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27129100000022

第22章 造名造势——练就空手道,借力成大事(3)

王有龄的死,使胡雪岩在生意上一蹶不振,这给他本来就伤痕累累的心灵又增添新的伤痕。难道胡雪岩从此就完了吗?许多人心里都有这样的疑虑。如果胡雪岩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或许从此会沉湎于悲伤之中而不能自拔,或许在沉重打击下永远站不起来。然而,胡雪岩毕竟非一般人可比,他能有今日之成就,就在于他虽是至情至性之人却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他经历千难万苦建立起来的庞大基业,怎能让它轻易地倒下去呢?

已踏上“官商”之路的胡雪岩,不可一日没有官场靠山,他很快便抛开悲痛,冷静地观察时局,分析生意失利的原因。他发现自王有龄死后,浙江商界有些人欺他无人撑腰,在货源、销售、生产上开始排挤他。胡雪岩心想在这种乱世,生意人仅靠自身的力量,而没有官场势力的保护,要想成事实在太难了。可环顾官场,哪一个人又能在生意上给他帮助,成为可以依靠的靠山呢?

就在这年秋天,闽浙总督左宗棠带兵从安徽出发,一路稳扎稳打,太平军溃不成军。很快,左宗棠便收复了杭州。正在上海观望的胡雪岩听到这个消息,万分高兴,连夜从上海赶往杭州。

为了寻找新的官场靠山,最初胡雪岩将目光投向了杭州藩司蒋益澧,觉得蒋益澧为人倒还憨厚,如果结交得深了,便是第二个王有龄,将来定会言听计从,亲如手足,那就比伺候因脾气大出了名的左宗棠,痛快得多了。可通过交谈胡雪岩发现,蒋益澧谨慎有余,远见不足,不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再说胡雪岩从蒋益澧手下何师爷嘴里了解到:左宗棠对蒋益澧,不可能像何桂清对王有龄那样,提携惟恐不力。一省的巡抚毕竟是个非同小可的职位,除非蒋益澧本身够格,而左宗棠又肯格外力保,看来浙江巡抚的大印,不会落在蒋益澧手里。既然如此,惟有死心塌地,专走左宗棠这条路子了。那么该如何降服左宗棠这头“湖南骡子”呢?

胡雪岩能够取得左宗棠的信任,其实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献米。

胡雪岩离开抗州后,心里就在筹划着如何帮助左宗棠解决粮食问题,以解燃眉之急。他迅速到上海筹集了一万石大米运回杭州。

几天之后,正在为粮食问题犯愁的左宗棠,突然接报,说江中有数艘英国粮船。左宗棠听后大为动心,无奈洋人势大,又不敢强征,想拿钱去买,军饷尚未筹足,哪有买粮钱?

突然有人报,说胡雪岩求见。左宗棠一听,很是迷惑,胡雪岩刚走了没几天会有什么事呢?连声道,请他进来。

胡雪岩走进来,见过礼后,对左宗棠说道:“大人,雪岩近日筹集粮米一万石,请大人笑纳。”

“一万石!”左宗棠吃了一惊,这个数目可是不小,胡雪岩哪来的如此神通?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关键是这一万石粮食在什么地方?

胡雪岩告诉说,江中的英国船队,运的正是这批粮食。

左宗棠一声欢呼,马上命令军队上船取粮。这一万石大米真是雪中送炭,不仅救了杭州,而且对左宗棠肃清境内的太平军也助了一臂之力。左宗棠捋着花白的胡须,连日紧皱的双眉终于舒展了。

第二件事,就是主动承担筹饷重任。

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但军饷还没有着落。军饷像重担似的压在左宗棠的心上。由于连年战争,国库早已空虚。两次鸦片战争的巨额赔偿犹如雪上加霜,使征战的清军军费自筹更为困难。左宗棠见胡雪岩如此机灵,于是请胡雪岩为他想法筹集军费。胡雪岩一听每月筹集二十万的军费,感到非常棘手,但他认为如果能够顺利筹集,左帅对自己会加倍信任。胡雪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便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左宗棠。

