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27154000000015

第15章 国运盛衰(4)

同船的官员大多随声附和:“对呀,魏国山河坚固,真能使我国太平无事呀……”

吴起是个直性子,不善于施展阿谀之术,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国家的牢固不在于山河多么险峻,多么易于把守,而是在于德行。以前三苗氏左有洞庭之险、右有彭蠡之利,地形可谓易守难攻。可是由于朝廷在道德上不好,最终仍然被禹灭掉;商朝左有孟门关,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大河,真称得上固若金汤,但是纣王奢侈腐化,造酒池肉林,结果终于被武王灭掉。

“这样来看,一个国家的安全、昌盛,是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形险要。如果国君在德行方面不注重,就是我们乘坐的这个小船上的人,也会成为敌国的人呢!”

“对,你说的这些真是太好啦!”武侯对吴起的独特见解,表现出由衷的赞同。

从此以后,吴起的声望越来越高,甚至颇有升任宰相的希望。

成语释义

比喻众叛亲离。

故事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出处译文

如果国君在德行方面不注重,就是我们乘坐的这个小船上的人,也会成为敌国的人呢!

031举棋不定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骄横粗暴,人们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卫献公失掉君位,只得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孙文子和宁惠子赶走国君后,把持朝政,立了新的国君,就是卫殇公。宁惠子做了犯上作乱的事,在去世前感到良心不安,觉得驱逐国君是自己的一个污点,为了赎罪,他嘱咐儿子宁悼子迎回卫献公。

没过多久,卫献公听到有利于自己的风声,就派人与宁悼子联系,要他帮助自己重新登上君位。他还向宁悼子许诺,复国之后,他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务,朝廷的政务全交给宁悼子办理。但是,朝中很多人反对让献公复位。

一位大夫叔仪警告宁悼子道:“做事情要前后一致,你们宁家一会儿把国君赶到外国,一会儿又要迎他回来,变化如此之大真是令人难测。这跟下棋差不多,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失败,更何况您面对的是国君废立的大问题。您要是非要轻率地处理国事,一定会有灭族之祸,到那时后悔也晚了。”

可是宁悼子打着“遵守先父遗命”的旗号,一心想废新君,立旧君,好独揽朝政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将卫殇公杀死,迎回了献公。不料,卫献公是个记仇之人,他刚一回国,就把宁悼子满门杀了个干净,报了自己当年被宁氏驱逐之仇。

成语释义

举起棋子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常用来比喻遇事犹豫不决,缺乏主见。

故事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

出处译文

下棋的人如果举起棋子不知下哪一着好,就注定不会得胜,更何况您面对的是国君废立的大问题呢?

032靡靡之音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并将其女儿妲己作为战利品带回朝歌。纣王迷恋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他在朝歌建造了一座高千尺、广三里的鹿台,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舞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疏朝政,日夜宴游。

纣王还设“酒池”,挂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却无故被杀,九侯被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欢看“炮烙之刑”,在铜柱之下燃以火炭,令犯人在上面行走,一旦跌落火红的炭中,就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周人所杀。

成语释义

颓废、委靡不振的音乐。

故事出处

《史记·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出处译文

(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舞蹈,在朝中朝夕欢歌。

033举足轻重

窦融世代在河西担任要职。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时,他担任波水将军,统率重兵。后来更始帝刘玄灭了王莽,他又归顺更始帝,当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败后,他无主可依,就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在河西形成割据势力,自任五郡大将军。

河西民风比较淳朴,窦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较宽和,所以境内官民相安,粮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纷纷归顺窦融。一时间,河西五郡兵强马壮,天下闻名。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他就是汉光武帝。窦融总觉得自己割据一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想归顺光武帝,做个青史留名的汉室忠臣。于是他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

刘秀得知窦融有归顺的想法,高兴得不得了,当下就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并让刘钧带一道诏书给窦融。

在诏书中,刘秀指出河西五郡军民安定,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些都应当归功于窦融的治理之功。他还表示,自己知道窦融功劳很大,所以对他非常思慕。

刘秀特意指出,在他与窦融之间,还有蜀地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占据土地,一个想争夺天下,一个则想从战争中渔利。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归顺何人,对全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成语释义

只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常用来比喻实力强大,地位重要,足以使局势发生变化。

故事出处

《后汉书·窦融传》:“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出处译文

现在蜀地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嚣,在蜀汉相攻的情形下,将军你归顺何人,对全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034不得要领

西汉武帝即位初期,听说匈奴将月氏打败,用月氏王的颅骨做成酒杯来饮酒作乐,从此月氏人非常仇恨匈奴。当时,匈奴也经常侵扰汉朝,所以汉武帝就想联合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但要到月氏国必须经过匈奴国,去一趟非常危险。郎官张骞胆子很大,主动要求到月氏国去出使。汉武帝大喜,就派他前往。

