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27100700000019

第19章 文学艺术(8)

华尔兹基于速度分化为快慢两种华尔兹,速度较快的华尔兹被称为“维也纳华尔兹”,慢华尔兹则是由前者演变而来的,称为“华尔兹”。华尔兹属于三步舞,每拍跳一步是它的基本步法,每小节三拍跳三跳,但也有特定舞步是每一小节跳两步或四步的。

以旋转为主的快慢两种华尔兹,舞速较慢,因此除旋转外,还衍生出了其他繁复多姿的舞步,其中很多舞步与探戈、狐步舞和快步舞的同名舞步大致相同,只是节奏和风格有所区别。又加上华尔兹将四大技巧全面和充分地体现,因此它也被评选为学习国标舞的第一舞种。

据考证,“华尔兹”一词是出现在1780年前后,最初来源于古德文“Walzl”,意为“旋转、滑动、滚动”。而早在17世纪哈普斯堡的皇家舞会上,华尔兹类型的舞曲就曾被演绎,所以它在体育舞蹈中的历史最为悠久。

虽然作为自娱舞蹈形式的华尔兹早已在农村流行,但它真正成为城市民众心中的时尚舞蹈,却是在社会变革中形成的社会趣味认同之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在欧洲各国的引起激烈的反响、工业革命兴起,工人阶级产生规模壮大等等这些因素,也促使人们对自娱性舞蹈风格的巨大变革有了更大的要求。加上小步舞显得刻板而加伏特舞又风格拘谨,所以虽然刚兴起时都红极一时,但也都因自身的这些缺点而被淘汰。然而华尔兹却因身轻自然、风度洒脱飘逸的特点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自得其乐的最佳方式,并因此流传开来。

谁是“现代舞蹈之母”

伊莎多拉·邓肯(1878-1927年),美国着名舞蹈家,现代舞的创始人,世界上第一位披头赤脚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家。

1877年5月26日,邓肯出生于圣弗朗西斯科一个单亲家庭。她母亲独自一人照料她以及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庭的困窘以及孩子多使她自出生起,便缺少家庭的温暖。这对她以后的艺术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肯的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小她便接受了母亲的音乐教育,并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了浓厚的舞蹈兴趣。6岁的时候,邓肯就能教小伙伴跳舞,也是这时候,她表现出了对刻板、僵化的古典芭蕾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她立志把自己的舞蹈建立在自然的节奏和动作之上,去解释和表演音乐家的作品,从来不屑于为了生计而跳舞。

由于家庭原因,邓肯21岁时就被迫去英国独自谋生,这也是她舞蹈天分厚积薄发的开始。在不列颠博物馆中,她潜心研究了古希腊艺术,从古代绘画、雕塑中找到了她认为理想的舞蹈表演形式:身着长衫,赤脚,动作酷似海浪翻腾或树木摇曳。并在古典音乐中汲取灵感,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一直认为:技巧的华丽只会玷污人类的自然美,唯有自然始终都表现生命。

跟随着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声音,她创作了别具风格的舞蹈艺术,在伦敦的表演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表演中,她如同森林女神一样,薄纱轻衫、赤脚起舞,一时间,她的舞蹈受到了整个欧洲人们的欢迎。在1904年、1905年、1913年数次访问俄国的表演中,邓肯也同样震动了俄国艺术界。

邓肯认为,舞蹈艺术来源于自然人体动作的原动力和大自然的波浪运动:海、风、地球的运动永远处在同一的持久的和谐之中。她认为存在于自然中的形体最美,而表现形体的动作,就是舞蹈。她的美学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美即自然。

邓肯的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她早期的舞蹈大多表现生命之美,抒发感情。1913年后,她的创作风格转向悲烈的英雄,其中有她创作和表演的最着名的作品《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等。1921年,邓肯应邀去苏联办学,同时还在德国、法国设有舞蹈学校。她曾赞赏过苏联十月革命。1922年,她与苏联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结为伴侣,后又与之分手,到欧洲旅行。1927年9月14日,邓肯因车祸(法国尼斯)逝世。

百老汇为什么有名

世界上出名的大街有很多,其中百老汇就是其中之一。它全长2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街。百老汇,最初是指“宽阔的大街”,是纽约市南北方向上的一条要道,南部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从南向北横穿曼哈顿岛。

百老汇最出名的一段叫作“白色大道”,这一段路虽然只有1000米长,却是纽约市大剧院的集中地。“白色大道”得名是因为在没有五彩斑斓的霓虹灯之前,这些将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的灯光全呈白色。由于数不清的剧院分布在道路两边,这里也就逐渐成为美国音乐剧和戏剧发展的根据地,“百老汇”也慢慢地变成了音乐剧的代名词。

