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炳并没有开“空头支票”,他立刻带上一些差役,抬着竹箩木桶,沿着街市挨家挨户叫道:“知县老爷买饭来啦!”当时城内居民都在做早饭,听说知县亲自带人来买饭,便赶紧将刚烧好的饭端出来。黄炳命手下付足饭钱,将热气腾腾的米饭装进木桶就走。
这样,士兵们既吃饱了肚子,又不耽误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县令黄炳,没有亲自捋袖做饭,也没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他只是借别人的力量,烧自己的饭。县令买饭之举,看来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荒唐,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四两拨千斤,聪明的人总会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
我也喝醉了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个大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把他俩分别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优秀的管理人员会尽量避免说不,以免伤害对方。他们不采取任何行动,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但是,他们也绝不会说不敢面对问题或向员工投降。
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几番追杀,失魂落魄,只能投奔刘表,在新野屯兵。
他成天闷闷不乐,虽想逐鹿中原,又苦于势单力薄,身边没有谋士良臣。徐庶拜见刘备,同他畅谈形势,头头是道。刘备十分器重徐庶,奉他为上宾。
“我不过是一介凡夫,”徐庶说,“我有个朋友名叫诸葛孔明,一向隐居隆中,留心世事,人称‘卧龙’,将军想见一见吗?”
“好极了!”刘备高兴地说,“先生快去请他来吧!”
“那怎能如此随便呢?”徐庶说,“孔明乃是天下高士,将军果真有心,应该屈驾前去拜望才是。”
刘备连连称是。结果,他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才见到诸葛亮。两人在茅屋中促膝长谈。诸葛亮见解精辟,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整顿内政,联合孙权,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
一席谈话,使刘备好似拨云见日,从此便拜诸葛亮为重要谋臣。两人常常夙夜谈心,亲密无间。
关羽、张飞见了大为不满,便在刘备面前发泄怨气。刘备诚恳地对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希望你们深明大义,不要再多讲了。”关羽和张飞听了很惭愧,就不再做声了。
俗话说“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如鱼得水,鼎定三分,刘备一生事业正奠基于此。这说明选用人才对于国家和企业是何等的重要。
班超治西域
班超治理西域三十余年,西域一直非常稳定。但皇帝体恤班超年迈,遂下令戊己校尉任尚到西域代替班超。
初到之时,任尚很谦虚地向班超讨教:“您在西域三十年有余,而我对西域知之甚少,如今要接替大人的职位,可谓责任重大,所以,还请大人不吝赐教。”
班超说:“西域是塞外边境,这里官吏也罢,士卒也罢,都是因犯罪而被流放到这里戍守的。他们生性好斗,难以驯服,极易发生变故。因此,有些小过失就不必深究,只要把握大体原则就行了。您向来比较严厉,所以,要切记‘水至清则无鱼’,不可过于苛刻。”
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人说:“我还以为班超有什么妙法呢,原来尽是些平常的话。”结果,任尚留守数年后,西域真的反叛了。
不论是管理还是治理,都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扁鹊论医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曹操博大成霸业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在各种势力中脱颖而出,这与他靠了“吉人”相帮是分不开的。
曹操不受董卓之召,从长安东逃,在陈留结识了孝廉卫兹。
卫兹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而且讲究节操。
卫兹对曹操的才能非常了解,曹操刚到陈留时,他就对人说:“平定天下的,肯定是这个人。”
曹操也很看重卫兹,多次登门拜访,共商天下大事。
卫兹说:“动乱持续很长时间了,不用武力是平定不下去的。”又说:“要起兵,现在就得开始!”他还拿出家财来帮助曹操招募兵员,对曹操尽快起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时,曹操在谯县的宗族、宾客、部属也纷纷赶来加盟,其中主要人物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他们都成了曹操的心腹将领,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当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遭遇麻烦时,又多亏董昭、钟繇等人的帮助才顺利渡过难关。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底,曹操派主事王必出使长安,途中被河内太守张杨拦阻,不让过境,这时在张杨处的骑都尉董昭劝张杨说:“袁绍、曹操虽然是同盟关系,但实际上他们是不可能长期联合下去的。曹操眼下虽然势力弱小,但却不愧是一个英雄,应当找机会同他结交,何况现在机会就摆在眼前,应当加以利用,帮助曹操同朝廷接上一些关系,并上表推荐他。如果事情办好了,我想曹操是不会忘记您的好处的。”
