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句典全读本
27178700000017

第17章 名言警句(16)

【当局虽工,而蔽于求胜之心;旁观虽拙,而灼于虚公之见】出自《陈确集·别集·瞽言》。局:下棋。工:技艺高。蔽:蒙蔽,糊涂。虚公:无所牵挂和公正。意思是:下棋的人虽技艺高超,但却因为求胜之心而易受蒙蔽;旁观的人虽技艺拙劣,但因为其无所牵挂和偏私,反倒常有真知灼见。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出自《战国策·中山策》。意思是:有相同欲望的人会相互嫉恨,而有同样忧虑的人则会相互亲近。

【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刺赋》。意思是:冰和炭不能放在同一个容器之中,太阳和月亮也不会同时照耀大地。比喻君子与小人不能同处,或比喻相互矛盾的理论不能同时运用。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说丛》。意思是:爱讲别人坏话的人,别人也会讲他的坏话,喜欢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憎恶他。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出自《孟子·尽心上》。游于圣人之门:在圣人的门下受过教育。意思是:曾经观看过大海的人,很难再受到别的水流的吸引;曾经在圣人的门下受过教育的人,也很难有什么言论能吸引他了。用来比喻阅历丰富、眼界高远、见过大场面。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出自《孙子兵法·九地》。《史记》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意思是:置于必死的境地,然后才能奋起抵抗,夺得生路。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出自宋代苏麟诗《句》。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面朝着阳光的花木容易长得繁茂。用来比喻有某种优越的条件就能先得到好处。

【君子千言有一失,小人千言有一当】出自元代无名氏《录齐郎》。意思是:有学问的人说上千句话也难免会有一句不恰当,平庸之辈说上千句话,也可能会有一句是得当的。

【君子之学进于身,小人之学进于利】出自《文中子·天地篇》。意思是:君子做学问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小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利益。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厄:指陷入困境。矜:同情,怜悯。幸:幸灾乐祸。意思是:君子见到有人陷入了困境,就会心生怜悯。而小人看见有人陷入了困境,则会幸灾乐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虑重重。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出自《论语·子路》。泰:泰然,镇定。意思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却不能泰然自若。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出自《中庸》。意思是: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出自《中庸》。意思是: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出自吕本中《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意思是:一个人常常过艰苦生活就什么事情都能做得来。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出自李白《古风》。意思是:人往往苦于不知足,贪得无厌,如同取得陇地,还想取得蜀地。

【或誉之,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誉:称赞,夸奖。毁:诽谤。意思是:有的时候,赞美别人,却反而坏了他的事;有的时候,诽谤别人,却恰恰又促成了他的成功。

【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论仙》。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作:“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意思是:见识得少,觉得怪异的东西就越多。这是世间的常理。

【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意思是:居住下,就要准备好粮草,行军时就要做好防备。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出自《墨子·所染》。苍:青色。意思是:将丝放入青色的染料中,它就会变成青色,将丝放入黄色的染料中,它就会变成黄色。丝的颜色改变了,而染料的颜色也变了。比喻接受外界事物要慎重。

【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出自《战国策·韩策》。宵行:走夜路。意思是:走夜路的人,可以保证自己不做坏事,但却没有办法让狗别对着自己乱叫。比喻人可以行得正、做得端,但却不能阻止别人的议论。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出自(战国·楚)屈原《离骚》。鸷鸟:像鹰隼一样凶猛的鸟,这里比喻品德高尚的人。意思是:鸷鸟不与燕雀之类的小鸟一起居住,自古就是这样的。用来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与庸俗之辈同流合污。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庄子·逍遥游》。晦朔:指黑夜和黎明。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意思是:朝生暮死的朝菌不会知道什么是黑夜,什么是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会知道什么是春,什么是秋。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新相知:新知己,新朋友。意思是:人生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别离更让人悲伤的了,没有什么比交到新的知己更让人高兴的了。