原来,太平天国起义十年来,不少太平军将士都积累很多钱财,如今太平军败局已定,他们聚敛的钱财不能带走,应该想法收缴。但由于这些太平军不敢公开活动,惟恐遭到逮捕杀头,常常躲藏起来。胡雪岩认为左帅可以闽浙总督的身份张贴告示:令原太平军将士只要投诚,愿打愿罚各由其便,以后不予追究。

左宗棠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既收集钱财,又能笼络人心,一箭双雕。但如此做法还没有先例。如果处理不周,后果不堪设想。左宗棠将心中的顾虑和盘托出,胡雪岩忙出妙策。他的理由是:太平军失败后,很多人都要治罪。但人数太多诛连过众,又会激起民愤,扰得社会又不安宁。这与战后休养生息的方针背道而驰。最好的处置就是网开一面,给予出路。实行罚款,略施薄刑,这些躲藏的太平军受罚后就能够光明正大做人,当然愿罚,何乐不为。

左宗棠对胡雪岩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当即命胡雪岩着手办理。回去后,胡雪岩立即着手,张贴布告,晓之以义。不多久,逃匿的太平军便纷纷归抚,一时四海闻动,朝廷惊喜。借助这一机会,阜康钱庄也得利不少,胡雪岩更是四品红顶高戴,成了真正的“红顶商人”。

通过这次事,左宗棠既了解了胡氏的为人,也了解到胡氏办事的手段,知道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倾心结纳,倚之为股肱,两人很快成为知己。胡雪岩自然找到了比当初王有龄、何桂清更大的靠山。

回头看胡雪岩结交左宗棠的过程,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事先准备。胡雪岩在决意拉拢左宗棠这座大靠山之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对左氏有了透彻的了解。他知道左宗棠是“湖南骡子”脾气,倔强固执,难以接近。他也知道左氏因功勋卓着,颇为自得,甚喜听人褒扬之辞。他也对左宗棠与曾国藩及其门生李鸿章之间的重重矛盾了解得很透彻,建立在这些了解之上,他才能打一场有准备之仗,使得言辞正中左氏的下怀。

第二,急人之所急。光说不做是不行的,胡雪岩打动左宗棠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他解了左氏的燃眉之急,为他做好了两件事:筹粮与筹饷。这两件事对左宗棠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现在胡雪岩主动地为他去掉了两块心头之病,当然也就换取了他的感谢和信任。

第三,最重要的还是胡雪岩本人的真才实学。胡氏结交官场自有一套,或以财取人,或以色取人,或以情取人,然而这些对左宗棠而言都是不起作用的。左宗棠贵为封疆大吏,区区小惠他根本不放在眼中,若是胡雪岩只是一个有意拉拢的庸人,左氏早就三言两语打发掉他了。而左宗棠之所以器重他并引为知己,还是因为胡雪岩有过人的才学,能助他一臂之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才愿意在胡雪岩的生意中加以援手,因为他知道,两人是互惠互助的关系。

凭着左宗棠的支持,胡雪岩的生意不仅在战乱之后得以迅速全面地恢复,而且也越做越顺,越做越大。到左宗棠西征新疆前后,他以“红顶商人”的身份,为左宗棠创办轮船制造局,筹办粮饷,代表朝廷借“洋债”,开始了与洋人的金融交易。到这时,胡雪岩才真正如履坦途,事业也终至如日中天,盛极一时了。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运”。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在于缺少贵人相助。

现代社会所认为的“贵人”,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权重势强的权贵之人,而在内涵上加以扩大发展,通常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几率取决于你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不可信,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仔细深入观察,你将会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有了贵人相助,的确对个人的事业有助益。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的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100%都曾被不同等级、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贵人提携与扶助。

话虽如此,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在于找到贵人门上想要办事的人究竟有没有两把刷子。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代表伯乐的识人之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对贵人的荐人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6.借势而起,乘风破浪得发展

在胡雪岩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他十分注重借势经营,“与时逐”。在他的商业活动中,十有八九是围绕取势用势而展开的,他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借势用势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

借势是多方面的,有多种途径。有借助声望,借助外交,借助政治,借助关系,借助社会舆论,借助时事潮流等等,不一而足。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最常见的是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即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结盟;在商界中,最普遍的“借力”,要数借重名商巨贾,沽名而钓“利”;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手握大权的政界要人和掌握雄厚经济实力的强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深广的影响力,借助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可大大增加竞争取胜的砝码。

