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27154000000009

第9章 人格人性(6)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别人吹竽。他四处寻找吹竽高手,并组织了一支有三百名乐师参加的吹竽乐队,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他听起来,感到其乐无穷,异常兴奋。

有个南郭先生,整日游手好闲,没有什么本事。他本来对吹竽没什么研究,却也想加入齐宣王所组织的乐队。齐宣王不搞调查研究,没发现他的底细,就让他在吹竽乐队里当了一名乐师。

南郭先生在每次吹奏之时,就在大乐队里拿着竽摇头晃脑地装样子,好像很会吹竽。他就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居然得到了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死后,其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这位齐湣王也很喜欢欣赏吹竽,但是他和父亲不同,不喜欢听人们一齐吹,而喜欢让乐师一个一个地单独给他吹奏。

南郭先生见再也混不下去了,怕轮到自己吹奏时露馅儿,招来杀身之祸,只得溜之大吉。

成语释义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本事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用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用以表示自谦。

故事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出处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处士本是混在人群中充数,现在不能混了,只好逃走了。

049削足适履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到,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妙,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队出征,攻打东方的徐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比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论这两件事情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愚蠢透顶。”

成语释义

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现在多用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或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子。

故事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出处译文

骨肉间本来相亲相爱,但受到谗言的离间,父子兄弟的关系就很危险了。这就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

050妄自菲薄

三国时期,蜀国之主刘备病死,他的儿子刘禅继位。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魏国。临行之前,他对刘禅不放心,为了消除后顾之忧,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叫《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对蜀国的各个方面都作了全盘考虑,给予了适当安排。

表中反复劝刘禅要发奋有为,励精图治,要任人唯贤,以完成刘备“复兴汉室”的未竟之业。表中写道:陛下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振奋自己的士气,不应当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说一些没有原则的话,以至于堵塞忠臣进谏之路。

虽然诸葛亮对刘禅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完全没有用。诸葛亮死后,他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终于抵抗不住,投降了魏国。

成语释义

形容看轻自己,自卑。

故事出处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处译文

(陛下)不应当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说一些没有原则的话,以至于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051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文公统率军队与楚军在城濮交战。当时,楚军力量强大,而晋军的力量较小。晋文公向谋臣狐偃问道:“楚军的兵力超过我们晋军,您看怎样做才能大获全胜呢?”狐偃回答说:“礼物越贵重越能让人高兴,打仗越能欺骗敌人越能达到效果。欺骗敌人的办法可以试一试。”

晋文公把狐偃的意见对另一个谋臣雍季说了,问他对此有何高见。

雍季对狐偃的说法极不赞成,但又想不出比欺诈更高明的办法,也只好表示同意,但是他对晋文公说:“放掉池里的水,然后捉鱼,一定能捉到很多鱼。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供捕捉的鱼了;烧光丛林中的林木,然后再打猎,一定能够打到很多野兽。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可打的野兽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偶尔用一次会获利不少,但以后再用就不灵了。如果把它当做长久之计,肯定是不行的。”

晋文公用了狐偃的欺诈之谋,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将子玉,终于成为霸主。回国之后,文公给雍季的赏赐要比狐偃多,有人觉得很奇怪,认为国君赏错了。晋文公说:“雍季的见解有永久的价值,狐偃的建议只能使我们一时得利,所以应当重赏雍季。”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池塘里的水淘干后,再捉鱼。比喻做事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不计后果。

故事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出处译文

放掉池里的水,然后捉鱼,一定能捉到很多鱼。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供捕捉的鱼了。

052犹豫不决

战国时期,秦王想夺取赵国江山,就派兵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就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助。

魏王派大将晋鄙带领军队救援赵国。可是,晋鄙觉得秦国军队百战百胜,害怕引火烧身,就屯军于汤阴,不再向前进兵。

与此同时,晋鄙还派部将辛垣衍偷偷潜入邯郸,劝平原君与秦国讲和。辛垣衍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他说,秦国如此急切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王想称帝,成为天下之主,并不是为了赵国的土地。为今之计,赵王应当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永不侵犯赵国了。

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方面觉得赵国打不过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向秦国称臣纳贡太过于屈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时,齐国的大贤鲁仲连周游天下,正好来到邯郸。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他指出,一旦尊秦王为帝,秦国非但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得寸进尺,继续欺负赵国。

