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大多数动物在陆地、海洋和天空,但竟有如此这般生长,繁衍和潜行于土壤中的生命!我不由佩服这伟大的宇宙的造物主。
蚯蚓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在何地生,学浅才薄之我哪能晓得。但相信生物学家早有定论。大自然就是这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蚯蚓作为天地的生灵之一,在宇宙天地万物之中自有其生存的空间、环境和方式。
蚯蚓是大自然的造物,同时又是大自然的贡献者和回报者。它们一代一代地生长,繁衍,用自己的躯体和劳作去改变土壤,使土壤变得更加松润,丰腴和肥沃。绿色世界之繁茂,自然有蚯蚓的一份功劳。
蚯蚓不是人类的造物,却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人类宇宙天地的主宰者。盖蚯蚓吃的是土,献的是宝,身躯可入药。它性寒,味咸,具有清热、定惊、利尿、松弛平滑肌和降低血压之功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良药。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蚯蚓还有固本壮阳,补中益气之神效。不少厂家将之制作补液、补酒,颇有销路。
使我最佩服的还是蚯蚓那种专一、顽强的精神。它“无爪牙之利,无筋骨之强”,即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土壤中潜行。这种用心专一,坚韧使劲,执着前行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干事业者好好学习!在生活、工作、事业上,那些怕苦畏劳旁趋博鹜者还大不如蚯蚓呢。
看来,小时候乱挖乱伤乱摧残蚯蚓实在是对大自然和人类的一种造孽。阿弥陀佛,罪过罪过。这辈子还总会钓鱼的,但决不会去挖蚯蚓了。钓鱼的饵料店里有的是。
(1995.12)
琴怨
又要搬家了,那心又愁起来。掐指算来,搬家这活儿自成家立业以来是第四次了。须知搬一回家,掉二围肉累三天。
喜迁新居人生大事,热情的哥儿们总要来帮帮。拉、扯、搬……大伙热汗涔涔,气喘如牛。寝床、大柜、书橱、沙发、电视机……进入三房二厅,歇茶之余,哥儿们都夸我结婚没几年,那家底厚多了,家具呀,电器呀与日俱增云云。
“瞧你这小提琴。”这是李大头的声音。李大头是从小到大学的好友,素来爱捅我的“壁脚”,这回又来了。
可不是,我的小提琴。它紧贴着墙壁斜斜地,静静地挂着。“你看,暴殄天物,亏你还是个演奏获奖者。”李大头把琴取下来摔到我跟前。
不摔则罢,一摔可要心酸。琴盒外壳尘埃足足有一分厚,蛛网封了一层又一层。我顿觉耳根发热,脸刷地烘似太阳照烫。
我明白李大头在骂我什么。大学那阵子,我算是班上上流的“小提琴演奏家”,李大头他们还是我亲手培养出来的呢。一下课就急急拉起人马来,“大弦”和“小弦”齐“锯”(当时因琴技之低故戏称为“锯木头”)开来,书生意气,好不风光!间歇之余,便谈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和施特劳斯;谈聂耳、冼星海和马思聪,大练什么“琴弓离弦,其音方去”。那年国庆,学校举行文艺会演大奖赛,我独奏的《花儿与少年》居然荣膺三等奖。记得李大头在我的毕业赠言册上写道:“热爱你的小提琴吧,它是你的生活、事业和欢乐一半……”当时我还为之激动了好一阵。
如今,这小提琴像个报废了的葫芦瓜,静静地钉在墙上,任凭蛛丝缠裹,尘垢封口。不,它更像一位安详而卧的睡美人。
“看,全长锈啦,有谁见过琴弦长锈的音乐爱好者?”李大头打开琴盒,捧着琴向众哥儿们揶揄了一番。
又是一阵耳热。
这几年是怎么啦,是干事业太紧张?婚后太繁忙?为柴米油盐,小孩吃喝拉撒所累?是陷于“格子”中,著书只为粱菽谋?还是家眷邻人中没有高山流水式的知音?
不由地照了照镜子,那虽是双鬓渐霜,但还不到“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时候。然而又如此这般青春气息泯灭,艺术雅趣殆尽!
