攻齐国,楚王派龙且带领20万大军援助齐国。于是齐王和龙且两支队伍合在一起对付韩信。还未交战的时候,有人建议龙且说:“军远征,历经数战,大获全胜,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意在速战速胜。齐、楚是在自己家门口作战,军心容易涣散而被打败。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以避其锋。让齐王派他的得力能臣去招抚已经降汉的城邑。这些城邑知道齐王还健在,而且又有楚国大军相救,必定会再度反汉归齐。汉军远离后方几千里,客地作战,一旦齐王所有城邑倒戈,他们必然势孤,军粮也无处筹措。这样齐、楚就可以不战而胜。”龙且不听,傲慢地说:“我知道韩信的为人和本领,容易对付。况且,救齐国而未经战斗,即使韩信投降,我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如果通过战斗胜了韩信,就可以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为什么要停止战斗?”因此,龙且不愿意坚守不战,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结果韩信派兵用沙袋堵住潍水上游,又假装失败诱使龙且追击,等龙且大军还未渡过潍水河时,韩信叫人放水,并进行反击。最后龙且被杀、齐王被俘、楚兵全部投降。
唐朝时期的长孙顺德是太宗长孙皇后的族叔,曾仕隋,任右勋卫,后逃到太原,投奔了李渊,深得高祖、太宗的信任,多有战功。
高祖即位,拜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为薛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参加了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为唐太宗即位立了大功。太宗登上皇位以后,特赐给长孙顺德宫女,长孙顺德也受到特别的允许,常在皇宫内居住。但后来长孙顺德让自己的管家接受了别人赠绢,被人告发。按照唐朝的法律,是要受到很严重的处罚的。但太宗不忍心处置他,对身边的近侍大臣说:“长孙顺德处在外戚的地位,功劳属于开国元勋之列,官位高,俸禄丰厚,可以称得上富有尊贵,只是他读书太少。他若能勤于读书,通览古今之事,作为自己的鉴戒,就会与现在不一样了。他如此不遵守节操,不顾名声,而贪图一点贿赂,使丑闻暴露啊!真让我觉得难为情啊!”
在他受贿的事被告发以后,太宗不仅没有加以惩处,还在朝廷上当众赐给他绢数十匹,使他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大理寺少卿胡演进谏说:“长孙顺德违法受贿,罪过不能饶恕,为什么又赐给他绢呢?”太宗说:“人是有良知、有悟性的,得到绢比受惩处更厉害;如果不知惭愧,就不过是一头禽兽罢了。如果是一头禽兽,即使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
不久,长孙顺德因与李孝常勾结犯罪,这回唐太宗无法再护他了,结果被除名。过了一年多,太宗看功臣图,见到了长孙顺德的画像,还是对他产生了怜悯之心,派宇文士及前去察看长孙顺德的生活情况,宇文士及见长孙顺德精神很不好,经常醉酒自责,朝中大臣都认为已经悔悟,太宗又将他召回京,授予泽州刺史的官职,恢复了他的封爵和食邑。
对这件事,朝中的大臣们颇有感慨,觉得唐太宗实在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待孩子的过错总是给予改正的机会,没有责罚的念头。这样以来,大臣们就对唐太宗更加心悦诚服了。
东吴的孙权对待吕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许,孙权更多的是出于真正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本身就是符合慈忍之道的,只要这种感情不在一定的时候完全失去控制就可以了。
吕蒙是孙权手下得力的干将,不但勇敢,且有智谋,对孙权也非常忠诚,为东吴立有大功,孙权极其爱护这位将军。吕蒙的旧病发作,孙权听说后,异常着急。当时,孙权正在公安,立即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宫殿中,千方百计给他治病。他不仅亲自请医问药,还贴榜招募名医,布告天下,谁能治愈吕蒙的病就赏给黄金千两。有个医生采取针灸的方法给吕蒙治病,孙权在一旁看到他受折磨而难过落泪。孙权关心他的病情以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能经常观看吕蒙的面色,但又怕吕蒙为迎接他受到劳累,就在室外悄悄地通过墙上的洞眼察看吕蒙的病情。当他见吕蒙稍微能吃下一点饭菜时,心情就特别好,高兴地与身边侍从又说又笑;如果发现吕蒙吃不下东西时,心情马上就坏起来,愁容满面,唉声叹气,晚上牵挂得睡不着觉。有一阵,吕蒙病情好像有所好转,孙权就特别高兴,竟然宣颁赦免令,并请大臣们前来庆贺。后来,吕蒙的病情愈来愈重,孙权每天请道士在星空下为其祈祷,并亲自守护在吕蒙的病榻前。吕蒙的病到底也没有治愈,终于去世。孙权极其悲哀,自己穿上素白丧服为吕蒙守灵,很多日子都心神恍惚,不思饮食。
