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大江之滨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十来户人家。虽然村里的人经过一年到头辛勤的劳动,基本上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日子并不好过。他们的生活朴素而节俭。每天晚上,男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晚饭后不久就得歇息。女人们在男人休息之后还要做一些收拾屋子、缝补浆洗的事。勤劳俭朴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代往下传,村里各家各户的少女也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练就了一双灵巧、能干的手。她们不仅在白天帮助家里做一些烧水做饭、养鸡养畜的工作,到了晚上,还要搞手工编织、做针线活。
因为经济上都不宽裕,点灯用烛成了一道难题。为了节省一点儿灯烛钱,村里的姑娘们商量决定,大家分摊着凑一些蜡烛,每晚集中起来在一户住房较宽的人家一起干活。
有一个因家境贫寒而买不起蜡烛的少女,每天晚上也到村里姑娘集体活动的那户人家去做夜活。日子一长,那些出了蜡烛的姑娘开始嫌弃这个少女,她们风言风语地想撵她出去。
这个少女面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的无理做法愠而不发,并且很有礼貌地说道:“我因为买不起蜡烛,所以常到这里来借光。我不能为这个集体活动的场所出一份钱,可是我多少能为大家出一点儿力。每天晚上我来得最早,一来就打扫屋子、整理坐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等你们都到齐的时候,这间房子并不显得拥挤;我每次坐在你们的后面,借着墙面反射的烛光干活,并没有遮挡你们的光线。我对你们没有任何妨碍,你们为什么要吝惜墙面反射的一点儿余光呢?我对你们并不是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我赶走呢?”
那些看不起这个少女的姑娘们听了这番话以后,觉得很有道理。经过一番讨论,她们终于决定把这个少女留在全村做夜活的姑娘们的队伍中。
面对别人不切实际的责难,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拍案而起,生气地为自己辩解。而文中贫穷的少女虽然和常人一样生气,然而她却知道沟通最忌被怒火冲昏头脑而胡乱反驳一通。她礼貌地为自己辩解,对别人讲道理,最终赢得了人们的谅解和接纳。善于沟通,才能与他人相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