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世界之最全知道
27113000000004

第4章 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最(4)

酱油是把豆、麦煮熟,使其发酵,然后加盐而酿制成的液体调味品。现在已知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比较普遍地酿制和食用酱油了,而那时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酱油。但考虑到酱油和酱的制造工艺极其相近,而中国在周朝时就已发明了酱,所以酱油的发明也应在汉代之前。

酱存放时间久了,其表面会出现一层汁。人们品尝这种酱汁后,发现它的味道很不错。于是便改进了制酱工艺,特意酿制酱汁,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酱油的诞生过程。

在《齐民要术》中曾提到“酱清”、“豆酱油”,这有可能就是酱油的最初名称。此时酱油是在酱坯里压榨抽取出来的,工艺在制酱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而到了宋代就已经有酱油的文字记载了。如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载:“柳叶韭,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但当时的酱油,不过是在制成清酱的基础上,原始地用酒笼(一种取酒的工具)逼出酱汁。做清酱与做一般豆酱的区别是,要不断地捞出豆渣,加水加盐多熬。而逼酱汁时,先将盛酱的酒笼放在缸中,等生实缸底后,将酒笼中的浑酱不断地挖出来,使酒笼渐渐见底,然后在酒笼上压一块砖,使其不浮起来。然后沉淀一夜后,酒笼中就是纯清的酱汁了。这时用碗缓缓舀出酱汁,注进洁净的缸坛,再在太阳下晒半月,就成酱油了。

到了清代,各种酱油作坊如雨后春笋,已有包括香蕈、虾子在内的各种酱油,也有红酱油、白酱油之分,酱油的提取也开始称“抽”。本色者称“生抽”,在日光下复晒使之增色、酱味变浓者,称“老抽”。

最早的席梦思

有人把“席梦思”说成是弹簧床,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席梦思”实际是对弹簧床垫的通称。

100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商人叫扎尔蒙·席梦思。他非常精明,很会做生意。1870年,席梦思想用铁丝编织成床垫。经过努力,他终于在1900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张弹簧床垫。

1919年,席梦思感到手工制作速度太慢,质量也无法保证,就请人称“天才机械师”的约翰·加利设计一台生产弹簧床垫的机器。三年后,这个机器问世。

就这样,一张张弹簧床垫造出来了。后来这些床垫的正式商标,用的就是老板的姓——席梦思。

这种床垫在我国的流传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上海提篮桥附近,有位美国商人开了一家“席梦思床厂”,专门从事弹簧结构床垫的生产和经营。人们便把这家厂生产的床垫称之为“席梦思床垫”。

日久天长,人们干脆把“床垫”两字省略,而把“席梦思”三字传了下来。从此,人们便把席梦思作为弹簧床垫的同义词了。

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纸起源于中国,是西汉时期发明的。到了东汉和帝时,蔡伦又对造纸进行了重大改进。

人们将树皮、破布、破旧渔网等加水蒸煮捣碎,直到成为均匀的纸浆,再把纸浆薄薄地倒在预先做好的筛网上,水渐渐流走了,筛网上便留下来薄薄的一层纸坯。然后把纸坯晾干,涂上一些苔胶,就制好了一张纸。

到了公元3世纪,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并且人们发现植物纤维可用做造纸原料。这种造纸的基本原理和原料应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早期的纸作为商品先从中国传到朝鲜和日本,后来又由商人们经过新疆一带,传到阿拉伯国家,最后传到了欧洲。公元8世纪时,伊拉克的巴格达和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开始有了造纸厂。公元9世纪造纸术传到了埃及。

公元12世纪造纸业在西班牙兴起,尔后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建起了造纸厂。

最初人们对纸还持怀疑态度。例如有的国王下令,重要文件不能写在纸上,而只能写在羊皮书上。到了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时,纸——这一用以记录文字的工具,才在欧洲深深扎下了根。

