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38

第38章 谋略的天空(4)

来到秦都咸阳,蔺相如在章台向秦王进献了和氏璧。秦王看完璧,高兴地把璧传给左右的臣子和美人们观赏。蔺相如在一旁待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交换城的事,知道秦王没有诚意,就走上前说:“这块玉璧上有点儿小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就把璧还给了他。蔺相如拿到玉璧后,向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说:“当初大王派使者出使我国,说是情愿拿15座城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于是诚心诚意地斋戒了5天,然后派我来到秦国为大王献上玉璧。我们是多么郑重其事啊!可大王的做法却有失礼节,你不在朝廷正殿而是在一般的宫殿接见我,并且态度十分傲慢,拿了璧又传给周围的美女玩赏,故意戏弄我。我看大王根本就没有诚意,所以才拿回了玉璧。大王要是进一步逼迫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璧同时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完高举着璧,对着柱子就要摔。

秦王慌了手脚,一面连声向他道歉,一面把管图籍的官吏召来,在地图上指出从某城到某城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耍的花招,就说:“和氏璧是稀世罕见的宝物。赵王送璧时先斋戒五天,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大殿上设隆重的九宾大典,我才敢把和氏璧献上。”

秦王无奈,只得答应,叫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想,虽然秦王答应斋戒,但绝对不可能拿15座城和自己交换。于是就派自己的随行人员,穿着破旧的衣裳,怀里藏着和氏璧,从偏僻的小道偷偷地逃回赵国。

经过5天的斋戒后,秦王在朝廷中举行了九宾大典的正式仪式,请蔺相如上殿。当得知蔺相如已让手下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时,就命令手下人将蔺相如绑起来。

蔺相如摆了摆手说:“慢,听我把话说完,到那时再绑也不迟。天下诸侯都知道赵国弱、秦国强。如果秦国真的能先将15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么会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我欺骗了大王,难逃一死,就请用大刑吧!不过,我的话还是请大王和您的大臣们仔细想想。”

秦王想:“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不能追回和氏璧,反而会加深两国的矛盾,倒不如把他放回去。”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拜他为上大夫。

后来,秦国没有把城割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送给秦国。

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强敌时,不要被对方的气势所压倒,只要我们临危不惧,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一定能想出打败敌人的办法。如果我们畏惧退缩,首先在心理上就处于劣势,打败对手的胜算就很少了。

曹玮破敌

宋真宗时,曹玮在边境戍守。有一次,与敌人交战,开战不久,曹玮就取得了小小的胜利,敌人很快逃走了。

曹玮探知敌人已经逃得很远了,就让部下驱赶着从敌军那里抢掠来的牛羊辎重慢慢而行,军队行军散漫不整,看起来就像是一群只懂分赃的乌合之众。

诸将不解,对曹玮说:“这些牛羊对我们没有用处,驱赶着行走,还连累我们受罪,不如将其抛弃,把军队整饬好后往回走。”

曹玮置之不理,仍然指挥军队漫不经心地往前走。

敌人知道这一情况后,认为宋军军形不整,可以袭击,于是回军准备再战。

曹玮听说敌军前来,并不慌乱,反而命令部队更加缓慢地行军,直到走到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才停止前进,等候敌军。

等到敌人迫近了,曹玮派人对他们说:“你们从远处而来,肯定非常疲劳,我不想在你们疲劳时袭击你们,请你们先休息人马,然后再战。”

敌人的确疲惫不堪,听曹玮这样说,都很高兴,于是解甲下马安心休息。

过了一段时间,曹玮又派人对敌人说:“你们已经休息好了,可以决战了。”

于是,双方各自布阵厮杀,宋军以逸待劳,将敌军打得大败而逃。

事后,部将们都对曹玮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曹玮解释说:“敌人去而复返,一来一回差不多有百里。我早知敌人已非常疲劳,所以故意驱赶牛羊慢慢而行,装出贪图财货的样子,来诱骗敌人。如果在敌人来势凶猛时决战,胜败还很难预料。远行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会更加疲劳,以致立起身来都难。因此我让他们先休息后决战,这时敌人锐气已尽,我再指挥部队攻击,敌人必然支持不住。”

众将听了,都对曹玮佩服不已。

有时,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可以成为制胜的关键。

晏子智斗楚王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虽然身材矮小长相丑陋,却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人机智。

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

当楚王得知晏子要来到楚国的京城时,挖空心思,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想利用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侮辱他,于是令人在京城城门旁边挖了一个小洞,让管礼宾的小官带晏子从此洞进城。

晏子一行人到了,楚国管礼宾的小官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领他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进,看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十分惊讶地说:“哎呀,今天我恐怕来到狗国了吧?怎么要从狗门进去呢?”楚国管礼宾的小官被说得面红耳赤,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宫,楚王腆着肚子,高高地站在台阶上,傲慢地瞟了晏子一眼,问道,“你们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臣不知大王这‘无人’是什么意思?”