【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出自《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抑:压抑。意思是:一般人在评论时,总是赞赏成功的,诋毁失败的,抬高在上位的,贬低在下位的。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意思是:客人当面吹捧我,那是对我有所求罢了。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发怒是人之常情,但不发怒而常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这是最难让人猜测的。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出自《资治通鉴·晋纪》。币厚:礼物很多。甘:甜。意思是:送来的礼物很多,说的话又非常入耳,这是古人所最警惕的事。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意思是: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出自《资治通鉴·唐纪》。意思是: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不相信。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出自《史记·五帝本纪》。意思是:除了好学深思,领会书中意旨的人,本来就很难和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谈论大道理。

【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出自《吕氏春秋·离谓》。辨:明察。伪:伪装。意思是:明察而不在理就近乎取巧,聪明而不在理就近乎骗人。

【夫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出自《晏子春秋·外篇》。意思是:内心大奸大恶的人外表一定谨守小忠小信,用来成就他的大奸大恶。

【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损:减少。威:权势。意思是:听说过做好事可以消除怨恨,没听说过依仗权势可以防止怨恨的。

【奔骥不能及既往之失,千金不能救斯言之玷】出自《抱朴子·广譬》。意思是:人有了过失,就是用快马去追他也来不及;人说错了话,纵然花千金也难以补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自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意思是:醉翁之意趣并不在于饮酒,其真正的意趣是欣赏令人陶醉的山水景色。后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形容人的本意并不在这里,而是另有企图。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意思是:能够对世界上的事透彻了解,就是学问;能够对人情世故熟悉通达也是文章。说明人情世故也是一门学问。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出自元代无名氏《小尉迟》。意思是:评判一个人不能光看他的相貌,测量海水多少不可以用斗。比喻不可以貌取人。

【人各有能有不能,有明有不明。若能为能,不能为不能;明为明,不明为不明,乃所谓明】出自宋代陆九渊《与曹立之》。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如果擅长就说擅长,不擅长就说不擅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老子》。意思是:最正直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委屈迁就,最灵巧的人表面上却显得十分笨拙,而最善辩的人则常常表现得很木讷。说明要透过表面看到问题的实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了了:聪明。意思是:小的时候很聪明伶俐,等长大了后不一定才能过人。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凡是那些花言巧语,貌似可爱的人,很少有仁慈的。

【世有雷同之誉而未必贤也,俗有欢哗之毁而未必恶也】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意思是:受到众人一致称颂的未必就是贤德之人,而受到众人一致攻击的也未必就是顽恶之人。说明对待众人的称颂和诋毁应认真鉴别,不可人云亦云。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祛惑》。意思是:白色的石头看起来和玉十分相似,而邪恶谄媚之徒也常将自己伪装得和贤德之人一样。说明识人要看到本质,不要被表面的虚假所迷惑。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出自《孟子·离娄上》。存:观察。意思是:观察一个人,没有什么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出自元代无名氏《谢金吾》。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中也作:“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意思是:江河山川的地貌容易改换,而人的脾气性格却难以改变。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出自《管子·权修》。意思是:看人只要看他交往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贤德还是不肖了。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出自《荀子·非十二子》。知:同“智”,智慧。意思是:说话说得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不该说话的时候能沉默得得当,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出自《商君书·更法》。曲学:邪曲古怪、见识不广的学究。意思是:住在穷僻的小巷的人们总是爱少见多怪,而那些邪曲古怪,又见识不广的学究往往喜欢无谓的诡辩。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说丛》。意思是:君子的话少而且实在,小人的话多而且虚妄。

