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公务礼仪大全
2702400000043

第43章 接待礼仪

接待是指主人对来访者表示欢迎,并给予相应照顾的一系列行为与做法。它是个人或单位以主人的身份招待有关来访人员,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交往方式。

作为政府部门交往中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公务接待的目的在于增强相关单位或部门之间的了解、加强沟通、促进合作,对于树立机关单位形象、加强公共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务接待应做到规范严谨、细致周到、坚持对等三大礼仪原则。公务员在社交活动中应十分重视接待礼仪,根据不同的接待对象,安排必要的接待活动,最重要是要按照礼仪规范以礼待客。

一、接待的类型

[1]1以接待对象为标准划分

第一,公务接待。公务接待是为完成上下级、平行机关之间的公务活动而进行的接待。

第二,商务接待。商务接待是针对一定的商务目的而进行的接待活动。

第三,上访接待。上访接待是指政府部门对上访群众的接待。

第四,朋友接待。朋友接待是指朋友之间为增进友谊、加强联系而进行的接待。

2以接待场所为标准划分

第一,室内接待。室内招待是指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待室接待各种来访者。

第二,室外接待。室外接待是指对来访者到达时的迎接、逗留期间的陪访及送行时的接待。

二、接待规格

所谓接待规格,就是接待工作具体的执行标准。

具体的接待规格通常由接待工作的档次以及对来宾的重视程度两方面因素来决定。

1接待规格的基本体现

接待规格的基本体现有三点:接待费用支出的多少,接待主要人员身份的确定级别,接待规模的大小。

无论采用何种接待规格,在操作中要注意确定以下因素:

第一,确定主宾身份。如年龄、习俗、宗教、政治倾向、级别等。

第二,确认菜单。菜单最好请客人确定,避免犯忌。在正式宴会时,最好置菜单于客人面前或请秘书确认。

2接待规格中的级别问题

第一,对等接待。对等接待是指陪同人员与客人的职务、级别等身份大体一致的接待。对等接待在接待工作中是最常见的。

一般来讲,来的客人是什么级别,本单位也应派什么级别的同志陪同。

第二,高规格接待。高规格接待是指陪同人员比客人职务高的接待。

如上级领导机关派工作人员来检查工作情况,传达口头指示时;平行单位派工作人员来商谈重要事宜时;下级机关有重要事情请示时;知名人物来访谈或是先进人物来做报告时:都可以采用高规格接待。

第三,低规格接待。在上级领导来研究、视察工作期间,负责接待的陪客一般比来客职务低。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来客的目的是调研、参观、考察、走访等,因此可低规格接待。但在这种接待中要特别注意保持热情和礼貌。

三、接待原则

[1]1对等原则

主方应根据客方主宾的身份、职位、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确定相应的接待规格与规模,给宾客恰当的照顾。

2平衡原则

主方应根据公平的方式体现礼宾次序,避免给宾客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如会议、仪式、体育赛事等接待活动的礼宾次序包括:以主宾身份、职位高低排序,以团体名称、字母顺序排序,以客方答复、组团、抵达时间的先后排序。

3惯例(计划)原则

第一,发出邀请。对象是个人或团体,方式是口头或书面。

第二,计划(预案)。计划包括迎送、食宿、交通、陪同、宣传、安保等。活动安排要具备几种特性:对象性(专业性)、独特性、时尚性、合法性。

四、接待礼节规范

第一,会客要仪容整洁,不应穿不正式的服装接待客人。

第二,当客人进入办公室时应备茶让座,致以问候。

第三,如果客人初次拜访,应向同事或家人进行简单介绍,以示欢迎。

第四,久不见面的亲友来访应挽留,共同用餐。

第五,对于事先预约的客人,应由主人专门接待,切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安排多项接待,或在待客过程中打电话、发传真、批文件、找材料,甚至中途离去。

第六,对于临时到访的客人,接待人员应确认对方的单位、姓名、来访目的后,尽快与受访人取得联系、安排见面。如受访者不在或因故无法接待,则应向客人表达歉意、说明原因,并请客人留下名片、资料等代为转交,礼貌送客。

第七,与客人交谈时,不要频繁地看表,以免使得客人不快。

第八,客人告辞,应婉言相留,待客人起身,再起身相送。

第九,如果客人有事相托,只要自身能力允许,就应愉快接受、尽力办妥。

第十,送客的时候,对一般的客人至少要送到住房门口。对长辈、老年客人,住楼房的要送到楼下,住平房的要送出院门,并握手送别。送客时要目送客人远去,不要刚和客人握手就马上转身,更不要立即关门。

1964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出访亚非14国,在离开加纳前,我方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宴会,专门宴请所有的加纳服务员。宴会上,黑人朋友们端着中国贵宾敬的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个敏锐的西方记者对此进行了报道:“这是传奇式的礼遇,中国人巧妙地把友谊传给了非洲的子孙后代。”

加纳的宴会是一场特殊的宴会,体现了一个泱泱大国总理的风采和气度,饱含着周恩来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品格和深情。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华社记者深入非洲腹地访问一些偏远、闭塞的部落和村庄时,那里普通的黑皮肤农民还在用当地话对中国客人喊“周恩来”。他们把周恩来当成了新中国的象征,周恩来总理20多年前播撒的友谊种子在非洲偏远地区开了花、结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