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位CEO给青少年的礼物(你在为谁读书系列)
27033200000003

第3章

可是在对一些初中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半初一学生的理想还处于小学一年级的水平,有近30%的学生还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20%的学生将考进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的理想。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对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初二的学生中,把考入重点高中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数明显增加了,但这时的学生更多的是流于语言,在行动上有所作为的只占40%左右。初三时,也正是绝大多数学生十六岁的时候,随着升学考试的临近,更多的学生开始为理想的学校努力。这是个很好的状况,但是我们悲哀地发现:真正有伟大志向的学生却是极个别的。当然,这是社会思潮决定的,可是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自己引领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吗?

请看毛泽东16岁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1910年,毛泽东刚好16岁,他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就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在东山小学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是大家所熟知的,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抒发毛泽东人小志大、藐视天下的气概和胆略,令人振奋。

由此可见,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正是因为他从小立下的志向,一直推动着他不甘心沉湎于庸俗。后来,他成功了。他的伟业永载史册。也许他的功过还要留给后人细细评说,但对于个人而言,他的人生是无比壮丽的。

也许你会说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天赋异禀,才能超群,我们这些凡人如何与他相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杰出的,我们的大脑中都有150亿至200亿个智能细胞,它们是无比巨大的宝藏,只要充分发挥这些脑细胞的功能,将它们的潜能汇聚在一起,那它们将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多么辉煌。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妄自菲薄,因为我们的未来都无可限量。可是为什么芸芸众生之中,成功者仅仅是1%,甚至不到1%呢?原因是大多数人只是在人世中沉浮,得过且过,将原本壮丽的生命消耗在“东家长,西家短,三条腿的蛤蟆跳得远”这类繁琐小事之中。

王小波曾经说过:“生活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许多人为这句话而触动,满心愧疚却默默赞同。

但我却要像北岛那样大声疾呼:“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生活是沼泽,我不相信生命旅途不能一路高歌!我不相信成长是堕落,我不相信双手握不紧执着的绳索!

是的,没有人愿意碌碌无为,大家都想摆脱庸俗。那么,让我们好好利用理想这个生命的罗盘,指引我们的生命之舟驶向辉煌的彼岸。

杨略,你还在看吗?也许你该休息一下了。

杨略看得心潮澎湃,哪里肯休息?他翻到了下面的一页: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成为那样的人

杨略,通过上面的几页信纸,你应当认识到了理想的重要。可是这毕竟有些空泛,可能让你热血沸腾,觉得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些事情。可是等到冷静下来之后,却觉得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

那么别着急,我先给你讲个刘邦的故事。

不过在讲刘邦之前,我们不妨先说说陈涉。陈涉就是陈胜吴广起义里的陈胜。他从小就是个农民,天天面朝黄土北朝天。秦朝那会儿,地主们才有资格去当官,而农民除非去当兵,不然绝对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陈涉不大服气,觉得地主有许多草包,而贱民中自有俊杰。他胸中深藏着远大的抱负。

一次他受雇耕作,雇主催逼得很急。陈涉愤愤不平,休息时走到田塍上,对着一起劳作的兄弟们说:“如果我们当中有谁以后大富大贵,可不要把兄弟们忘记了!”

兄弟们都笑话他:“你不过是雇农而已,哪来的富贵?”

陈涉长叹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是啊,鸿鹄志向在于蓝天,岂是那些在矮树低墙之间扑腾,每天只求温饱的麻雀们所能理解?后来陈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虽然有天时地利之便,但若是没有年少时候的壮志,想来也不敢挺身而出的。

当然,我最想说的还是汉高祖刘邦。为什么我要格外提他呢?因为陈涉做了楚王之后,目光短浅,没有什么更大的作为。而刘邦则不然,他少年时虽类似于一个无赖,后来当上亭长,官品低微,人品似乎也不为人所称道。可是随着理想的建立,他的思想境界日益提高。他人生理想的真正确立,是从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那一刻开始的。《史记》中记载:“高祖尝游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的志向果然不小,他就是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且在他的思想模式之中,“大丈夫”就等于是皇帝。这对于身为草芥小民的刘邦来说,的确可以说是惊人之语,狂妄之想了。但是,正是这个理想,让他不再满足于小小的亭长一职,他整个人焕然一新,开始了百折不挠的奋斗。“志高则品高,志下则品下。”在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南征北战中,他充分运用了自己的人格魅力,麾下会集了一大帮谋士勇将,屡败屡战,终于灭秦平楚,为解救黎民于秦朝的酷刑苛政、秦亡后纷飞的战火立下汗马功劳。而他开创的大汉朝,对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温饱,更是功勋卓越的。

