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句典全读本
27178700000029

第29章 名言警句(28)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出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意思是: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出自《韩非子·安危》。刺骨:古代中医治病的手术。拂耳:逆言,刺耳之言。意思是:用针刺骨,虽使肌肤有轻度疼痛,却能治病健身;忠言逆耳,听起来虽然不舒服,却可以造福于国家。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意思是:只偏听偏信一人的意见,不与别人商量,就听不到真诚的话。

【谄谗饰过之说胜,则巧佞者用】出自《管子·立政九败解》。谄:奉承。意思是:巴结奉承、谗言诽谤别人来掩饰自己过错的言论占了上风,一定是善于谄媚的人受到了重用。

【使能之谓明,听信之谓圣】出自《管子·四时》。意思是:使用有才能的人叫做精明,听从贤能之人的意见叫做圣智。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绳:墨线,木工用来取直的工具。谏:规劝。意思是: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出自《汉书·路温舒传》。意思是:乌鸦鹞鹰的蛋不被毁坏,然后,才有凤凰聚集而来;君主对犯有诽谤罪的人不诛杀,然后,才有忠良之言进谏。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出自唐代魏征《群书治要·尚书》。自:从。意思是:采纳别人提出来的意见就要像采纳自己的意见一样。说明接受别人的意见要虚心。

【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唯唯:应承顺从。谔谔:直言的样子。意思是:众多的人都唯唯诺诺、应承顺从,也比不上一个人直言争辩。

【多指乱视,多言乱听】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书》。意思是:对众人的话必须善于分析,择优而用,不可盲从。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出自《吕氏春秋·听言》。意思是:听来的话一定要详细地考察,不考察就可能会分不清好坏,分不清好坏,就会酿成大祸。

【良药生人,不能生不饮者】出自清代唐甄《潜书·鲜君》。生:救活。意思是:虽然良药可以救活有病之人,但却无法救活不饮用它的人。

【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瘖:哑。意思是:臣子不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哑;国君听不到下面的意见,我认为这是聋。又聋又哑,这是危害国家的啊!

【毒药苦口利病,忠言逆耳利行】出自《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毒药:良药。意思是:好的药虽然苦口,但利于治病;忠言虽然刺耳,但有利于自己修养品行。

【正人之言,明知其为我也,感而未必悦;邪人之言,明知其佞我也,笑而未必怒。于此知从善之难】意思是:正派人的话,明明知道是为了我好,内心感激却未必高兴;奸邪人的话,明明知道是在奉承我,但听着十分顺耳,所以未必生气。由此可知听取忠言是多么艰难。

【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款:空,不真实。形:现。意思是:不听假话,就不会产生邪恶的事,贤和不肖自然界限分明,白和黑也会明显地区别开来。

【集众思,广忠益】出自《三国志·蜀书·董和传》。意思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地吸取有益的建议。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出自《韩非子·说难》。说:谏说。当:适当。意思是:谏说的难处,就在于能了解所谏说的对象的心理,可以用我的言论,针对他的心理去说服他。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意思是:不顺耳的话像良药一样,甜言蜜语却像病菌似的。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六本》。行:做事。意思是:虽然良药吃到嘴里感觉苦,但对病痛有好处;正直的劝告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人做事有好处。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资治通鉴》里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是:君王之所以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君王之所以昏庸腐朽,是因为他偏信偏听。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务:致力。意思是:英明的君主总是愿意听取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别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赞。

【闻死而愠,则医不敢斥其疾;言亡而怒,则臣不敢争其失】出自宋代李觏《庆历民言·开讳》。愠:发怒。失:过失。意思是:听到死亡就发怒,那么医生也不敢告诉他疾病的所在;听到国亡就发火,那么大臣也不敢指出君主的过失。说明上层不能讳言过失,否则就会阻塞言路。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虚谈:空谈。浮:浮华。要:国事。意思是:空洞无物的谈话会荒废掉政务,浮华而不实际的文章会妨碍国家大事。

