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27154000000045

第45章 慧言妙语(4)

孟子答道:“有一年闹灾荒,很多人在山沟荒野之中被饿死,外出逃荒的居然有一千多个壮年人。那时您的粮仓却很丰盈,国库里也有的是钱,可那些管钱粮的官员对于这样严重的灾情,却不向您进行汇报。他们整天高高在上,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还任意地欺负百姓。”

孟子痛快地将这些往事讲述之后,又对邹穆公说:“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向人们发出警告:要警惕啊!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将怎么对待你。现在老百姓既然有了报复机会,当然就会用同样的手段去对待那些毫无责任感的官员了。”

最后,孟子又对邹穆公发出告诫:“所以,大王不要轻易去责怪老百姓,也不要任意惩罚他们。如果您施行仁政,您的黎民百姓自然就会对他们的长官倍加爱护,甚至不惜为他们去死。”

成语释义

原意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后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你。反:同“返”。

故事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译文

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035何足挂齿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是造反的声音。消息传入京城,秦二世恐慌得不得了,急忙召集博士、儒生等人,共同商议军情。

秦二世问他们:“现在那些乱民攻占州郡,意图搅乱天下,你们看应该怎么办呢?”他的话音刚落,有三十多位儒生齐声说道:“这些乱民竟然不顾朝廷的恩德,起来造反,真该千刀万剐,陛下应该派遣雄兵对他们进行讨伐!”

儒生叔孙通没有说话,他偷偷地看了秦二世一眼,发现皇帝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意识到皇帝对儒生的这些“派兵讨伐”的话非常反感。

于是,他快步走到皇帝面前,恭恭敬敬地说:“陛下,他们说的话一点道理也没有,现在天下统一,百姓们过的是太平日子,谁还愿意造反!那些起来闹事的人,不过是一些鼠窃狗盗之辈,根本不值得挂在嘴上。陛下何需调动人马,只要严令州郡长官将他们捕获就完了。所以说,陛下根本不需要为这点小事而忧虑。”

秦二世听了这番话,心里才高兴起来,立即传下一道旨意,将那些说陈胜造反的人都抓入监狱。

叔孙通明明说的是一派胡言,却得到秦二世的宠信,官封博士,成为炙手可热的红人。

成语释义

哪里值得放在口头上。用来形容事情很小,微不足道,根本不值一提。足:值得。

故事出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

出处译文

那些起来闹事的人,不过是一些鼠窃狗盗之辈,根本不值得挂在嘴上。

036同流合污

战国时,孟子有一个学生叫万章。有一次,孟子对万章说,孔子很讨厌那些“乡原”。万章问道:“乡原是什么样的人物呢?”

孟子说:“所谓乡原,就是那些八面玲珑,惯会讨好奉承的人。这种人往往在一乡之中,被大家公认为好人。但是,这种人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好人,而是言行不一、伪善欺诈之徒,所以孔子不但讨厌他们,还说他们是道德的破坏者。”

经孟子这么解释后,万章还是不太清楚,又问道:“既然一乡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他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也不错,那他就是个好人。而孔子却认为他是道德的破坏者,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这种人同不好的风俗和世事同流合污,表面看来忠诚老实,公正廉洁,受人们的喜欢,他也觉得自己挺不错,其实他们不起什么好作用。因为他们表面给人以假象,这就更糟糕。所以孔子说他们是道德的破坏者。”

成语释义

原意是言行同不好的风俗、世道相合,后来指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故事出处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出处译文

言行同不好的风俗、世道相合。

037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战争连年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非常苦。孟子为了拯救万民,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好战成性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让河内灾区的老百姓不至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困难。”

“我也了解了邻国当政者的做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力替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厮杀的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丢盔弃甲,飞奔逃命。而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样做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跑五十步的道理是一样的。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希望贵国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成语释义

形容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故事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出处译文

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打败的一方丢盔弃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样做对吗?

038杀鸡焉用牛刀

春秋时期,孔子有一位叫子游的学生,非常赞同孔子所提倡的礼乐之道。后来,他终于从政,到武城这个地方当了一名县令。他并不因为武城是一座小城就嫌弃它,而是在这里教老百姓弹琴唱歌,让他们接受礼乐的熏陶。

后来,孔子带领众弟子们游说诸侯,路过武城,听到城中传来弹琴唱歌之声,就笑起来,说道:“杀鸡焉用牛刀?”他的意思是说:武城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而礼乐却是治国的大道。用礼乐大道来对小地方进行治理,就好像是用宰牛的刀去杀死一只鸡一样,实在是小题大做。

子游听说老师来到武城,非常高兴,热情地接待了老师和同学们。有一位同学向他转述了孔子对他的评价。

子游觉得老师的话欠考虑,就对孔子说:“以前您教导过我们,统治老百姓的人接受了礼乐大道,就知道怎样爱护百姓;而老百姓学会了礼乐大道,就会变得恭顺听话,容易被官府驱使。我觉得老师的教导,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武城这个小城难道就不适用?”