哥儿们陆续离去。李大头也抱着他的小宝贝去了。脸上还有烘热的我操起一条湿毛巾,擦抹去琴上那厚厚的垢层,还有那交错杂然的蛛网。我狠命地将那四根长着红锈的粗细琴线拧着拧着,让它们断去吧。换上新的,那更光泽、更好听。
我拉起了昔日的《花儿与少年》。久违了,乐谱还是当年的乐谱,琴还是当年的琴,人还是当年那个人,奏出来的乐曲,忽然觉得悦耳动听、备感亲切。不能忘怀,这曲子,这琴音,曾博得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勾起我多少生活的美好希望!然而,辉煌不再,此时的指法、弓法早已有几分陌生、钝呆。
归来兮,小提琴!此刻,一股强音在我心扉中响起。生活就是这样:逝去的就让它逝去,握着的再也不能让它溜走。
(1990.3)
灯情
书桌右角上置有一对玲珑剔透、喷红吐绿的玻璃煤油灯,那是新婚燕尔时的得意装饰品之一,已经十年了,虽是陈旧,然没有灰尘,不减少年艳色。谁也看不出其中一盏的大灯盖下面缺了一个小小的角,另一盏灯盖上则裂了一条长长的痕。
记得闹新房时,房内多的是灯:吊灯、灯管、台灯、壁灯、节日灯……可为啥要添置这煤油灯?有什么办法,新娘的主见呗!说是娘家都这样,凭你怎样也拗不过她,只好双双上街花两张大团结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来。
那灯虽不时髦,却典雅和精致,有几分古董味:扁而圆的“灯足”,类似双曲线圆柱体的灯把,圆柱体的油罐,玲珑精巧的灯头,长而直的剔透的灯罩,还有那镶金镀银的灯盖架,支撑着一朵硕大的透明的蘑菇状的圆形的大灯盖,灯身和灯盖皆画上绿叶红花的月季图案,灯盖上还镶有大红大红的喜字,耐看极了。乡下来的大伯、二哥们看罢赞不绝口,那小琪侄女硬是要将之抱在怀里非要点一点看亮不亮。
对这两盏灯,不仅因为它们是好灯,更因为它们有一段不能忘怀的经历。
那是三年前。从营房搬进了市区,房虽是旧房,可粉刷得焕然一新,客厅家具电器齐全,卧房玉被锦帐,花灯弄影,春台生辉,书房四宝陈列,卷帙整齐,一切都惬意,忽然发觉少了点什么,一看,结婚时的那对煤油灯不见啦!问妻,妻摇头,才晓得在搬家忙乐之际忘了它们。我急忙骑上单车飞往“旧居”,一看,不好!早没个影儿了。空房内只有一团团乱纸堆。于是翻那纸堆,果然发现它们,像被抛弃的敝屣,默默无言地躺在纸堆里,且灯身与灯罩、灯盖全都“解剖”——身首异处啦!斯情斯景,不觉心痛自愧。羞愧间将其小心翼翼重新“安装”上,尽管一台灯盖已弄裂了长长的一条痕,另一盏灯足也缺了一个角。当这两盏煤油灯又矗立在我的新书房时,不知是我该骂妻还是妻该怪我,我俩都默默无言,谁还能说什么呢?
