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少年人生规划(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3600000018

第18章

“那老狐狸,真是奸商,一开始每幅只肯出十块。可老孙一打听,他卖给顾客,同样大小的,都不低于八十。老孙就跟他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站起就走。那老狐狸这才慌了,赶紧留住我,把报酬提升到三十。这样的话,我们的大画家一天画他三四幅,就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楚当当看着凌霄,面带微笑,表情温柔,轻声说:

“是啊,一个上午就能画完两幅的。仿些名画,还能练技巧呢。下午和晚上,我可以画自己的作品。”

“没错。你的作品,我才不拿到画廊去呢,那帮奸商,个个利欲熏心,懂什么艺术啊。我把它们拍下来,贴到微博上去。你猜怎么着,我们的大画家居然有成群粉丝了,每天有人评论,眼巴巴等你的新作品。也有人愿意出高价来买的,这不,当当,我今天正要和你商量呢。那幅《天鹅湖》,你是卖还是不卖?”

二人开开心心地探讨起价格和顾客来,意见达成了一致,凌霄又开始畅想:

“当当,等你有了名声,也有了钱,就背个画架,到处去旅行,哪里漂亮奔哪里去,真是神仙一般潇洒啊。我是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四个人都笑起来。这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了。自由自在,行云流水。但前提是得有钱。虽然有人为钱财丢了性命,但钱同样也可以买来自由。问题是,凌霄畅想的未来能够到来吗?

杨略心中存着一个疑问,问道:

“那你以后怎么办?”

楚当当的笑容凝在脸上,这似乎也是她担心的问题。然而她的回答却是:

“我们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吗?”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同时,杨略的球队增了五员战将,但实力稍逊一筹,目前只能坐坐板凳,平常陪着练习。葛怡经常带着女生来呐喊助威。有了她们的捧场,球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杨略和陶坷坷的明争暗斗,自然也更为激烈了。

这一天,杨略收到了一封信,是爸爸寄来的。

第五课你喜欢做什么——兴趣篇

略略:

见字如面。

最近我出差在外,一晃已有数月,没时间给你上课,心里十分愧疚,所以想起了以前的方法,给你写信。今天我们谈“兴趣”,这是人生目标设计的重要指标。

先给你讲一个《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故事。

在一个公交车站里,妈妈拉着小豆豆的手,走出检票口。小豆豆小手紧紧攥住车票,看样子是舍不得交出。

“这张票,我留下来行吗?”她对检票的大叔说,“这是我第一次坐电车。”

“不行。”大叔从小豆豆手里把票拿走了。

小豆豆还不走,指着检票口盒子里满满的车票问道:

“这些,全都是叔叔的吗?”

大叔一边把其他出站的乘客的车票抓过来,一边答道:

“不是叔叔的,是车站的。”

“哦——”小豆豆看着盒子,恋恋不舍,说道:“我长大了,要做一个卖车票的人!”

大叔这才飞快地看了小豆豆一眼,说:

“我家小儿子也说想在车站工作,你们一起工作也不错。”

“嗯——”小豆豆插着腰,一边观察,一边很神气地说:“和叔叔,还有那个男孩一起工作,也是不错的主意。我想一想吧。不过我现在挺忙的。我要到新学校去了。”

说完,小豆豆跑向等在一边的妈妈,叫道:“我打算做一个售票员。”

“很好。”妈妈表情平静,一点也不惊讶,说:“不过,你不是要做间谍的吗?那怎么办好呢?”

小豆豆点点头,被妈妈拉着手,一边向前走去,一边思考着。

“有了!”小豆豆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看着妈妈的脸,大声宣布道:

“哎——做一个化装成售货员的间谍,怎么样?”

孩子在童年时,对什么都有兴趣,但有点朝三暮四。因为,这个时候,他们没有自我意识。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没有什么概念。把对自己的感觉建立在别人的评论上。“豆豆真聪明。”“豆豆真漂亮。”她也点头,嗯,我又聪明又漂亮,感到很得意。所以,如果我们误将孩子的一时兴趣视为特长,肯定会被误导的。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兴趣呢?