张杨听后,觉得董昭言之有理,立即照办。
董昭还以曹操的名义给长安的李傕、郭汜等人写信,并根据这些人的地位高低分别赠送了礼物。曹操得知情况后,对张杨十分感激,特地给张杨送去犬马金帛。从此,兖州到长安的道路畅通无阻,曹操同朝廷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了。
王必初到长安时,李傕、郭汜认为,曹操野心勃勃,想要自立天子,现在虽然派了使者,但绝不会是出于诚意,于是想把王必扣留下来。黄门侍郎钟繇劝阻说:“现在群雄并起,各据一方,只有曹操还想着朝廷和王室。如果不接受他的忠心,恐怕有失众望。”
李傕、郭汜只好改变态度,用礼物厚加酬答,算是接受了曹操的好意。
董昭、钟繇这时还不是曹操手下的人,曹操根本不能支配他们,但在关键时刻却都得到了他们的帮助,说明这时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名声已经为不少人所了解、所佩服。
董昭、钟繇的相助,也是为了结交曹操,为日后在曹操麾下效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别人的帮助,曹操是不能成就霸业的。但曹操之所以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别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将自己修炼到与众不同,才谈得上其他。
苏掖买房
宋朝有个名叫苏掖的常州人,官至州县监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钱,但却非常吝啬,常常在置办田产或房产时,不肯付足对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还最会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从而牟取暴利。
有一次,他准备买下一户破产人家的别墅。他竭力压低房价,与对方争执不休。他儿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发话道:“爸爸,您还是多给人家一点钱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别墅,希望那时也有人给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又吃惊,又羞愧,从此开始有所醒悟了。
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总是会为自己的集体每分必争,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时候后退一步给对手一个机会,对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王比“宝”
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的一天,齐威王与魏惠王集结在齐魏两国交界处郊野的围场上,一同打猎。
齐威王气宇轩昂,锦袍金带,坐骑是骅骝玉辔,身后的旄旗上书“齐威王”三个篆字,两旁佐有文臣武将,还站立着顶盔贯甲、手持长戈的卫士和驾鹰、牵犬的随从,个个雄赳赳,好不威风。魏惠王虽也卫士、随从甚众,但相形见绌,显得有点逊色。
狩猎开始,只见齐威王纵马飞驰,回身搭箭,蓑草弥漫处一只惊奔的幼鹿随声倒下,顿时群情激奋,欢呼雀跃……魏惠王也不示弱,随即驰马向前,连射三箭,未能射中猎物,围观者默然无语,仅暗自藐视而已。
自负骄横的魏惠王强忍住内心的愤恨和羞愧,自打圆场地问齐威王道:“众所周知,围场和疆场无异,胜负乃常事——大王,你们齐国地大物博,一定有许多宝贝吧?”齐威王拧眉转睛,故意答道:“没有。”
魏惠王信以为真,不由心中一喜,不无夸耀地说:“我们魏国虽然很小,尚有光泽夺目、能照耀十二辆车子那么远、直径一寸以上的夜明珠十颗。像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一万辆战车的泱泱大国,难道真的没有宝贝吗?”
齐威王自豪地说:“有,当然有。不过,我所珍爱的宝贝与您的不一样……”
魏惠王不解地问:“大王,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齐威王扳着指头,如数家珍似的说:“在齐国高级官员中,有位大臣叫檩子,我派他镇守南部边城,结果固若金汤,楚国不敢侵犯南境,雄威所至,泗水流域的十二个小国的国君,都来齐国朝见。我有位大臣,派他把守高唐,则坚如磐石,赵国不敢来掠夺我国西境,就连赵国的渔人也不到东边的黄河里去捕鱼。”
“我又有一位大臣,名叫黔夫,派他去镇守边陲徐州,吓得燕国人就在北门祭祀祈祷,越国人也在西门祭祀祈祷,恳求神灵保佑他们,最后有七千余家百姓归顺了齐国。我还有一位叫种首的大臣,派他在国内缉捕盗贼,负责维持社会治安,使盗贼闻风丧胆,国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民安居乐业。我这四位大臣的‘光辉’能照耀千里,岂止是仅仅照亮十二辆车子之远呢?”
齐威王视人才为宝的一番话赢得了众人的喝彩,掌声迭起……
魏惠王只觉得脸火辣辣的,深感见地短浅,沉思半晌,挑衅地说:“大王视人才为宝的见解,我自是佩服,但七雄中最先以才为宝者是我先祖文侯,他任李悝为相,著《法经》,任吴起为将,拔秦,击五城。谁能与之比肩?”
