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言之教”毕竟只是“教”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宋人李之彦的《砚谱》中说,有一后生学书法于师,数年,白以为艺成,便欲告辞,其师亦不挽留,只交给他一箱东西,让他携至山下。下山后,那后生打开一看。原来内装有几十块磨得有了大窟窿的旧砚,显然是老师所用过的,这后生深感内疚,立即返山重新拜师,“皓首方毕其艺”。想来这为师者也是一种“教”,即“无言之教”,虽“无言”然而使人深省和顿悟,这种“教”较之“言之教”其理性更深刻,其艺术性更高,因而其效果也就更佳。汉文帝倡导戒奢俭约,他自己总穿粗布;曹操要部下严明军纪,他先自治其罪,“割发权代首”;诸葛亮要属下精忠报国,自己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教育效果远在“言之教”之上,个中的真谛,正如一位英国哲人所说的那样:“行动本身就是最精彩,最令人信服的语言。”
如果把“教育”比做一个走路的人,那么“言之教”与“无言之教”就是这个“人”的两条“腿”。要真正做到“春风化雨”、“迪示来者”,只有两者的紧密配合,相伴而行。倘若咱们的教育者只乐于前者而不屑于后者,那其教育效果就实在令人遗憾。不信,请看看你身边一些“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教育者”。
(1988.5)
“孤芳”何妨“自赏”
巷子里住着一位诗人H君。诗人嘛总是说诗吟诗写诗。然而这一切与巷子里大多数人又总不那样协调,因为这里大多数人似乎不需要诗,有谁一大早就念“青山郭外斜”,“长河落日圆”什么的?更多的人只知道白天需要面包、咖啡和巧克力,还有厨房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晚间则是逛大街、看电视、上舞厅或卡拉OK,唯有高雅不胜乐的H君才遨游于韵律优美的浪漫王国里,邻人皆谓之书呆子,孤芳自赏。
H君之“芳”确实有点“孤”。然而我以为这“孤芳”中毕竟还有“芳”;“自赏”中毕竟还是在“赏”;有“芳”,有“赏”何尝不是件好事呢?
古往今来,多少名家伟人、醇儒巨匠都是这么“孤”着过来的。当年“伏清白死以直”的三闾大夫屈原,忧国忧民直言极谏之品性可谓“芳”矣,然而就不为世道所公认,于是只好“自赏”高吟一首《离骚》,发数声“天问”,抱石沉汩罗江以遂其志;陶渊明愤世嫉俗辞官归田里饮酒以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赏”其“孤芳”悠哉悠哉;东汉学者扬雄埋头著《法言》、《太玄》,其友刘歆笑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扬雄听罢,只淡淡一笑了之,可谓“孤芳自赏”之极致。西德科学家弗罗伊德为写一部有关狼的权威著作,深入一个大森林“与狼为伍”十五年,可荣膺现代“孤芳自赏”最佳奖。今人中的醇儒巨匠钱钟书,一生潜心治学,淡泊得出了格也出了名。正是“孤芳自赏”使他们耐得寂寞学有所成,潜心治学“芳”扬海内。
“孤芳自赏”是治学者的一种成熟,也是一种专注和沉着,是做事业的一种坚韧的耐力和懿德,它与佛罗伦萨诗人但丁“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之品性大有共同之处。有了它,事业之“花”才能够“芳”,其学问之峰才能“独秀”,知识的琼浆才能醇厚。
其实世界上绝不会有绝对的“孤芳自赏”,只要是“芳”,总不会永远“自赏”,就像国宝是注定不会被某个人所占有的一样。宋人叶绍翁的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君不见屈大夫的《离骚》,陶渊明的《饮酒》,扬雄《太玄》、《法言》,弗罗伊德的“狼专著”,钱钟书的《管锥篇》、《谈艺录》早已成为世人“共赏”的“芳品”乎?只要有人,便会有“芳”;只要是“芳”,就终究要为世人所共“赏”——这大概是“芳”与“赏”的辩证法。
(1992.4)
牢骚