孙权对吕蒙身后的安排想得十分周到,为他修筑了很好的坟墓,还安排了三百户人家为死者守墓。
对你的属下关爱仁慈,就会征服下属的心。这种征服是一种彻底的征服,它会自然地使你的那些下属永远地、心甘情愿地报答和捍卫你。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成功,长远的成功。
“祸莫大于轻敌”,最大的灾害莫过于轻视敌人。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韩信进攻齐国,楚王派龙且带领20万大军援助齐国。于是齐王和龙且两支队伍合在一起对付韩信。还未交战的时候,有人建议龙且说:“汉军远征,历经数战,大获全胜,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意在速战速胜。齐、楚是在自己家门口作战,军心容易涣散而被打败。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以避其锋。让齐王派他的得力能臣去招抚已经降汉的城邑。这些城邑知道齐王还健在,而且又有楚国大军相救,必定会再度反汉归齐。汉军远离后方几千里,客地作战,一旦齐王所有城邑倒戈,他们必然势孤,军粮也无处筹措。这样齐、楚就可以不战而胜。”龙且不听,傲慢地说:“我知道韩信的为人和本领,容易对付。况且,救齐国而未经战斗,即使韩信投降,我又有什么功劳可言?如果通过战斗胜了韩信,就可以得到齐国的一半土地,为什么要停止战斗?”因此,龙且不愿意坚守不战,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结果韩信派兵用沙袋堵住潍水上游,又假装失败诱使龙且追击,等龙且大军还未渡过潍水河时,韩信叫人放水,并进行反击。最后龙且被杀、齐王被俘、楚兵全部投降。
轻视敌人的灾祸是很大的,“几丧我宝”。什么是法宝?就是不争而善战的法宝,胜不骄、败不馁之宝。龙且骄傲轻敌,不仅丧失了不战而胜的战机,而且招来杀身之祸。
【智慧金言】
在21世纪的今天,正所谓商场如战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保持清醒,洞察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在竞争中取胜,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切忌以为自己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骄傲自满,这样只会招来大的失败,是自取灭亡。
【本经原典】
《道德经·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治理大国,若烹小鲜
【经典语录】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语录释义】
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一样。
【解读】“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很有名的一句话,7个字就把治国之理分析得清清楚楚,不仅为中国人所熟知,即使在欧、美、日等地亦被一些政治家及企业家奉为治国、治企业的重要法则。
【活学活用】
所谓“烹小鲜”,就是煎小鱼的意思。煎小鱼时,不可乱动;乱翻动,小鱼就碎。这句名言的背后精粹,是要求领导者在治国治企业时不可妄为而存私心;通俗一点说,就是不要“乱来”,否则便会把事情的局面破坏了。
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调一条小鱼,或是一道精美的小菜,需要按规律、按步骤一点点地来,既不能着急,也不可乱动。因为着急了,就会乱了分寸;乱动就会搅得一塌糊涂。所以圣贤之人都会遵循大道的规律、顺其自然的法则去治理国家,使所有的人都感觉到春风拂面般的欣慰,让所有人在心灵深处体会到大道德性的淳朴率真。这样人们就不会被自私狭隘、邪恶无耻的念头所左右,它们也无法在人们心中存活和作乱了。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拥有这样的心境,都有这样的觉悟,那又何愁国家不兴旺昌盛呢?治理一个国家是这样,管理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的,只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和风尚,又何愁企业不发展壮大呢?
