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穿石,并非依靠猛劲儿,而是靠持之以恒的滴落;千里之行,并不是一天到达的,而是一步步坚持不停地向前迈动的结果。所以,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强求,只要坚持谨慎,就可以与荣耀握手。
立身要正,眼光要远
【经典语录】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语录释义】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解读】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反者,道之动也”。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善恶、美丑、是非、强弱、成败、祸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
【活学活用】
有个哲学家曾经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美与丑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人类全部文明史中。
“无为”一词。我们人类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也正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做事,所以老子幻想着人类也可以这样,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主张发挥人的创造性,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性,而是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显然,在老子哲学中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的积极进取的因素。这里所谓的“圣人”是理想人物的投射。圣人和普通大众并不是一种阶级性的划分,只是在自觉活动的过程中比普通大众先走一步而已。圣人的行事,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各呈己态,圣人仅仅从旁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开展其丰富的内涵。
圣人总是顺应自然规律,努力去帮助万物、帮助人们做事、尽自己的责任,从不贪图报酬、利益,不求功名,如此以清静、无为而无不为处世,才符合修行之道,获得长生不去。
老子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间世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人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看法与独断的判断,因此引起无数的言辩纷争。
老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独立不改”、永恒存在的,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无时无刻都在更新。人们没有理由安于现状、千篇一律,重要的是要正确面对变化,预见变化,接受变化,适应变化,享受变化!
唐懿宗时,由于他的荒淫奢靡,世风日下,官吏贪赃枉法极为猖獗。当时有个叫杨牧的就是个贪婪成性的奸诈之人,他用联宗的手段巴结上了当时宦官左军中卫杨玄阶,当上了宰相。在他当权期间,曾经“收钱百万”,就连他的门吏童仆也狗仗人势,巧取豪夺。他的女儿嫁给尚书右丞裴坦的儿子时,带了很多嫁妆,器皿用具都用犀牛角和玉石装饰着。裴坦是个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不与不正之风同流合污的人,他有着远见卓识、高风亮节,一看到儿媳妇陪嫁的财物如此丰盛,用具如此奢侈,不但不高兴,反而怒气冲冲地说:“这些东西将来必定会毁灭我的家。”于是下令把它们全都销毁了。不久,杨牧这个鼠目寸光、放纵贪婪的小人终因受贿事发,被贬为端州司马,后来又被流放到荒远的欢州,途中被赐死。
可见,裴坦头脑清醒,不追逐奢靡之风,不贪图非分之财,这种品格是值得赞赏的。而杨牧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后落到可悲的下场,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诫的。
【智慧金言】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力量,然而却无法相应和准确地将它描绘出来。因此说,大道是绝对的,是没有对立的,我们也只有去掉了这种相互对立的概念,不用一种实际的“名”来确立,也就是没有了所谓的范畴,去掉了那种不该有的局限性,这时我们便与大道相融了;也就了解了大道的真意;也就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变得自由自在了!
【本经原典】
《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造作事端。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经典语录】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语录释义】
稳重是轻浮的控制者,镇静是躁动的制服者。
【解读】
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相对也就没有世界了。比如有高才有低,有前才有后,如果没有高与前,那么低和后也就不存在了。正因为这种相对性,老子又为我们提出了两组相对的关系,重和轻、静和躁,由此为我们阐述了自然的约束力,并告诫我们应当顺从自然,不可违逆自然的道理和因果关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
【活学活用】
三国时的刘备可谓一代名君,但他一时作出了终生后悔的事,丧失了统一大业。
三国时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刘备感情用事,兴兵伐吴,最后导致兵败,蜀国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刘备兴兵伐吴,首先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魏,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将军赵云首先反对,他说:“当前,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我们灭掉了魏,吴自然会来顺服。现在曹操刚死,曹丕篡夺了帝位,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团结大家,趁早占领关中,控制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曹魏。这样名正言顺,我们一定会得到关东人民的响应。我们不应该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同东吴交战。战火一经点燃,就会蔓延下去,很难收拾了,这不是上策。”但是,刘备不听。
孙权也不愿意再扩大两国的纠纷,两次派遣使者去求和,都被刘备拒绝了。
东吴的南郡太守诸葛瑾写信给刘备,信里明确指出:“从君臣的关系上讲,您应该亲关羽呢,还是更应亲先帝(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从地域上讲,荆州大呢,还是整个中国大?魏和吴都是您的敌国,但您应该先对付哪一个?请您仔细考虑一下。”
刘备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大兵伐吴,结果一败涂地,这一战损伤了蜀国元气,诸葛亮统一天下的大计也成了梦想,刘备也在大战不久后病死在白帝城。
“将不可愠而致战”。刘备伐吴时,蜀军在吴营前叫骂挑战,吴将气得浑身发抖,大家请求出兵攻打蜀军,陆逊坚决不答应。他对诸将解释说:“刘备天下闻名,曹操活着的时候还对他有所顾忌,这次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已经连打了十几场胜仗,深入我们国土五六百里,锐气正盛。现在他列阵在平原广野之间,正是得志的时候。很明显,目前他要引诱我军出战,然后一鼓气歼之。因此,我们必须镇定,不能轻易出击。等到蜀军求战不得,