广告的最早来源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传说,古罗马商人争相做生意,常常雇一些人在街头闹市大喊大叫,请大家到商品陈列处去购买商品,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广告”。随着商品的发展,广告的式样越来越多。美国纽约百老汇的广告牌,是世界最早的广告牌。

我国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 000年前。殷商时代,有个叫格伯的人,他把马卖给一个叫棚先的人。这笔交易以铭文的形式记录在专门为刻铭而铸造的青铜器上。

《周礼》记载,凡做交易都要“告于士”。到了宋代,我国就已出现图记广告,即商标。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梁城东门附近十字街就有各类横匾、竖牌等广告牌30多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宋代制针作坊的银牌,上有“请认白兔儿为记”字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又相继出现了报刊和印刷广告。可见1 000多年前,我国广告业已很发达。

第一家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源于美国,美国建立的第一家超级市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刚开始,它的名字并不叫超级市场。

美国伊利诺伊州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是超级市场的创建人。当时他为了节省人力物力,想出了一个自动出售商品的办法。他改装一间废弃的车库,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

这就是当时的“超级市场”。开张后,由于货物齐备,价格低廉,选购方便,而且节约了顾客的时间,因而深受人们欢迎。许多顾客闻讯赶来购物,生意十分兴隆。

但麦克古伦却没有使用“超级市场”这个词。最早以“超级市场”命名的商店是美国阿尔巴茨超级市场,而进一步发展的人是克拉伦斯·索思达斯。

克拉伦斯·索思达斯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杰法逊大街成立了皮革里·微格无人售货的食品商店,并开始使用回转式入口和出口支付柜台。这种新方式取得极大成功,索思达斯在以后的七年中,在美国开设了2 800多个皮革里·微格连锁自选市场。

后来,受麦克古伦商店的影响,其他各地的超级市场便在美国纷纷出现。美国现已有近四万家超级市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逐步兴建起超级市场,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第一个永久国际刑事法庭

世界上第一个永久的国际刑事法庭于2002年7月的第一天正式开始运作。但是,当时有人估计这个刑事法庭要真正运作起来,恐怕至少要到第二年的六七月份。

据报道,这个国际刑事法庭在经过几年的筹备和运作后才在荷兰成立,它将致力于审判灭绝种族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等罪行。一旦某国政府不愿意或者无法起诉犯有上述一种罪行的本国公民,国际刑事法庭就会介入审理工作。

对于成立国际刑事法庭,美国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美国担心有人会利用这个刑事法庭对美国军人和平民进行“有政治图谋的起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卸任前签署了该协定,但他嘱咐继任者布什在美国疑虑得到满意的答复之前,不要将协议书上交联合国。一位美国官员称该协定“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阻止那些有偏见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依协定设立的国际刑事法庭很可能把美国推上被告席。

1988年7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了成立国际刑事法庭外交大会,会议通过了《国际刑事法庭规约》,决定设立国际刑事法庭预备委员会为法庭的正式成立和运作作准备。预委会于1999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制定《罪行要件》和《程序与证据规则》。中国作为罗马大会最后文件签字国之一,本着认真、务实、建设性的态度,积极参与了这两个文件的制定工作。

第一条国际航线

1913年11月29日,法国飞行驾驶员罗朗德·加罗斯第一次驾驶着飞机穿越地中海,完成了一次从法国到非洲的飞行。从此以后,人们大胆地进行了各种尝试,开辟国际航线,使得更多的人乘坐飞机在短时间内长途旅行。

在1919年2月8日,第一条国际航线终于诞生了。这条航线是从法国的巴黎,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的伦敦。由于第一条国际航线开辟成功,飞机便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国与国之间、大陆与大陆之间来往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大家都乐于乘坐大型客机进行洲际旅行,既舒适又省时。但在当时,坐上那设备简陋的客机,穿洋过海长途旅行,确实要有一定的勇气。