张骞一路上非常高兴,想很快完成任务。但他经过匈奴国时被抓住,匈奴单于将张骞扣押了十多年。张骞被迫过着屈辱的生活,他虽然在那里娶妻生子,但始终保留着汉朝授给他的使节。后来张骞找了个机会,和随从们一起逃出匈奴,继续寻找月氏。一路上,他们经过大宛国和康居国,与那里的统治者建立了联系。

最后,张骞等人终于找到月氏,受到那里人民的欢迎。原来,月氏与匈奴交战后,见国主已死,就一路逃亡、迁居,在大夏驻扎下来,改称大月氏。月氏人又立了新的君主。他们发现大夏物产丰富,土地肥腴,所以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不愿意再报仇了。

张骞从月氏跑到大夏,与月氏贵族们商讨共同对付匈奴一事,但月氏人却始终拿不出对此事的明确态度。

成语释义

古人上身穿衣,下身着裳,原意是指提上衣时拎不住衣领,拿下裳时抓不着腰的部分。常用来形容写文章、说话抓不住关键或重点。要,即腰;领,即衣领。要领比喻人说话的要旨,又引申为态度。

故事出处

《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得月氏要领。”

出处译文

张骞从月氏直到大夏,终究无法得知月氏人的态度。

035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楚王现在得意得很,想干出点名堂,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们就跟随他,如其暴虐,他的国人将弃之,那个时候还有谁能与我们晋国相争呢?”

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战马众多,如果齐国与楚国多灾多难的话,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司马侯说:“从古至今,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以及期望他国天灾人祸的国家,都先后灭亡了。而有不少因为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拓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希望国君能大开眼界,展望未来。”

平公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答应了灵王的邀请。

成语释义

国家屡经危难,反而使上下团结,万众一心,发愤图强,繁荣昌盛。

故事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出处译文

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辟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

036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成语释义

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原主。

故事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出处译文

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037危于累卵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竟动用了大批的百姓和钱财,来建设九层琼台。他怕臣子们反对,就下令不准任何人来规劝。荀息知道以后,跑去见灵公。灵公非常厌烦,就叫人准备弓箭,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立刻把他射死。

这时,荀息明知道情势紧张,仍故作轻松地说:“大王!我学到了一种好玩的小技艺,特地进宫来表演给大王看!”灵公一听,就立刻撤了弓箭。荀息认真地把九颗棋子堆起来,然后再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旁边的人都害怕地屏住呼吸,而灵公自己也惊慌地说:“危险!危险!”

荀息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个更危险的呢!”灵公禁不住问:“快说给我听听。”这时,荀息直起了身子,沉痛地说:“为了建造高台,弄得国库空虚,邻国将要侵略我们,这样下去,国家跟叠起的鸡蛋一样危险,迟早是要灭亡的。”灵公这才醒悟,立即下令停止造台。

成语释义

形容危急到了极点。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

出处译文

现在按您治理国家的情况,就像叠起的鸡蛋那样危险。

038连篇累牍

隋朝时期,治书侍御史李谔能言善辩,文章也写得很精彩。他发现六朝以来,人们写起文章来,通常只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章的内容却空洞无物,于是他就想上一道奏章给隋文帝,请求天子亲自下诏,改变形式主义的文风。

其实隋文帝也对形式主义的文风感到讨厌。他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虽然华丽好看,却不重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他想到,当初南北朝时,北朝的文风比南朝的文风好一点儿,所以北朝政治稳固,而南朝帝王国破家亡,可见政治腐败与浮华的文风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的文风,真是误国误民啊!

李谔伏案疾书,很快就写成了《请正文体书》,呈给隋文帝,请求认真审阅。奏章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说起,说他们只注重修饰文章的雕虫小技,而不深入研究为君之道,使得后世国家衰弱,天下大乱。

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说一篇篇的文章,一箱箱案卷,说来说去,说的都是吟风弄月的内容,真是累赘冗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隋文帝看了这篇文章,觉得甚合心意,心想形式主义的文风害人不浅,大家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都追逐华而不实的东西,这样对大隋江山只有害处,没有好处。于是,他真的听从李谔的意见,颁布政令,要求各级官吏改变文风。

成语释义

文字十分累赘冗长。常用来形容篇幅长,句子冗长,文风不正。累:重叠、堆积。牍: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片。

故事出处

《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039草菅人命

西汉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贾谊的人才能出众,二十多岁就被朝廷召为博士,以后还当了太中大夫。后来,汉文帝让贾谊担任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文帝在自己的众多子嗣之中,最喜欢梁怀王,很想让梁怀王做自己的继承人,所以让才子贾谊好好地教导他。

贾谊为此说了一番很有道理的话,他说:“辅导皇子,虽然教他怎样读书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秦朝末年,赵高是胡亥的老师,整天教导他如何使用严刑酷法。胡亥学到的尽是些杀头割鼻子、满门抄斩等暴虐行为。所以,胡亥当了皇帝后,就知道胡乱杀人。他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根本就不把它当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