话音刚落,见齐威王有愠色,立于右侧的相国邹忌羽扇急摇,目光逼人,立于左侧的大将田忌手按利剑,怒目而视……魏惠王本想再辩,见此情景,只好忍气吞声,不敢再与齐威王比“宝”了。
视人才为宝的齐威王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然而历代统治者却往往重物而不重人,千方百计搜罗宝物,把忠臣良将置于无用之地,甚至加以迫害,结果相继亡国,为天下人所耻笑。当然,不同时代,人才的标准自然不尽相同,然而人才是国家之宝,恐怕是千古一理吧?
孟子教育公孙丑
春秋战国时期,鲁平公听说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是个贤德又有才能的人,有意授予他官职,请他帮助治理国家。
孟子听说后,非常高兴。
孟子的另一个学生公孙丑不以为然,认为这事太平常,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他问孟子:“鲁平公请乐正子去帮他治理国家,是因为乐正子很坚强吗?”
孟子说:“不是。”
“那是他很聪明很有主意吗?”
“也不是。”
“那是他见识广吗?”
孟子答道:“也不是。”
“那他凭什么本领去治理好鲁国呢?”
孟子说:“乐正子的最大优点是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并能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能够听取好的意见就能治理国家吗?”
孟子看着公孙丑很不服气的样子,想好好地教育教育他,说道:“你知道治理国家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吗?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才不致闭塞,这样治理天下,是能游刃有余的,更何况治理小小的鲁国呢?”
“如果不善于听取好的建议,总是排斥他人,自以为是,那就总会说:‘呵呵,我早都知道。’这傲慢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有才能的人止于千里之外不来,他们的好建议也就听不到,时间长了你就会变成孤家寡人,那些阿谀奉承、专好拨弄是非之人就会包围你。”
“同那些挑拨是非、阿谀奉承之徒在一起,要想把国家治理好,能做得到吗?”
公孙丑听完后,面带愧色,再也没说什么。
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提出意见的深度也就不一样。只有善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借鉴别人的智慧,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赵云拒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各据一地。
当时的一位代表人物刘备盘踞荆州,养精蓄锐,后来听了军师庞统的话挥师西川。一年以后就把西川攻下了,刘备心里非常高兴。
这天,刘备上殿,将手下所有文官武将全部升官封赏,君臣一片欢喜。可是他又觉得这些赏赐还不足以表达众将的功劳,于是就说:“孤欲把城中有名的大宅分赏给众将,尔等以为如何?”
众谋士、武将都觉得这个赏赐很合理,齐声答道:“谢主公赏赐!”
刘备看到众人都同意,就准备拟令,这时候突然有一位武将出殿对刘备说道:“末将以为不可,还请主公收回成命!”
刘备定睛一看,原来是赵云,便问:“子龙有什么见解,不妨说出来。”
赵云便说:“益州人民屡遭战火,主公刚得到西川,民心还没有稳定,今当把民宅归还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民心方服,不可夺掉他们的财产作为私赏,还请主公明察!”
刘备听到赵云的话以后,非常高兴,说:“子龙不但一身是胆,而且还能够体谅百姓的困难。孤错了,好,现在就把民宅归还给百姓。”
领导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为百姓作贡献,那是应该做的。
一张一弛
有一天,子贡去参观腊祭。孔子对子贡说:“你看,乡亲们在参加腊祭时,很快乐,有的人喝得大醉,简直疯狂极了。你觉得这样高兴吗?”
子贡回答孔子说:“一个国家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
听了子贡的回答,孔子知道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腊祭的意义,就对他讲述起来。孔子说:“老百姓辛苦一年了,到了冬天收获以后,在举行这样的祭祀仪式时,人们狂饮,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实际上是报答他们一年的辛苦。同时,辛苦一年,总算获得了丰收,通过腊祭这种形式,大家放松自己,进行狂欢,也是由于君主的恩泽。所以这样的意义是很大的。这是你子贡不知道的。”
接下来,孔子又讲了如何使用民力的问题。以弓来比喻,弓如果一直张着。慢慢就会没有力道了,比喻老百姓如果一直劳苦而得不到休息,民力不能够恢复,这样是没有好处的,就是让周文王、武王来领导,也不可能弄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