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选择,每走一步,都是一次选择。选择奉献,可以做一个好官,对得起老百姓,选择私情,亲朋欢心,自己良心难安;选择忍让,将是海阔天空,选择争斗,矛盾纠纷不断;选择坚持,痛苦将与幸福并存,选择退缩,每天都会沉陷于痛苦的深渊之中,选择节俭,做一个好接班人,选择安逸,做一个千古罪人……选择是痛苦的,人生要求我们选择。“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学会面对选择,教导我们要像圣人治理国家那样来治理自己的心灵和身体,把一切极端、奢侈、过分的东西都去除,这样我们自己就会平安、幸福的生活,而我们的祖国也会安定、繁荣。
【智慧金言】
有选择就有放弃,放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放弃意味着可能永远不再拥有。但是,不会放弃,想拥有一切,最终你将一无所有,这是生命的无奈之处。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热烈,就无法享受花前月下的温馨……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唯一导演,我们只有学会选择,才能彻悟人生,让自己拥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蠃,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想要夺取天下而去主观地加以人为的措施,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天下(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神圣的产物,是不能凭主观意愿去改造的。
不是可以强行治理的,也不可以强行支配。
强行治理的就会必败,强行支配的就会失去。
因为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有前行必有后随,有吸人必有呼出,有强盛必有衰弱,有上升必有跌落。
所以,圣人总是避免使自已有过分、奢侈、过度的欲望,而使自己始终保持中和无欲。
上善若水,忍者无敌
【经典语录】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语录释义】
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替代了的。
【解读】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
老子还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也同样没有比水更坚强的东西,理由在于水是极端彻底的弱。”
可以具体地解释为:善于指挥者,不会滥用武力。善战者,不以感情行事。善胜者,不以力气决胜。善役人者,态度谦逊。
老子对此种态度称为“不争之德”——对人不相违逆,更不相争,却能在不知不觉间德性已超出对方。
【活学活用】
老子所谓“上善若水”、“不争之德”的处世态度,并非是被动的,而是内蕴积极性的被动态度。唯其如此,老子所主张的处世哲学才愈加显得倔强。
据《史记》记载,孔子年轻时曾不远千里拜老子为师。老子曾经教诲他说:“有人聪明而富洞察力,却仍面临死亡的危险,此乃过度批评他人之故。有人博见多闻并善辩,却令自身陷入困境,此乃揭发他人缺点之故。故你最好能够节制自我主张。”
意思是对自己的行为应予节制,少出风头。
老子同时还说:“君子有盛德,容貌若愚。”
盛德。即为高尚的品德。指君子内藏丰富的才华,然而外表看来,却像愚者一般。告诫有才华的人,更应谦逊自恃。
老子反复地强调谦逊和节制,也许给人一种消极的感觉。实则不然,老子认为:谦虚将获得赞美,节制将受到尊重。
春秋后期,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经常互不相让,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公元前506年,吴国阖闾率兵攻打楚国时,由大儿子夫毅、二儿子夫差分属左右两路军,不料夫差私率部分军队返国,阴谋篡位,并派人向越国借兵求助,以为外应。阖闾打败楚国,回师平定内乱以后,对儿子夫差不问杀头之罪,反而非常痛恨越国,常想伺机报复。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死去,他的儿子勾践即位。吴国阖闾得到讯息,便想乘乱攻打越国。伍子胥劝他不要做这种有损名声的事。阖闾不听,与儿子夫毅带三万士兵浩浩荡荡向越国进发。
越王勾践亲率士兵奋勇抗敌,吴国惨败。吴王阖闾因受重伤死于路上,不久夫毅也死了,夫差成为吴王。
夫差即位后并未念及昔日向越国借兵求助之恩,一心想报父仇,天天训练水兵、车兵和步兵。还要人每天问他一遍:“夫差,你忘记越国的杀父之仇了吗?”他应声答道:“没有,不敢忘。”这样准备了近三年的时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亲自统率大军攻打越国。
越国大夫范蠡对越王说,吴国准备了三年,如今发兵,士气正旺,我们应当避其锋芒。文种也赞同范大夫的看法,并建议同吴国讲和。越王不听,认为讲和有失颜面,便出兵迎战,结果正如范蠡所料,大战一场之后,越国三万士兵仅剩五千人,还被吴兵层层围困。勾践悔之莫及。这时文种说:“主公,我们应该赶快与吴王讲和,否则连国家都保不住了。”勾践流着泪说:“事已至此,恐怕他们不会同意了。”文种说:“此事交给我来办吧。”
当晚,文种带着八名美女、大量黄金珠宝来到伯嚭营中,并说明来意。伯嚭看见礼单心里乐开了花,假意推辞一番,便应承下来。
第二天,伯嚭见吴王,向他说了越王求和的意思。吴王说,越国指日可灭,我怎么能坐失良机呢?伯嚭见吴王不答应,进一步说:“越王讲和,名声虽好,实际就是投降,他们的一切都由我们做主,越王也愿意做您的奴仆。答应求和,别国也会称赞我们仁义,这样名利双得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况且也有利于我们成就霸业。假如我们不同意求和,越国必拼死作战,其后果很难预料。”
吴王觉得很有道理便答应下来。伍子胥一听越王派人求和,知道事情不妙,急忙求见吴王。听说吴王已答应讲和,大怒道:“吴越向来势不两立,几年前您天天想着报仇,日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报仇,如今答应讲和,是何道理?吴国如果不灭越国,将来必定被越国所灭!”