兴趣与天赋同行

我在大学毕业前,有一次和同学们吃饭,谈起大学往事。有人说我学习勤奋刻苦,废寝忘食,让他们很佩服。对于这个评价,我却觉得惊讶。

“是这样吗?我怎么没发现。”

然而大家都一致肯定。

我后来想想,可能我有时看书入了迷,确实不想吃饭睡觉。当我只感觉快乐,而不痛苦。于是我明白了,我们在传记中发现伟人们勤奋刻苦,但其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会入迷,入迷之后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的状态。中国古代教育学家程颐就曾说过:“教人不知其趣,必不乐学。”

因此,我甚至敢这样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执著的入迷。

平时,一说到成功,立即想到悬梁刺股,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完全是魔鬼训练,真是让人望而却步。但这也许是曲解。尽管冰雪之中,梅花开得很美。但是,春天里百花灿烂,岂不更为美妙?所以成功之路除了艰辛,还有幸福与满足。

王小波说:“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间。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所以他写作时兴致盎然,笔下人物,也是个个丰盈饱满。

连写批判文章的鲁迅,他的杂文,字里行间也浸透着“趣”字,即便是讽刺、是挖苦、是怒斥,但他的语调一律是幽默的。我们读去,几乎能看到老先生在灯下因为写下一个妙词而陶然自乐的模样。

我再给你讲一个诗人艾略特的故事:

十四岁时,艾略特牙齿不好,每周得去一次诊所,躺在刑具一般的靠椅上,将嘴张得像头河马,听凭大夫拿着各类家伙往嘴里左掏右搠。若只是例行检查,洗洗牙齿,那倒也罢了。但有时不免要拔掉一颗病牙,而后填补进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想想就有些恐怖。

病人颇多,坐在候诊室。闲极无聊,烦躁不安,左右四顾,发现旁边有本书,不知经了多少人的手,硬皮封面已破损不堪。他随意翻了一页,读到了一首诗,顿时眼前一亮。

在那里等我,我一定去

在幽谷中,我们再次相聚

……

只轻轻一念,就有种悠扬惆怅的感觉升腾四溢,让他深为沉醉,继续念下去,小小的心灵渐渐平静,心绪平稳流淌,与诗的节奏相调谐。一时之间,他感到超然世外,有一道玻璃,将喧闹的候诊厅隔在外面,万般声响都低落下去,凝结起来,最后只剩下诗的节奏,响亮而低沉,悲哀而悠长。

他恍恍惚惚听见了召唤,恍恍惚惚被大夫检查了牙齿,又恍恍惚惚地随着妈妈回家。

“你怎么了?灵魂附体了?”

妈妈的问话,很多年后他还记得,并深为认同。当时,确实是灵魂附体了。他读了这些璀璨的诗句之后,便明白上帝派每个人降临人世,都身负一项使命,而自己的使命,就是做一位诗人。

后来,他确实做了诗人,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前夕,他觉得很奇怪,因为自己只是在做喜欢的事情,怎么会得到这么高的荣誉呢。

而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话中得知,这样做事业是快活的。因为他在写作的时候,心在天堂,滋味妙不可言。

对照一下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当你觉得学习乏味之极,那说明没有兴奋点;当你觉得工作乏味之极,那说明你没有找到真正的事业。

所以,对于中学生而言,寻找兴趣、培养兴趣是无比重要的。若能将兴趣延展成一生的事业,那更将是人生幸事,到临终时能像维特根斯坦那样坦然地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信条,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对他而言,这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明了,只有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行,但又神秘无比,值得用心探索。他深知自己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擅长处理。于是他像聚光镜一样,将生命聚于一点,将能量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人生价值。

在这里,我们要追究一下,兴趣到底是什么,它又是从何而来。毕竟,懂得了兴趣的原理,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好好培养兴趣。

兴趣从何而来?

兴趣,词典上的解释是“喜好的情绪”。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物,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特征。”它可以推动人充满热情地认识研究有关事物,从事有关活动,着迷、上瘾,废寝忘食,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进而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兴趣从何而来呢?