是的,人,往往有着这样的体会:拥有着的东西,并不觉得其珍贵,然一旦失去,便在惋惜和痛苦中感受其价值。我们这对古老的煤油灯谁说不也是这个样?古人是“敝帚自珍”,而我们呢,是“敝灯自珍”,它们再古老,再陈旧,毕竟是自家的“金不换”。我常对每一位客人炫耀它们:“倘若有人想用金条或珍珠玛瑙什么的来换它们,没门!这是我们爱情的象征,幸福的见证……”
书房,明亮宽敞;书桌,煤油灯矗立,天天映入我的眼帘。料想这几年恐怕不会再搬家了,倘若再搬,第一件该“搬”的该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先搬我们这对古老黄雅而又晶莹剔透的煤油灯。”
(1993.8)
有文友自远方来
虽然不是刘禹锡,但总有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怪癖——喜欢广交深交些满腹文墨、耍笔杆写文章之士。个中之道理也简单:意味相投,志同道合也。
值得侃他一阵子的还是有文友自远方来。且说敞人蛰居之地乃属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之首府,是海内外宾客游人向往乃至云集之地,那些来办事、旅游之文友——登岛就要挂来电话,非要见见面侃侃不可,其来路是可谓八方十省天南地北,京沪秦川贵湘粤闽赣……数不胜数。空中来者有之,海上来者有之,水陆联运来者亦有之。有男女老少者也,有多年深交者,也有书来信往从未谋面者。文友不论熟疏长幼,一样热忱一掸真诚。老友重逢,捶上几拳重叙故情;初谋面者递上名片,一见如故,二句谈吐,话渐投机。然而茶楼小聚,品呷名茗,书生意气,谈文说诗,温酒论天下。更有文友自远方来,捎来本埠土特产,让你品尝,拳拳盛意,礼轻情浓。贵州来的,总会带来国酒茅台;云南来的,少不了大理石;江浙来的,免不了要带上龙井茶;广西来的,少不了要带袋罗汉果。而我回敬他们的呢,自然是芒果干、椰子汁、腰果仁之类的海南特产,略表心迹。找单位,跑宾馆,迎来送往,自然是折腾了不少时间,待至万家灯火才归家,每逢妻子不好气追问再三,总是在狡黠地答:嘿嘿,有文友自远方来。
岂止是跑宾馆,有时还将文友请到家中呢。“秋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让妻子挂着围裙下厨搞他几个风味小吃,拿出特制的山兰特酿,“诗成有共赋,酒热无孤斟”,然后步入书房天南地北神侃。指点江山言志。记得还常有不住宾馆的,就干脆在家中客厅打起地铺来,“万里江山知何处,回看对床夜话。”
为远方之友接风洗尘,实乃一种人生豪爽和欢悦。以文会友,情真意挚,实乃咱们古老民族之传统。东晋有兰亭集会,曲水流觞,竹林士贤,举杯高谈,扪虱相聚。东林党人,血浓于水,指点江山,激扬文学,无不成为文坛美谈。没有半点卑琐欺诈,没有丝毫俗尘铜臭,只有文友的心心相印,高山流水,真诚的文友之交,是人生知识的大汇合,是人性心灵的高尚洗礼。还是培根说得好:人倘没有朋友,眼前是一片黑暗的荒野。
然而,交友乐中也有苦。电话铃响,情绪要激动,血压就要升高,迎来送往,茶楼府宅小聚碰杯,无疑要耗去多少宝贵时光,在府宅中供饭打地铺,同样会给家人带来诸多麻烦。然而这一切只能是微笑地接受,乐此而不疲。盖这是一种欢乐的劳作。登山中的辛艰,就像生了个小宝贝,总会打扰你的清梦,给你怀里撒几泡尿的。
有文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93.3)
盼望邮递员
小时候最盼望的是邮递员。
这盼,首先是因为想爸爸。爸爸在外地,常常从远方寄回扑克、手枪、陆战棋之类的“礼物”。收到这些“礼物”,每每都使我乐得跳将起来,再就是想爷爷。爷爷在南洋,每逢年节,都寄回“捷报佳音”(外出南洋谋生的人给家里寄钱的书信)。每当收到爷爷的“捷报佳音”,奶奶总是掏出点钱给我们去买糖果。每天,总是这样问奶奶:邮递员叔叔今天会来吗?
长大了,上学了,每每也都在盼望着邮递员,企盼天天会有远方的来信。班里几个最要好的同学随父母到外地去了,常与他们书信往来,鸿雁不断,有时还夹有他们的全家照呢。哟,合影动人也罢,那山水景致居然还叫我入迷。每当收到这些信,都情不自禁地对班里的同学夸道:“瞧,我的朋友又来信了……”
转眼已是血气方刚,春华勃发。邮递员更成了最美好的绿衣使者。下午,总要倾听那邮递员驾摩托车的声音。惟有这绿衣使者才会带来远方心上人的蜜蜜爱思、绵绵情丝,不过常常事不作美,常盼望而又常失望。一旦真的鸿雁传书,则飞快跑回房间诵读百遍,喜得春风荡漾彻夜难眠。绿水关山长相隔,夜里思君不见君,只有邮递员才给我带来美好、幸福和甜蜜。
后来,进城了,结婚生子了,“单身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发觉昔日盼望邮递员的劲儿兀自未减。把伴青灯熬长夜而得的作品投进绿色的邮筒后,便每每盼望着那走家串户的绿衣使者,只有他才会带来编辑部的“回音”,才能有望在那各种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刊中寻找到自己的名字。邮递员送来的是那一次次焦灼急切而甜甜的盼,一次次劳作换得收获的欣悦。
盼望邮递员,天下岂止小我一个?人同此情,情同此理,边关将士,漂洋过海艰辛创业的赤子,魂牵梦萦,天各一方的恋人,“西窗孤独,巴山夜雨”的伉俪,哪一位不在时刻盼望人类的绿衣使者?人类绿衣使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带来了信息,带来了温馨,带来了人们的慰藉、欢乐和希望!