楚王说:“寡人想知道你国中有多少人?”

晏子从容地回答:“齐国都城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房屋一片连着一片,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踩着脚跟,张开衣襟就像乌云遮天,挥把汗水有如暴雨滂沱,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拉长了脸哼了一声,又问:“既然这样,你们齐国怎么单单派你出使呢?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吗?”

晏子笑嘻嘻地答道:“怎么派不出呢?可是我们齐国委派大使是有规矩的,有才干的贤人派去见有才干的国王,无能之辈才派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子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使臣,所以就被派来见您了。”

遇到那些傲慢无礼的人,不要姑息迁就,应该运用智慧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还以颜色。

王僧虔评字

在南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在大臣中,是我的字写得最好,而在国君之中,则是陛下的字写得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能直说也无法明说,于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就成为人们所采用的方法。

阮籍避祸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之一。他所处的时代异常混乱,变故层出不穷,互相倾轧、互相陷害的事件时有所闻。

阮籍眼见世事浑浊,自己既没有肃清的能力,又不能离群索居,所以只好放纵地饮酒,让满腔的理想、满腔的怨愤,从酒杯中发泄出去。因此,别人都把他视为酒徒,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心计,也就不算计他了。阮籍也从不谈论政事,只是借酒度日,消极地生活。

当时的权臣司马昭看中了阮籍的女儿,想把她娶来做儿媳妇。阮籍哪肯与权贵打交道,但是又不敢正面拒绝,所以终日耽于酒中,借酒装疯,大醉几十天,不来见司马昭的面。司马昭不知阮籍是有意躲避,所以在屡至不得见的情况下,只好打消了娶阮籍女儿为儿媳妇的念头。

钟会是个大奸臣,想陷害阮籍,因为司马昭老是庇护阮籍,钟会分外眼红,好几次钟会都想用时事考问阮籍的态度,想从阮籍的话中找出漏洞,借机陷害他。但是阮籍有他的保身之道,那就是时常酩酊大醉,借酒装疯,避而不答。这样,钟会想陷害他的目的始终未能实现。

对和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既不能针锋相对,又不能曲意逢迎,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置身事外,暂避风头。

清官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尤其是他的草书,在当时已经远近闻名,一字千金。有的人为了能得到他写的字,不惜出重金购买,有的甚至偷窃。

有一年春节,王羲之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但很快就被人偷走了,接着他又写了几副,依然都被偷走了。眼看到了年三十晚上,王羲之赌气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贴在门上。他心想:这样的对联,总不会有人再偷吧!

到了年初一,这副对联果然没有被偷。于是王羲之又续上了下半句春联,合起来是“福无双至昨夜至,祸不单行今日行”。大家看后,齐声称赞王羲之才思敏捷。

不久后,王羲之被朝廷任命为右军将军。这年,琅邪郡一带大旱,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穷人到处逃荒要饭,贪官污吏却见死不救。王羲之愤然写了奏章,骑上快马,进京见皇帝。

到了京城,王羲之献上奏章,又为皇帝奋笔疾书。只见他笔走龙蛇,飘逸潇洒,特别写到“放粮”二字时,更是行云流水。皇帝大为赞赏:“啊,放粮——写得好,好!”话音刚落,王羲之搁笔叩头谢恩:“吾皇万岁,臣今领旨去琅邪放粮。”

皇帝金口玉言,泼水难收,只好默认,封王羲之为放粮的钦差。王羲之将计就计,当天就打着“奉旨放粮”的大旗,急急匆匆地回到了琅邪放粮赈灾。灾民们感激不尽,纷纷颂扬王羲之不仅是大书法家,又是为民请命的清官。

