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认为会被处死的人,有时竟会被太守释放出狱;而人们觉得罪不至死的人,有时却被太守处以极刑。这样一来,无论是官吏还是老百姓,都不能揣测出他的心意,结果都被吓得战战兢兢,再也不敢触犯国法了。
051目不识丁
唐穆宗时,幽州(今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西南)的节度使是张弘靖。他一到幽州,就过起奢华的生活,毫不体恤士卒、百姓。老百姓都看不起他,说他不会做官。
张弘靖不但生活腐化,而且性情狂妄,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把手下人臭骂一顿,把下级官兵和平民百姓看得如同草芥一般。
有一次,他的亲信挖苦手下的士兵说:“现在正是太平盛世,你们这些当兵的还有什么用呢?就算你们能拉开两石的弓,也不如认识一个‘丁’字!”这句话暗指这些士兵没有文化,什么都干不了。
士兵们看到竟然有人对他们如此嘲弄,心里非常气愤,但都不敢当面顶撞,只得作罢。
朝廷觉得边关的将士终日辛苦,实在可怜,就拨下来一大笔钱,犒赏幽州的士卒。张弘靖是个见钱眼开之辈,将其中一部分据为己有,供自己挥霍浪费。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尽管做得很隐秘,但到底让士兵们知道了。大家更加生气,都对张弘靖不满。
这时候,张弘靖的一个亲信仅仅为了一点小事,就对一名军官进行殴打。这件事引起了一场骚动。可是张弘靖却不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把参与闹事的人全都逮捕入狱,并气势汹汹地说要进行严惩。士兵们再也忍不下心中的恶气,终于发动兵变,将张弘靖的亲信打死,又将张弘靖抓入监狱。
后来,兵变被朝廷平息下来。张弘靖也因为处理事情不当,被朝廷调离幽州,贬为刺史。
成语释义
形容没有文化,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丁:因“丁”字笔画少,代指很简单的字。
故事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出处译文
现在天下安宁,没有战乱,你们虽然可以挽起两石的硬弓,却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
052旁若无人
战国时期,卫国出了一名剑客叫荆轲。他的武艺非常高强,每天都和朋友们在一起讨论剑法,聊到热闹的时候就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黎明,他都要出去练剑,直练到满身大汗才罢休,从不懈怠。他不但喜欢练剑,而且读了很多书,绝不是个鲁莽之辈。
后来,荆轲游历天下,来到燕国。燕国有一位名叫高渐离的勇士,终日以卖狗肉为生,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荆、高二人相识后,相处得非常愉快,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高渐离很懂音乐,善于击筑(一种古乐器)。每天,他们二人都要到集市上去喝酒,不喝得酩酊大醉,决不回家。有时候,两人喝够了酒还觉得缺点什么,就在闹市上放声歌唱,直到觉得累了才罢休。
有一天,他们两人又聚在一起,到闹市中喝酒。当两个人觉得喝够了酒后,就趁着酒兴来到闹市中央。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音乐的节奏高声唱了起来。两个人越玩越高兴,筑声、歌声也越来越嘹亮。他们的演奏和歌唱吸引了许多看热闹的人。这些人把他们两个人围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人们对他们指指点点,笑话他们,觉得他们俩跟疯子差不多。
可是高渐离和荆轲是两个高尚的人,他们对众人的看法毫不在乎,继续击筑、歌唱。荆轲唱到动情之处,想起了悲伤的事情,就和高渐离一起痛哭,任凭眼泪流淌,旁若无人,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俩。他们二人总是这样坦然地面对人生。
成语释义
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说话或做事非常坦然,或者高傲、自大。若:好像。
故事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出处译文
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音乐的节奏高声唱了起来。两个人都很高兴,唱到动情之处,就一起痛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053疲于奔命
春秋时,楚庄王手下的大臣巫臣与子重、子反等臣子矛盾很深,面和心不和。后来巫臣觉得晋国国君很贤明,就离开楚国,到晋国当了一名大夫。
后来,楚庄王去世,楚共王即位。子重和子反为了让巫臣知道他们的厉害,就把巫臣的族人全部杀死,平分了巫臣的财产、妻妾。巫臣在晋国得知了这件事,气得不得了,写信给子重、子反说:“你们这两个坏家伙,竟然在楚王面前说我的坏话,使那么多无辜的人惨遭一死,实在太令人痛恨。我一定想个办法,叫你们整日忙碌奔波,疲劳而死。”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巫臣带着很多人到了吴国,帮助吴国训练士兵,修造战车、弓箭。经过他的精心训练,吴国军队一天一天强大起来。他又用尽心机,使吴国人民对楚国产生反感,唆使吴王派遣军队对楚国的边境进行不断的侵袭。这样一来,楚国边关的告急文书雪片般地不断送到楚国王宫。
由于吴楚边患是子重、子反引起的,所以,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对子重、子反产生厌恶情绪,命他们率领军队前去扑灭战火。他们刚平定一处战乱,还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就又被楚王派到另一地作战。
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军队往返奔波,竟然到边关走了七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还不能令楚王满意。
巫臣用尽心机,终于实现了复仇的愿望,愤怒的心情渐渐好转起来。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忙于奔走而疲惫不堪。也形容事务非常繁杂,应付不过来。疲:疲惫、劳累。奔命:奉命令奔走。
故事出处
《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出处译文
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
054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特别胆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会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一天晚饭后,他拿把大扇子在门口乘凉,却自言自语起来:“如果有那么一天,天突然塌下来,把人类都压在下面,那不就把人类都压死了吗?这可是一场大灾难呀!那我们人类该怎么办呢?”