伯嚭收了人家的礼物,生怕事情办砸了,赶紧说:“相国此话言重了,当初你报了楚国的杀父之仇,最终不也答应同他讲和了吗?如今大王报了仇,你怎么就说三道四了呢?你这不是陷大王于不仁不义之中吗?”
伍子胥正要反唇相讥,吴王道:“大家不要再争了。相国你先回去吧,等越国送来贡品,我分给你一部分。”伍子胥心底一片苍凉,不禁叹道:“吴国亡矣。”
正如伯嚭所说,越国名义上求和,实际就是投降。勾践安排好文种料理一切国事后,便和范蠡一起去吴国服役。吴王将他们安排在简陋的石屋里居住,还让他到阖闾的墓地看坟喂马。
夫差有时故意羞辱勾践,出门让他牵马,回来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伺候。勾践百依百顺,毫无怨言,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后,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
夫差疑惑问道:“你如何知道?”
勾践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不是什么大病,很快就会好的,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没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同自己的儿子一样,甚至比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又由于那几年文种始终不间断地贿赂伯嚭,伯嚭就不间断地向吴王说勾践的好话。经过三年的观察,吴王感觉勾践表现不错,决定放他回国。伍子胥不同意这么做,再三劝阻,可吴王很反感,没有理睬。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
他寝食难安,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越国的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就分给众人,自己从不独自吃掉,有酒便把它分给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穿妻子织的粗布衣裳。
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勾践睡觉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耻辱和辛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经过多年努力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决一生死,希望士大夫同心协力,我跟吴国夫差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手举刺刀,更换姓名,改变容貌,去当仆役,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刺杀他,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如果那种方法不可行,我一定要想法实现自己的诺言!”
后来,越国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在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堂堂一国之君,肯为奴仆,已是不可思议,更敢尝粪便,其忍辱之心真是无人可比。回国后,严于律己,善待他人,经常告诉自己的臣民们,让他们记住会稽之耻,这是国耻,只要调动起百姓的积极性来,还有什么事不能成功呢?勾践把皇帝做到这一步,太难得了,也算得上一个有高度忍耐力的皇帝了。
柔能胜刚,刚处下而柔处上,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人们就是无法照办,这是由于在我们人类心中,都争做刚强顶天立地,把柔看成是胆小懦弱,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老子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刚直了,人太刚直会走向反面,这种人往往固执已见,不知退让,不会变通,没有半点柔弱的气象。
【智慧金言】
人生在世,无一点刚直之气是不行的,尤其是应该心有所主,拥有一些确定的做人准则。这样,人们可勇气倍增,可与坏人抗争,与社会黑暗的东西抗衡,凸显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但是,刚直并不是赌气,不是去追求无益的个人“胜利”,犹如冯梦龙笔下所叙述的这对刚直的父子,仅仅为了避让的小事,就与人对着干,不管其他的事,这就由刚直走向了蛮干,久之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最终会在人生旅途中碰得头破血流,成为大恶之人。所以说,刚而不柔是大恶。
【本经原典】
《老子·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之物论柔弱莫过于水,而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替代了的。
这便是柔克刚、弱胜强,恐怕天下无人不知道,但没有哪个能做到。
故此圣人有句话说得好,能够承受起国家屈辱的人,才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敢于承担起国家危难的人,才配得上做天下的君主。
正面的言语好像是在反说一样。
遵循自然,就无束缚
【经典语录】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语录释义】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解读】
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如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虽然有些残酷,但它们是在周而复始地循环,没有一点浪费。这无疑是在遵循一种自然规律。我们只有认真地体会和了解自然,才能对人生有更明确的理念;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价值和尊严了解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如何生存的权利;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才能看清虚伪与真实,分清光明与黑暗;才能使我们满怀热情充满正义感;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安定,生活更祥和!
【活学活用】
做人做事要有主见,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另外,人贵自知,处世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事要看是否可行,做到自在的适然境界。
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儒家主张“素位”,就是君子坚守本位而不妄贪其他权势,要满足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是相通的。一个安于现实的人,能快乐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现实环境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己害人。
从处事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现有条件下行不通,就等时机成熟之时再做,这就需要安于现状等待时机的耐心,而不是心慌意乱。凡事强求而不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就难行得通。
总之,我们只有严守自然的规律,遵循大道的无为,对人对物都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地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才是幸福快乐的。这也是我们人生卓越的奥妙所在。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
小和尚高兴地说:“草籽撒上了,地上就能长出绿油油的青草!”
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心什么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地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完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随意!”
夜里下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夜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地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付出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坏的结果,笼中的小鸟不再有灵性,关起来的老虎也会失去往日的威风。遵循自然,反对人为束缚,这是我们从《道经》老子主张“人法自然”、“无为”、“不言”,因为按自然办事这就是成功的秘密。“人法自然”正如儒家主张“民胞物兴”和“仁民爱物”,人法自然才能胸襟开阔,对万物抱兼容并收的宽宏态度;只有民胞物兴和仁民爱物,才能发挥爱人及物的博爱精神,才能以平常之心对待人、事和物,一切都合乎规律,合乎自然,如此就顺利了。中学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