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道德经》学生活
2721600000034

第34章 百川之王的领导智慧(1)

某位心理学家说:“要改变一个人对你的态度,除了对他表示好意,让他自己改变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爱是世界上最有威力的武器,它能摧毁困住人们心灵的高墙,让怀疑与仇恨不复存在,爱会产生更加美好的生活,让和平永远成为时代的主题。

百川之王,善处低下

【经典语录】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语录释义】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解读】

老子始终赞美能够为万物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自己却默默地处于卑下地位的道路以及水,此处,老子通过对江海吸收和融会了千川百谷的事实,说明了地位卑下才能获得万物的拥戴,能够成为百谷之王。由此引申到我们做人处世也是同样道理,应该有江海一样的胸怀和品行,做到真正的谦虚和廉正,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贤下士,不妄自尊大,这样周围的人就不会感觉到沉重,也不会使他人受到伤害,就会得到周围的人的拥戴而不会遭到反对。

【活学活用】

公元742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征召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入京。李白这一年43岁,他一直都向往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唐玄宗在大明宫召见了他。

封建时代,皇帝召见大臣,气派是十分尊严的,皇帝端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而臣下则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俯首称臣。而唐玄宗这一次召见李白,这一切森严的礼仪全都免除,他亲自坐着步辇(一种由人抬的代步工具)前来迎接。当李白到来时,他从步辇上下来,大步迎了上去;迎入大殿之后,又以镶嵌着各种名贵宝石的食案盛了各种佳肴来招待李白,唐玄宗还御手亲自以汤匙调羹,赐给李白,并对他说:“卿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可你的大名居然传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着超凡的诗才,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接着又赐他一匹天马驹,宫中的宴会,鸾驾的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

一个普通的诗人,无官无职,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赐宴,已是非常的礼遇了,而降辇步迎,御手调羹,更是旷古的隆恩。虽然李白这一次来长安,在仕途上并没有多大发展,最后还被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但唐玄宗的这一次接见,却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使他终身引以自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非常谦逊,总是处于卑下的地方。

治理天下的道理与此相同,君王若想让人们相信他、拥戴他,使自己位居人上,他就必须对人民亲切一些、谦和一些;君王若想站在人前,就必须把自身利益置于人后,对人民多关心、多体贴,如此人民觉得他可以信赖,自然会把他尊为领袖。

同理,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只有赢得全体员工的景仰、信任,才能排除企业潜在的障碍带领职工勇往直前。日本著名企业家永野重雄曾颇为感概地说:“经营者和雇员如同一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在企业的内部,没有经营者和雇员之间协调一致的巧妙配合,企业这部车就难以正常运行。”

要做到协调一致巧妙配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做到谦和,对员工关心、体贴,重视员工的利益。香港富丽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就是—个善于协调自己与员工关系的管理者。

陈丽华的1300名工人都住在工厂里,一排排的“夫妻房”也建造得十分精巧。她还包揽了所有工人一年四季的衣服。过阳历年每个工人一件羽绒服,春节前她又为每人准备了一件真丝棉袄。

陈丽华花在紫檀事业上的钱难以计数,但是她看重的是紫檀和一刀一刀为她雕出紫檀王冠的工人。她的比喻朴实无华:“一天吃一头牛,一年吃365头牛,能有多少钱?你有病了,黄金不能把你送去医院,还得是人。工人也是一样,所以处理好人的关系是最关键的。”

一个企业就是一部机器,与员工关系处理好了,运转就正常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有干劲了,这样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

【智慧金言】

工人是企业的根基,是企业良好的内部动力,优秀的管理者不会因为自己高高在上或是拥有千万财富而傲视无物,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人像慈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本经原典】

《道德经·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

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

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纯朴厚道,不以智为

【经典语录】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语录释义】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解读】

老子认为:没有心智就是最大的心智。要运用我们这大的心智,就要抛弃我们那些小的心智。特别是领导者,因为你的心智不只是个人的心计,还要变成行动和指示,这样就会有个整体顺道还是逆道的问题,整体顺道就会昌盛兴旺;整体逆道就会衰败灭亡。