【薄我货者也,欲与我市者也;訾我行者,欲与我友者也】出自宋代崔敦礼《刍言》。薄:挑剔,贬低。訾:贬斥。意思是:贬低我的货物的人是想和我做生意,贬斥我的品行的人是想和我交朋友。《淮南子·说林训》中也作:“刺我行者,欲与我交;訾我货者,欲与我市。”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出自《吕氏春秋·察传》。类:相似。经:理。分:明。意思是: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清楚。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出自《省心录》。意思是: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难以与他人相处就不合乎处世之道。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出自《管子·形势》。赖:倚靠。意思是:肯定能办成的事情,不一定可靠;肯定能兑现的话,不一定可信。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思是:明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了解过去。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出自《左传·昭公十年》。道义,是利益的根本。愈:超过。意思是:凡是有血气的人都有争夺之心,所以礼义不能强取豪夺,心里想着道义就能战胜别人。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出自《资治通鉴·周纪》。意思是:有道德的人受人尊敬,有才的人被人喜欢;对所喜欢的人容易亲密,对所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观察一个人容易重视才能而忽略道德。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出自《礼记·曲礼上》。意思是:礼,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断事情是否混淆相似,分辨物类的大同小异,明确礼制运用正确与否。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出自《道德经》。意思是: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意思是:见了事物能独立判断是或非,这叫做眼光明亮;听了事情能独立判断错或对,这叫做耳朵灵敏。

【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出自《国语·周语下》。章:同“彰”,明显。意思是:看到乱子出现,若不警惕,损失就会更多;如果想掩饰自己的过错,只会使过错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

【虎尾不附狸身,象牙不出鼠口】出自晋代葛洪《抱朴子·清鉴》。狸:狸猫。意思是:老虎的尾巴不会长到狸猫身上,宝贵的象牙也不会长到老鼠的口里。用来比喻品行低劣的人做不出什么高尚的事情。

【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本政》。意思是:衡量贤愚的标准在于其思想,而不在于其是富贵还是贫贱;看人是诚实还是狡诈,要看他的本性,而不是看与他亲近还是疏远。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出自《荀子·非相》。相:观察,相形,即观察人的外表。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观察他的外表不如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思想不如看看他的实际行为。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出自《荀子·修身》。是是:前一个“是”为动词,肯定的意思;后一个“是”为名词,意为正确的事物。非非、非是、是非:用法同前。意思是: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这叫智慧;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这叫愚钝。

【铢铢而称之,至石必谬;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上》。铢:古代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石为现在的一百二十市斤。度:丈量。意思是:一铢一铢地称量,称到一石时一定与一次称足的一石有差别;一寸一寸地丈量,量到一丈时一定与一次量够一丈有出入。用来比喻看人要看其总体,不能事无巨细地简单相加,否则一定会有差错。

【盖棺始能定士之贤愚,临事始能见人之操守】出自宋代林逋《省心录》。盖棺:指人去世。意思是:一个人是贤是愚,只有到他生命结束后才能最后下定论,一个人的品行气节如何,只有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看出来。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争报恩》。意思是:长途跋涉,才能够知道马的力气有多大;日久天长,才能够看出人心到底是好是坏。

【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出自汉代桓宽《盐铁论·复古》。坎井:坏井,废井。意思是:燕雀不知道天有多高,废井里的青蛙不知道江海有多大。用来比喻平庸之人的眼界狭小和见识短浅。

交友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出自《史记·汲郑列传》。交态:指交情。见:同“现”。意思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才能看出交情的深浅,在贫富有所不同,地位有所差别的时候,才能够考验友情的真伪。

【兼相爱,交相利】出自《墨子·兼爱下》。意思是:互相有爱,都能够得到利益。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出自《孟子·万章下》。意思是: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非诚心款契,不足以结师友】出自《抱朴子·微旨》。款:诚恳。契:相合,投合。意思是:不是真诚地以心相见,不配结成师友。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睚眦:瞪眼睛。意思是:受人一顿饭的恩惠也要报答,被人瞪一眼的怨恨也要报复。反映的是古人恩怨相报的标准。现常用“睚眦必报”来形容人斤斤计较的做法,含有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