第一个源头是遗传。

正如我在第一讲中所说,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因而每个人形成的兴趣也都有区别。有些人对社会活动情有独钟,有些人对文学十分痴迷,还有些人醉心于科学。

我们承认,遗传所决定的兴趣,往往是一个人天赋所在。这在上一节课中已有详细说明,在此暂且略过。

不过遗传素质作为一种自然条件,仅仅提供了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的主观努力、环境影响才更有决定作用。

第二个源头是需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我们之所以对某物产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某种需要。”以我自己为例,这些时间里,因为给你上课,谈“人生目标设计”,所以需要心理学、教育学,乃至脑科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我一有闲暇,就去书店、去图书馆找来一批相关的图书。尽管都是专业用书,之前我并不熟悉,学术词语艰涩难懂。但因为我有需要,所以能潜心去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餐。有时读得兴致盎然,就想到宋人杨万里的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题为《观书有感》,以池塘景色,形象地表达出读书有共鸣时的感受。池塘因为有活水注入,所以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人也如池塘,求得新知后,顿时豁然开朗,欣悦无比。我当时的感觉也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方向一致,那么我们激发的兴趣,将会带来更大的成就与满足。

第三个源头是毅力。

日本教育学家田崎仁说:“兴趣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原因就是知识。这很好理解。当我对生物一无所知,那根本谈不上有没有兴趣。当我学习了一些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后,才能拨开弥漫于表面的迷雾,认清隐藏于现象下面的更为美丽的东西。所以,兴趣并非凭空而来,它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而学校的教育,正好能传授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从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当然,因为高考的存在,学生要想考入更好的学校,必然要有高分。但你对某些科目没有兴趣,那可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额外的毅力。因为你即使对科目没有兴趣,但对高考的结果肯定很有兴趣。所以,以此为动力,还是可以学业有成。

我的一个学生,成绩很好,谈起高中学习时,说当时对语文没有兴趣,每次考试都拉后腿。他知道长此以往肯定不行。于是他下了决心,发誓要克服这个难题。于是课前预习,课堂上仔细听讲,消化吸收,课后多读多记。他不擅长古文,便将古文全都背下来,包括词语解释。于是几个月后,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他对语文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平常写文章,还不时掉出古色古香的文言辞藻。

他的体会是:兴趣的大小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某一学科兴趣小,你可以当作是一种挑战,战胜它,你不但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更会培养你的兴趣。只有尝到了甜头,才会有兴趣。而要尝到甜头,就必然要付出努力不可。

于是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

毅力——小的成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自我评价——兴趣产生——更为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情感体验——更积极的自我评价——兴趣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我们的人生目标,要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走兴趣之路。当然,我们还要区分冲动兴趣和潜能兴趣。

发现潜能兴趣

我上面举了学生勤奋学习语文的例子,尽管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未必就适合当小说家,当诗人。以前我也说过,现代社会知识爆炸,一个人不可能像达芬奇那样,除了是画家,还有数学家、建筑师等等一长串头衔。我们做得最好,也只能是知识渊博又在某领域特别擅长的“专才”。我的这个学生,后来选择了经济学,现在读博士,已很有成绩了。他的语文也没有白学,生动的语言,为经济学著作增色不少。

卢梭在《爱弥儿》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仆人看到主人画画,觉得很美,也很高尚,于是产生了兴趣,便废寝忘食地去学。主人看他上进,也竭力支持他。仆人一开始进步挺快,但画到一定水平,再也无法进步。最后,主人很失望,仆人也很失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勤能补拙,但因为遗传素质不同、后天环境又有别,如果仆人绘画方面的潜能有限,就算有了一时的兴趣,而且也很努力,但到底只能做个勤奋的画匠。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教训。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仆人的兴趣,充其量只能算是“冲动兴趣”;真正与天赋同行的兴趣,应该“潜能兴趣”,它不同于小孩子的三分钟热度,而是一种持久的恒温。对某样事清有“潜能兴趣”的人,有如下四个特征。

A.很渴望。潜能宛如火山岩浆,总是想方设法要喷涌上来。因为天生我才,都不愿自我埋没。英国作家费茨基拉德一直喜欢写作,但由于丈夫酗酒,不得不只身养家,直到五十多岁与丈夫分居,写作的欲望如泉奔涌,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年里写下了12部长篇小说,并曾荣获英语文学最高奖——布克奖,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英国小说家”。所以我们总说,要听从内心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