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应该知道的100个道家典故
27182200000075

第75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出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

【释义】

天地具有最大的美德却不夸谈其功,四时有明确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就是要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所以至人自然无为,大圣人不造作,观察天地之道加以效法而已。

【故事】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都要去寻找,却被楚王制止了。楚王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此话成了名言,在列国间广为流传。鲁国贤人孔子知道后,很欣赏楚王。孔子说:“这真是意义深刻啊。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如果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如果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寓言中的这个楚王说的“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虽然能泰然处理自己失弓这件事,但还停留在我失你得的层面上,反映了人总想占有物的功利境界。

孔子认为人不应该太在意个人物质利益上的得失,应该更多考虑整体“人”的得失,为了整体“人”的得,个人甚至可以作必要的牺牲,可以自愿去失,这就符合仁义之道了。应该说孔子的胸怀更宽广,达到了伦理的道德境界。

然而老子比孔子又更了不起,他超越了古今一切人,在他的心目中,人与天地万物是一样的,都是造化的平等产物。无论是从功利境界的角度考虑个人得失,还是从伦理境界的角度考量群体得失,都没有人能够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大自然的“天道”,站到“天道”上来考虑“失之,得之”。只有这样,人才能超越功利境界和伦理境界,达到更高的天地境界。

【启示】

天地生养万物而不夸谈其功,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因此天地境界也就是“大美”的境界。圣人推究天地之美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就能摆脱功利之争,培养“宠辱不惊,淡看得失”的平常心,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也是人类最终追求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