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27129100000027

第27章 险中求稳——过人的胆识与超人的智慧(3)

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官军,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军包围,历时数月以至弹尽粮绝,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岩受当时已任浙江抚台王有龄的委托,冒死出城,到上海筹款购得两万石大米,又冒死将其中的一万石运往杭州。由于杭州城被太平军包围得如铁桶一般,又没有足够兵力打开一条入城的通道,胡雪岩带来的运粮船只能停在杭州城外的钱塘江望城兴叹,绝望之中胡雪岩只好将米运往当时也是刚刚经过大战劫难的宁波。而此时胡雪岩捐献杭州的就是这批大米。当初胡雪岩将这批大米运往宁波时,宁波刚刚被官军攻下,城中难民无数,粮食奇缺,这一万石大米正好救急,当时接受这批大米的米行开价付款时胡雪岩却分文未要,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这批大米算是出借,将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杭州收复,无论如何必须在三天之内以等量大米归还。用生意人的胆识看,这等于将一大笔钱“搁煞”在那里。就当时的情况看,太平军在东南地区势头正猛,杭州收复似乎是遥遥无期,即便三五年内杭州可望收复,这么长时间,利上盘利,一石也可能变得不止两三石了。但是胡雪岩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一方面,在他的心中,这一万石米是杭州军民百姓的救命米,虽说自己尽了力,但终归没能运进城里去救活人,他不能拿着等于是杭州军民百姓性命的大米去赚钱。另一方面,他相信不管怎样,杭州总有被官军收复的一天。那时,早一天运去粮食,也就可以多救活一些人,他要留着米在那里,杭州一旦收复,他可以随时启用,以防万一,到时如果不凑手,误了大事,自己又会留下极大的遗憾。

胡雪岩如此行事,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出于他尽心乡梓的诚意而做出的义举。也正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胡雪岩的过人胆识和超人的智慧。客观地说来,作为生意人,他要用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能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事实上是,他把这一万石大米捐献杭州,立即使他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倔强敢为而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左宗棠的赏识,被委以负责杭州善后事宜的重任。而在此之前,左宗棠本来是要上奏朝廷以贪污粮款的罪名严惩胡雪岩的。

中国古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警戒生意人的话,叫作“功自诚心,利从义来”。从胡雪岩的为人与他的成功,可以相信这说法决不是虚妄的,它比所谓“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之类平庸的说法,更符合世道人心,也实在是高明许多。

更为重要的是,胡雪岩捐米杭州的举措,无论从主观上看,还是从客观上看,都是尽快安定杭州市面、振兴杭州市面的用意。在胡雪岩看来,杭州战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振兴市面。而市面要振兴,要兴旺,关键在于安定人心。安定了人心,市面也就随之安定了。人心安定,市面平静,五行八作又恢复了自己的秩序,人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做生意。作为一个商人,能为安定市面尽一些力,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所以,对于胡雪岩来说,献出这一万石大米,“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这也就是胡雪岩不同一般的胆识所在。

胡雪岩在他的鼎盛时期能纵横商场保持不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有于复杂局势中见出发展的大方向的过人的眼光。比如在蚕丝销“洋庄”的生意中,就显示了他这种过人的眼光。

当时胡雪岩为抵制洋商,联合同行同业操纵丝市行情的工作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人就范,将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一定不是太难。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胡雪岩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十分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做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由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看,他们事实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必得继续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从这里,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发展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儿们从来不会体恤为商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会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既然如此,也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留个见面的余地,因此,即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胡雪岩确实没有赚到钱,但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也确实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事实上,胡雪岩在这一笔生意上“卖”给洋人的交情,马上就为他赚来了与洋人生丝购销的三年合约,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总之为他驰骋十里洋场,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同样是冒险,为什么有的人成功,而大部分人的遭遇只是失败呢?

洞悉时局的人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从而据此推断出市场的走向,然后采取相应的冒险措施。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冒险。实际上,只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行一步而已。

冒险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对机遇的辨别和攫取。而对形势的分析预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

7.成大事者要有意识

地培养自己的胆识尽管我们知道胆识是成大事必备的素质之一,但做起来真的很难吗?那些成大事者难道真的就天生具备过人的胆识吗?令人吃惊的是,成功人士往往这样说:“不,实际上,我们都觉得我们的胆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并有意识地发展起来的。”

胡雪岩的胆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磨炼出来的。他之所以胆识过人,气吞山河,是因为他生命的细胞中有一股争天下的激情。

当时不过二十来岁的胡雪岩实在是有些胆大妄为,还是信和钱庄的一个小伙计,就敢自作主张,挪用钱庄银子资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龄进京捐官,这不能不视为一种大气魄。

另外,当胡雪岩重逢王有龄时,也有两个在一般人看来相当不错的选择:一是留在王有龄身边帮王有龄的忙,而且,此时的王有龄确实需要帮手,也特别希望胡雪岩能够留在衙门里帮帮自己。依王有龄的想法,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以他的能力,肯定会有腾达的时候;胡雪岩的另一个选择是回他做过伙计的信和钱庄,以他此时的条件,回信和必将被重用。实际上,信和“大伙”张胖子得知胡雪岩傍上了王有龄这个靠山之后,已经做好了拉回胡雪岩的打算,他找到胡雪岩的家里,恳请胡雪岩重回信和,甚至将胡雪岩离开信和期间的薪水都给他带去了。

但这两条路胡雪岩都没有走。混迹官场本来就不是胡雪岩的兴趣所在,他当然不会走前一条路,帮王有龄他自然不会推辞,但最终还是要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回到信和,也就是胡雪岩说的“回汤豆腐”,他自然更不会去做;这里其实也不仅仅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问题,关键在于,这“回汤豆腐”做得再好也不过做到“大伙”为止,终归不过是一个“二老板”,并不能事事由自己做主。

“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算得了什么好汉?”胡雪岩要的就是自己做主,所以这也是他身无三两银子,而非得开办自己的钱庄的原因。

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欲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胆识,也是胡雪岩能够不断开拓自己事业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想过自立门户,这个人只能永远原地踏步,会毫无作为的!

纵观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他们都是为自己打工的业主、创业者或自由职业者。当然,为自己打工也是有很大的风险的,如果你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你明天就可能丢了生意。但是,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你必须有意识地去减少恐惧和担心以增强自己的胆量。比如通过竞技体育,培养顽强的意志以抵消恐惧和某种心理障碍。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运动员的素质,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素质既有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坚韧顽强,也包括胆量。

8.成大事要有赢的渴望,

也有输的准备一个有胆识的人,为了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对赢的渴望,也要有十足的勇气来应对输时的局面。一个对输看得太重的人,不可能超脱地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因为一个怕输的人,不可能在自己得利的情况下而进一步采取行动,争取更大的胜利。

生意场上,没有人敢说自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根本上说,做生意,成功的把握总是相对的,而失败的可能却是绝对的。没有生意人会愿意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意出事,但出事却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意外出现的时候,胡雪岩是如何应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