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钱庄一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户。这位客户就是那位绿林军军官罗尚全。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是因为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他的同乡刘庆生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而且只要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二来也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也是一个麻烦。
得知这一情况,胡雪岩当即决定,第一,虽然对方不要利息,自己也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后来取,本息付给一万五千两银子。第二,虽然对方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一个存折,交由刘庆生代管。因为做生意一定要照规矩来。
罗尚全后来果然在战场上阵亡了。阵亡之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罗尚全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的或麻烦,甚至怕阜康会就此赖掉这笔账,不想阜康除为了证实他们确是同乡,让他们请刘庆生出面做个证明之外,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这笔存款不仅全数照付,而且还照算了利息。
胡雪岩将道德置于自己的心灵之中,所以,他能取信于人、生意兴隆。但纵观我们周围表面上有道德,内心却奸诈无比者甚多,这样的人去做事,哪怕像那“烹小鲜”的小事,也不会成功,甚至会有大的损失。
【智慧金言】
一个人只有将道德置于自己的心中,他的心中才不会有自私、邪恶、不正当的意念。倘若一个人只是表面上装作有道德的模样,即使他装得很逼真,也终有露馅的那一天,终会被他心中的无德所害。
【本经原典】
《道德经·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国家就像烹调小鱼一样。
用“道”来治理天下,那鬼怪就不敢闹事了。
不是鬼怪不闹事,是因为鬼怪闹事也伤害不了人。
鬼怪闹事伤害不了人,圣人也不会伤人。
这两者都不伤人,所以,百姓都接受道德而天下太平了。
强作妄为,失于治理
【经典语录】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语录释义】
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所以才会难于治理。
【解读】作为一个领袖或者是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最高明的策略就是只是以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使自己和人民都顺应自然的大道,按照客观规律生活和工作,就可以永保平安康乐。
【活学活用】
公元690年侍御史傅游艺带领关中九百余人站在皇宫外请求改国号“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假装不同意,却又提升傅游艺为给事中。此后,文武百官及李唐宗室、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各界人士六万余人签名请愿,要求皇帝改李姓为武姓,改唐为周。
同年重阳节,即九月九日,武则天表示同意皇帝李旦和百官的请求,登基称帝。这一天,她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穿上龙袍,登上则天楼,宣布改唐为周,尊号“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
武则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改朝称制的女皇帝,时年67岁。
武则天登基之后,很清楚宫内外的形势,反对的势力仍然潜伏着,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清除,巩固自己的政权。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铜匦与酷吏。
一是使用铜匦,大兴告密之风。
铜匦是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四铜匦于殿堂四周,专门收集天下对时政、积弊等方面的信件。从此,铜匦就成为了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
为了大兴告密之风,武则天规定:凡告密者,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外地人来京告密,官府给予马匹和住宿方便,沿途以五品待遇供给。揭发属实,升官给职;揭发不实,也不予追究。从此、四方告密者蜂拥而至,来京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铜匦设置以后,告密者日多,案积如山,武则天就拔擢了一批新法官来刑讯治狱。这些人多是告密者,出身无赖,性情残忍,善于罗织罪名,陷害无辜。武则天就以这些酷吏作刀斧,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了,有力地打击了李唐王朝的势力,从而得以听政于朝,安居后宫。
二是充分任用酷吏,但又不全信。
武则天产生任用酷吏的想法源自平定扬州叛乱到裴炎入狱的事件中,武则天深感自己临朝本身不合时礼的现实,反对派用封建的传统观念攻击她,自己无法以礼服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力地打击政敌,必须提倡告密。裴炎就是经崔詧密告,骞味道审理的。
告密之门一开,使得大臣们人人自危,提心吊胆。
胡人索元礼,因告密有功,成了游击将军。武则天还命他审判制狱,他极端残暴,审判一个必须牵连几十或几百人。武则天几次召见并加以赏赐。因而有很多人,如周兴、来俊臣、万国俊、薛季昶、侯思止、王弘义之流都向索元礼学习,居然个个都升了官。
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等每人还私养无赖数百人,专以告密为职。来俊臣和万国俊两人还同撰《罗织经》,专门教人如何陷害忠良。他们发明了各种形式的酷刑,如:“突地”、“死猪愁”、“求破家”、“凤凰晒翅”、“驴驹拔橛”、“仙人献果”、“五女登梯”等。
这些酷吏不但可以随意屠杀大臣,他们甚至连宰相与王公贵族都敢下手。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公元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