斗志消沉,我们再进攻,一定能取胜。”同时他还指出:“刘备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绝不会只叫一支军队出城,它的后面必然有埋伏。”
刘备看吴兵不出来迎战,知道自己的计划破产了,于是把隐藏在山谷中的军队都调了出来,这时众将对陆逊才心服口服了。
一个君主或一个将帅,都必须有高度的修养,能以国家的安危,民众的生死为重,不以自己的喜怒作为战与不战的根据,这样的君主、将帅,才是明智的君主,智慧的将帅。刘备的失败,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所以,老子说得“道”的圣人行事,虽有美丽和华彩的楼亭,但他们却丝毫没有因此而轻浮狂躁、自以为是,始终安静地生活。圣人治理天下更是如此谨慎地待之,从不敢轻率行事。反之,轻浮就会失掉根基,躁动就会丧失君位。
老子本章给了我们一个极其深刻的提醒,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忙中出错。虽然这些事在一定的方面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但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
【智慧金言】
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做事将会一事无成。荀况在《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但却能够吃到地面上的黄土,往下能喝到地底的泉水,原因是它用心专一。螃蟹用六只脚和两个大钳子,它不靠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寄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浮躁而不专心。”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了,往往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只会带来损失,以失败而告终了。
我们在杀死别人时,也同时杀死了自己;我们在维护别人时,其实是在维护自己。因此只有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才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和毛病其实就是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这样就可以更多地认知自己了。所以,不要忙着进攻别人,先对自己进行必要的调整;不要忙着批评别人,先看看自己的心态是不是正确。知道怎么对付自己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对付别人了。让自己成为哀者,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浮的控制者,镇静是躁动的制服者。
因此圣人整天行事,却不轻举妄动,处处稳重。
虽然居处在高耸的楼亭,但却也沉静超然。
为什么作为身率万乘的君主,却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
自轻就是脱离了君王的根本,自躁等于失去了君王之道。
成功之路,绝无坦途
【经典语录】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语录释义】
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独害怕的是走上邪道。
【解读】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大道的路线虽然已经模糊,但大道本身却仍然好端端地存在着,而人们却好像是故意漠视它的存在,根本就熟视无睹。他们满怀了各种欲望并为了捕捉到获得欲望实现的机会而争先恐后地往各种充满了危险、危机的邪路和捷径前行,他们以切实行动为自己营造出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文明世界。
【活学活用】
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近。但是,最近的路不见得是平坦的大路,有很多都是崎岖不平的小路,别说车辆难行,就是牛马走着都费劲,而有的人还专门喜欢走。有些人反而规规矩矩地走大路,虽然可能绕点路,可能费点油,但是安全。现在让我们探讨一下,走大路可能会远个几十公里,走小路可能近个几十公里,但是就真的是小路比大路省油又省时吗?不一定。但走大路一定比走小路安全。
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可见天才出于勤奋。有人经过计算,发现爱迪生50年中在他的实验室或工厂里工作的时间,相当于普通人125年的工作时间,这还不包括效率的比较。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发明大王,最大的秘诀就是勤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
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的推销诀窍,他没有正面回答,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的脚板好厚啊!”原一平接过话头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老茧特别厚。”原一平每天访谈15位客户,平均每月要用掉1000张名片,一生积累了2.8万个准客户,创造了推销奇迹,靠的是腿勤、眼勤、手勤、脑子勤。李嘉诚讲完这个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李嘉诚还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汗水花不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古人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被世人公认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即使在艰苦的旅行演出的时候,依然经常在琴凳上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说:“谁像我一样的用功,谁就可以像我一样的成功。”那些在奥运赛场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们,可以说每个人都走过了一条洒满汗水的路。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他们曾经为此付出的努力。如果我们也付出与他们同样多的努力,我们也会取得同样的成功。
有一个人驾驶技术可以说是比较过硬的,做生意挣了点钱,买了一辆汽车,平时周末也就拉着家里人去附近的山里玩玩。有一次心血来潮,要拉着一家人到泰山去,于是朋友们都建议他走高速公路,虽然绕点远,多花点钱,但是快捷安全。他不听,非要走自己划定的一条相对直近的路线,这条路线上全是一些县级公路。直到上了路才发现,道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的,所以就不敢开得太快,又赶上很多地段修路,只好又绕道,为此心里烦躁加上家人的埋怨,结果一不小心陷在一个坑里,不仅轮胎爆了两个,油箱还磕漏了,只能找人来拉去修理,花了不少钱不说,还耽误了时间,最后一赌气找到高速公路打道回府。本来高高兴兴的事,却落了一个这样的结局,后来他再出去玩,再也没有为了抄近而走小路。
这就是开车走小路、抄近路的后果,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和一车人的性命都搭上了。我们行车走路要走阳关大路,做人更要走光明正道,不然不仅无法弥补,甚至造成千古遗恨。因此老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是有智慧的,就会走大路,行正道,按自然规律做事做人;走上了弯曲的小路,因为所作所为都不是正道,是不安全的,迟早会酿成大错,不仅达不到目的,有可能还会使我们身败名裂,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就像强盗的自我夸耀,虽然逞一时之欢,最终还是自取灭亡!
【智慧金言】
我们要记住:在我们的人生中,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只有光明大道,没有快捷的路径可走!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