19世纪初,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以百老汇大道为中心,百老汇的历史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纽约百老汇剧院的鼻祖Park Theater建立于1810年,随后第二间剧院The Broadway在1821年开设。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20年代百老汇剧院发展势头强劲,直到20年代末,百老汇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到1925年剧院已经达80多家。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代初,由于经济危机来临,百老汇的繁荣也宣布告一段落。

如今的百老汇大道是一条横贯纽约曼哈顿岛南北的大马路,更成为剧院或者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每年百老汇大道都会迎来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都对百老汇慕名已久,为了欣赏百老汇美妙的歌舞剧而前来观光。

最初的电影

电影,是移动照相同幻灯放映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持续的影音画面,是一门集合了视觉与听觉的现代艺术,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融合文字、摄影、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体。

历史上很多伟大艺术的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都不是那么为人知晓,但电影却是其中的另类。它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猛迅、影响深远而又广泛的产业。自19世纪末以来,美、法及世界各地区的电影爱好者先后发明了能类比人类的眼睛与耳朵的光声记录机器和还原技术的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面世,就被各大企业家们争相发展,变成了电影生意,被政治家们变成了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被学者探索成了电影理论。每一部电影发展史也正是电影人探索的电影规律史。

早在1888年,爱迪生开始对活动的照片展开了研究,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时,爱迪生发现了它的可贵之处,立即将它买回来,还请来了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一起开始研究。直到次年十月,爱迪生终于有了研究结果,并拍摄成了一匹能奔跑的马,这是电影史伟大的时刻。成功后的爱迪生,继续致力于更深层次的研究。1890年,他申请到了活动图片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拍出来的相片每秒钟能放达四十张之多,成为现代影片的鼻祖。

1891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提出了摄影装置和影像映出管的专利权的申请,成为西洋镜电影的鼻祖。因此这类电影在当时也非常流行。不久之后,他又创造了世界第一个摄影棚,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1895年,巴德艾卡和保罗两位伦敦人,将最初的摄影棚改良了,并在民众面前进行表演。与此同时,名为奥古斯特卢米埃和路易卢米埃的两位法国兄弟,将活动照片映射到了布幕上,吸引了一大批好奇的观众前来围观。电影放映也就此拉开了序幕。接着,这两兄弟又在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卢米埃工厂的大门》这一影片,并在同年的9月这一射映式的影片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世界博览会上亮相。同年12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映了12部影片,从此,电影事业开始兴起。

谁被誉为“电影喜剧大师”

电影戏剧大师是指英国的查理·卓别林。他才华横溢,身兼数职,既是演员也是导演更是编剧。

《谋生》是卓别林人生的第一部电影,从这部作品开始他踏上了他的电影人生之路。1915年是卓别林电影的转折点,他自编自导自演是从这年开始的,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制片人和剪辑师。没多久他加入埃斯安尼公司,1917年,《移民者》和《安乐街》出品。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合开了自己的公司。1919年,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被召集到他的身边。1923年,卓别林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巴黎的女人》开拍。卓别林在1925年所拍的《淘金者》和1927年所拍的《大马戏团》获得了学院奖。

1931年,卓别林《城市之光》首映。1936年,他最出名电影的《摩登时代》出现在公众的视线。1940年,他的《大独裁者》拍摄。卓别林电影很注重真实的对社会底层人物进行描绘,从他的首部电影就可以初见端倪,但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右翼人士开始对他不满和猜忌。1949年,他拍摄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被传是共产党人,继而卓别林被卷入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漩涡中。受到美国不公正待遇后,他移居去了瑞士。他最后一部影片是拍摄于1967的《香港女伯爵》。卓别林于1977年受勋,于1977年圣诞节去世。死在瑞士,享年88岁。

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又称奥斯卡奖,全名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美国对电影业作出成就的年度表彰奖项,目的是对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鼓励。该奖项设立于1928年,一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举行颁奖典礼,从设立以来就一直享有美誉。

从1929年开始奥斯卡金像奖便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一直未间断过。凡是上一年上演的影片皆可以参加评选。该评选有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的投票,它根据学院下属的各部门负责提名,被提名的影片,会在学院依次放映,观影过后的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最终以得票的多寡来评定影片是否获奖。2013年5月4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实施一项新规定并发出通知,所有会员都享有参与每年一次的奥斯卡奖项的最佳外语片及纪录短片奖最终表决。奥斯卡金像奖反映了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影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