以后他天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越来越害怕,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结果时间一长,他害怕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天天地消瘦下去。
朋友们看到他整天恍恍惚惚、神不守舍,都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就问他这是为什么。当得知他是因为担心天塌下来才变成这副光景的时候,众人又好笑,又可怜他。
大家就劝慰他道:“老兄呀,你为什么要为这种事而自寻烦恼呢?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未曾发生过!就算哪一日,天真的塌下来了,你能把这件事解决吗?你现在要想的是怎样工作,怎样生活,不要为这种无聊的事枉自烦恼了。”
可是这个人很执着,无论别人的话怎样有道理,他也要思考天塌下来的事情。
日子过得飞快,天总也没有塌下来,日月星辰还是好好地挂在天上,可是杞人整日所思所想的,还是天塌下来的问题。为了这个问题,他整天受到困扰,整天愁眉苦脸。据说,他直到去世前,仍在为天塌的问题而担心哩!
成语释义
杞国有人担心天塌下来。比喻没有根据的不必要的忧虑。忧:担忧。
故事出处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出处译文
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塌地陷,没有地方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055扑朔迷离
在古代,有个姑娘叫花木兰。她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朝廷的武将,后来因为年纪太大,就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花木兰从小就喜欢练武,跟着父亲学习武艺,样样兵器都使得很熟练。
有一年,国家与北方的强敌打仗,花木兰的父亲虽然年纪老迈,但也在被征之列。花木兰看到父亲年纪那么大,身体很弱,弟弟年龄还小,让他去战场征战也不合适,于是便产生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想法。她把自己的主张向父母禀报,父母觉得她是个女孩家,怎好到战场上去冲杀?但是木兰执意要去,父母最终被她的一片孝心感动,只得同意她代父出征。
花木兰离开了父母,到边关去奋勇杀敌。她虽是个女儿身,但武艺高强,头脑灵活,在战场上立了很大的战功。经过十年的征战,他们终于将强敌打败,班师还朝。皇帝觉得花木兰才华出众,就请她担任尚书一职。花木兰恐怕女扮男装的事情泄露,就一再推辞,只希望皇上让她早些回家,好在父母膝前尽孝。
皇上见她这样有孝心,不好强留她在朝中,只得放她返回家乡。
她一回到家乡,就脱下战袍,重新穿上女人的装束,干起了女人应该干的一切。和她一起征战的战友们到她家看她时,不禁吃了一惊,都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的作者最后写道: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用分不出兔的雄雌,来比喻木兰换上战袍之后,人们分不清她是男是女,而把她当成男子汉大丈夫来对待。
成语释义
指兔子被提起双耳悬空时,雄兔四脚乱动,雌兔双眼半闭的情形。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弄清真相。
故事出处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出处译文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是雄兔谁是雌兔呢?
