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04

第4章 为人篇(3)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能用五百金买个死马?’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网罗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重新修建了寝宫,尊他为老师。不到三年,苏秦从东周洛阳来到燕国,邹衍从齐国来到燕国,乐毅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也从楚国归顺了燕国。

经过许多贤人智者的努力,燕国殷实富足,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人强马肥。于是燕昭王派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联合谋划进攻齐国。经过一场大战,齐军溃败,齐闵王逃到了国外。

一个人要成就大业,人才的辅佐是极为重要的,而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肯定能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非常谦恭地尊重人才,推崇人才,优待人才,才能招来人杰,云集才俊,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

冯谖助孟尝君买义

冯谖是战国时期齐国人,经人介绍,做了齐国相国孟尝君的一名食客。冯谖到孟尝君门下不久,孟尝君询问府里的门客:“有谁能够替我到薛城(今山东滕州市)去收债?”

冯谖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孟尝君非常高兴,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来核对借据。借据都核对完了,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当众焚毁了那些契据,说是那些钱不用还了。老百姓非常感动,齐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债收齐了吗?你买了些什么东西啊?”

冯谖答道:“都收齐了,你说家里缺什么东西就买什么。我想,你库里堆满了钱财,畜栏里养满了牲畜,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回了‘义’。”

孟尝君感到不解:“我不明白先生的意思?”

冯谖说:“如今你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城,却不能爱护那里的百姓,反而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你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并烧掉了他们的借据,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你买的‘义’啊。”

“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其余的门客都弃他而去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欢迎他的到来。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到今天终于见到了它的作用。”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你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之所以能变得这么强大,全靠齐国的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免了他的职务。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会全力辅助大王,让秦国变得更加强盛。”秦王就准备了2000两黄金,派了10辆车子,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2000两黄金、10辆车子,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秦国,就会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把他请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秦国的阴谋就会被挫败。”齐王派人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冯谖没有说假话,就马上按照冯谖的话恢复了孟尝君的职位。

这时,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你还得去向大王要一些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你的地位才不会被动摇。”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你将不会有什么忧患了。”

此后,孟尝君再也没有遭受过祸难。

像冯谖这样的高人,事实上,也需要孟尝君这样有气量的仁者。因此,想成大业的人,不妨把气度和眼界放宽一些,或许你也可以高枕无忧。

蔺相如不计私仇

战国时期,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由于在出使秦国索回和氏璧的事件中立下大功,赵王于是让他担任上卿之职,职位比赵国战功赫赫的名将廉颇还高。

廉颇听说蔺相如的官高于自己,很不服气。心想:我带兵出生入死,保境安民,而蔺相如只不过是出使秦国费了一番口舌而已,有什么资格做的官比我还大呢?于是,廉颇逢人就说:“我以后遇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有人将廉颇的话告诉了蔺相如,于是蔺相如就不再与廉颇见面。每当要参加早朝时,想到要见到廉颇,就常常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前去。

有一次,蔺相如出门,远远地望见廉颇骑马向自己走来,马上叫驾车人绕道而行。就这样,廉颇想羞辱蔺相如,却一直没有机会。

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过去了,就劝告他说:“您这样一味地躲避着廉将军,不是太软弱可欺了吗?我们作为您的下属,也因此而感到羞耻,因此我们向您请求让我们离去。”

蔺相如听完后,站起来问他们道:“你们看廉颇比得上秦王吗?”

众人回答道:“似乎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又说:“秦王作为一国之君,威风八面,我尚且敢当着他的面在朝堂之中大声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很愚笨,秦王尚且不怕,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安危为重,将个人私仇放在一边。”

这些话逐渐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使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他解衣露体,背上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里去向他请罪。蔺相如一见,马上将廉颇扶起:“老将军这又是何必呢,只要你我二人同心协力,赵国就会强盛。请罪的话,再也休提。”

此后,廉蔺二人结为刎颈之交,誓同生死。

当自己遭到别人忌恨时,只有心胸开阔,表现大度,才能与人言归于好。相反,怒目相向,或伺机报复,则只能使仇怨越积越深。

孟尝君知人善用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手下有门客数千人。据说,孟尝君不管什么人,只要来投奔他的一律赡养招待,不论道德良否,也不管能力大小。因为他觉得用人就像用物一样,说不定到了什么时候便会用到什么人的一技之长。

