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永恒的中国心
27070000000038

第38章 报道篇(30)

我也同意一定要把他放在灾难的历史背景中去。在这种艰难中,坚定了吴大观矢志报国、航空报国的信念,对航空事业发展的反思正是这种信念的体现,更能体现他的责任感。吴大观既是一个实干家,也是一个战略家,是中国航空事业的战略家。

《经济日报》李予阳:

吴大观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既是一本历史书,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走过的百年艰辛历程,也是一本科技书,关于航空发动机怎样去搞,他有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又是一本哲学书,他对人生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与这个产业的领军人物分不开的,独立自主的强大中国必须拥有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必须拥有自主研制的先进动力,而先进动力必须靠一批矢志不渝的奉献者和科技工作者去实现这个理想。我希望通过报道,唤起大家产业报国的热情。吴老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是坚守理想的一生,同时也是快乐宁静的一生。吴老身上有着中国人传统的优良品质,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他身上非常可贵地还有坚持和坚守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而且通过了历史实践的检验;正确地对待名利,奉献一生,淡泊一生;还有他的学习精神,业务学习之外还有理论学习。在自主创新的艰难道路上,吴老是一个拓荒者、开拓者。

主持人:

我同意李予阳的观点。我们的经济、科技新闻一定要有人文内涵,要有人文的思想、关怀、精神,要有对理论的关切、对社会的关注、对精神的关照。从吴大观的航空工业思想和科学思想看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看社会的发展。要突出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战略,我们这个民族不缺科学家,但人文精神中缺少一点科学的精神。吴大观对航空发动机的思考就是一种科学的战略,这也是我们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推出吴大观这个典型的原因。吴大观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早期的践行者之一,一个个像吴大观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形成了我们党的理论思想和战略,党的战略决策又推动了我们各行各业科学发展。

吴大观的事迹报告结束后,建议中国航空工业可以搞一个学习吴大观精神、振兴航空工业的座谈会,围绕科学发展展开讨论。

新华社记者孙一曲:

通过这次采访,深刻了解了吴大观和以他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老一辈的航空人崇高的境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有着执著的追求,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人真诚、淡泊名利。他主要有两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是坚持,吴老一生都在坚持做一件事情,都在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坚持学习,坚持记笔记,坚持多交党费,都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另一个和坚持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他的放弃,对物质享受不计较,对名利很淡泊,对个人名利不纠缠,给了我们做人很大的启示,总结起来就是做人的取与舍。这次采访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是对吴老精神的学习和深化还没有结束,我们会用努力工作、真诚待人、认真生活这些品质向吴老这样的老一代知识分子致敬。

主持人:

先进人物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职业革命家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每一次走近他都是对我们记者的洗礼和教育。孙一曲同志刚才所说吴大观和以他为代表的航空工业这个提法很关键。在这次报道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吴大观和组织的关系,没有组织的培养和支持,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二是他本人和同事的关系,发动机事业是集体智慧团结协作的一个事业,不能孤立个人。所有的人物报道无非是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大矛盾冲突中展开表现的。在吴老的报道中也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再强调一点,吴老的日记是一个有很鲜明特点的重要素材,总共有56本,一定要特别注意,各媒体都要涉及。

《人民日报》记者鲍丹:

对吴大观是带着两个问题来采访的:一是“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这种人生观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二是“我对不起我的祖国”,在做出很多贡献的情况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吴老的人生轨迹中无不体现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这些也支撑了他的座右铭: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吴老是满怀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和追求,报效祖国、航空报国是他最大的心愿,所以他总是觉得遗憾。

吴老对国家、对党、对事业的热爱百折不悔,以吴老为代表的航空人对事业的追求令我们汗颜,尽管他们经历过很大的曲折和艰难,但仍然在坚持,即使病重时也不例外。吴老的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在理论学习上也洋溢着这种精神,他坚定的信仰是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的,一直在总结经验,反思自我。

吴老的奉献精神紧紧和自己幸福观联系在一起,他能够从事自己追求的事业,就得到了满足。他拥有自己的舞台,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一直在追求。临终时,他拒绝治疗,觉得自己该享受的都已经享受了。

我们打算用两篇报道一篇评论来完成对吴老的报道。

主持人:

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理解吴大观,这是我们这次在报道中可以考虑的角度。认识世界的方法,人生的精神状态,对幸福的判断评价,从这几个方面深入展开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解决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不管风云变化,他始终研究自己的专业,但同时他又胸怀国际先进,胸怀祖国发展强大,吴老一直都处在“自转”和“公转”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并且做得很好。他到生命最后时刻拒绝用药,认为自己该享受的都已经享受了,不愿意浪费国家昂贵的药,这种境界让我们肃然起敬,他面对死亡的态度,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我这次接到任务采访吴大观。开始的时候,非常惭愧,我对吴大观、对航空界了解得非常少。一说到航空界,我只知道天上飞的飞机,除此之外,航空界还包含什么内容一无所知,吴大观的名字我都没有听说过。

