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认为领带起源于英国男子衣领下的擦嘴布。工业革命前,英国文化还比较落后,人们进食时通常用手抓肉,很容易将胡子和手指弄得满是油腻,男人们就用袖子去擦。因此妇女们在男人们的衣领下挂一块布,专供男人擦嘴。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很快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对衣食住行变得很讲究,挂在衣领下的擦嘴布也演化成了领带,不仅具有装饰意义,往往也是绅士身份的象征。
飞行服为什么没有纽扣
飞行服与其他军服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便是飞行服上没有纽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期的飞行服不但与其他军服一样,是有纽扣的,而且飞行服上的纽扣样式新巧,将飞行服映衬得更加漂亮,也为飞行员添加了英俊和洒脱气质。然而,就是飞行服上的一粒小小的纽扣,却导致了一场大事故,造成机毁人亡,震惊了整个欧洲。
20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一天,西欧某国组织了一场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在这场演习中,有一名具有多年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发生意外。当时,飞机刚刚升空,两翼便突然震动起来,接着,飞机一头栽在了跑道上爆炸了。
事后,经过对各种飞行信息的分析和调查,最终获取事故真相。原来,这一切都源于飞行服上的一粒小小的纽扣。在飞机开始起飞时,有一粒纽扣从飞行服上脱落,掉入了仪器之中,使仪器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了这场事故。这次事故的起因使很多人大为震惊,从此以后,该国决定把飞行服上的纽扣改为尼龙搭扣以利于作战行动,其他国家都纷纷效仿。从此,飞行服上“无纽扣”便成了飞行服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标准。
食盐的来源
盐,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存在之一,是烹饪时常用的调味品。中国古代常用盐梅调味,《尚书》中道:“若作和更,尔惟盐梅。”而在五味中,咸味居首,所以,盐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
食盐,又被称为餐桌盐,它的化学式为NaCl,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化钠在食盐中的含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九,有些地区为了降低人类高血压的发生概率而在食盐中加入******来降低其中氯化钠的含量。同时,世界大部分地区所食用的盐又称作碘盐,因为食盐中加入了碘,为防止碘缺乏病。
中国人关于盐的提炼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早在炎黄时期就开始煮盐,当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的海盐,夙沙氏是用海水煮盐的鼻祖,后世称他为“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煎盐用具,证明至少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煮盐。
汉代,中国开始用盐井和盐池炼盐。汉代扬雄在《蜀王本纪》中写道:“宣帝时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盐井出。”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知,中国至少在汉代已经普及了海盐、井盐和池盐。
如今中国人的食盐中,沿海之地多海盐,海盐之中,淮盐为最好;西北地区多池盐,池盐之中,河东盐数先;西南地区多井盐,井盐中,自贡盐为最佳。
土豆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土豆又被人叫作马铃薯,它的人工种植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前5000年的秘鲁南部,原产地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附近。
据说,距今大约7000年前,有一支印第安部落自东部地区迁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最终选择在那里安营扎寨,以狩猎、采集为生,最早发现并食用野生马铃薯的就是他们。
最普遍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这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不断传播,最早在1570年从哥伦比亚引入西班牙,经人工选择后,成为长日照品种。
随后,马铃薯被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了欧洲。那时人们还只是欣赏它的花朵,把它当作装饰品来使用。
1586年在加勒比海,英国人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收集各种植物种子,从而把马铃薯带到了英国,英国的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生长,产量比其他谷物高。