被动地等待机会会让人渐失进取的意志,而聪明的人更善于给自己创造机会。

乡下人的志向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

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子,吃尽你的稻子。”

于是,两人就为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争闹不休,相互扭打着前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厮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

秀才搔搔头皮,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一个人要想成功,应该脚踏实地,从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头脑中的想法当成现实,还要夸夸其谈,争论不休,则是虚妄的表现。

暗度陈仓

秦朝被推翻后,企图独霸天下的项羽,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是刘邦,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的地方,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慑于项羽的威势,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刘邦在前往南部的途中,接受谋士张良提出的建议,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一是为了便于防御,二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防范。

刘邦到了南郑,拜萧何推荐的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韩信提出先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再向东发展,夺取天下。

公元前206年,韩信拟订了东征的计划后,命令樊哙、周勃等带领大队人马去修栈道,限三个月完工。可是烧毁的栈道接连有300多里,高低不平,地势险要。修了没几天,就摔死了几十人。修栈道兴师动众,闹得鸡飞狗跳,一下就把兴兵东征的警报传到了关中。

守在关中西部地区的雍王章邯,一面派探子去打听修道的情况,一面调兵遣将去挡住东边的栈道口。他听说汉王拜的大将原来是曾经钻过人家裤裆的懦夫韩信,汉王的将士们都不服气,修栈道的士兵和民工天天有逃走的。他认为几百里栈道要修好多年,因此,对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不重视。

就在章邯高枕无忧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传来急报说:“汉军已经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其实,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率领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敌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随即攻占了雍地、咸阳。章邯兵败,只得自杀。

没多久,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先后投降。不到三个月时间,关中就变成了汉王刘邦的地盘。

当自己的实力没有敌人强大时,不要一味反抗,可以先麻痹敌人,再暗自积蓄力量,然后瞅准时机,争取最后的胜利。

巧言救父

齐景公平时十分喜爱一棵大槐树,常常在树下吟诗观赏,流连徘徊。

但是这棵大槐树生长在宫墙外边的集市路口,经常有来来往往的路人经过。为了避免大槐树受到破坏,齐景公派一个叫衍的人日夜守护大槐树,还在树旁竖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告示:“碰撞槐树的受刑,损坏槐树的处死。”

从此,齐国京城的人每次路过大槐树都会远远地绕开,只敢远远地朝大槐树观望,生怕不小心触犯了景公颁布的刑法,遭受刑罚。

一次,衍喝醉了酒,碰伤了槐树。齐景公听说此事后,大发雷霆,立即传令将衍逮捕,要将他处死。

衍突遭大难,女儿婧想到亲爱的父亲即将遭遇的悲惨境遇,心情十分焦灼,便急匆匆来到相国的官府里,拜见晏子。

晏子见她面色灰败,神情憔悴,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个小女孩年纪轻轻,怎么愁容满面,看起来有满腹心事啊?便问道:“婧啊,你有什么事?”

婧女缓慢而沉痛地回答道:“我爸爸叫衍,是个城市平民。这两年,他觉得我们国家风雨失调,粮食歉收,百姓生活艰难,心里很是痛苦,便在昨天私自向名山神水祭祀,虔诚地祈祷神灵能保佑我们国家连年丰收,国富民安。不料多喝了一些酒,神智失控,一不小心损伤了大王心爱的大槐树,触犯了刑法。”

“现在大王要处死我爸爸,这样我就成为孤儿。我个人受点委屈倒是小事,可是大人您想一想,要是大王真的这样做,不但会有损于国家法制的尊严,也会降低君王的威信的。别国的人听了,不就会嗤笑我们齐国制定法律,看重树而看轻人,爱树而害人吗?”

晏子听了,不住地点头,连声喝彩道:“有道理,有道理。”不等送走婧,就驱车直往王宫,拜见齐王,劝谏道:“身为一国之君,是应该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可是现在您因为个人的喜好,就宣布‘碰撞槐树的受刑,损害槐树的处死’,这个刑罚是不够恰当的,它伤害了人民,是会被天下人嗤笑的呀!”

齐王恍然大悟,当即下令赦免衍,取下告示木牌。

齐国京城的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婧说:“婧女小小年纪真是了不起啊!她既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又帮助国家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在危急时刻,聪明的人不会惊惶失措,而是会搜寻一切自救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