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就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了谈话,并送了他一部《楚辞》。
1973年
5月,江青在毛泽东住处,看到桌上放着专为他排印的郭沫若《十批判书》大字本。毛泽东给了江青一本,并说,我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用的。然后,他念了这首诗;“郭老从韩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5月25日晚,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上讲话。他强调要重视上层建筑,抓路线问题。他要求政治局的同志,当然也包括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在内,都要认真看书学习,要懂得历史,学点哲学,看些小说。毛泽东说,郭老的《十批判书》有尊孔思想,要批判;但郭老功大过小,他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为殷纣王、曹操翻案,为李白籍贯作考证,是有贡献的。对中国的历史要进行研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乌龟壳(甲骨文)到现在,都要进行研究、总结,要有知识。
7月4日,毛泽东召见王洪文、张春桥。“你们两位是负责搞报告和党章的。今天找你们来谈几件事。近来外交部有若干问题不大令人满意,大概你们也知道吧?”毛泽东对外交部的批评是由外交部的一期简报引起的。毛泽东不同意这期简报对美苏关系的分析。毛泽东又说:“又是外交部一个什么屁司,说是田中不能上台,上台也不能改善中日关系。”在座的工作人员插话:“二部认为田中上不了台,外交部认为田中要上台,但中日关系不会很快改变。”“以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而走,逃到五十步的笑一百步的。这是以数量而论。如果拿性质论,都是逃兵,你去翻那个《孟子》。”毛泽东借用这个典故批评外交部对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的分析错了。
“所以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什么郭老、范老、任继愈、杨柳桥之类的争论。郭老又说孔子是奴隶主义的圣人。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王洪文、张春桥用心地听着毛泽东的谈话。尤其是张春桥更仔细地捕捉着毛泽东的每句话的意思。毛泽东继续说:“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他乱得很。”“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
[附注]“以五十步笑百步”句,见《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月5日,毛泽东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同日,毛泽东召见江青,令其手记了这首七律诗。并对江青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都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这首给郭沫若的诗比之于《五言诗·给郭老》,从形式和内容上看都比较郑重其事。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抨击了孔丘的儒学,批评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激赏柳宗元的《封建论》。
[附注]《封建论》,唐柳宗元著的一篇散文。柳宗元从当时巩固中央政权、反对藩镇割据提出,秦王朝设置郡县,废除以前的“封国土,建诸侯”,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亲自批发的广东中山大学教授杨荣国的文章:《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
9月23日,毛泽东接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1974年
1月18日,毛泽东亲自批发了1974年第一号中共中央文件,就是由江青直接指挥编辑的材料《林彪与孔孟之道》(之一)。中央通知说:“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代行将灭亡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
毛泽东读冯友兰《论孔丘》。
11月12日,江青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对国家领导人的人事安排提出了她的建议。毛泽东看了她的信,反复考虑后却批了两句话:“不要多露面,不要批文件,不要由你组阁(当后台老板),你积怨甚多,要团结多数。至嘱。人贵有自知之明。又及。”
12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对周恩来说,批林容易批孔难,世界上的事,说起来难。做出来并不难。现在四书五经也批了,孔夫子是文圣打倒了,关云长是武圣也打倒了。说批林批孔是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是不对的。
[附注]唐朝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子牙为武成王。因而分别称为文宣王庙、武成王庙,明朝始称为文庙、武庙;以孔子为文圣,并以关羽顶替姜子牙为武庙主神,称武圣。
1975年
春,一天,唐由之大夫来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望着他反复地念着他的名字:由之、由之。毛泽东问他,你的名字是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吧?唐大夫笑着点了点头。毛泽东又接着说,你可不要按孔夫子的“由之”去做,而要按鲁迅讲的“由之”去做。毛泽东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当即吟诵起鲁迅的《悼杨铨》这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附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
5、6月,芦荻就“评法批儒”时有人大捧秦始皇,不准人们对秦始皇作历史分析这个问题请教毛泽东:对秦始皇到底怎样看?毛泽东指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其中就包括对秦始皇,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有次和她谈《资治通鉴》,当她问及这本书为什么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时,毛泽东说:“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事。”小孟说:“这一年有什么大事?我学过的历史书上,怎么没讲到?”毛泽东说:“这年,周天子命韩、魏、赵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当孟锦云问及《资治通鉴》为什么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时,毛泽东说:“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做‘相砍书’,可它比《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通鉴》吹得有意思,《通鉴》是一部大的‘相砍书’。”小孟说:“‘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毛泽东说:“《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吗?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噢。”小孟说:“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毛泽东说:“因为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读到这里,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他谈得十分开心,然后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接着说:“可是没有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国家。历代的明君都有一些贤臣辅佐。他们都不能离开秀才啊!”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闭起了眼睛,显出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神情。见毛泽东陷入了沉思,有些倦意,小孟忙说:“《通鉴》里有不少故事,以后您给我讲讲吧,我就爱听故事呢。您该休息了,您今天说得太多了。把您累坏了我可担当不起。”
毛泽东微微睁开眼睛说:“你这个孟夫子,就是怕负责任。看来,今天也该告一段落了。《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这些人一句话,不过不是我说的,我是借花献佛。那是鲁迅先生说的:‘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附注]三家分晋事,见《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啜中山羹,西门豹乔送河伯妇》。
1976年
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小孟劝毛泽东去花园走走,出乎意料,毛泽东同意了。小张和小孟一人一边搀扶着他,来到卧室后面的一个小花园,他们边走边谈话。毛泽东沿着花园小径踽踽而行,他仔细看这花,这草,这石。那刚刚透出的鹅黄色的柳条,在轻轻摇曳,久违了,春光。毛泽东顺口念了两句诗:“今我来兮,杨柳依依。”当他坐在为他准备好的椅子上,他又吟了一首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过院逢僧闲话语,又得浮生半日闲。”
[跗注]“今我来兮,杨柳依依”,见《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终日昏昏醉梦问”诗,系唐朝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3月3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用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曹操、朱元璋没上过大学来说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