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应该知道的100个儒家典故
27182600000044

第44章 见利思义

【出处】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释义】

(孔子)说:“现在做一个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愿意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算完人了。”

【故事】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两人交情很深。起初,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生意做得很不错。然而,管仲常常擅自挪用公款还自己欠的债,到年底的时候,却并不因为自己出资少而少分红利。对此,有人对鲍叔牙说,管仲没有自知之明,是个十分贪财的人。鲍叔牙解释说:“管仲家里经济困难,需要用钱的地方比我多,我和他合伙做生意也是想帮帮他,以后就不要再提这种事了。”

管仲曾经三次做官都被撤职,而且他好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有办好。一部分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却替管仲说话:“管仲不是没有才干,只是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罢了。”后来,鲍叔牙和管仲一起从军了,齐国和邻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冲锋时管仲总是躲在后面,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却跑得最快。大家都说管仲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掉管仲以儆效尤。此时,鲍叔牙为管仲辩护道:“管仲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因为他家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所以他才不得不忍受耻辱地活着。”

再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在两位公子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射箭想杀死小白,弓箭射中小白的腰带,小白装死麻痹公子纠,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成了后来的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继承王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拒绝了相国之位,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夸赞管仲的才能远胜于自己,劝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管仲成为齐国的相国后,才华逐渐施展出来,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启示】

见利思义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处理群己关系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义,一般是指合乎正义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利,就是指物质利益。见利思义,不是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己有,即先义然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