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道德经》学生活
2721600000015

第15章 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2)

刘宽是我国汉朝时代的人,为人仁慈宽厚。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干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吗?”还有一次,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这牛是他的,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还给刘宽,并且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

刘宽的雅量可谓不小,有礼也让人三分。他感化了别人,赢得了人心。他对待一般人是这样,对待朋友更是这样。

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将是必然的。

【智慧金言】

品德的修养是人生的基础,决定一个人一生行事是善是恶,是美是丑。一个人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或许不能有益于人,可能还会害人,而且知道越多,害人越深,权势越大破坏愈广。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是可能荣耀于一时,但终究会一败涂地。所以成功的事业者必须德才兼备。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

大德之人的行动,只是以道为准绳。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古代当追溯到当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师法自然,可以成道

【经典语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语录释义】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纯任自然。

【解读】

老子这句最著名的话有两种解释:

一、“法”就是师法,就是某物向某物学习。人向地学习,地向天学习,天向道学习,道向自然学习。自然是老师的老师。

二、“法”就是被法约束,即臣服、被统治。人被地统治,地被天统治,天被道统治,道被自然统治。自然是君王的君王,是管理一切、派生出一切的上帝。

以上两解的第一层意思是“师法自然”。

第二层意思是“臣服自然”。

关于师法自然,人类比较容易接受。至于臣服自然,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了。回归自然说白了就是臣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也就是说人要顺其自然,无条件地遵循一切的自然规律。

“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这就是人类应有的智慧。老子非常道就是老子自然道,它都强调了一个转换的问题。这种转换不是凭空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好分内之事。

所谓分内之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分外划进分内。所有的工作都是找来的,人类不断地学习与工作,会发现道在长大,手中的分内之事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活学活用】

成就这一切的当然是学习,向自然学习。

通过“臣服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基础当然是“师法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不是简单地仿生,而是在仿生的同时找出使生命成为生命的伟大因素。掌握了自然就掌握了成就一切的法宝。道法自然不仅仅是师法自然,还包括“因自然而成道”的意思。人不能因道成道,但能因自然而成道。

《圣经》上说:“道成肉身。”道成肉身后,肉身就与道脱离了,就像被倒出了酒瓶的酒。把白水倒回酒瓶里,白水不能变成酒。还需要“再酿”。这个再酿的过程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与道同一,然后共同回归自然。这样,人虽然还不能成自然,但人可以成道,取得成功。

老子说“道法自然”,包含一个重要的思想:人类只有做好自然的奴隶,才能做好自然的主人。

也就是说:谁有道,谁就是主人,谁就能成功。当千钧一发之际,谁能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就可以反败为胜。

“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这就是人类应有的智慧。

老子非常道就是老子自然道,它都强调了一个转换的问题。这种转换不是凭空的,而是像第欧根尼一样实实在在地做好份内之事。

所谓份内之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份外划进份内。所有的工作都是找来的,人类不断地学习与工作,会发现“道”在长大,手中的份内之事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成就这一切的当然是学习,向自然学习。

通过“臣服于自然”最终为“自然之主”,基础当然是“师法自然”。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阶上观赏蚂蚁和牧羊犬。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自然之物有那么大的兴趣?德漠克利特说:“所有人都是自然的学生,智者更不例外。我们从蜘蛛身上学会了纺织,从燕子身上学会了建筑,从百灵鸟身上学会了歌唱。”

那么,我们当好了自然的学生,将来可以当自然的老师吗?回答也是肯定的。当然,我们当不了大自然的老师,但可以当小自然的老师,“小自然”就是人类社会。

所谓“师法自然,可以成‘道’”就是这个意思。

【智慧金言】

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就是师法自然,而不是自以为是。我们只有当好了自然的学生,我们才能运用从自然中学到的知识,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在改变的同时,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了老师,人类社会的老师。

【本经原典】

《道德经·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纯任自然。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经典语录】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语录释义】

天下是由神圣的东西组成的,不是可以强行治理的,也不可以强行支配。

【解读】

老子告诉我们,天下是由神圣的民众组成的,而不是由某个君王决定的。

【活学活用】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帝王,由于他的富于进取和野心,帝国得以拓土开疆。但是他又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特征——残忍多疑。他一巡视各地区,当地太守或因供应不周,或因境内配置不如法,纷纷避罪自杀。到他执政后期,朝中为恐怖政治笼罩。文臣武将动辄得罪下狱,亲信大臣如丞相及御史大夫常因小事互相倾轧,失败的只能以死解脱。