身边有的人总处在一个牢骚的世界,一壶浊酒下肚,就会端出肠肚怨天尤人,没完没了。用眼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端起饭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那天急着要找人办事,倒霉又碰着阿美。阿美是我高中的同学,出众的牢骚派人士。一扯上就无休无止怨骂个半天。其内容绝大部分是牢骚别人,牢骚自己,牢骚社会。譬如自己干了八年副科还没有“转正”,而某某人又怎样青云直上呀,还有至今仍住不上好房呀,还有虽然埋头苦干与世无争,可单位的头儿和同事总是要白眼看自己,总是要找岔子给小鞋穿呀,骂得声音发颤。在生活方面也怨不绝口,丈夫不好,总是又打又骂(当然她也打丈夫),家中又是风,又是雨,又是地震。结果同林鸟各自飞,至今孑然一身,顾影自怜。总之世道上十有八九不如意,还有什么奔头。
听了阿美的牢骚,我心里凉得忘了饥饿,有点儿哀其不幸。然而哀其不幸之余,又怨其不争。干嘛总老这么多牢骚。自己不好好检查自己做得像不像人,却总一个劲儿怨天尤人。牢骚能当饭吃么。
说实在的,人在世上该骂该怨该生气的事儿多着呢。记得在乡下的学校呆过几年,工余饭后,与同伴联袂闲行于青山秀水之间。书生意气,不平则鸣,指点江山,纵论天下,骂不正之风,贪官污吏;骂假酒假药,缺斤短两;骂水霸电霸,吃拿卡要;然后怨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大才难用。每每正气凛凛,热血奔腾。不过骂了就累,累了回家又打牌的打牌、杀鸡加夜餐的杀鸡加夜餐。春去秋来,岁月流逝,依然是做不成人,混不出名堂,惟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是牢骚,至今想起来还有点可怕。
人难免有牢骚,也不可能没有牢骚。夫物有不平则鸣,理所当然。有点牢骚,可激发思考,活跃思想,有利于改造人生改造社会;可怎样的牢骚法,应有一本谱。牢骚开始牢骚结尾百无一用,最无出息。牢骚开始,奋发结尾才是真的强者。我的一位朋友,人家怨天尤人,骂娘泄愤,他一言不发,可人家骂得快累了,他却说关键是自己怎么做。光骂娘不做无异镜花水月。人生在世,谁没有三大箩五大筐不顺心的事?关键是要从我做起,庄敬自强,奋发图强,把人做好了,事业上去了,一切都会顺心的。
我想,太凡牢骚派人士应学一学我这位朋友,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从我做起,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牢骚当前,最好是“不以物伤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此事是不可抗拒的话,那你就干脆忘掉它,专心干你的事业。须知,干事业是没有功夫生气的。过于牢骚,一个劲无休止地牢骚,一是血压升高,肝火骤烧,有悖于养生之道;二是会颓靡沉沦,于个人发展不利;三是会导致过激行动,有害社稷。过分牢骚,凡我智者君子之所不取也。这是大真话。
(1996.9)
潇洒些
对门当县长的王爹在换届中落了选,整日价长吁短叹失魂落魄似的,那次楼梯口相遇,问之上街去吗?却答之曰:“吃过饭了。”
不由得为其难过更觉其可怜。盖因他活得太不潇洒了。一日不做官,茶饭皆无心。春秋时的柳下惠,三次罢官皆赖着不肯离去;北宋的柳永,虽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佳句,然却一生醉心于功名,这王爹谁说没有点“二柳”味?不做官不得好活,这等当官意识何其强烈乃尔。
与王爹持相反,还有另一类人。远古的巢父、许由,德行高洁,隐居深山,尧以天下让之,逃而不受。《左传》中有介之推不言禄之载,言春秋时晋文公赏赐跟他一起流亡的人,介不讲自己有功劳应该享受俸禄,因此高官厚禄没有他的份,他没有怨言,隐居于山上,晋文公到处找他不着,就将绵上之田封为介之推的祭田。后传说晋文公终于找到了他,请他做官,他死活不干,文公烧山逼他出山,他因不愿而被烧死。巢父、许由,介之推们不求功名利禄这一点值得称道;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归居田园的陶渊明,鄙夷权贵周游天下斗酒吟诗的飘逸太白,知足常乐、官轿面前不动心的王冕,他们活得有多潇洒!古往今来备受人景仰和羡慕。
大丈夫当志存高远,但这并非意味着都要居高堂当大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官,只是其中的一行,当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同样是雄飞高举的状元,又何必都去挤做官那条羊肠小道?即令是一个以官为业的人,一朝丢了官,也大可不必萎靡颓废、一蹶不振,另起炉灶必有柳暗花明。人家外国尚有当不了总统则做电视明星,选不上首相便当乐队指挥,咱们这里为何不可以有当不了县长便去经商、务农、任教或操别的什么业呢?