平原君得知讲和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头,决定尽一切力量抵抗秦军。

成语释义

迟疑不能决定,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的样子。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出处译文

“赵王应当诚心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可是平原君对这样的建议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053扬扬自得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态度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谦的样子。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成语释义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故事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出处译文

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扬扬,非常得意。

054拔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禾苗长得不快,每天到田边去看,急得抓耳挠腮。可是几天过去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这下可把他急坏了,他在田边着急地来回踱步,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想办法让它们长得再高点,再高点。”

于是,他回到家中苦思冥想,要拿个主意出来。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慌忙跑到田边,将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他从早上开始拔,一直忙到黄昏,累得直喘粗气。干完活后,他非常疲惫地回到家中,说:“今天可把我累着了!但总算没白花工夫,禾苗都被我拔高了。”

他儿子听了,感到大事不好,急忙跑到田间细看,想找个补救办法。可是等到他赶到田边时,禾苗已经枯死了。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用来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迅速成功,结果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故事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出处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看到他种的禾苗总是长不高,于是到田里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感觉大事不好,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055心怀叵测

东汉末年,曹操准备率兵南征,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谋士荀攸说:“周瑜刚死,可先打东吴,再打刘备。”曹操说:“如果大军南下,凉州的马腾来袭击许都怎么办?”

荀攸说:“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马腾为征南将军,派他去征讨孙权,将他引进京来,然后消灭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张,当即派人去凉州召马腾进京。马腾接到诏书以后,和几个子侄商量去还是不去。

儿子马超主张去。侄子马岱不主张去。马岱说:“曹操这个家伙,阴险毒辣,心怀叵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马腾没有听从马岱的话,带着五千凉州兵来到京都,后来果然被曹操所杀。

成语释义

指人心存险恶,不可推测。

故事出处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马岱谏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处译文

马岱(对马腾)说:“曹操这个人,阴险毒辣,不可推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

056跳梁小丑

战国时庄子和魏国的相国惠施是好朋友,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因此惠施认为没有用途的东西,不管多大也没有价值。

庄子反驳他说:“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看上去很灵活聪明。但野猫往往触到猎人的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却不能抓老鼠。

“其实物体的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使它的用途合乎自然天性。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乡间和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来往行人也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休息。

“因此,它并不因为无所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而只是人白白替它操心罢了。”

成语释义

比喻那些品格低下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

故事出处

《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出处译文

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

057妇人之仁

历史上着名的大将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曾经投奔过项羽。由于项羽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了刘邦。他投奔刘邦以后,开始也未被重用,也想过要走。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把他追了回来。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才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被拜为大将以后,刘邦问他:“萧丞相屡次推荐将军。我想,将军一定有击破项羽的妙计,请将军指教。”

韩信说:“我曾在项王手下做过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点。项王大喝一声,上千的人都会被他吓倒,你看他多么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重用有本领的将领,他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对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时,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接着,韩信又分析了项羽的一些弱点和错误,指出刘邦必然能战胜项羽。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好几条,而项羽喜欢杀戮以至于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语释义

形容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故事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出处译文

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爱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058卖剑买牛

西汉时期,出了一位叫龚遂的名臣。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最初在昌邑王手下担任郎中令,敢于指出昌邑王的缺点错误,及时进行劝谏。但昌邑王对他的意见总是不肯采纳,后来虽然做了皇帝,终于被霍光废掉。

汉宣帝刘询即位后,因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太重,不注意发展生产,导致农业收入不高。渤海和附近各郡还发生了大饥荒。很多人受官府的逼迫,无路可走,只好起来反抗官府。

汉宣帝决定派一个办事干练的人去渤海当太守,解决百姓造反的事情。这时,有人向他推荐龚遂,宣帝也觉得龚遂去渤海最合适。这时龚遂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龚遂离京赴任之前,汉宣帝问他对治理渤海有什么打算,他却反问皇帝:“渤海老百姓缺吃少穿,一些人万般无奈,才当了强盗,您让我用武力去消灭他们,还是用教育的方法去感化他们呢?”

刘询说:“我选拔贤能之人前去渤海,就是想用教育的方法去感化众百姓,让他们从造反的道路上及早抽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