为强化皇权,严惩不法的宗室、外戚、豪强富商和游侠,汉武帝比其父辈更加重用酷吏。当时著名的酷吏有张汤、赵禹、周阳由、王温舒、杜周等。酷吏嗜杀成性,妄杀无辜,虽维护了皇权,但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对于在抗击匈奴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卫青,开始时,汉武帝的确给予了重赏和重权,但是后来汉武帝渐渐开始对卫青军权过大产生疑虑,而这时恰好霍去病开始崭露头角,于是汉武帝毫不犹豫地开始重用霍去病,霍去病年轻,性格豪迈有气魄,敢作敢为,汉武帝对他非常喜爱,另外,他还要借提高霍去病的地位来遏制卫青的气势。尽管卫青性情和善,谦恭退让,对武帝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毕恭毕敬地接受,即使他对汉武帝重用霍去病的目的一目了然,也毫无怨言,但是,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武帝仍然不愿再起用有军事天才更有出兵必胜运气的卫青,以至于在霍去病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都没有再次对匈奴用兵。元鼎元年,卫青的儿子宜春侯因犯法被夺去封爵。元鼎五年九月,疑心病越来越重的汉武帝又找借口,一口气废去一百多名列侯的封爵,其中就包括卫青的另外两个儿子阴安侯和发干侯,四年后,卫青去世。

可以说汉武帝到了晚年已经残忍多疑到了极点,如果他觉得自己的皇权受到了威胁,他就六亲不认,杀人如麻。在他将近70岁时疾病缠身,耳目不灵,常产生幻觉。一天中午他在宫中睡觉,梦见有无数木头人拿着棍子打他,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醒来之后还感到心惊肉跳,魂不守舍。后来他对奸臣江充谈到了这个梦,江充一口咬定是巫蛊作祟。武帝便令江充即时查办。

当时江充担任绣衣使者之职,主要是负责都城的治安,当时因江充执法严明,深受武帝宠信。汉法规定:无军情重事,任何人不得在驰道上奔驰。一次太子刘据的侍仆犯了禁,江充就毫不客气地捉住了太子的侍仆,没收了车马。太子闻讯,忙派人前来谢罪说:“我并非舍不得车马,实在是怕父皇责怪我训导无方啊。万望江君见谅。”江充不但不听,还奏闻了武帝,又一次得到了武帝的夸赞。

江充由此与太子刘据结怨,他生怕太子有朝一日继承皇位后,对自己进行报复,所以他处心积虑要颠覆刘据的地位,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决心借此次“巫蛊”事件,除掉刘据。他挨家挨户地掘地找蛊,只要看见木偶,便不论出身贵贱,一律办罪。其实他从地中掘出的木偶,全是他暗中预先派人埋下的,以至于当时因此被陷害受戮的官员、百姓多达数万人。

接下来江充继续努力,将案情进一步扩大,一直查到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头上。他将他们所居住的宫室挖得如同菜地,使得做了三十八年皇后的卫子夫和拥有理政之权的太子连放一张坐榻的平地都没有。尽管卫子夫和刘据难以忍受江充肆无忌惮的羞辱,但他们还是坚信清者自清,事情总有大白于天下之日。可是等到江充居然“挖”出“证据”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明白了的江充的险恶用心。于是刘据要求面见父亲申辩,然而这个再正常不过的请求却被江充一口回绝。面对这样的情形,卫子夫让刘据向一些大臣求救,于是有人告诉刘据说江充明摆着就是想要除掉你们母子,事已至此,只能逮捕江充一行,追查真相,免得他们去向皇帝胡言乱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在愤怒和恐惧中,听从了他人的建议,派人假冒武帝的使者斩杀了江充。但是在混乱中却没能将江充的同党一网打尽,使得江充的搭档宦官苏文逃之夭夭,苏文逃跑后立刻向远在淳化甘泉宫的武帝诬告皇后和太子谋反。