056起死回生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秦越人的名医,因为他的医术非常高明,几次在死神的魔掌下把人救活,因此人们都把他比做黄帝时的神医扁鹊,就叫他扁鹊。
一天,扁鹊在虢国行医,路过宫殿之外时听说太子在早上已经死了,得的是血气不和的暴症。他仔细了解了病情以后,觉得太子命不该绝,还有医活的可能,于是带着药箱进宫诊治。
宫中掌管谒见的大臣对扁鹊的说法半信半疑,就向国君禀报。国君心想,若能将太子医活,岂不更好?于是赶快把他带到太子床前,命他细细治疗。扁鹊俯下身子,细细地听了一会儿,觉得太子的气息还在,只是比较微弱而已;又摸了摸他的双腿,发现内侧的体温还有;切脉时发现脉内还有轻微的跳动。
于是,扁鹊笑笑说:“太子的病虽重,但只是昏厥过去。如果我进行抢救,他说不定还能活下去。”
说着,他让徒弟将金针准备好,然后在太子的头、胸、手、脚上扎了几针。过了一会儿,太子缓缓喘了一口气。国君大喜。扁鹊又叫另一个弟子在太子腋下热敷。没过多久,太子居然睁开眼睛,苏醒过来。
国君和大臣看到此番情景,真是又惊又喜,再三表示感谢。扁鹊说:“为了让太子尽快康复,我开一张药方,让他连服二十天药,到时肯定没事。”神医说的话,国君怎能不依?果然,太子服了二十天药后,身体竟然完全康复了。
国君再次向扁鹊致谢,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说道:“并非我有什么起死回生之术,只不过是太子没有死,我才能把他治愈。若是太子死了,我纵有天大的本领,也救不活他。”
成语释义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常用来形容医术高明,比喻把没有希望的事挽救回来。
故事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出处译文
我秦越人,并非有什么起死回生之术,只不过是太子没有死,我才能把他治愈。
057人言可畏
古时候,有个男青年仲子与一个美貌多情的姑娘相爱,提出来要和她偷偷约会。姑娘觉得这样做不好,可是仲子坚持要这样做。
姑娘觉得他们二人虽然两情相悦,可是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意见还不清楚,害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因此要求恋人不要这样强迫他。于是,她就唱道:“求求你了,仲子啊,别爬我家的门楼,不要把我种的杞树弄折。不是我舍不得树,而是我害怕父母说话。仲子,我也非常想念你,只是怕父母为此事责骂不休。”
姑娘又想到哥哥们素来自视甚高,知道此事后也会责骂她,又唱道:“求求你了,仲子啊,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桑树弄折。不是我舍不得树,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仲子,我也非常想念你,只是怕哥哥们为此事责骂不休。”
姑娘还想到,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别人要知道了这件事,一定会在背后议论他俩,这些闲言碎语她可受不了,于是再唱道:“求求你了,仲子啊,别爬我家的墙,不要把我种的檀树弄折。不是我舍不得树,而是担心人家说闲话。仲子,我时时刻刻想念你,只是怕别人的闲言闲语,那实在是很可怕呀。”
成语释义
人们的流言飞语是很可怕的。言:语言,指流言飞语。畏:怕。
故事出处
《诗经·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058千钧一发
西汉着名文学家枚乘,才华出众,是写赋的能手。他听说吴王刘濞很喜欢文学之士,就投到他那里效劳,结果一直做到郎中令。后来,刘濞想起兵造反,夺取天下。枚乘就劝阻他道:“一根头发丝悬着上千钧的重物,上面在看不到头的高处悬挂着,下面却是深渊,看也看不到底。这种处境危险极了!就算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它的危险。如果上边断了,下边肯定没有东西接住,这重物一定要摔得粉身碎骨!
“现在您觉得本国兵强马壮,想起兵造反,推翻当朝天子,这就如同在头发丝上坠上千钧重物一样,太危险了!”
刘濞一心想当皇帝,把枚乘的劝告当成过耳秋风,还是偷偷地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准备造反。枚乘看到刘濞这个人不肯听逆耳的忠言,越来越觉得扶保他没有什么好处。为了不牵连到自身,他离开了吴国,逃往梁国去了。
不久,吴王刘濞终于纠集了六个诸侯国的军队,起兵造反。由于当时的人民只想过太平日子,对中央政府还是满意的,所以他们的谋反行为不得民心,最终被汉将周亚夫所平定。吴王被俘,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枚乘呢,由于他尽快离开了吴国,所以没有受到牵连。梁国的国君梁孝王知道枚乘的才华,将他招至门下做了一名食客,并且厚待他。枚乘终究没有失去荣华富贵。
成语释义
比喻极其危险。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
故事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出处译文
用一根头发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临着不可测度的深渊,就算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头发将会断。
059如火如荼
春秋后期,吴国的国势越来越强盛。吴王夫差一心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横扫天下。到了公元前482年,他真的率领军队来到卫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邀请天下诸侯前来会盟,想成为天下的盟主。
夫差很想显示他的武力,使天下人都惧怕他。于是,在一夜之间,夫差把所统率的三万士兵分为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组成一个方阵。他以熊虎为旗号,用手举起钺斧,指挥中军前进。
中军的将士全部披上白色铠甲,穿着白色战袍,打着白色旗帜,插着白色箭翎,从远处观看,就好像一片盛开的白花;左军一万将士则全部披上红色铠甲,穿着红色战袍,打着红色旗帜,插着红色箭翎,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燃烧起来的烈火;右军则全用黑色,好像一片乌云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