听了子游的一番话,孔子一下子醒悟过来,对自己轻易发表言论感到后悔。于是他对随行的众弟子们说道:“子游的这番话理直辞正,你们一定要把它牢牢记在心上啊。我刚才所说的‘杀鸡焉用牛刀’,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罢了。”

成语释义

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的刀。常用来比喻不需小题大做。焉:哪里、何必。

故事出处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出处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039一不做,二不休

公元783年时,唐朝京城发生了武装叛乱。德宗皇帝见势不妙,为了保全性命,只得逃往陕西。太尉朱泚占据长安,自立为帝。他的部将张光晟认为唐朝气数已尽,就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朱泚为了坐稳江山,派遣军队追杀唐德宗,结果把他围困在奉天。可是,叛军攻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拿下城池,只好撤兵。次年,朱泚改国号为汉,拜张光晟为当朝宰相,总揽朝政。

唐德宗为了保住江山,就重用将领李晟,命他统率大军,夺取长安。朱泚知道自己打不过李晟,就率领军队出逃。张光晟见朱泚大势已去,于是刺杀了他,以朱泚的人头作为见面礼,向李晟投降。李晟大喜,就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说明张光晟斩贼之功,请求免去他当初助贼造反的罪过。

从此以后,李晟每次设宴请客,都要邀请张光晟参加,并对他非常恭敬。这一下,很多大臣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李晟见大家都仇视张光晟,只好把他看管起来。不久,唐德宗传下诏书,要将张光晟处死。李晟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思来想去,又悔又恨,他说道:“把我的话告诉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要做到底!既然起兵造反,就不要回头。像我这样立功投降,终于也难逃一死啊!”

成语释义

不做则已,做了就要做到底。

故事出处

唐代赵元一《奉天录》:“光晟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出处译文

张光晟临死前对人说:“把我的话告诉后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要做到底!”

040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司马牛。一天,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

司马牛听后感到难以理解,就向孔子问道:“一个人不忧愁,不害怕,就可以称他为君子吗?”

孔子启发他说:“君子能够一天几次地反省自己,因此内心能够毫无愧疚,又有什么可以让他担忧、害怕的呢?”司马牛觉得挺有道理,就向孔子告辞。

没过多久,他又与师兄子夏相遇。司马牛对生活感到不满足,就很忧愁地向子夏抱怨:“人家都有兄弟,多么快乐呀!可是我没有兄弟,享受不到兄弟之情,我真是很发愁!”

子夏听了,就安慰他说:

“别人曾经对我讲过:‘一个人的生与死,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荣华富贵也是由上天来安排的,不是你想富贵就能腰缠万贯的。’

“君子在工作时,应当认真谨慎,尽量不出差错,和人交往的时候,态度要恭敬而合乎礼节。其实,普天之下的人都可以当做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必为自己没有兄弟而发愁呢?”

成语释义

天下之人都像亲兄弟一样。四海:天下、全国。

故事出处

《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出处译文

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为自己没有兄弟而发愁呢?

041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时期,曹操知道刘备是个英雄,恐怕他日后羽毛丰满,难以制伏,就带兵向他进攻。刘备吃了败仗,没了地盘,只好依附荆州牧刘表。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兴复汉室,所以并不甘心寄人篱下。他知道,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才智出众的谋臣,所以一直留心物色这样的人才。

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一带有很大的名气,并且学问很大,便主动去拜访他,问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是个隐士,对政治没有兴趣,就直言以告:“像我这样的书生,平庸极了,对天下复杂的形势实在看不清晰!能认清形势的人,必是杰出之人。我们这里有卧龙和凤雏两个人,他们都是杰出之人,必能对您有所帮助。”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庞统。司马徽对诸葛亮和庞统二人的评价非常之正确,他二人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

这二人都过着隐居的生活,学问很大,能把握全局,察知形势的走向。后来,诸葛亮、庞统都为刘备所用。

成语释义

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时务:形势或潮流。俊杰:杰出的人物。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042言必信,行必果

在《论语·子路》中,子贡问孔子:“什么人才叫士?”古代的士是指道德修养和学识两方面都很好的人。

孔子告诉子贡:“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意思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很负责,有使命感,有耻辱感,生怕自己的人格有污点,他身负君命,为国家利益出使四方,能很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外交任务,绝对不会做出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来,这样的人可以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