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最能体现出独特的民俗风情,世界上不同的种族和国家都拥有各自的风俗传统,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而一些物品产生之后,很快通行到世界各地,也正是为了提升全人类的生活品质,使人们在共享文化产品的同时,可以拥有更加美好、便捷、幸福的未来。
北美印第安人的披肩和头饰
印第安人十分喜爱具有装饰特色的服装,虽然有的人衣服装饰十分简单,甚至不穿衣服,但是印第安人的服装色彩和款式五花八门,有各种各样的装饰材质和样式,很有民族特色。
在北美印第安,妇女经常穿竖条纹宽大的长裙和绣花罩衬衫,身上披一条独具特色的披巾,这种披巾名叫“雷博所”,它有多种功能,夏天可以遮阳,冬天可以御寒,出门时还可以用来抱小孩或者包裹东西。“雷博所”没有固定的颜色和样式,妇女们根据个人的喜好搭配披巾,因此,每个人的披巾都独具特色,甚至已经成为了印第安妇女的标识。另外,印第安人佩戴特有的头饰——“鹰羽冠”,他们认为羽毛是勇敢的象征,把羽毛插在帽子上,当作荣誉的标志。不一样颜色和样式的羽毛代表不同的意义和身份地位。印第安男子遇见钟情的女子,便佩戴白色羽毛,表达自己忠贞的爱情。一些权贵佩戴黑色的鹰羽,显示他们尊贵的地位和权力,而佩戴大鹦鹉的红色羽毛则代表善良、才能、美丽和财富。
危地马拉玛雅人的服饰
在古老的玛雅文明中,服饰是社会阶层的标志。古代大多数玛雅人都从事农业耕作,因此衣服装饰相对简单,男人身上束着一块腰布,或将一件长披肩搭在肩头,女人穿着方肩长裙或者一件披肩。贵族则穿更为华丽的衣服,佩戴装饰宝石和羽毛的腰带、项链、胸饰和头饰。
对古老的玛雅人而言,个人的经济和政治能力可以通过装饰品充分展现,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得到,或者从遥远地方带回来的装饰品。比如,用稀有鸟类的羽毛装饰盾牌和头饰,用翡翠、海螺、水晶和各种宝石制作项链、耳饰以及各种饰品,显示出佩戴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出土了一尊穿着华丽的古玛雅人的陶制女俑。她佩戴着很大的耳环,手链和项链十分突出,看起来很有分量,说明女俑的原形身份属于上层社会。此外,女俑的服装非常吸引人,佩戴布满图案的披肩和腰带,腰际部分的长裙是镂空的,用披肩略微遮挡,使用这种针织或镂空技法织成精致的服装衣料,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享用。
日本人为何喜爱穿和服
和服来源于弥生服饰和东吴服饰的结合,在德川家康时期被正式称作和服。日本人喜爱穿和服,因为和服中包含了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更是日本人坚持民族特色和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一件和服本身有复杂的织染和刺绣过程,穿着时的规矩更是十分繁冗,还要根据和服的颜色和种类梳出不同的发型。因此,和服在如今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代表着日本千年传承的染织工艺。
和服是日本一种古老的服饰,吸收了吴服、唐服、鲜卑服饰的优点,加以改良和创新。在日本,出席成人式、祭礼、婚礼、葬礼、弓道、剑道、棋道、茶道、花道、毕业式、雅乐、宴会、庆祝传统节日等场合,日本人都会穿上和服。
和服的正装冬天使用缩缅制成,夏天用纱罗,而浴衣则用木棉。每一件和服都包含染织绣等多种工艺,和服依照四季的不同,从种类、材质、花纹乃至饰品小物都有搭配的规矩,比如在和服的绘纹样式中,春天用梅,夏天用菖蒲,秋天用枫叶,冬天用松等。
和服的穿着方法十分讲究。通常情况下,在世的活人穿和服要将右襟领贴于胸口,然后将左襟领覆盖在右襟领上,而死者的穿法跟活人相反,将左襟领贴于胸口。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日本人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世界相反。
日本人的和服穿着复杂、行动不便、造价高昂,但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心灵寄托。尽管日本人在西化运动中接受新的服饰观念,但仍坚持保留了他们的传统服饰——和服。
戴戒指和耳环的习俗
据考证,戒指最早的来源是中国古代宫廷,是一种“禁戒”“戒止”的象征。从古老的夏商周王朝开始,天子在后宫拥有许多嫔妃,当天子喜欢上某位后宫佳丽,召幸陪伴左右,宦官把她陪伴君王的日期记下来,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特定记号。如果后妃妊娠有孕,宦官便在她左手上戴一枚金戒指,以示戒身。