法度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中国。恃:依靠。喑:哑。究:毕竟,到底。意思是:中国要焕发勃勃的生机,还要依靠风暴雷霆般的变革,无声无息的沉闷局面毕竟是悲哀的。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出自《韩非子·二柄》。意思是:功效和职事相符合,职事和他的言论主张相符合,就赏;否则,就罚。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出自《韩非子·解老》。意思是:国家一定要有文有武,理政事一定要有赏有罚。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出自《商君书·更法》。当:适合。因:依据。意思是:依据时代的特点而出台法令,针对社会的现实而制订礼仪。

【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只要是非清楚,赏罚是第二位的问题。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自《老子》。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广大的样子。意思是:天道之网,极为广大,虽然看起来稀疏,但决不会有所疏漏。用来比喻坏人难以逃脱制裁。

【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不力:不尽力。策:用鞭子抽打。意思是:车子不往前走,是因为马没有尽力,不抽打马而抽打车有什么用呢?法令不能好好执行,是因为人不得力,不找人的问题而找法令的问题有什么用呢?

【水可使不滥,不可使无流】出自汉代荀悦《申鉴·政体》。意思是:人可以让水不泛滥,但却不能让水不流动。用来比喻政令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要太苛刻。

【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出自《吕氏春秋·适威》。意思是:法令过于严厉,人们反而不听从;禁令过于繁多,反而不能执行。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自《老子》。奈何:为什么。意思是:既然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还要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指严酷的刑法不能让人民屈服。

【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单靠刑罚不能够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单靠杀戮也不能够禁止坏人坏事。说明要想社会秩序井然,不能光靠刑罚和杀戮,还要重视道德教育。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绳古,是为诬古】出自清代魏源《默觚·治篇》。绳:衡量。诬:歪曲、诬蔑。意思是:用古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是对现在的歪曲;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代,也是对古代的歪曲。说明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

【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出自《韩非子·主道》。诚:确实。诛:惩罚。意思是:因此,确实有功劳的话,即使是和自己关系疏远、身份低贱的人也一定要奖励;确实有过错,即使是自己亲近、宠爱的人也一定要惩罚。

【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意思是:官吏就是公正执行法律的人,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不公正。

【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出自《韩非子·八说》。计:计算。意思是:计算功劳的大小来行赏,衡量才干的高低来授职。

【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出自《墨子·尚同下》。意思是:好人得到奖赏,坏人得到惩罚,国家必然会太平。

【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出自《墨子·尚贤中》。劝:劝勉,鼓励。意思是:倘若奖赏不给予有德有才的人,惩罚不对准凶暴的人,那么有德有才的人就得不到勉励,也不能打击凶暴之徒的气焰。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出自《韩非子·心度》。转:转变。宜:适宜。意思是:法令跟随时势的变化而改变,国家就可得到治理;治理的方法和社会需要相适宜,就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出自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意思是:言语反复多变,就不能取信于人;政令朝出夕改,人们就无所适从。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出自《文子·上义》。常:准则。意思是: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准则,即以对老百姓有利为根本。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按耳】出自明代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意思是:法令该不该坚持,不在于它的年代长短,而在于它是否适用于当时的情况,是否有利于百姓的安定。

【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出自《管子·君臣上》。比:勾结。巧:虚浮、不实。意思是: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度,人们就会结帮拉派、相互勾结,弄虚作假来牟取私利。

【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出自《管子·明法解》。草茅:杂草。意思是:不除掉有害的杂草,就会妨碍庄稼的生长;不诛杀盗贼,就会伤害到守法之民,说明一定要对坏人严惩不贷。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出自《韩非子·饰邪》。意思是:家里有了固定的产业,即使遇上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了固定的法制,即使遇上危难也不会灭亡。

【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出自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徇:曲从。猛:严厉。意思是:民情可以顺应但不能曲从,法制应该严明但不能严酷。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只要犯了法,即使是家人亲友,也要处罚。

【不威小,不惩大】出自《说苑·指武》。意思是:对于小恶不加威吓,对于大恶也就无法惩治。

【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出自《管子·法法》。毋:不。意思是:不确立法制而口说依法办事,那么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规矩可循;立法不依,那么政令就行不通。