人,还是活得潇洒些的好。
(1990.8)
轻松一点
一位戴眼镜的书呆子挤公共汽车。人多拥挤,急刹车时,书呆子不慎扑在一位姑娘怀里,立遭姑姑呵斥:“德性!”书呆子对曰:“小姐,不是德性,是惯性!”姑娘转怒为笑,车厢里的人都给逗乐了。
美国著名影片《音乐世界》中有这样动人的场面:年轻的姑娘玛丽亚到一个有7个小孩的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刚上任的第一天,便遭到那群孩子们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恶作剧性的嘲弄。她没有哭泣,没有闹,更没有向上校告状或拂袖不干什么的,而是在丰盛的晚餐上轻轻一笑地说:“这里一切都太好了。感谢孩子们每人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希望你们今后都能像今天这样对待我。”不说不打紧,一说,一下把孩子们感动得全哭了。
唐代《国史补》中载有一则“呷醋节帅”的故事。一个叫任迪简的判官,一次赴会迟到,按规矩该罚酒。倒酒的卫士一时马虎,错把醋壶当酒壶,给他斟了满满一杯醋。任判官一喝,不好,是醋!只见他眉头略皱,不动声色一饮而尽。回到家中则大量吐血。原来军使李景治军极严,若讲出“是醋不是酒”来,侍卫必有杀身之祸。因此,任判官就泰然处之地饮了这杯醋。
瞧,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突如其来,然而在乘车的书呆子、玛丽亚、任迪简们都处理得多么轻松!这种“轻松”,化险为夷,逢凶化吉,轩然大波一下子归于平静。不难设想,倘若这书呆子、玛丽亚、任迪简分别换了张飞、李逵、阮小七之类的人,那光景可想而知!
轻松是一种感情克制。被人怒骂,被人捉弄,喝酒却喝上了醋,谁不火从中烧?然而,“轻松”处之,“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正是君子的一种超群的修养和完美。轻松,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智。从“德性”说到“惯性”,饱蕴着“书呆子”知识的力量,洋溢着一片理性和幽默。帮助他人克服、夷除其缺点,厉色疾声地批评往往不如讽刺和幽默有力量,对缺点轻松巧妙地“点击”,远胜于正面的教育。这就是轻松的魅力。
轻松,又是一种生活的微笑。它像充满着人情味的绒球,温暖和感化着那一颗颗冷酷的心。心灵与心灵之间靠近了,沟通了,人还需要切齿瞪眼、剑拔弩张吗?