由于戒指最初产生与婚恋宠幸有关,后来便慢慢演变成定情和结婚的信物。在14世纪时,欧洲的女性流行戴戒指,她们将戒指戴在左手上的不同的手指上,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习俗:食指代表想结婚或者求婚,中指代表恋爱中,无名指代表已订婚或已结婚,小指代表独身。而女性在大拇指通常不戴戒指,男性戴在大拇指的戒指代表着权势和地位,也称为“指环”或者“扳指”。
耳环的起源是为了在人体上做明显的标记,最早在耳朵上穿孔戴环是“卑贱者”的象征,比如奴隶身份和罪犯身份。此外,女子戴耳环是为了警示忠贞,在一个部落里如果有妇女不甘寂寞,太过活跃,人们就为了提醒她们生活检点,便在女性耳朵上穿孔,挂上耳珠。这些风俗流传到后世,汉族的妇女几乎人人都自幼在耳朵上穿孔戴耳环,也显示出古代女性地位的卑微。
从考古资料上看,中国穿耳的习俗形成于夏朝时期。到了宋代以后,由于礼教思想泛滥,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加强,穿耳之风也空前盛行,成为女性的独特记号。
首饰比服装重要的印度人
印度人非常喜欢佩戴首饰,他们的首饰名目繁多,各种各样,如发饰、耳饰、项链、额饰、指环、鼻饰、脑饰、腕镯、上腕饰等,首饰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根据印度的传统习俗,把珍贵的首饰赠与心爱的女子是印度男子应尽的义务,而每个女子在结婚的时候,娘家都要陪嫁大量的首饰,否则在丈夫家会被瞧不起,遭受虐待。
在生活中,印度女子戴首饰是一项日常的重要内容,印度女子经常佩戴华丽的头饰,是将小链子和小钩子固定在头顶和额部的一种装饰品。鼻饰大多是已婚女子的装饰标识,未婚少女不戴鼻饰,颈饰中的项链是被认为是避邪之物,在婚礼中新郎给新娘戴上项链,除非两人离婚,否则这根项链妻子要戴一辈子。
印度的寡妇不能佩戴首饰,寡妇佩戴华丽的首饰会被看作不贞洁。印度男女佩戴的首饰,在款式和质地上通常与传统服装进行搭配。印度男子的民族服装,上身是较肥大、到膝盖的“古尔达”上衣,下身用托蒂缠于腰间,垂到膝盖或者脚面,富贵者还装饰着带有图案的滚边。印度男子通常也戴首饰,用金项链作为装饰,或在头巾上插羽毛佩戴宝石等,都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印度女性为何喜欢穿纱丽
纱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印度妇女的国服,最能代表印度的传统特色。在印度的古代壁画与雕刻中常见身着纱丽的妇女。纱丽代表了印度女性心目中最美的情怀,诠释了印度人对于色彩、审美和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通常,纱丽可以分为纱丽和旁遮纱丽,款式繁多,材质各有不同,主要因穿者的贫富身份进行区分,穷人穿的大都是棉布或粗麻做成的纱丽,贵妇人穿的纱丽是由丝绸或薄纱制成,上面用金丝银线织成各色图案。在喜庆的日子里,印度妇女会穿上最喜欢的纱丽,点上吉祥痣,串亲访友。
纱丽包括三部分,上面是一件紧身短袖胸衣,叫作杰姆普尔,下身是一种宽松长裙,叫作贝蒂戈尔,最外层才是纱丽。由于纱丽的穿着比较烦琐费时,后来便出现了简化的纱丽,又称简装。早期的纱丽只用于各种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为了印度妇女的普通服装。纱丽的风格别致而又奢华,清雅而又庄重。身着纱丽的印度妇女顾盼神飞,佩戴上华丽的首饰,更是见之忘俗。
什么时候风行高跟鞋
中国先秦时期便出现了木质的高屐,主要是男性用来爬山和骑马所穿,发展到魏晋时期,一些士族人士为彰显崇高的身份地位,也喜欢穿高屐。这就是最早的高跟鞋雏形。
欧洲的高跟鞋自16世纪产生,始源于北欧,最早是用来保护穿在里面的皮鞋,然而在天气炎热的月份,有人干脆以木屐代替皮鞋,使足下凉快一些。这是欧洲最早的木屐“松糕鞋”。中世纪时期,街上时有人屎马粪,高跟鞋使人脚掌离地数寸,可以令人浑身清洁,于是高跟鞋又有了新的价值。
高跟鞋起初并不高,当高跟鞋在法国流行时,路易十四的身材矮人一截,为了弥补身高的不足,他将鞋跟垫高几寸,法国的显贵们上行下效,都叫作鞋匠替他们把鞋子垫高,皇帝只好又把鞋跟加高,就这样,高跟鞋就越来越高,直到男人厌烦了高跟鞋,法国皇宫中的女人开始流行穿高跟鞋。
18世纪时,法国皇宫中的女人几乎都穿高跟鞋,鞋跟的平均高度在三寸左右。这种高跟鞋后来传到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风行至今。
什么时候有了雨衣
1832年,一位名叫马辛托斯的英国工人发明了最早的雨衣。