通过这几天的采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吴大观就是通过采访一步步走到包括我在内的各位记者心中的。我先把我对吴大观的直接感受给大家说一说。首先,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他这一代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追求。吴大观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有历史纵深感的人物。所谓纵深感,正如刚刚大家说的,中国的航空史只有100年,而吴大观活了93年。他的一生就代表了一个民族在这个领域的追求,而这个领域对国家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原来我还采访过一个人物,叫张光斗,他在水利上也是贡献了一生。由吴大观我就联想到很多这样的知识分子,像梁思成,像航天界的钱学森。他们在非常黑暗,在中国最痛苦、最艰难、战乱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振兴,再次让我感受到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奉献。我们在座的各位,别说80后,就是70后离他们都还很远。有的时候,不是很贴近地接近他们,就很难理会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情,那种精神的境界。那一代特别像吴大观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的家境,坦白地讲,都不是很贫困,吴大观还稍微贫困一点。我知道的很多知识分子,像张光斗,钱学森,很多很多人,包括像林徽因、梁思成,他们的家境都是非常好的。但他们懂得舍弃,他们这一代人对名利不追求,对官不追求。在我们现代人来看,舍弃好像会经过挣扎,会经过痛苦,但在他们的境界里是没有挣扎和痛苦的,他们的内心很纯净。他们就想能让国家好那就非常好。一代知识分子留给我们民族的财富让我们再次无限感动,并激励我们。再一个,从吴大观身上,我看到航空界这个团体的追求。过去,我对航空完全不认识,就是一个飞机天上飞,可是这个飞机包含航空太多的内容。我只知道飞机好看不好看,我老是说我特别喜欢一种飞机,像鸟一样,其他的什么都不懂,而且,我认为飞机的形状就是为了好看。

通过采访,我才知道,中国航空工业有这么一代又一代人在做着默默的无私的奉献。你看,我们记者写个稿,大家都知道,比如,张严平、一曲、鲍丹,等等,大家都知道名字。但是,像吴大观这样一代一代人,包括像现在的青年、中年的一代人,飞机上天从来没有他们的名字,特别是发动机在里面,大家更不知道,许多人想不到发动机凝聚了多少人、多少代人的心血,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从此以后,一提航空人我就感到亲切,敬重。原来一谈工业,我就觉得工业就是机器、经济,就是赚钱。但是,现在我知道,航空工业对国家的强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吴大观让我看到了这个东西,不然他也不会倾其毕生的精力来追求。所以,这也是对航空界非常感动的一个认识。过去,我对航天界了解得比较多一点,一提到航天我就充满敬意,而从今之后,一提到航空,我会充满甚至比航天还要多的敬意。因为,过去我有一个误解,航天比航空难,因为,航天要把那个东西送到大气层以外,而我们的飞机只是在天上我们看得见的地方飞,那肯定就是容易啰。是这次采访之后,我才知道,航空要比航天难多了!在采访中,很多同志就讲,航空太难了!开始我不理解,航空为什么难,后来我才慢慢了解了航空难在什么地方。而正因为这种难,才凸显了航空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奉献和坚持。

还有一个感动就是吴大观的做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吴大观却如此宁静、如此淡泊、如此高远地生活了一辈子,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没有放在心上。按我们当时的想法,他经历如此的挣扎,他是不是很痛苦?我们在采访中,用我们的眼光和小人之心去度量一个人的境界,但是我得到的回答让我明白了,这是高山仰止、让我们永远敬仰的一种境界。我们看重的东西,他会不屑一顾。他所看重的是他的事业,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所以,我自己非常惭愧,在吴大观面前,我很渺小。吴大观让我看到了人生一种至高的最美好的境界。

我采访了很多人物,吴大观是让我有最饱满的动力来写的一个人物。我很受教育,他会给我们留下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教育。

主持人:

过去,我们对中航工业知道一些,但是了解也不是很深。这次走近中航工业,走近吴大观,认识了一批航空人。我们从航空人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现在,航空跟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挂钩,跟科技实力密切挂钩,跟军事实力密切挂钩。现在的国际战争,全是以科技为依托的军事实力的较量。如果航空工业上不去,我们的底气就不足。我们由衷希望中国航空工业能够迅猛发展,很快地站在世界的前沿。这样,中国才是一个强国。

《光明日报》记者李金桀:

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老哪里打动了我。我觉得吴老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很纯粹的人。他一生只有一个信仰。用《士兵突击》的台词“信仰这个东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当我看到吴老整篇整篇地摘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的文章的时候,我真的很震撼。对党的方针路线,吴老这一代人是真学、真信、真用。吴老身上体会了我们传统的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报国,以及时代精神的统一。吴老这样,有人监督他吗?没有。我觉得,吴老追求的是一种君子慎独的境界。吴老真的是不图享受,吴老生活很简朴。之前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当我真到吴老家时,我眼泪禁不住就下来了。真的没有想到,吴老做出这么大贡献的专家,生活这么简朴。

吴老的精神不是吴老一个人的精神,更是整个航空人的精神。在这样一个思路下,我给自己提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历史坐标上来看待吴老?吴老的命运是和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动力的发展。在写作时,我一定要把这个历史大背景很好地融进去。

第二个问题是,吴老到底留给了我们什么,吴老留给我们的东西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我想在写吴老感人事迹的时候,吴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有他那个时代、有知识分子所共有的东西,就是爱国爱党、科学奉献,我想在吴老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另外,吴老还有他独有的东西,就是执著,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只干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