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08

第8章 为人篇(7)

当时,王旦只要遇见空闲时有人来拜见他,他必然要等到所有的随从都到齐了,才穿戴整齐,出来在公堂上接见。事情说完后,王旦就马上退堂。

而周怀政却不这么做,以致后来周怀政由于过失而遭到朝廷处罚,而王旦却安然无恙,周怀政到这时才知道王旦的深谋远虑。

宋真宗很宠信内臣刘承规,因为他办事忠信严谨。刘承规病重将死的时候,要求真宗封他为节度使。

真宗拿这件事问王旦,并对他说:“刘承规一定要等我封了他,他才会瞑目。”

王旦却坚持不能这样做,他对真宗说:“要是以后有人请求皇上封他为枢密使,那又该怎么办呢?”

于是,皇上终究没有册封刘承规。以后,宋朝朝廷中就再没有官位超过节度使的宦官,这也避免了宦官干政带来的祸害。

具有远见的人往往能化危害于无形,由近谋到远虑,又由远虑到近谋,这是消除灾祸的办法。

鲁宗道巧不如拙

北宋真宗时,鲁宗道官封右正言。

有一次,真宗准备召见他,派遣使者到他家,但却没有找到他。过了一会儿,使者才发现他从街上饮完酒回来。

使者怕他难堪,与他相约说:“皇上如果怪先生来迟,你会以什么理由来回答呢?”

鲁宗道回答道:“我会据实相告,说我去酒市饮酒了。”

使者说:“这样,皇上会降罪。”

鲁宗道说:“喝点酒,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欺君则是做臣子的大罪。”

使者回去把鲁宗道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真宗。真宗后来问鲁宗道说:“你私自跑到酒家去,是什么原因呢?”

鲁宗道谢罪说:“我家里贫困,没有酒器,而酒家具备。恰好有乡亲远道而来,我请他去吃酒。我已换上便服,市人没有认识我的。”

真宗笑着说道:“你是朝臣,恐怕要被御史弹劾。”

然而,从此以后真宗却一直很看重他,认为他忠诚老实,可以担当大任。

许多人出了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找个理由辩解。但鲁宗道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那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识大体”——能分清事情的大小。所谓“大真有大力”、巧不如拙。鲁宗道之所为,正说明了“大智慧高于小聪明”的道理。

盛度冷批夏有章

宋真宗时,盛度官拜扬州知府,夏有章被派往郑州做推官,路过扬州,顺道去拜会盛度。

盛度见了夏有章,对他的才能十分嘉许,并设酒宴款待他。为此,夏有章非常感动,并作了一首诗对盛度表示感谢。

可谁知,盛度看到这首诗后,先是不说话,态度极为冷淡,后来竟然派人将诗退还给夏有章,并且闭门谢客,不愿再同夏有章见面。

夏有章感到十分意外和尴尬,就去拜见通判才绎,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他。才绎估计是诗的内容违背了盛度的意思。

这时,有人问盛度,为什么对夏有章先热后冷。盛度说:“没有其他的原因,我一开始看到他时,认为他气质风韵都很清秀,能成大器。谁知在他后来的诗中竟发现,他将自己喻为‘新园地的开发者’,由此而感到失望。仅仅做一个幕官,就已经这么轻率!看来他的官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了,不会再提升了,因为他已经骄傲了。”

如此过了一年,夏有章被任为馆阁校勘,接着因旧事牵连,改任国子监主簿,仍保留着原官职。没过多久,竟然死在开封。

骄傲容易使人自满、使人退步。做人,应该谦虚谨慎,方能走向成功。

富弼肚里能撑船

北宋仁宗时,富弼任宰相,由于品行优良,受到文武大臣的一致称赞。

富弼年轻时,常常因伶牙俐齿在无意之间得罪一些人,事后,他自己也深为不安。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缺点,努力改正,于是逐渐变得宽厚谦和。

有一次,一个穷秀才想羞辱富弼,在街心拦住他说道:“听说你学识渊博,我想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这个人是来挑衅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这时大街上的很多人都围了过来看热闹。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要骂你,你会怎么办?”

富弼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

秀才一听,立即笑道:“别人都说你学富五车,通晓四书五经,我看也不过如此嘛。”说完一甩袖子扬长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他道:“你真让人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对上,怎么你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说道:“这个人是轻狂的人,如果与他辩论,难免言辞激烈,气氛紧张,无论谁没说过谁,都不会心服口服。此人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样又有什么好处呢?”

几天后,富弼又在街上遇见了那位秀才,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弼是一只乌龟啊!”