17世纪,马铃薯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传播到了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便很快在我国内蒙、山西、河北、陕西北部等地区普及,马铃薯成为贫苦人民的主要食品,对中国人口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葡萄酒是哪里最早发明的
古波斯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波斯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制葡萄酒的国家。
传说古代波斯有一位国王,很爱吃葡萄,他曾让人将葡萄保存在一个大的陶罐之中,上标“有毒”二字,以防有人偷吃,数天以后,他的众多妃子中有一人对生活厌倦,便擅自饮用了标有“有毒”二字的陶罐中的葡萄酒,而这时候葡萄已经酿成了饮料,味道极好,这位妃子的生命非但没有结束,反而精神兴奋异常。从此以后,国王颁布命令收藏成熟的葡萄,并将它们压制在容器内发酵来获取葡萄酒。
在保加利亚的古遗迹中,人们发现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时,当地已经开始用葡萄汁液进行酿酒活动,在古希腊着名诗人荷马的着作《伊利亚特》《奥德赛》中也提到,生活在保加利亚境内的色雷斯人有着优良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此外,古希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明,也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之一,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宙斯的儿子狄奥尼索斯是着名的酒神。
随着古代战争与商业活动的发展,葡萄酒的酿造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国家,又从埃及传播到希腊、罗马、法国等地,随后又由意大利和法国传播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信奉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上帝的血液、神赐的佳酿,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葡萄酒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如今欧洲国家是世界葡萄酒人均消费最高的地区,同时葡萄酒产量占世界葡萄酒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鹅肝酱为何在法国很受欢迎
顾名思义,鹅肝酱的主要原料是鹅的肝脏。鹅肝酱是法国最为着名的美味之一。尽管许多营养学家说它并不符合健康饮食,但人们依旧抵挡不了它的诱惑。
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人喜欢煎鹅肝,成为这项美食的最早享用者。随后,在法国路易十六时期,鹅肝酱进入法国宫廷并广受贵族们的喜爱,迅速成为宫廷最流行的美味珍品,当时,社会上许多作家、音乐人、社会名流纷纷赞颂鹅肝酱,从此,鹅肝成为顶级的美食。
鹅肝的法文是FoieGras,而煎煮的法文是Saute,所以,在法国餐厅若看到FoieGras Saute写在开胃菜菜单上,它就是法式煎鹅肝。鹅肝适合搭配用甜酒煮成的酱汁,或者在煎制时加入无花果干,鹅肝的香味与无花果风味融合搭配,别有风味。
鹅肝酱有很多种吃法,它可以搭配热面包做前菜单吃,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做成一道前菜,而略带甜味的白葡萄酒或是香槟是它的完美搭配,在法国,鹅肝酱一般是节日或过年才吃的菜,因此用香槟搭配更应景。鹅肝酱作为主菜可以切片温热吃,也可以与牛肉搭配起来吃,如果与牛肉一起吃,最适宜的饮品是红酒。
为了使鹅肝肥美,人们将软管从鹅的食道直插胃部,并将饲料注入,进行填喂,这种残忍的做法引起动物保护者们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因此,虽然鹅肝酱极为美味且惹人喜爱,但现今许多国家餐厅的菜单上已经没有了鹅肝酱的影子。
为何东南亚人喜食咖喱
“咖喱”一词最早来自于印度的坦米尔语,是“许多香料放在一起煮”的意思。在印度的民间传说中,咖喱是佛祖释迦牟尼所创造,由于咖喱的辛辣和香味可以帮助遮掩羊肉的腥臊,可以让不吃猪肉、牛肉的印度人改变饮食习惯。
咖喱是一种复合调味料,以姜黄为主料,加上多种香辛料,如辣椒、芫荽籽、桂皮、白胡椒、孜然、小茴香、八角等,味道辛辣带甜香气,主要用于烹调牛羊肉、鸡鸭、螃蟹、土豆、花椰菜等,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咖喱是人们日常必备的重要调料。
南亚地区终年闷热、气候潮湿,不仅令人食欲大减,而且食物容易变坏滋生细菌。印度人用咖喱搭配食物,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也能促进胃酸分泌,并令食物保存得更久。咖喱首先从印度传至东南亚,17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亚洲把咖喱带回欧洲,令欧洲贵族们视如珍品,为了便于航运,人们将咖喱制成干粉状,时至今日,咖喱粉末仍大行其道。如今,咖喱常见于泰国菜、印度菜和日本菜,通常搭配肉类和米饭一起吃。
酸奶来源于游牧民族吗