秦昭襄王为了拆散齐楚联盟,便邀请孟尝君到秦国来。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

等到孟尝君至秦,秦昭襄王听信了臣下的进言,认为孟尝君是齐王近族,不会为秦国所用,于是软禁了孟尝君。

孟尝君于是派人请求秦王的宠姬为他说情。这位宠姬叫人给孟尝君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

孟尝君是有一件银狐皮袍,可是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弄到第二件呢?

他正在发愁时,却有一个无名的门客对他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银狐皮袍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银狐皮袍送给了那位宠姬,她得了皮袍,就劝说秦昭襄王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他们通关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后,急忙向函谷关赶来,他怕秦王反悔。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

当时秦国有个规矩,每天早晨,关上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能放人。

孟尝君焦急万分,而除此以外,又没有其他路可以东去。大伙正在苦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说他会学鸡叫,可以让秦人开关。

孟尝君大喜,那人捏着鼻子学起鸡叫来,一声接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可是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老子曾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孟尝君相信人之能力各有其用,不因某人能力之小而弃之,不因某人德行之劣而不用,果然在危急之中派上了用场。

张耳能忍小忿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张耳、陈餘都是魏国的名士,一贯主张抵抗秦国,秦始皇于是贴出告示,要以重金缉拿两人。

于是,两人改头换面逃到了陈国。

有一次,一个官吏因为陈餘犯了过错而鞭挞他,陈餘怒不可遏,就想起而反抗。这时,在他旁边的张耳使劲地踩了一下陈餘的脚,意思是让他一定要忍耐。

后来,等那个官吏走了以后,张耳就将陈餘引到桑树下面,数落他说:“当初我和你是怎么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小的侮辱,就想去为一个官吏而死吗?”

陈餘听了,立时面红过耳,惭愧万分。

于是,两人发愤图强,后来,张耳辅佐刘邦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陈餘也成为赵王的重臣。

小不忍则乱大谋。成大事者,应该忍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运抗争。

乾隆帝赏罚分明

乾隆帝对于统兵将帅,有功者往往重赏,而给予无功者的处罚也很严厉。在这种重赏擢拔政策下,乾隆时期涌现出一批作战勇猛,浴血杀敌的将领,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

乾隆二十二年,甘州守备高天喜与参军迈斯汉一起对付准噶尔部的军队。迈斯汉指挥不当,致使部下将军兆惠被困。这时,高天喜冒着大雪,独自前往营救,迈斯汉不仅不派一兵一卒,而且还万般阻挠。事后,迈斯汉被革职,而高天喜则得到破格提升,短短一年之内就升职为西宁总兵。

在平定川边大金川的战役中,总督张广泗以三万清军在近两年时间里仅攻下五十余庄,进展迟缓,且死伤惨重。

后来,乾隆加派大学士讷亲为经略,至川指挥作战,张广泗与讷亲闹政见不同,各持己见。进攻四月有余,损兵折将,仍毫无进展。因此乾隆将张广泗、讷亲撤职诛杀,以示军威。

针对这次事件,乾隆还特意规定了三条军律:一、统兵将帅苟图安逸,故意迁延不将实在情形具奏,贻误军机者,斩立决。二、将帅因私愤娼疾推诿牵制,以致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三、身为主帅,不能克敌,传布流言蛊惑众心,借以倾陷他人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