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就这样,他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谩骂。秀才无趣,只好怏怏地走了。

后来,富弼当了宰相后,也经常告诫子孙:“家族要和睦,一定要忍。如果一个清正节俭的人再加上这一忍字,做任何事都会势如破竹,没有能难住他的。大凡朝廷用人,唯才是举;但在任用宰相时,又以‘大度’二字衡量。所谓相者,要有天地之气魄,能容万物。如果不能忍,就同青蛙一样,一触即跳,一跳便叫,不知如何是好?”

忍一时,风平浪静。历来有不忍者,比如项羽,最终自刎身死,而能忍者,如刘邦,一忍百忍,终成帝业。因此,最大的智慧是诚于中,而绝不形于外。

范尧夫不辩非议

北宋后期,范尧夫担任宰相期间,他办事得体,在为人方面也不树立任何政敌,皇上对他很满意,大臣们也无一指责他的过失。

他被免去宰相职务后,一次碰见大臣程颐。范尧夫便把当年做宰相的事情说了出来,神情口吻像是很怀念当宰相时的风光。

程颐听后,心中恼怒,就说道:“您以前当宰相时,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您就不觉得有愧于心吗?”范尧夫听罢,微微“哦”了一声,似有不信之意。

程颐接着说道:“您任职期间,苏州一带发生乱民暴动,抢掠官府粮仓,您知晓这件事,应该向皇上据理直言才是,可您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您闭口不言,致使很多人因此无辜受罚,这可是您的罪过啊!”

范尧夫听完后,连忙道歉,神情愧疚,说道:“您批评得对,这是我的过错,当初真应该说一句话啊!”

程颐又说:“在您任职期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像这样的大事,地方官已报了很多次,您却置之不问,还是皇上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

范尧夫听完后,显得更加愧疚,连称自己不对、太不应该了。

此后,程颐就经常在别人面前说起范尧夫的过失,说他不是当宰相的料。范尧夫听说后,也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后来,程颐受到皇上的召见,程颐向皇上讲了很多安邦定国的良策,受到皇帝嘉许。皇上说:“你有范尧夫当年的风采啊。”

程颐觉得不以为然,说道:“范尧夫有向陛下进荐过这么多忠言良策吗?”

皇上用手指着一个小箱子说:“那些都是他进言的小札子啊!”

程颐将箱子打开来看,才发现当初他指责范尧夫的两件事,范尧夫早已向皇上提及过了,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好好施行而已。

如此一来,只把程颐羞得满面通红。次日,他赶紧登门去向范尧夫道歉,范尧夫却笑着说道:“不知者不罪,您不必这样啊!”

俗话说:“大肚能容天下事”。智者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有利于人,至于别人说什么,则大可不必介怀。

苏颂不欺幼主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苏颂任职吏部尚书。当时,哲宗年幼,不懂国事,朝中诸事基本上都取决于宣仁太皇太后。

哲宗说了话,有时会没有下文,大臣们甚至无人应对。唯独苏颂例外,他每次上奏,总是先禀告宣仁太后,再禀告哲宗。每次宣读哲宗圣旨,必须要求诸大臣俯伏而听。

后来,哲宗长大亲政,改元绍圣,贬斥元祐年间的老臣故将,御史周秩要将苏颂一并弹劾,哲宗却说:“苏颂明晓君臣之义,不要随便议论这位老臣。”

苏颂的作为不仅是一个做臣子的本分问题,也是一个为人的眼光问题。这就是一个人有远见的典型。

韩琦不怪写假信的人

宋仁宗时,有人伪造韩魏公韩琦的信去拜谒福州知府蔡襄(字君谟),蔡襄见信之后,虽然心中怀疑,但见那人谈吐之中颇有豪侠之气,就给了他钱三千,写了回信,派了四个兵送他回去,还带了一些果物送给韩魏公。

那个人到了京城,拜见韩魏公请罪。韩琦没有发火,而是宽容地说道:“君谟权力有限,恐怕不能完全解决你的问题,夏太尉在长安,你可以到那里去见他。”随即亲自为他写了介绍信。

韩魏公的子弟十分不理解,认为不怪罪他就足够了,何必再写介绍信。韩魏公说:“这个人敢伪造我的信,又能感动蔡襄,可见他的才气不凡。”

后来,那人到了关中,夏太尉竟给了他官当。

用人要清浊兼容、善恶并包,而且要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既能容人之长,与比自己强的人共事,又要能容人之短,能与有缺点的人相处。

苏东坡义助吴味道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他刚上任时,有一天都商税务官押来了一个偷税的人。经讯问,原来那人是南剑州乡贡进士吴味道,他带了两个特大的包袱,封皮上写着苏东坡的名字和头衔,送往东京汴梁苏侍郎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