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责令鳄鱼在七日之内离开潮州这块宝地,速速迁往南海安家。如果聪明,就赶快搬家离去,免得刺史发动人马;如果坚决留在潮州,就说明它们愚笨无知,一点也不聪明,竟然将刺史的话置若罔闻,刺史就要组织人马将它们全部诛灭。
当然,韩愈的文章写得再好,鳄鱼也是听不懂的。写文章斥责它们,实在是荒唐之举。可是正赶上韩愈走运,他的文章宣读之后,恶溪的水文地理情况突然发生了急剧变化,鳄鱼生活不下去,就真迁走了。
成语释义
形容愚昧无知。冥顽:愚笨无知。灵:聪明。
故事出处
唐代韩愈《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出处译文
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你们鳄鱼冥顽不灵,刺史我虽然说得清楚,你们也听不明白。
029巧取豪夺
北宋时期,书画家米芾有一个儿子,名叫米友仁。米友仁也是一位书画家,曾任兵部侍郎。他非常喜欢收藏历代名人字画。为了得到一幅书画珍品,他不惜采用欺骗或强迫手段来获得。
如果得知某人家里有名人字画,他就费尽脑汁,想个办法把那字画借来观赏,然后对照字画临摹。他的临摹技巧很高,完全能够以假乱真,很少有人能鉴别出来。临摹完毕之后,他就将临摹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品还给人家,自己则将真品留下,细细揣摩其中的韵味。
他的胆子很大,对别人的批评根本不在乎。有时候,他会把原作和临摹品同时拿出来让字画主人看。字画主人未必个个是鉴赏字画的高手,所以很多人误选了他临摹的赝品。米友仁见众人白白吃亏,心里格外高兴。
一天,米友仁在船上和蔡攸相遇,两人越聊越投机。蔡攸就拿出一幅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来,请米友仁欣赏。米友仁见了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与蔡攸商量来商量去,一定要用另一幅画与之交换。蔡攸说什么也不答应。米友仁见蔡攸不给面子,就苦苦哀求,可是蔡攸还是不答应。
米友仁实在爱那幅字,在情急之下,就跳到船边,要用跳河自杀来威胁蔡攸。众人见他要投河觅死,都大吃一惊,将他抱住。蔡攸吓坏了,只能答应了他的要求。米友仁见达到目的,欣喜若狂,一个劲地向蔡攸道谢。
米友仁虽然是个工作体面的官员,却总是做出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于是,人们把他的这种手段,称为“巧取豪夺”。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用欺骗手段骗取或凭借强力夺取。巧取:用各种方法骗取。豪夺:用强力夺取。
故事出处
周辉《清波杂志》:“巧偷豪夺,故所得为多。”
出处译文
通过欺骗手段骗取或凭借强力夺取,因此得到的东西很多。
030曲高和寡
战国时期,楚襄王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宋玉,平时善于舞文弄墨,潜心写作。有一天,楚襄王问他最近的行为是不是过于荒唐,导致很多大臣对他议论纷纷,甚至连宫中的人都知道了。
宋玉一点也不感到意外,非常平静地回答:“不错,现在议论我的人非常多。请大王先以宽容之心对待我,我就给您讲个故事。
“最近,有位乐师到郢都一展歌喉,显示他的才华。开始时,他唱的是普遍流行的《下里》和《巴人》这两首歌,城中的百姓见他唱得颇为动听,就有几千人跟他一起唱。
“接着他又唱较为文雅的《阳阿》和《薤露》,能跟着他一起唱的人大为减少,只有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更为高雅的《阳春》和《白雪》时,跟随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在演唱高雅深奥的商音、羽音,又杂以徵音时,只有几个人跟着他唱。
“这就好比凤凰能够在九霄云外展翅翱翔,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鸟无论怎样扑腾,又怎能与之相比?鲲鱼能日游万里,若将浅水塘中的小鱼与它相提并论,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鱼,在人当中也有与其类似的,卓尔不群、高人一等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大大高于普通人。至于说到我,我的言行的确很独特,普通人只知道追欢逐乐,对我的言行又怎么能理解呢?”
