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27082100000104

第104章 中国版画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工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版画有别于直接描绘的一般性绘画,它是一门间接性的绘画艺术。版画充分利用媒材的性质,通过雕刻、腐蚀、照相感光等化学或物理性质的处理制作出印版,借助印刷的方式,将图像转印到纸张、织物、金属、玻璃、合成材料等承印物上。简单地说,版画就是“印”出来的绘画。中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版画起源与发展

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元代的平话刻本则是我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版刻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峰,欣赏性的版画也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木刻版画艺术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木刻版画是造型艺术中工具性较强的画种,用刀刻木不能象油画那样自由运用多层次的覆盖式的画法,以及反复的进行局部的甚至全部的修改,也不可能象中国画那样进行多次的皴、擦、点、染的描绘。版画家在创作中有精密的思考,持刀造型时,既果断,又谨慎。运用刻刀造型,以刀代笔,产生独特的力之美。单纯、强烈、鲜明的表现成为木刻艺术的特征。

木刻版画画面虽小,但创作的过程较一般的绘画复杂。木刻版画在雕刻前需要经过构图、刀法、色彩、黑白、线等的设计。画面中的一切物象,都要经过一番特定语言的翻译,这种翻译就是艺术处理,也就是把一般的绘画语言变成版画语言。

版画制作方法:刀法分阴刻和阳刻两种,即凹线显形和凸线显形。第一步,绘制版样与制作印版。第二步,分色逐次在印版上上墨,工具一般为滚筒。第三步,转印图像,起稿。

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延伸阅读

中国版画之乡

中国在版画全面发展普及中,地方学派不断

起,陆续形成许多“版画之乡”。黑龙江北大荒套色木刻版画,作品以北大荒建设兵团战土与大自然抗争的生活为素材,以套色木刻为主要表现形式。江苏启东水印木刻版画,以水印木刻为主要表现形式,作者群大、作品量多、水平高、影响大。江西宜春彩拓版画,作者为农民版画家,主要以自己创造的“彩色拓印”版画创作技法为主要创作形式。浙江嘉兴绣洲区农民版画,以黑白木刻为主要创作形式,注重作品的生活化,展现纯朴、粗、敦厚、稚拙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