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200000003

第3章 为人篇(2)

百姓们回答道:“听说国君病了,我们祈求神灵保佑,现在国君病好了,我们杀牛宰羊来感谢神灵。”

阎谒、公孙衍听说后,既吃惊又高兴,想以此向秦王请功。于是,他们回来后,就向秦王道贺,说:“大王圣明,您的德行已经超过古代的贤君唐尧、虞舜了。”

秦王不解地问:“这话怎么说呢?”

阎谒、公孙衍说:“尧、舜之时,也没有听说过百姓为国君的健康祈祷的事。现在,您生病了,百姓就为您祈祷,您康复了,百姓就感谢神灵。所以我们认为您的功德比尧舜还高。”

秦王想了想,便问:“什么地方的百姓这么做?”

二人非常高兴,认为秦王要感谢那些百姓,于是便据实相告。谁知,秦王却对那个地方的百姓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阎谒、公孙衍感到莫名其妙,但也不敢多问。

不久,在一次宴会上,秦王告诉他们说:“老百姓之所以为我所用,不是因为我爱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惧怕我的权势,是因为我使用权势让他们服从我。如今,他们因我有病而为我祈祷,说明我已经放弃了权势而与他们讲仁爱了,只有仁爱才能得到他们的爱。其实这样很危险。如果有一天我对他们不爱了,他们就会不被我所用了。所以我要责罚他们,以绝爱民之道,树立法律的威严。”

古代的法家提倡以法治人,听着让人觉得可怕,但有法可依,容易形成统一的规范。秦王不愿被人爱,反愿被人怕,强调法治,可谓是法家的典范。

勾践还米灭吴国

越王勾践从吴国逃回来以后,积极练兵,终于训练出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于是,他便想讨伐吴国。

但是,勾践也深知:两国交兵,除了士气高昂、战马优良以外,还要有足够的粮草。要灭掉吴国,就要先断它的粮草,这才是上策。但是,吴国地大物博,绝不会轻易断粮,那怎么办呢?

一天,突然有吴国使者前来,向勾践讨要他以前向吴国借的十万斛粟米。勾践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向使者说道:“一时之间,越国也凑不够这么多粟米,希望能够宽限几日,我定会派人将粟米直接送给吴国,不用派人来取。”

吴国使者答应了,回去报告了吴王。

接着,勾践命令越国百姓将粟米煮熟,然后来官府换取二倍的生粟米。百姓们见有利可图,就日夜不停地蒸煮粟米,去换更多的生粟米。

不久,越国就凑齐了十万斛粟米交给吴王,并称这种粟米最适合播种之用。吴王见米粒大而饱满,便相信了。然而,百姓播种后却不发芽,吴国因此大闹饥荒。

勾践乘机发兵讨伐吴国。吴国由于粮食供应不上,军队战斗力下降,很快便被越国灭掉了。

乍一看,勾践赢得并不光彩,但他考虑的是国耻而不是私仇。孔子说,“大信不信”,忠于人间道义或国家利益等,是“大信”;说话守信用,是“小信”。“大信”与“小信”有冲突时,应守“大信”而不拘泥于“小信”。

不听良言身死国灭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国政的几个权臣发生争斗,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发起了对赵襄子的战争。

一次,赵国的丞相张孟谈拜见晋国智伯后出来,正被智过在辕门外遇见。智过入军营见智伯说:“韩魏国二主恐怕主意要改变。”

智伯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智过答:“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看他表情矜持,行为高傲。”

智伯说:“不会这样,我已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约好了,打下赵后就三分其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不要将此话说出。”

智过出来后总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见了魏、韩二人,回来对智伯说:“二主表情不对,心思变了,一定将不利于大王。不如今天杀掉他们。”

智伯说:“他们的军队驻扎晋阳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赵而分享好处,怎么能有其他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说了。”

智过说:“不杀二主,那么你就更亲近他们吧。”

智伯问:“怎么亲近法?”