【活学活用】

行之有效的管人之道有多种,其中以仁聚人,壮大自己的实力尤为重要。可以做一个对比:曹操管人推崇权力,运用正反等手段。相比之下,刘备管人推崇“仁义”,运用忠信礼义等手段。

崇尚仁权管人之术的核心就是提倡仁义道德,通过教化的方式来进行治理。刘备自己曾对庞统说道:“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与刘备的区别不仅在个人的素质上,也在于他二人实行的不同的统治术上。

刘备为什么要运用“仁义”之术,而不是采用霸权之术呢?

首先,刘备认为,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汉的正统,仁义道德思想深入人心,一整套适应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基本形成,忠孝节义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自己要匡扶汉室,隆兴汉家天下,就必须从道义的角度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仁义”之旗号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其次,从刘备的出身及地位来看,也最适合以“仁义”为本。刘备虽出身于贵族家庭,但已破落,从小便沦落在社会的下层,与其母以织席贩鞋为生,深知民间疾苦。然而他却志向远大,少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东汉末年,刘备目睹世事黑暗,宦官专权,皇帝暗懦,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凄怆汉室的倾颓,“欲伸大义于天下”。但他本人手无尺寸之柄,既无权无势,也无钱无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基础。唯有修身养性,以仁德信义号召天下,唤醒正义,以期救黎民于水火,扶汉室于危亡之中。所以,他走上了一条与曹操完全不同的救世治国之路。

这里有一则哭着送“敌人”的故事,讲的就是刘备善于以“仁义”来获得人心的。

三国时曹操率军欲取荆州,派曹仁等将领带三万兵马向新野杀来。

面对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刘备听取了徐庶的计谋,接连两次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之后,曹操断定刘备定有高人辅佐,经打探得知是徐庶。

曹操便决定把徐庶揽到自己这边来,他知道徐庶为人忠孝,幼年丧父,现只有老母在堂无人侍奉,便差人将徐母骗至许昌,令徐母写信招降徐庶。

遭到拒绝之后,曹操又伪造徐母手笔,写了封信送至新野,叫徐庶赶来伺候左右。孝顺的徐庶见到信后,哭着向刘备辞行。

正在为得到徐庶这位精通兵法的军师和知己而信心倍增的刘备,深知徐庶此去后很可能再也无缘相见,这样一位出色谋士的离去不仅是自己事业上的损失,而且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但是,他也知道拉拢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自己只能做以仁感人的君子,而不能做强夺的小人,于是刘备不仅没有强留,反而流泪劝慰徐庶:“子母乃天性之亲,不必以备为念。”

孙乾等人对刘备说:“徐庶是天下奇才,又知我军虚实,今天若放他走,必为曹操所用,不如留住他,若曹操杀其母,他必为母报仇,尽全力敌曹操。”

刘备忙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让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怎可作不仁不义之事。”刘备备酒为徐庶饯行,二人相对而泣。马至长亭,刘备又下马相送,刘备的这些“仁义”举止,深深令徐庶感动。当即向刘备表示,此去曹营,纵使曹操相逼,也绝不为其献谋划策。

刘备又谆谆叮嘱徐庶到曹操那里以后尽心侍奉老母,勿以自己为念。

徐庶挥泪上马,同时,告诉刘备,他有一好友,住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正好为刘备所用。

刘备高兴地请徐庶为之引荐,徐庶却说:“这位朋友生性淡泊名利,除非您本人亲自前去邀请,不然,他是不会主动求仕的,您可愿降低身份,亲往拜访?”