武帝不相信一向胆小懦弱的刘据居然敢谋反,就派了一个人赶往长安打听底细,结果这个人胆小如鼠,连长安城门都不敢进去,却回来谎奏道:“太子真的造反了,要杀臣,臣只得逃回来了。”武帝这才勃然大怒,立即派军去跟儿子决一死战。卫子夫和刘据到此时已是骑虎难下,只能跟武帝动起刀兵。但是他们哪里是武帝的对手,八天后,长安城内死者数万人,刘据大败,只好踏上了逃亡之路。卫子夫则愤然自杀身亡。

卫子夫死后不久,亡命河南的刘据迫于父亲派来的追兵的围捕,自缢而死。在卫子夫和刘据死后,卫氏家族尽数被灭,刘据的幕僚与眷属也被杀光,只有一个数月大的婴儿刘询幸免于难,而与卫氏沾亲带故有交情的侯爵、将领,也都被抄家杀头,数以万计的人死于非命。而在这场大混战中为刘据出过力的兵丁则举族流放敦煌,这一路拖老带少的颠沛流离,死亡数目更是难以计数。

自认为大功告成的苏文心花怒放,找来另一名宦官作帮手,将卫子夫的尸首装进一具平民使用的小棺材,胡乱埋到长安城南桐柏这个地方。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巫蛊之祸”。

一年多后,事情渐渐弄清了,所谓巫蛊一案,多属虚妄。武帝也终于明白:太子是被逼无奈,才发兵自卫的,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意图。武帝追悔莫及,便将苏文烧死于渭桥之上,又杀光了江充的家族。由于感念太子无辜,心中伤痛,汉武帝又在长安建造了一座思子宫,并在他丧命之处兴建“归来望思”台,希望能为刘据招魂追思。

太子刘据死后,面临立储问题,这时武帝已有安排。原来他是想立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刘弗陵年仅五六岁,长得虎头虎脑,不但健壮俊秀,而且聪明伶俐非比寻常。无奈刘弗陵年纪尚幼,武帝思来想去,只有选择一个可靠的大臣,交付托孤的重任,于是决定授意霍光。大约是公元前88年的一天,在甘泉宫中养病的汉武帝召来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之图赐予霍光,霍光立刻明白了武帝的心思。

汉武帝要册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又觉得刘弗陵年纪太小,而钩弋夫人又正值青春年少,将来儿子为帝,钩弋夫人必然会干政,恐怕又是一个吕后。所以武帝认为钩弋夫人继续活着是一个祸害,必须想法子把她除掉。而且还要让她背负着罪名而死,避免日后她的堂表兄弟们有入朝为官的可能。

一天武帝在甘泉宫,借一点小过错对钩弋夫人厉声责骂起来,钩弋夫人吓得脸色惨白,慌忙拔下头上的簪珥饰物,披头散发地向他磕头求饶。然而汉武帝毫不动容,厉声对近侍群臣下令!“将她带走,送掖庭狱问罪!”侍:卫们立即执行命令,将钩弋夫人连拖带拉地拽下去。钩弋夫人仍然想做最后的乞求,回头望着武帝,希望他能够在最后一刻念及旧情放自己一条生路。而武帝却连忙催促道:“快走,你不能再活着。”这天晚上她被下诏赐死,尸体被连夜就近埋在甘泉宫以南,而且小土坟上连墓碑都没有树立,仅仅做了一个小标记。

据说,就在这一天当地暴风大作,飞沙扬尘,百姓们都为这位无辜的母亲感到悲伤。不久,人们都传说她的尸身在待葬的时候有异香扑鼻。

武帝也知道自己这事做得太过狠毒,有一天他向身边人询问道:“人们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议论?”侍仆们不敢直言,只是婉转地表达:“人们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册立儿子之前,却杀掉了他的母亲?”武帝哼道:“我这样的远见,岂是你们这样的蠢材能够猜想得出来的?自古以来国家大乱,总是由于君主年少而其母年轻。你们没听说过吕后的事情吗?”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几个辅佐大臣后,第二天便命归西去。随后,7岁的刘弗陵即皇帝位,是为汉昭帝。追封其母赵钩弋为皇后、皇太后,发兵两万为母亲兴建“云阳陵”,迁三千户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