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菱,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是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意见的人。你可以与这二位先生约定,如果攻下赵国,就封他们二位每人拥有万户人的城池。这样韩魏二主就不会变心,你也能得到你想要的土地。”

智伯说:“破赵后要三分其地,现在又要分给他们两人各万户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这样。”

智过见智伯既不采纳他的计策,说的话智伯又不听,于是就离开军营,改姓辅氏,隐居不知去向。

张孟谈听说后,拜见赵襄子说:“我在智伯的辕门外遇见了智过,看来他怀疑我,他从那里出来后就更改姓氏。今晚不动手,必留后患。”赵襄子说,“对!”于是派张孟谈去见韩魏二主,约定夜晚动手,杀掉守堤的官吏,决堤淹智伯的军营。

战斗一开始,智伯的军队便在水中一片混乱,魏韩两支军队从两侧围攻,赵襄子率军队正面迎击,大败智伯军队,活擒智伯。后来,智伯被处死,国家灭亡,土地被分,智伯家族全部株连被杀,只有辅氏保存了下来。

智者在细节中能预见灾祸的苗头,也能察觉到吉祥的兆头。对于有远见卓识的贤士的建议一定要听从。

严明赏罚有奇效

春秋末期,鲁国的国都起火。鲁哀公亲自率领众人救火,但他的旁边只有几名随从,其他人都去追赶被火逼出来的野兽,却不去救火。

鲁哀公很生气,把孔子召来,向他请教办法。

孔子说:“那些追赶野兽的人又快乐又不受处罚,而救火的人又劳苦又没有奖赏,这就是救火的人少的原因。”

鲁哀公说:“你的意见很好,应该赏罚分明。”

孔子说:“现在事情太紧急,来不及去赏救火的人。再说,要是救了火的人都要给予赏赐,那么国家的财富还不够用来赏赐,您只要用刑罚就管事。”

于是鲁哀公下令说:“不救火的人,与战争中投降败逃者同罪;追赶野兽的,与擅入禁地者同罪。”这道命令颁布后,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南宋贾似道做宰相时,临安城中失火,可是驻扎在城里的将领组织不力,没有全力扑救。贾似道当时正在葛岭,同临安相距二十里。报告的人络绎不绝。贾似道一点都不管,说:“火烧到太庙就报。”

不久报告的人说:“火将烧到太庙。”贾似道乘坐轻便小轿,四个武士用椎剑保护,走一里左右路就换轿夫,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太庙。他下令时四下肃然。他不过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火要是烧到了太庙,我就把你们全斩了。”于是统帅带领勇士一下子就扑灭了大火。

如果要引导别人自觉实现价值,为事业奋斗尽力,用赏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要以法制短,让犯错误的人从错误的方向上改变过来,就要用各种管理制度和法规、法令去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制裁,这也是制短的有效措施,因为罚对人的威慑力要比赏的作用强得多。

孔子用人有道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

有一回,他们的一匹马跑进一户农民的田地里吃了人家的庄稼。那个农民十分愤怒,就把马扣下了要求赔偿。孔子一行人十分焦虑。

孔子的学生子贡去向农民求情,说了很多好话,甚至表示愿意给农民一定的补偿,也没有把马取回来。

孔子感叹:“用别人不能理解的话去说服人,就如同让野兽去享受丰盛的祭品,让飞鸟去欣赏高妙的音乐。你们俩文化差距太大,感情合不到一块儿,没有共同的语言爱好,怎么能不碰钉子呢?”

于是,他就派养马的人前往。

马夫见到农民,说:“你不是在东海耕种,我们也不是在西海边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我的马怎么能不侵犯你的庄稼呢?这是咱跟你老哥有缘分啊!”

农民听了,立即眉开眼笑,十分痛快地解下马,还给了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行业的人之间,其志趣爱好必定有天壤之别。因此,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

商鞅立信于民

战国时期,商鞅来到秦国,积极推行变法,但他当时唯恐老百姓不信,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

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壮汉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咱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

说罢,他就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

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民无信不立”。立信如何才能有效果呢?不仅必须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体现在赏罚上不仅要分明,而且要重赏重罚。

列子因粮察祸患

战国时期,列子在郑国游学时,经常食不果腹,脸色很难看。

一位客人知道了这种情况以后,就去对郑国宰相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住在您的国中却很穷,难道您不喜欢道德学问都好的读书人吗?”

子阳听了十分惊讶,于是命令手下送给列子谷子几十车。列子见到使者后,很有礼貌地对他拜了几拜,但却谢绝了粮食。

使者离开后,他的妻子望着他,手按着心窝说:“我听说做有学问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逸快乐。现在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上面派人给你送粮食,你却不接受,难道你不要我们活了吗?”