这三条军律一经公布后,众将士既惧怕法律,又禁不住重赏的诱惑,于是人人效命,尽职尽责。

一个人处于领导的职位,就必须要赏罚分明。赏罚不分明,人无所适从,就容易让团队走向涣散。

刘邦得天下之因

楚汉相争中,刘邦逼得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夺取了天下。建立汉朝以后,在洛阳南宫设酒宴,刘邦说道:“今日设宴,各位列侯将领不用隐瞒我什么,都说说自己的真实看法吧。我夺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王陵沉思了一下,回答说:“虽然陛下性情随便而且爱羞辱人,项羽仁慈而且爱护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占城池夺取土地,打下的城池土地就会封给有功的人,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而项羽嫉妒有才能的人,有功劳的就杀害,有才干的就怀疑,打了胜仗却不给人记功,夺得土地却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高祖说:“你们两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用计谋策略,决定战争的胜利,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粮路,我不如萧何;组织指挥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虽不才,但是我善于使用他们,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纳才任贤”是古代君王成就大事的最基本方法,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应该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丙吉不言己功

丙吉是汉宣帝的丞相。他在霍光选择新皇帝时第一个向霍光推荐了皇曾孙刘病已,在杜延年、张安世的赞同下,霍光等共同履行了征求皇太后同意的手续,派人到长安尚冠里去接住在那里的皇曾孙刘病已。

于是,因丙吉的建议,皇帝的桂冠凭空落在了经九死一生、现仍是无任何官称和爵位的皇曾孙刘病已的头上。后来皇曾孙刘病已改名为刘询,是为汉宣帝。

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向汉宣帝邀功请赏。然而,丙吉从来没有在皇帝面前说过这些事,也从未在人前谈过,朝廷上下谁也不知道他对新皇帝的天大恩情和功劳。

丙吉的车夫好喝酒,喝醉了行为就很不检点。有一次竟酒后呕吐到丙吉乘坐的车上,管家要将这位车夫开除,丙吉却说:“他如果因为醉酒失事而遭辞退,还有哪里会收容他呢?总管忍忍吧,不过就是把车子的垫褥弄脏了罢了。”仍然留他做车夫。

这个车夫是边郡的人。熟习边境报警之事。后来有一次他在街上见到驿站骑手拿着红白两色的口袋将边境的紧急文书送来。他就随后跟到皇宫正门负责警卫传达的公车令那里打听。知道匈奴入侵,就回报丙吉,请他作皇帝宣召询问的准备。

丙吉听从了。汉宣帝后来果然召问,丙吉因有准备,回答得有理有据。在场的御史大夫仓促间十分窘迫,无言禀告,只得降职让贤。而丙吉能以时时忧虑边疆,忠于职守被称道,全凭车夫的提醒之功。

不表功,能容人,才会有好的人缘。丙吉不但官声很好,而且仕途一帆风顺,死后还荫及后代,这与他高尚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朱博以才服人

汉代的朱博当左冯翊时,长陵有一名叫尚方禁的富豪,年轻的时候强奸别人的妻子,被人用刀砍伤了面颊。官府的功曹受了贿赂,没有革除尚方禁,反调他做守尉。

朱博听到此事,点头不语。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况为名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发现果然有一处很深的疤痕。

朱博避开左右的人,问尚方禁:“这是什么伤啊?”

尚方禁如实作了回答,然后红着脸,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

朱博笑着说:“大丈夫本难免不时有这种事情,我想为你洗刷耻辱,你能效力吗?”尚方禁连连应诺,表示一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博于是命令尚方禁不得向任何人泄露谈话的情况,这以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从此,尚方禁经常破获盗贼、通奸等犯罪活动,很见成效。朱博提升他为连守县县令。

很久之后,朱博召见功曹。责问道:“你收受他人贿赂。依刑律该如何处置?”功曹吓得脸色惨白,跪地谢罪。朱博便以将功折罪为由,命府功曹将历年来所受贿赂及其他不义之财,一分不少地记录下来交给他,不准有所隐匿,否则定从重处罚。

功曹惶恐万状,就写了所有为奸为贼的事,一点也不敢隐瞒。朱博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于是命令他就地听候裁决,要他改过自新。然后拔出刀来,将他所写的罪状裁成纸屑,打发他仍然出去就任原职。这个功曹从此小心谨慎,分内之事做得井井有条,再也不敢做错事了。

对于有才德的人,肯定他的才能,而宽容他的缺点,往往能激发他更大的热情。此所谓用人不计小过。有如此海量,则天下无人不可用。

刘秀以俭治国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刘秀领兵抗击,建立东汉,是为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