【不教而诛,谓之虐】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教:教育。诛:惩戒,杀戮。意思是:事先不加以教育,不指明什么是错误的,一旦触犯就处罚或杀掉,这叫做暴虐。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正:纠正。意思是:政治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既缺乏德政,又没有威刑,所以才会滋生邪恶。

【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出自《淮南子·主术训》。意思是:公正的门路畅通无阻了,不正当的门道就堵塞了。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出自《战国策·秦策三》。意思是:奖赏必须给予有功劳的人,刑罚必须判给有罪恶的人。

【国斯无刑,偷居幸生】出自《国语·晋语三》。意思是:国家若是没有刑法,侥幸于苟且偷生之人就会存在。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意思是:法令不能施行,是因为当官的人带头知法犯法。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意思是:对国家有利的就爱护奖赏它,对国家有害的就憎恶惩治它。

【恶有衅,虽贵,罚也】出自《国语·鲁语上》。衅:事端。意思是:只要犯了罪,就是地位再高,也应受到处罚。

【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学篇》。弈:下棋。意思是:擅长弹奏、下棋的人不用死盯着琴谱或棋谱;擅长相马的人也不会总是按照图上画的样子来分辨马的好坏。用来比喻治理国家不必拘泥于已有的成法。

【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意思是:不因为高兴就多加奖赏,也不因为愤怒就加以惩罚。说明奖惩不应因个人的喜怒而变化不定,而是应该有一定的标准。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有度》。匹夫:平民。意思是:惩罚有罪过的人,就是大臣也不要放过;奖赏有功劳的人,就是平民百姓也不能遗漏。

【过时而赏与无赏同,后事而罚与不罚同】出自明代王守仁《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后事:事情过了之后。意思是:错过了奖赏的时机再赏就如同没有奖赏,等事情过了之后再处罚就如同没有处罚。

【妄赏不劝,妄罚不畏】出自宋代谢谔《十铭》。妄:胡乱。劝:鼓励。意思是:乱加奖赏不能达到劝勉众人的目的,胡乱的惩罚也不能使人畏惧。

【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出自唐代魏征《群书治要·申鉴》。意思是:如果赏赐不是用来鼓励好事,就是对善行的压制;如果惩罚不是用来惩办罪恶,就是对罪恶的纵容。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劳:功劳。意思是:奖赏了那些真正有功劳的人,无功的人自然就不争了;惩罚了真正有罪的人,做坏事的人也就害怕了。说明只有赏罚适宜,才能真正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行:施行。意思是:如果赏罚不守信用,那么禁令就难以推行。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罚纤芥之恶,必有所阻】出自(三国·魏)桓范《政要论·为君难》。意思是:奖赏再小的好事,也能对人们有鼓舞作用;惩罚再小的罪过,也能对坏人坏事有遏制的作用。

【赏务速而后劝,罚务速而后惩】出自唐代柳宗元《断刑论下》。务:务必。意思是:奖赏一定要力求及时,然后,才能起到鼓励劝勉的作用;惩罚也要力求及时,然后,才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得民

【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出自《尚书·酒诰》。意思是:为政的人不应该把水作为镜子,而是应该把人民当做镜子。比喻应以百姓的反映检查为政的得失。

【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出自《管子·君臣下》。意思是:财力匮乏、法令暴虐是失去民心的原因。

【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胜利了不骄傲,所以能令人信服;约束自己不发怒,所以能使邻国顺从。

【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出自《后汉书·申屠刚列传》。与:帮助。畔:同“叛”,背叛。意思是:民心所归向的,正是天要帮助的;民心所背叛的,也是天要抛弃的。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出自《大学》。意思是:如果君主的家庭成员之间仁爱和睦,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兴起仁爱和睦的风气;如果君主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谦让有礼,整个国家就会兴起谦让有礼的风气。反之,如果君主贪婪残暴,整个国家就会发生动乱。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出自《吕氏春秋·贵公》。意思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