生活有时是沉重、冷酷的。沉重和冷酷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痛苦、烦恼、遗憾和眼泪。然而,每当你学一学那大巴上的书呆子,年轻的玛丽亚,“呷醋节帅”的任迪简,你的苦恼、遗憾和眼泪也许就会烟消云散……
朋友,当生活中的沉重、冷酷扑面而来时,请你记住:轻松一点。
(1992.6)
做官与从文
大凡做“官”(父母官)者很少有业余从“文”(文学或学术)的,其道理人人皆晓。为官者乃日理万机之人,理卷牍、爬文山、泡会海,忙碌于大大小小无完无了的任务……“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式的忙,决不允许为官者“躲进书斋成一统”。
然而这并不是说人做了“官”就决不能从“文”了。这就要看你这“官”怎么“做”,这文怎么“从”。古代不少为官者是写作圣手,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们为然。在现代,是有醇儒巨匠郭沫若,身居高官要职但他却从未辍笔,著述颇丰。吴晗、邓拓两位都是六十年代北京市党政领导,忙是甭说的了,然他们是“官”,做得非常出色,“文”也源源不绝,花团锦簇。吴晗著有著名历史剧《海瑞罢官》和大量历史论著。邓拓的杂文随笔写得呱呱叫,在《北京日报》上开辟的《燕山夜话》专栏,各界人士爱不释手。有这么一位做省委书记的,工作日理万机,可杂文、随笔、札记照样出版,做官与作文两不误。
夫为“官”者,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够受了,居然还能耍笔杆“爬格子”,著书立说,够“神”了。
说“神”而又不“神”。一位耍笔杆十载,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子的市长这样对人说:要工作又要学习,写作,忙得打老虎。然而时间就像海中的水,挤一滴出一滴,我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并且把星期天,节假日全给搭上了。这大抵就是“做官”与“从文”两不误的一点“奥秘”吧。有一位部级的领导将自己的散文起名为《涧泉集》,大意为自己之作品乃涧中之泉水一样,点点滴滴积累而成。
做“官”的也是人,更不是苦行僧。做“官”者也有七情六欲,理政之余,还应该有自己的乐趣。以文为乐,以文冶情,以文益智,显然是值得称道之事。以其为“官”之经历和素材,为“文”增添豪气壮色神韵;文以有成,华章秀美,冶益心身,情趣充实,反过来促进做“官”的事业,“做官”与“从文”两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不过,这话说起来总是如此轻松,而矢志笃行就并非易事了,得“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将别人喝咖啡、下歌舞厅的时间都搭上了啊!
(1993.5)
“玩物丧志”别议
“玩物丧志”,人都这么说。周幽王闲来玩烽火,终于玩得国破身亡;春秋时有个卫懿公,生来有个嗜好,那便是玩鹤,成天同鹤们在一起乘车子到处游玩,悠哉游哉。殊不料北狄兵起,自己也糊里糊涂被杀了头;南宋蟋蟀宰相贾似道,终日迷于搂群妾斗蟋蟀忘乎军国大事,导致蒙军入境,小朝廷崩溃。“玩物丧志”不愧为告诫儿孙后代的一句箴言笃论。
然而,“玩物”就必然会丧志么?怕也未必。记得孔夫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的“乐”,便是指音乐,实际上也就是“玩物”。在这里,孔夫子将“乐”视之为君子完善其修养的最高手段之一。可见“玩物”也有助于君子之“成”。事实上,许多名家伟人无不爱“玩”。列宁爱郊游、费米爱登山、铁托爱骑马、巴甫洛夫爱狗、大仲马爱烹调、鲁迅爱赏花、陈毅爱下围棋……他们这都是在“玩物”。有时还玩得入了迷呢!然而,这“玩物”毕竟只是紧张的工作之余的“换换脑”、“散散心”而已,决非成癖、痴醉。“玩”,是人性所在,人之常情,是一个人性格完美,心灵健康的表现,正像英国学者雷诺兹所说:“娱乐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真正性格。”
名家伟人尚且爱玩,凡人俗辈那就更不用说了。有部影片叫《迷人的乐队》,说的是乡下农民富起来后,便学会玩,玩琴玩箫玩锣鼓玩二胡,乐不胜收。只要你进入大城市中的游乐园,便可以发现那里一切都是供游人玩的:电子游戏呀、“过山车”呀、“摩天轮”、“星球大战”呀……准让你玩得心花怒放。广州市郊有个干部,素来酷爱玩花草,16岁就开始摆弄盆景,每天“玩”上三个多钟头,现在他住宅内外已有上千盆盆景。还有一位农民,爱玩的是古董,富起来后便潜心购置仿古家具,还有古书画幅。据他们说,玩一玩这些,乐在其中,可使精神愉快,工作起来精力更充沛。还有院子里那群乒乓球友,假日里总是提着球拍上门挑战,直打到汗流浃背、万家灯火才哼着小调打道回府。
时代日新月异,随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风之消逝,随着现代风之吹拂,人们逐渐懂得“玩”,学会“玩”了,“玩”毕竟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单元”,有了它,生活才是五彩缤纷,甜美馨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