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生活宜忌全书
27118700000066

第66章 疾病防治宜忌(4)

烧烫伤患者应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应急处理,再转入医院治疗。

家庭急救的不宜

◎不宜惊慌失措。

遇事慌张,于事无补,如慌慌张张用手去拉触电者,只能连自己也触电。此时应首先切断电源,用木棍、竹竿等绝缘物使病人脱离电源,方可进行急救。

◎不宜随意搬动。

发生意外时应原地救治,切忌随意搬动,特别是骨折、脑出血、颅脑外伤病人更忌搬动。

◎不宜舍近就远。

抢救伤者时,应该就近送医院,特别是当伤员心跳呼吸濒临停止时,更不该远送。

◎不宜乱作处理。

自作主张乱处理病人,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如小而深的伤口若草率包扎,不作清创抗破伤风处理,往往因为破伤风而送了性命;腹部外伤强行将小肠纳入,有感染的危险。

◎不宜乱用药物。

切勿乱用药物。如急性腹痛者,过量服用止痛药时则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的判断。

◎不宜滥进饮料。

不少人误以为给病人喝点热茶热水会缓解病情,实际上毫无必要。

◎不宜一律平卧。

应根据病情来决定患者的体位,如失去意识的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心脏性喘息者应坐并略靠在椅子上;急性腹痛者应屈膝;脑出血病人则应平卧并取头高脚低体位等。

不宜长时间用止血带包扎伤口

出现外伤用止血带进行包扎是必要的,但有人在使用止血带时,往往长时间扎紧止血处,这样很容易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因此,用布条、纱布作止血包扎时,应每隔20~30分钟松开15分钟,并用指压法代替止血,做好记录以防止血带以下肢体缺血坏死。

骨折病人不宜多喝骨头汤

骨折病人多喝肉骨头汤,不但不能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反而会推迟。

因为受伤后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和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肉骨头汤含有较多的磷和钙,骨折后摄入大量的磷和钙,就会使骨质内无机物成分增高,与有机物的比例失调,导致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

为了促使骨折早些愈合,除了及时就医,采取适当固定、合理用药、早期功能锻炼以外,还应多吃一些能够转化为骨胶原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不宜用进食饮水缓解病情

遇有服毒等昏迷病人,那种想用服用热饮料或进食来缓解病情的做法是应该严格禁止的。昏迷病人的高级活动中枢受到严重抑制,应严密观察。吃饭或喝水会误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炎,应禁食,头取侧位,以防呕吐物进入气管。

呛咳时不宜捂嘴

呛咳时,若用手捂住嘴,会导致上呼吸道压力急剧增大,使细菌由咽鼓管驱向中耳,引起中耳感染。

捂嘴还会使食物残渣呛入鼻腔,刺激鼻腔黏膜而打喷嚏。若遇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会致鼻黏膜因强烈刺激而充血、水肿,发生鼻塞流涕甚至发炎。

呛咳时捂嘴,由于喉部压力增高,会使喉部较为疏松的软组织扩张,可能导致因损伤声带而窒息。

腹痛不宜用手抚摸

有些腹部疼痛的病人,用手抚摸着腹部,试图以此来止痛。其实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导致穿孔。

例如蛔虫性肠梗阻,其临床表现为肚脐周围阵发性腹痛和呕吐。此刻,如用手压迫止痛,会刺激肠道内的蛔虫团挣扎乱窜,导致肠壁穿孔。

◎加重出血。

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如采用手压迫腹部止痛,会压迫肠壁,进一步破坏血管,加重出血。

◎加重炎症。

发生化脓性阑尾炎时,用手压迫,会破坏脓肿,扩大炎症,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危及生命。

在发生肠套叠时,如用抚摸腹部法止痛,会加重套叠,使肠壁坏死,危及生命。

此外,病人用抚摸腹部来止痛,胃肠道还会受到刺激,改变原来的肠鸣音,使医生听诊变得困难。

盛夏时节不宜拔牙

盛夏时节,牙病患者上医院看病,这时,尽量不要拔牙。

夏季天气炎热,人流汗较多,很容易感染。人体为了在夏日高温中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加强各种体温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体温,这种反应使拔牙后的创面容易受细菌的侵袭。