对此,胡雪岩有自己的一套商业理念,即“势利,势利,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现在先不要求利,要取势”。

胡雪岩所抱取的“势”主要有四股,他说:“官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者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

首先,胡雪岩借取的是“官势”。

在之前,胡雪岩丢掉职业换银票资助王有龄,送美妾阿巧给何桂清,在西征时协助左宗棠等等,使得胡雪岩在官场有了“官势”。胡雪岩长袖善舞,层层投靠,左右逢源,把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事实上,在官场上的屡屡得意,只是胡雪岩借势成器的一部分。光有官势,并不能使胡雪岩的商业活动达到完善的境地。

胡雪岩借抱的第二个“势”是“商场势力”。

胡雪岩借抱商场势力的典型一例,是在上海通过陈正心广发请帖,召集上海各丝行老板一事。当时,为了抵制洋商在丝织业谋取暴利,众商行老板都一致决定:只要大家一条心,联合起来,把生丝压一段时间,洋人没米下锅,那么生丝的价肯定会上去。

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在商业上的主动地位。在这之中,更加体现了胡雪岩在商业谋略上的与众不同。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势”是“江湖势力”。

江湖势力在晚清虽然渐趋衰落,但还是以各种形势重新组搭,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在胡雪岩生活的时代,江湖势力仍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

胡雪岩借取江湖势力是从结交尤五开始的。

王有龄初到海运局,便遇到了漕粮北运的任务。漕运涉及地方官的声望,所以督抚黄宗汉催逼甚紧,前一年为此还逼死了藩司椿寿。

按照胡雪岩的主意,这个任务说紧也很紧,说不紧也不紧。办法是有的,只需换一换脑筋,不要死盯着漕船催他们运粮,这样做出力不讨好,改换一下办法,采取“民折官办”,带钱直接去上海买粮交差,反正催的是粮,只要目的达到就可以了。

于是,胡雪岩通过关系,找到了松江漕帮管事的曹运袁,漕帮势力虽然大不如前了,但是地方运输安全诸方面,还非得漕帮帮忙不可。这是一股闲置的、有待利用的势力。运用得好,自己生意做得顺遂,处处受人抬举;忽视了这股势力,一不小心就会受阻。

而且各省漕帮互相通气,有了漕帮里的关系,对王有龄海运局完成各项差使也不无裨益。一旦有个风吹草动,王有龄也不至于受捉弄,损害名声。

所以胡雪岩和尤五打交道,不但处处留心照顾到松江漕帮的利益,而且尽己所能放交情给尤五。加上胡雪岩一向做事一板一眼,说话分寸特别留意,给尤五的印象是,此人“落门槛”,值得信任。

有了这个印象,“民折官办”购粮一事办得很顺利,尤五把胡雪岩尊为门外兄长,凡事请教。

后来表明,尤五这股江湖势力给胡雪岩提供了很大方便。胡雪岩在王有龄在任时做了多批军火生意。在负责上海采运局时,又为左宗棠源源不断地输送新式枪支弹药。如果没有尤五提供的各种方便和保护,则根本无法做成。

胡雪岩很注意培植漕帮势力。和他们共同做生意,给他们提供固定的运送官粮物资的机会,组织船队等,只要有利益,就不会忘掉漕帮。胡雪岩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宗旨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我尊崇你,你自然也抬举我。

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个“势”是“洋场势力”。

我们都知道,胡雪岩所处的时代正是洋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洋人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就连当时的西太后也要畏之三分。鉴于这种情况,胡雪岩就开始打洋人的主意。于是当他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便一见如故,相约要用好洋场势力,做出一番市面来。

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确定,还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

上海采运局可管的事体甚多。牵涉和洋人打交道的,第一是筹借洋款,前后合计在一千六百万两以上,第二是购买轮船机器,用于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第三是购买各色最新的西式枪支弹药和炮械。

由于左宗棠平叛心坚,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很重,凡洋务方面无不要胡雪岩出面接洽。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疆臣左宗棠面前的红人,生意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所以也就格外巴结。这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