楚王听后,觉得宋玉的人品极其高洁,才不为世人所容。从此以后,他更加重用宋玉了。
成语释义
曲调越高雅,越难理解,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常用来比喻作品、言论等高雅深奥,不为众人所接受。也指人的品德高洁,一般人很难理解。高:高雅。寡:少。
故事出处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出处译文
有在郢中歌唱的人……他唱的曲子越高雅,附和他的人越少。
031探囊取物
五代时期,有一位着名文人名叫韩熙载。他本来在中原任职,因为唐明宗李亶将他的父亲杀害,他于是决定离开中原,去江南的南唐效力。
他临走时,好友李榖前去为他送行。韩熙载对李榖说:“江南如果请我当宰相,凭我的才华,一定能率领军队北上,占领中原。”而李榖听后则笑笑说:如果中原能够请我当宰相,要夺取江南诸国,实在和探囊取物没有什么区别。
韩熙载投奔南唐后,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当然更没有当上宰相。所以,他没有建立什么功业。
而他的好友李榖运气却好得多,当了后周的大将,并统率人马征伐南唐。在中原与南唐的战争中,他屡建奇功,夺取了南唐的很多城池,受到后周皇帝的喜爱。但是,他也没有当上宰相。
成语释义
把手伸进口袋里拿东西。比喻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囊:口袋。
故事出处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出处译文
如果中原能够请我当宰相,要夺取江南,实在和探囊取物没有什么区别。
032兴高采烈
嵇康,字叔夜,是魏朝着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风度翩翩,文章又写得精彩,很多人都崇拜他。
他的文章,论点集中,观点鲜明,善于揭露社会黑暗面,论辩力非常强。
比如他的《养生论》一文,就把魏晋士大夫那种患得患失的病态心理一语道破,揭露出这些人的皮里阳秋。
后来,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这样评价:“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意思是:嵇康这个人性格奔放,所以文章志趣高尚,文笔犀利。
成语释义
原意是文章志趣高尚,文笔犀利。现在常用来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也用来形容欢乐气氛。兴:兴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热烈。
故事出处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033胸有成竹
北宋仁宗时期,出了一位名叫文与可的着名画家。他姓文,名同,字与可。除了画画以外,文与可的诗、文、书法都非常优秀。他非常喜欢画竹子,得到很多人的称赞。
为了画好竹子,文与可在房屋周围种了很多青竹。无论天气发生什么变化,他都坚持每天观察竹子枝叶的生长状况和形态变化。经过细心揣摩,他在脑子里积累了很多竹子的形象,受益良多。
这样一来,在他作画之前,心中早就有了竹子的大概轮廓。这样作画时,他就能挥洒自如,很快完成作品。
文与可的朋友苏轼也受到他画竹经验的影响,在画竹子之前也对竹子进行详细观察。一旦在心中形成竹子的形态,马上手脑并用,在纸上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画了一段时间,苏轼觉得自己画竹的技艺大有进步。
成语释义
画竹时心中早就有了现成的竹子的形象。比喻人们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主意,或有了成功的把握。成竹:现成的、完整的竹子。也说“成竹在胸”。
故事出处
宋代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出处译文
文与可画竹的时候,胸中早有竹子的轮廓。
034出人头地
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政后,他把被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苏轼和苏辙。
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
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一定是一个文坛能手。
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
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彩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生苏轼。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
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就写信给他的老同事梅尧臣:“像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欧阳修这番话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么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成语释义
形容高人一等。
故事出处
北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处译文
我应当让路,使他高过我一头。
035生吞活剥
唐朝时候,大臣李义府深得太宗、高宗喜爱,被委以重任。这个李义府,不但会理政,诗也写得非常好,是个有才之人。他第一次见唐太宗时,是当朝权贵推荐他来的。太宗皇帝听说他因为写诗,得到了相当好的声誉,于是就让他写一首咏鸟的诗,看看他到底是真的有才,还是徒有虚名。
李义府想了一会儿,当场吟道:
日里扬朝彩,
琴中闻夜啼。
上林如许树,
不借一枝栖。
唐太宗听了,哈哈笑道:“我会把全树都给你,绝不止一枝而已!”从此皇帝更加喜欢他。
李义府有一篇诗作,流传很广,人们都喜欢,这首诗写道:
镂月成歌扇,
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
好取洛川归。
当时有个叫张怀庆的人,在枣强县担任县令。他别的本事没有,却专爱抄袭别人的文章,使之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作品。他见到这首诗,就在每句之前加上两个字,成了这个样子:
生情镂月成歌扇,
出意裁云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影,
时来好取洛川归。
他以为这样一改,决不会出差错。于是,这位张怀庆拿着抄袭来的诗篇到处吹嘘,众人开始还以为他真有才,读过之后不禁哈哈大笑,从此鄙视他的为人。有人给他编了两句顺口溜儿说:“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王昌龄和郭正一都是杰出的文人,在朝廷里又都身任要职,曾创作了许多诗词、文章和诏书、文告。他俩的名字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借用着名文人来讥笑张怀庆,说他如此唐突贤者,实在太不应该了。
成语释义
形容生搬硬套现成的东西,自己并不理解,不能变通。
故事出处
《大唐新语·谐谑》:“人为之谚曰:‘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出处译文
有人为张怀庆作了两句顺口溜,说:“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036咄咄怪事
东晋时,有个人出身豪门贵族,名叫殷浩。他爱好玄学,擅长论谈,年轻时就很出名,但就是不肯出来当官。后来,他被推荐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他再三推辞,朝廷不同意,只好赴任就职。
殷浩与当时的大将桓温闹矛盾,大臣王羲之劝他说,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让他主动与桓温讲和,但他不听。后来殷浩被任命为中军将军,统率五州军事,并领兵北伐。由于他屡战屡败,桓温乘机上书朝廷对他进行攻击。结果,他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当平民百姓,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整天只是读书、吟诗,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但他有个很怪的习惯,整天用手指在空中做写字的模样。扬州的官吏和平民觉得奇怪,从暗中观察他,原来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意思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情。
旁人这才知道,他是借这个办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成语释义
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故事出处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出处译文
殷浩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去。殷浩整天用手指在空中做写字的模样。扬州的官吏和平民觉得奇怪,从暗中观察他,原来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
037萍水相逢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着名的文学家。他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14岁时,已能即席赋诗。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他15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
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学才华,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词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着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
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着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王勃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
他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对生不逢时的慨叹。
不久,王勃离开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他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成语释义
比喻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故事出处
唐朝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出处译文
浮萍在水上的相逢不过是偶然,就像这里的客人一样,都来自四面八方互不认识。
038炙手可热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丞相,朝政开始败坏。
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钊。由于杨贵妃得宠,杨钊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其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遮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中大臣都很害怕他们兄妹的势力。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轰动一时。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着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两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气焰盛,没有人能与之相比;游人们还是躲远一点为好,以免惹怒了丞相。
成语释义
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故事出处
唐朝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
出处译文
(杨家的人)权势大,气焰盛,无人能比。
039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