马辛托斯早先是一家橡胶厂的工人。有一次,他在熬制橡胶时不小心将橡胶洒在衣襟上,下班之后外面下起大雨,由于时间太紧来不及换衣服,他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等回到家之后,马辛托斯换衣服时,惊奇地发现胸前有一片居然没有湿。这件事启发了马辛托斯,他认为如果将橡胶汁涂在衣服表面,衣服就可以防水了。于是他马上动手,在衣服表面上涂抹橡胶,但是橡胶涂得很不均匀,效果也不如意。他又想将橡胶涂在布上,然后再制作成衣服,可是也失败了。
马辛托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可以使用两层布,第一层布料抹上橡胶后,然后再覆盖一层布在上面,这样既不会看到橡胶也不会使橡胶脱落,又能起到防雨的功能,而且在下雨天他试穿后也觉得非常舒服。此后,他申请了雨衣的专利,并很快得到一位资本家的赞助,办起了自己的工厂进行雨衣生产。就这样,第一家雨衣工厂诞生了。马辛托斯制作的雨衣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他也成为了“雨衣之父”。迄今为止,雨衣的名字用英语还是叫作“马辛托斯”。
牛仔裤是怎样而来的
牛仔裤的发明者是李维·施特劳斯,1829年,李维出生于德国一个文员家庭,1850年他去美国旧金山淘金,发现售卖日用品比淘金更赚钱,于是李维在淘金地开了一家日用百货小店。一次,他外出采购了许多货物,包括日用百货和一大批制作帐篷的帆布。那些日用百货没等下船就被淘金工人抢购一空,但帆布却无人问津,李维这才察觉淘金者一旦有了帐篷,就几乎不再更换,这些帆布很难卖出去。
李维心情极为沮丧,不久有一位淘金工人告诉他,淘金工人的生活条件艰苦,穿棉布裤子很容易被磨破,如果有像帐篷一样坚硬耐磨的裤子就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李维用厚帆布制成了结实耐用又款式新颖的工作裤。被当时的工人称为“李维氏工装裤”。
1853年,李维改良了裤子的布料,用牛仔布替换了粗帆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牛仔裤变得既结实又柔软,颇受淘金工人喜欢,并从旧金山风靡整个美国,战争期间还曾被美军指定为军装裤。从此,牛仔裤的款式和布料不断改良,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至今仍流行于全世界。
比基尼泳装是因何得名
比基尼本是位于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一个岛屿,杜鲁门总统曾批准在小岛上进行核弹试爆。1946年上半年,女人们在海边度假,只敢穿紧紧包裹着身体的长袖黑色“泳衣”,沙滩上景象是乌黑一片。
在比基尼岛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第18天,法国人路易斯·里尔德在巴黎推出了一款世界上遮掩面积最小的泳衣,只有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用胸罩护住乳房,背部几乎****,而三角裤在胯部尽量上提。这种样式简便、小巧玲珑的泳衣,仅用了不足30英寸的布料。
由于这种泳衣穿上后几乎是****的,因此当时此款泳装令巴黎许多专业时装模特都望而却步。然而,一位名叫米查尔·伯娜蒂妮的脱衣舞女却敢于尝试,她最先向传统观念挑战,在一家游泳池边穿上比基尼展示身材,并让记者照相。而另一件比基尼无人试穿,只好穿在塑料模特的身上。
比基尼的面世让全世界震惊,如同一颗原子弹爆炸。思维独特的设计者里尔德毅然把这款泳衣命名为“比基尼”,巧妙运用了比基尼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获得巨大利润。这种新款式虽在当时引得很大争议,但最后还是得到法国妇女的热烈欢迎,保守的连体泳装很快被比基尼泳装取代,并且风靡全世界。
人们为什么会戴“领带”
关于领带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领带起源于日耳曼,早期的日耳曼人身披兽皮取暖御寒,为了防止兽皮从身上掉下来,他们就在脖子上系上一根草绳,紧紧绑住兽皮,这样既保暖又防风。后来这种习惯传到西方,人们将草绳逐步改进,最后变成了领带。
第二种认为领带由海边的渔民发明,因为海上风大而寒冷,出海捕鱼的渔民就在脖子上系一条带子,防风保暖,而这种带子逐渐变成了一种装饰,即便渔民回到了陆地也一直戴着。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了领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