最早的航海家

郑和是云南回族人,是最早的航海家。1405年,他带人分乘62艘有100米左右长的宝船,船上带着大量的黄金、白银、丝织品、瓷器等,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沿海南下,经过我国的西沙群岛到占城(越南南部),以后陆续到达其他各国。

这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而一直到500年后,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的舰队才差可比拟。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时,只有三艘船只和90名船员,最大的船也只不过85米长。除此之外,郑和舰队的航海设备还很先进,如船舵和防浪船舷等都是当时的前沿设计,而这些先进航海设备要350年后才传入西方。这表示东方的造船术在古代一度远远超越西方。

从1405—1433年,前后28年间郑和一共出洋七次,在南海和印度洋上乘风破浪,到过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许多地方,最远的到过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等国。他们所到之处,跟各国人民进行贸易,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最早的船坞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黄怀信主持修建的金明池船坞(船坞是停泊、修理或建造船只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金明池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城西,是北宋政府操练水军的地方。北宋开国之初,吴越王钱倜向朝廷进献了一条长20余丈、上面建有楼台殿阁的大龙舟。后来船底损坏了,神宗诏令将其修复,于是宦官黄怀信承接了这件差事。

但是偌大的龙舟,是根本无法在水里修复的,要拉上岸来修复也很难办到。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黄怀信想了一个办法,他让民夫在金明池以北挖了一个大池塘,塘底竖立木桩,桩上架梁,然后引水到塘里边,将顺水而来的大龙舟架在梁柱上,再排出塘中的水,这样,龙舟的船体便完全暴露出来,工匠在船舱或船下进行修复工作,都很便利。当龙舟修复后,再往塘中注水,将龙舟浮起,进而将龙舟引出池塘。

船坞的发明对于修理、建造船舶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宋代的航海事业比较发达,是与船坞的发明分不开的。在欧洲,直到公元1495年英国才在朴次茅斯建造了第一个船坞,这比我国晚了400多年。

最早的爱情节日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源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七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比起源于公元270年古罗马的西方情人节早得多,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织女与人间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可见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最古老的国旗

国旗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式样、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上一般不得随意悬挂他国国旗。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悬挂国旗的一些惯例,为各国所遵守。

在建筑物上或在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日出升旗,日落降旗。遇需悬旗致哀,通常的做法是降半旗,即先升至杆顶,再下降至离杆顶相当于杆长三分之一的地方。也有的国家不降半旗,而是在国旗上方挂黑纱致哀。升降国旗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升国旗一定要升至杆顶。

悬挂双方国旗,按国际惯例,以右为上,左为下。两国国旗并挂,以旗本身面向为准,右挂客方国旗,左挂本国国旗。汽车上挂国旗,则以汽车行进方向为准,驾驶员左手为主方,右手为客方。所谓主客,不以活动举行所在国为依据,而以举办活动的主人为依据。

国旗不能倒挂。有些国家的国旗由于文字和图案的原因,也不能竖挂或反挂。有的国家明确规定,竖挂须另制旗,将图案转正。各国国旗图案、式样、颜色、比例均由本国宪法规定,不同国家的国旗如比例不同,同样尺寸制作,两面旗帜放在一起,就会显得大小不一,因此,并排悬挂不同比例的国旗,应将其中一面略放大或缩小。

在各国国旗中最老的一面,应该算丹麦的红色大白十字旗了。据说,丹麦瓦尔德马于1219年进攻爱沙尼亚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正当双方酣战的时候,忽然有一面白色十字的血红的旗——“来自上帝的旗”,从天空徐徐飘下来。这面旗帜立即被命名为“丹麦人的旗”。瓦尔德马立即命令竖此大旗全面进攻,最后获全胜。事实上,这是瓦尔德马为了鼓励士气战胜敌人,自称“秉承上帝的旨意”制作了这面旗帜,后来被定为丹麦的国旗。

更换次数最多的国旗

世界上更换次数最多的国旗要数美国国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