此外,病牙拔除后,都有一个暂时性的创口,尤其是近根牙。夏天,由于口腔黏膜内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创口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不易凝结,很容易出血或引起血肿。

此时,如果伤口消毒不严,细菌就可能在血肿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一旦感染,就会迅速向周围肌肉、软组织及有间隙的地方扩散,造成黏膜下组织感染、肿胀和剧烈疼痛,继而出现不能张口、全身衰弱等一系列症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盛夏季节不能进行任何拔牙手术。对那些唯有拔除的病牙,仍应当机立断及时拔除,千万不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灰沙入眼不宜吹

有的人眼睛进了沙子后,常请人用口对着眼睛猛吹,试图把沙子吹出来,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人的眼睛是呈球形的,上下均为弯曲的穹隆,而且有眼睑遮盖。进入眼睛的沙子经口吹,很容易吹入上下穹隆的角落,反而使沙子更不易取出。同时,眼球表面有一层泪膜,沙子嵌入泪膜中,吹气并不能将沙子吹出来。

若不慎沙子进入眼睛,正确的做法是患者应立即闭眼片刻,再用手轻轻将眼皮向前拉,让泪液将沙子冲出来,一次不行,可多做几次。如果沙子仍然出不来,可用棉花棒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将异物轻轻揩去。沙子或其他异物除去后,再用消炎眼药滴眼,1天2~3次,以防发生眼部感染。如果异物嵌入角膜层,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不可自行盲目处理。

落枕不可强扭

因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过高,一觉醒来,颈项疼痛而不敢转动,俗称“落枕”。有的人想尽快解除痛苦,恢复正常,便用猛然强力扭转颈部的办法以求治愈。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落枕并不是某一处肌肉或筋腱扭转所造成的,而是复杂的生理的和神经的因素所致。人的脊柱上联延髓,下联躯体四肢,脊柱两侧共有31对脊神经,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神经分工都很明确,分别支配一定部位的运动和感觉。

猛然扭转颈部,不但不能很快把落枕治好,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轻者会引起脊髓震荡,并波及延髓,重者则会使病人出现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或高位截瘫。

因此,“落枕”不可轻易让人用劲强扭颈项,而是要通过采取针灸、按摩、用药等综合措施才能奏效。强力硬扭会导致心跳、呼吸停止,甚至高位截瘫。

扭伤后不宜乱揉

有的人扭伤后爱用手揉一揉,说是能活血,防止淤血,减轻疼痛: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因为扭伤的患处肌肉和肌腱断裂,血管破裂,血管里的血液向外渗,如果这时用手一揉,伤处的血管受到刺激,向外渗血会更多。一旦发生了骨折,用手乱揉会把骨折的两端揉开,造成人为的骨折错位,给治疗时整复对位造成困难,甚至引起开放性骨折。

扭伤后不宜马上热敷

扭伤后48小时之内如果采用热敷则可使血管扩张,局部出血、肿胀更严重。正确的方法是,扭伤后48小时内应冷敷,这样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肿胀。冷敷的方法是:在塑料袋内装入冰水或冰块放在扭伤部位,或将扭伤处直接浸在冰水中。如无冰水,也可以用冷水,但需要频繁更换。

在扭伤48小时后,扭伤处的小血管出血基本停止,即可用热敷,以促进血管扩张,帮助渗出被吸收,促进肿消退。热敷的方法是:用热毛巾、热水袋或产热中药袋放在局部,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温度不宜太高,同时可以配合局部按摩和关节活动。

打针后不宜用手揉摩

许多人在打针后,喜欢用手在针眼处不断揉摩。这是不科学的。

首先,日常人们的手指上沾有不少肉眼看不到的各种致病细菌,手不停地揉摩针眼,细菌就会由针眼进入皮下组织或血管,引起局部组织感染、发炎。

其次,当针刺破皮肤或血管时,人体有一种物质能自动将破裂处的血液凝集成血块,防止继续出血。如果不断地揉摩,血块就不易凝集,反而加重皮下出血。

正确的做法是:用消过毒的干棉球在局部轻轻压迫1~2分钟,待针眼皮肤不出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