人生在世,什么时候才不盼望邮递员呢?恐怕不会有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盼,生活才充满了生机、美妙和希望。
(1993.7)
爱绿者说
有一则小资料很是有趣。说的是世界上的军服颜色多种多样,有白色、黑色、也有红色。英国从前的军服为红色。有一次在森林地带与布尔人作战,由于英军军服的红色非常醒目,目标十分突出,结果被对方打得大败。后英军吸取这个教训,将军服改为绿色。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绿色,可以说是军人的保护色,生命色,因而为军人所特钟。
其实,爱绿者岂止是军人?一位久住城郊旧庭院的长者死活不肯迁入城区的美仑美奂的大厦,理由不是别的,正是“我喜欢这里的树,这里的绿”。像这样的长者,天下怕是千千万万。
你坐过飞机吗?只要从飞机舱窗口往下望,就会发现大地总是绿的,葱郁的森林,碧绿的田野,山岗,无不是大自然的杰作。绿,孕育和哺育了人类。没有绿树的“碳循环”,人类也许就要毁灭。大地之绿同时又是人类的杰作,万千年来,人类在耕作、种养,在造绿、在护林,使这绿的世界更加丰腴、苍秀、多姿。
人类最可怕的事不是战争,不是瘟疫,而是没有绿。非洲的大沙漠干旱,亿万人每年总得挨饿,然那里从前并不是沙漠而曾是一大片一大片原始森林,可惜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将之毁了。毁灭了绿,肚子就得挨饿,到头来还是惩罚了自己。
爱绿,乃人的天性。久困大戈壁滩的人,倘见到一点绿色,定会喜出望外欢呼雀跃。只有绿,才有生机和希望。绿色是生命的原色。“春风又绿江南岸”,“雪消门外干山绿”,这种绿所孕育的生命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是爱绿的国度。那则“夸父追日”的故事世世代代将人心打动。夸父追日口渴而死,丢下的柱杖化为一片碧绿的树林,故事饱蕴着国人爱绿之情。诸葛亮躬耕南阳,亲手种下桑树八百株,死后润泽子孙后代;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忘当年以柿充饥之事,下令天下大种柿、桃、枣等果树。苏东坡自幼爱绿,“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他在任杭州知府时,于西湖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后来成了有名的“苏堤春晓”。后谪居黄州,又在其居旁广种柳、桑、枣等树和翠竹。孙中山珍重绿树,将绿化视为治国富国之要道。他早在1893年就上书李鸿章,提出“急兰农家,讲求树荫”,并在多次登台讲演时倡导植树造林。邓小平老当益壮,每年春暖花开总要带着儿孙到京郊去种树……
爱绿,又是人类共同的美德。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自己的植树节,将绿化提高到造福子孙万代的高度。国外不少地方政府要求新婚伉俪要种一棵树。有的人死前要求将其骨灰埋于树林,融进这绿色世界。这种爱绿和绿化意识无疑是可取的。
爱绿造绿的人虽死犹生,青山长存,杭州西湖的“苏堤翠柳”足可为证。甘肃到新疆的千里漫道两旁至今还有一排排“左公柳”。原来这些柳树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令军士种下的。清人有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约春风度玉关”为赞。在柳州,百姓歌咏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更脍炙人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这种古老的现象,在今时仍不绝见,常听见“张专员的树,李县长的林”之类的叫法,无不蕴涵着百姓群众对公仆种树造绿的盛德之赞誉。人虽逝去,树则是绿色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