列子笑着回答:“他并不是真正了解我,而是因为听了别人说我穷才送我的,他没有来亲自了解我的情况。将来要是有人在他面前说我坏话,而他照样不来亲自了解情况,那不就后患无穷了吗?所以我不能接受。”

妻子点头称是,果然没过多久,有动乱,百姓杀死子阳。列子因拒食子阳送来的粮食而得以免受子阳的牵连。

不可轻信道听途说,因为不同的人会在你面前说不同的话。你对朋友不了解不尊重,别人就会认为你不可靠,最终不愿与你交往。

魏文侯用人不疑

战国时期,魏文侯准备出兵讨伐中山国,召集臣下商议带兵之人。

有人借此推荐乐羊,认为他武艺非凡、韬略过人,可担任带兵大将。但也有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担任要职,如果让乐羊领兵,他一定会投鼠忌器,不会尽全力攻打中山国。

但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魏文侯派人对乐羊进行了调查,得知他对儿子乐舒在中山侍奉昏君十分生气,曾拒绝儿子奉中山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再留在中山任职,但乐舒没有听从父亲的话,于是父子俩闹得很不愉快。

知道这些情况后,魏文侯终于下定决心重用乐羊,以他为大将军,领兵攻打中山国。

乐羊深感魏文侯的知遇之恩,因此特别卖力,他指挥大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到了中山国都,将中山国都层层围困了起来。

魏文侯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派了人携带重金前去表示嘉奖。但谁知,乐羊却对中山国都只围不打,而且一围就是数月之久。

如此一来,那些怀疑乐羊的人便向魏文侯上疏说:“乐羊顾惜儿子的性命才不肯攻城,应该将乐羊撤换下来,改用别的将领。”

但魏文侯却不为所动,始终相信乐羊有自己的安排。乐羊对全军士兵说:“我对中山国都只围不打,是想让中山国的国民知道我们是仁义之师、信用之师,以争取民心,以免中山国的民众跟着中山国君死守,增加我们的攻城难度,并非为了保全我儿子的性命。”

士兵们知道了乐羊的用心后,更加团结一致。不久,乐羊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就指挥士兵发动了全面的攻城战,一举大获全胜。

魏军能大胜,在于魏文侯用人不疑。事实上,他不只是胜在军事上,更胜在人心上。

魏文侯迎回任痤

战国时期,魏国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是个小国,没过多久,魏国就把中山国消灭了。魏文侯很高兴,于是在宫内大摆庆功宴,并当众宣布,以后中山国的地盘,由他的儿子前去管理。

在座的大臣都很惊愕,因为按照当时魏国的惯例,魏文侯的弟弟也参加了攻打中山国的战役,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让其来管理,以作为对功臣王室的一种奖励。因此,魏文侯的弟弟听到魏文侯的话后,就立即起身,拂袖而去。

魏文侯做了这件事后,自己也有点心虚,怕人们议论自己,就召集大臣们故意问道:“我是个什么样的君主呢?请大家直言。”

这时候很多大臣都说:“大王英明神武,爱民如子,是一位仁君。”

但是,一位叫任痤的大臣却站出来说道:“大王夺取了中山国后,不将国土封给有功的弟弟,却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样的君王怎么能说是仁君呢?”

魏文侯一听,虽觉得有点惭愧,但有人这样直言触及自己的痛处,也不免恼怒万分。任痤一见,急忙也离座而去。

魏文侯这时又问坐在身边的翟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呢?”

翟璜回答说:“大王是位仁君。我听说,哪个国家的君主贤明仁厚,这个国家的大臣就正直不二,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刚才任痤说话十分坦率,句句在理。于是我根据这一点来断定,大王是位贤明仁厚的君主。”

魏文侯听完,觉得也对,便立即派人把任痤请回,又亲自下堂迎接,还把他奉为上宾。

魏文侯的明智之处就在于能很快认识到错误,并很快就改正错误,常人还在对戳他伤疤的人耿耿于怀时,非常人已和那人成了朋友。

燕昭王尊郭隗为师

燕昭王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是战国时代一个很有作为的国君。

燕国被齐国打败后,燕昭王即位,他决定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准备报败齐之仇。

一次他向郭隗询问治国之道,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君主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君主则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君主则以贤者为臣,而亡国的君主就以低贱的小人为臣。如果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先于别人劳动,后于别人休息,先去请教别人,然后再深思默想,那么超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来了。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以十分蛮横的态度对人,随便发怒,任意呵斥,那就只能招来奴隶。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揽人才的方法啊。大王如果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人很快就会知道大王拜访自己的贤臣,那么天下的贤士,一定会跑到燕国来了。”

燕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先生说道:“古代有个想用千金求千里马的君王,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君王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这个人找到了千里马,但那匹马已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