说罢疾驰而别。

徐庶到曹营后,老母方知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十分懊恨,并责怪他不该对伪书不加详察而信以为真,遂趁徐庶不注意,自缢于梁间。

徐庶丧母后,却始终如一地遵守着自己的诺言,不曾为曹操出一谋,献一策。

“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何来赢得人心以获取民众的支持和信任,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这里的人心有民心、军心和将相之心,所以“攻心”是统御术的核心。通过攻心,才能顺民心、抚军心和结将相之心,三心皆备不怕霸业不成。

在攻心的方式上,曹操与刘备具有不同特点。曹操攻心多威逼利用,软硬兼施;而刘备攻心多仁以怀之,德以报之,信以用之。在曹操处,人们一般是迫于其权势,而在刘备处,人们一般是心悦诚服地愿随之驱使。他“携民渡江”、“要投江”,荆襄军民感其德愿誓死相随;“摔阿斗”、“遣众将”以结将心,使众将死心塌地为之效力;“三顾茅庐”表现其思贤若渴,以“鱼水关系”待诸葛亮,使其感其心诚,愿随驱使,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使夺人之国,他首先考虑的还是“人心”,他不纳庞统之策,反对“杀其主夺其国”,趁拒张鲁之机,“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待民心安稳才起兵夺蜀,沿途不扰民,优待俘虏,极得人心。

治国如此,治身也应如此。

一个人心智太多,就容易不诚实、虚伪,变得过于精明。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大快朵颐。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是的,这是咱们这儿的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

“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骡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

“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增加了一点骡马肉!”老板笑着回答。

“加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眉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

“对不起,是增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

“那到底增加了多少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骡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这位老板就是心智太多而有了私欲,试想那几位客人被骗了一次以后还会再来吗?长久下去,他就只有关张了。

反之,一个人不虚伪、纯朴厚道,那就是他的福了。

【智慧金言】

纯朴厚道是一个人宝贵的德行。纯朴厚道的人会得到别人的信任,纯朴厚道的人少有灾难,即使遇到了不可抗拒的灾害,他也会因为自己的纯朴厚道而遇难呈祥。

【本经原典】

《道德经·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

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

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

玄德又深又远啊!

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心怀天下,得到天下

【经典语录】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语录释义】

真正圣明的人,不会有执著自我的成见,必然以百姓的感受为感受,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解读】

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他治理国家往往表现出质朴的特征,对于注目而视、倾耳而听,用聪明才智甚至心机巧诈的老百姓,圣人却要他们都回归到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纯真状态,以养以长自己。

【活学活用】

唐明皇李隆基是大家熟知的皇帝,他在当政期间,因为宠信杨贵妃家族,以致引起安史之乱。

当时,长安陷落,他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路经马嵬坡,六军不发,几乎酿成覆国身亡的惨祸。后来虽然忍痛让心爱的杨贵妃缢死,换得随扈的效忠,度过危机,但他从此就丧权失势了。

其实,唐明皇在初期是非常英明的一个皇帝。当武后和韦后相继祸乱宫闱后,国家已残破不堪,人心尽失。李隆基以临淄王继任大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宰相,与民更始,便天下大定,宇内升平,“开元之治”就是指那段时候。此外,唐明皇很敬重言官,善纳忠告,任用张九龄、韩修等为黄门侍郎。皇帝稍有不妥,他们便上书劝谏,使李隆基左右为难,最后只好选择向善。

有一天唐明皇对镜自照,叹着气说:“我近来是消瘦多了。”身旁的太监马上拍马屁说:“都是韩修那个老家伙,处处干涉皇上自由,不能痛痛快快地享乐,叫他滚蛋算了。”

唐明皇答道:“没关系,朕虽瘦,天下老百姓一定会肥。”

这里,唐明皇深知“民为根本”,所以,他自己虽然瘦了,可是百姓“肥”,因而天下大治。只可惜后来唐明皇沉溺于私欲逸乐,不能“慎终如始”,否则他会成为历史上的明君。

爱心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你真诚地爱着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将会更加融洽。

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要你做到容纳别人,像得道的圣人一样,没有私心没有偏见,有的只是爱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够轻轻松松地与人相处。

在一般情况下和人相处时,很少有人敢于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让自我轻松自在、毫无拘束,我们是极愿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希望和能够接受我们的人在一起。专门找人家错处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个好亲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