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释义】
任何事物一方面损失了,可能在另外一个方面会得到补偿;在这一方面得到好处了,在另一方面可能会受到损失。
【故事】
楚庄王打败了一直称霸的晋国后,要封赏一直辅佐他的贤相孙叔敖,被孙叔敖拒绝了。后来,孙叔敖重病将死,他对儿子说:“楚王论功行赏,曾封给我一块广阔富庶的土地,我一直没要。我死后他追念我的功劳,一定还要封你,你一定不能接受那肥沃膏腴之地。楚越交界处有一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贫瘠,如果楚王非要封你,你就把这个地方要下来。楚国人讲究鬼神,越国人讲究吉祥,都不愿去争这块不吉利的地方,因而能够长久保有。”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加封其后代。楚王让孙叔敖的儿子们在许多富饶丰美的地方中选择封地,孙叔敖的儿子们按照父亲的指示,最后要下了寝丘。后来,其他地方不断遭受兵乱,人们很难长久定居。只有寝丘这个地方平安无事,孙叔敖的子孙们过着安定的生活,这就是“或损之而益”的道理。
春秋末年,晋国由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这四个世家大族把持着。智伯恃强凌弱,要韩、魏、赵各献百里封地,韩、魏分别献地故意使智伯愈加骄狂,准备之后再对付他。智伯向赵国索地,赵襄子不给,逃到了晋阳。智伯胁迫韩、魏一起出兵攻打晋阳,引汾水灌城。赵襄子派张孟谈出城暗中联合韩、魏,后一举消灭了智伯,并分得智伯的土地。再后来,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家瓜分晋国,成了战国七雄之韩、赵、魏。
【启示】
损益是对立统一、如影随形的。换言之,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损益相伴而行。损和益往往不是同一个方面的,一个人言语上受到了贬抑,可能行动上有所进步;一个人物质上受到了损失,而精神上可能有所收获和提高。所以,不要因为外物的丰富而骄傲和狂喜,也不要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淡然的心态,这种心态会给生活带来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