他的创业途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刘邦攻入咸阳后,在皇宫的温柔富贵乡之中陶然忘返。这时张良提醒他:“你的志向仅限于这些吗?”刘邦猛然惊醒:自己要是贪恋这里的富贵,那就很可能成为各路豪杰的众矢之的。于是他及时离开咸阳,驻军灞上,使自己脱离险境。这正验证了高尔基的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远大的理想,造就伟大的人物。试想当年刘邦若是继续满足于亭长的位置,每日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不多的公事,便是与贩夫走卒之徒吃酒赌钱,偶尔出公差还能去咸阳见识见识,回来给乡邻们炫耀一番自己的博大见闻。虽然这种生活未必不开心,很多人都是这样过一辈子的。但若是真的这样,他将和无数凡人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又被历史的巨风吹散,不留半点痕迹了。

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成为那样的人。因为你有了理想,就会不自觉地向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向靠近。瞎子心中的世界局限于他的触觉,局限于他每日摸索过的狭小的空间;文盲的世界局限于他的点滴知识,局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对于一个伟人来说,他们的远见有多么卓越,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同样,你的心胸有多开阔,你的理想有多宏伟,那么,你的天地就相应有多开阔。一个人拥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要获得什么,用什么方法去获得。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体育课上跑步,当老师说今天测试800米。那么等我们跑出起点,开始时还觉得身轻如燕,等跑到700米的时候便觉得精疲力竭,下面一百米只能说是撑过去的。可今天若是1000米测试呢?我们的目光肯定是盯牢1000米的终点的,当我们跑过700米线的时候,肯定不会有精疲力竭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在这里,它在远处召唤着我们前往。

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远大的目标才能将这种惰性尽可能多地驱逐出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我很喜欢这句话:“如果你的目标是月球,那么你就不会羡慕雄鹰。”是的,雄鹰在普通人眼中是令人艳羡的,因为它能展翅高翔,俯瞰世界。可是,当我们的目标是遥远的月球时,我们还会羡慕雄鹰这么点高度吗?

况且,崇高的志向除了指明方向,增大潜能之外,还有很多附带的好处。

第一,一个人的理想越是崇高,生活越是纯洁。初一看,这句话有些令人费解,可是仔细一琢磨,却觉得大有深意。因为当我们坚定了崇高的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还会再为身边的烦琐小事情所困扰吗?我们还会对街头巷尾的传闻津津乐道?很多人走向堕落都是因为胸无大志,生活十分无聊,于是就去寻找刺激,最终慢慢步入歧途。

艺术家们往往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乱发不理,长须不剃。这是因为他们醉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向着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境界奋力前进。可是偏有许多人认为乱发长须是艺术家的标志,于是东施效颦,不免贻笑大方了。因为他们只学了艺术家的形,而不知道艺术家的神——那颗崇高执著的心灵。同样在十六岁的年青人身上,他们往往对歌星、影星、球星等成功人士非常崇拜,但他们只是羡慕他们今日的成就,而并不了解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过程。如果让他们全面的了解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他崇拜的偶像,他们将会有很大的启发。

第二,有崇高理想的人永远不会孤独。有的时候,当你有崇高的理想,但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你。这个人可能是你的至亲好友。他们认为你的理想一钱不值,你的努力也等于是白费。于是你会觉得众叛亲离、“曲高和寡”。但是此刻,你的理想在你的心中燃烧着熊熊烈火,温暖着你,照耀着你。你也许是孤单的,但你绝不是孤独的。即使独自伴着孤灯,窗外虫鸣凄清,你也会觉得充实温暖,你能从黑暗中看到曙光的降临。

苏秦游说秦国,结果提议不被采纳,一身破烂地回到家中。他的亲人们对他是那样的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个窝囊废,连他的妻子也鄙夷他。尽管尝到了世态炎凉,但苏秦并未丧失理想。做了短暂了休整,他重新踏上征程。这次,他的目标是六国。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以连横之策得到了六国的重用,一个人挂了六国相印,名重一时。当他衣锦还乡,他的家人终于信服他是一个奇才。

第三,目标能赋予平常的生活更深远的意义。

我认识一个学生,他是学文学的,不过他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尝试着各种工作。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不怕浪费时间吗?

他回答说:“我现在准备写一篇小说,主要是描写身边的现实。所以我必须四处收集资料,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这样一来,什么工作都让我觉得意趣盎然。当我帮爸爸下地锄草,以前我觉得头顶烈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可现在我一边干活,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记录内心真实的感受,我觉得特别充实。从事其它工作也是一样。”

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在吸引着他,所以他手头的工作也就显得更有意义。

虽然我们未必都想写小说,但如果你心中有了理想,你做的每件事情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添砖加瓦。当你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你难道不觉得自己的学习十分有趣,十分有意义吗?

杨略,也许你刚才没有休息。不过现在你一定要休息一下了,毕竟,对于励志而言,心潮澎湃确实是很重要的。这就像点燃一根蜡烛,必须用火柴一下子将温度达到蜡的燃烧点以上;不过要想让蜡烛持续燃烧,就要把火柴移开,不然蜡烛会迅速融化。同样,你现在也需要冷静下来,用上面的人物事迹对照一下自己,找出自己的缺漏,这样才能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