根据历史记载,酸奶至少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酸奶制作出现在游牧民族部落,他们将奶装在羊皮袋中,由羊皮袋中附带的细菌自然发酵而形成奶酪。早在3000多年前,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居住的古代游牧民族,就普遍制作和食用酸奶。人们最早开始并未专门酿造酸奶,羊奶存放时被细菌污染从而导致变质,偶然有空气中的乳酸菌进入羊奶,使变质的羊奶更加酸甜可口,最早的酸奶便由此诞生。
人们发现这种变质的羊奶特别好喝,便把它放入煮开后冷却的羊奶中,经过相互发酵,新的酸奶便产生了。公元前2000多年前,制作酸奶的技术被生活在希腊东北部和保加利亚地区的古代色雷斯人掌握,他们使用同样的方法将羊奶制作成酸奶,并在当地十分盛行。后来,古希腊人将制作酸奶的技术带到欧洲的其他地方,酸奶很快在中亚、南亚、西亚、欧洲东南部和中欧地区流行起来。
中国古代汉民族不食用乳制品,因此酸奶的发展和传播在中国较为缓慢,虽然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多次影响汉民族,但酸奶始终没有成为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食品。直到20世纪,从西方传来食用乳制品的习俗,中国人食用酸奶才得以实现。
日本茶道
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茶道是僧侣用茶来集中思想的,唐代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茶道才发展成为一种仪式。茶道是在日本人“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人们日常生活与哲学、宗教、美学和伦理融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在日本,为客人奉茶是一种仪式,茶道中使用的茶水也被称为“茶汤”。现在的日本茶道可以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但日本“茶道”通常指的是较早发展而来的抹茶道。早期的日本茶道非常注重使用古老的器物,茶碗是哪个时代、哪个大师所做,以及某个时代的某位名人是否用过,将茶具的历史渊源放在茶道之前。随着茶道观念的发展变化,日本人逐渐摒弃了这种习俗,在茶道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清洁”上。由茶道的清而到心灵的静,也就是所说的“静寂”,茶道就像在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里,内心深深地进行沉淀。因此,“寂”便成为茶道中美的最高境界,在求“静”的同时,品茶者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在思考中使自己的内心沉淀,有利于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俄罗斯饮茶时有什么讲究
俄罗斯的饮茶文化来源于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当属茶炊。俄罗斯人的饮茶历史虽然并不悠久,但茶文化却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自己独有的茶文化。
俄罗斯人赋予饮茶很多的文化内涵,喝茶是俄罗斯人常用的请客理由,同时也是友好的一种表达方式。俄罗斯茶文化最有名的便是茶炊,就是一个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的热水壶。古代的俄罗斯人,不论身份地位,茶炊都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器皿,也是外出游玩的必备品。一般家庭会有两个茶炊,一个平常使用,另一个在过节的时候使用,家中一般都有专门收藏茶炊之地,还有人开辟一间“茶室”用以存放茶炊。茶炊大多为铜制,所以主人会蒙上罩布,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华亮。长久以来,茶炊都依仗人工制作,一直到18世纪末才进入工业化,生产大批的茶炊。
俄罗斯人饮茶时十分讲究,除了精致的茶炊以外,茶具也十分漂亮别致。有来自中国的陶瓷,有来自欧洲的玻璃器皿,但不管茶具是什么样式,都要跟家中的茶炊合理搭配才行。俄国民间有“无茶炊不算饮茶”的说法,茶炊被俄罗斯人亲切地称为“金子般的伊万诺维奇”,以此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
阿拉伯的咖啡礼仪
阿拉伯的咖啡文化古老而悠久,在阿拉伯地区,人们对于咖啡,无论是从品质,还是饮用方式、饮用环境和情调上,都依旧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讲究。
当欧洲人首次接触到咖啡时,他们把这种饮料称为“阿拉伯酒”。当时保守的天主教徒厌恶咖啡,诅咒咖啡为“魔鬼撒旦的饮料”。这个时候,他们绝没有想到从“异教徒”那里承袭来的咖啡会风靡整个欧洲。
在阿拉伯国家,如果被别人邀请到家里去喝咖啡,这表示主人对他最为真挚的敬意,而被邀请的客人往往要表示由衷的感激和回应。当客人来到主人家里的时候,要做到谦恭有礼,在品尝咖啡时,除了要赞美咖啡的醇美外,还要切记就算喝得满嘴都是咖啡渣也不要喝水,因为喝水表示客人对咖啡不满意。
阿拉伯人喝咖啡的时候很庄重,也极其讲究品饮咖啡时的礼仪和程式,他们有一套传统的喝咖啡程序,近似于日本的茶道。阿拉伯人在喝咖啡之前要焚香,然后要在饮咖啡的地方撒放香料,之后宾主一起欣赏咖啡的品质,从颜色再到香味仔细欣赏研究,再把精美的咖啡器皿拿出来赏玩,然后才开始正式烹煮饮用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