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33

第33章 明辨的哲思(4)

老师听后,不住赞许。旋即问道:“那么依你看这首诗应该怎么作呢?”

郑燮说道:“学生姑且一试,还请老师多多指点。”说罢即吟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连连点头,说:“改得好!改得好!”

年轻人通常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不畏权威,思想大胆,敢于创新,这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怀疑必须有理有据,如果只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毫无根据地去怀疑和否定一切,就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杨布打狗

战国时,有个人叫杨布,在他们州里也算是小有名气。

有一天早晨,杨布穿着一件白布褂子上街买东西。天忽然下起阵雨,杨布就脱下外衣,穿着里面的黑衣回来了。

走到家门口,他养的一只大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他龇牙咧嘴,汪汪狂吠。杨布见了无明火起,拾起一根烧柴的棍子,追上去要揍它。

他的哥哥杨朱从里屋跑出来一看,说道:“不要打它,你怎么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如果被假象迷惑,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要学会识别假象,不要上当受骗。

疑心之祸

东汉末年,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反而被董卓派人到处追杀,他为了逃命而东躲西藏,当他逃到河南成皋时,遇到了父亲的老友,此人于是好心留他暂住一宿。

到了傍晚时分,曹操忽然听见屋子后面传来阵阵磨刀的声音,他心想此人一定是想杀了他向官府领赏,于是先下手为强,动手将此人一家八口全部给杀了。

事后他才发现,此人磨刀是为杀猪来招待他,而他竟因自己一时起的疑心,而犯下杀人灭口的大错。

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切莫以自己的想法预设立场,说不定那是不会发生的事。疑心生暗鬼,怀疑会使事实蒙上阴影,让人失去理智以致作出错误的判断。

司原氏打猎

从前,有一个喜爱打猎的人,名叫司原氏。他在一次夜间打猎时,发现了一只鹿,于是马上准备射鹿。这只鹿听到野地里传来的声音,突然警觉起来。当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准自己的时候,马上朝东面方向跑了。司原氏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于是并不气馁,跟在后面紧紧追赶,并且一边追赶一边大声地喊叫,试图以此把鹿吓蒙。

就在这时,从西面来了一伙追赶猪的人。他们听到司原氏的喊声,以为是东面也有人在堵截这头猪,于是就跟着喊叫起来。

可是司原氏并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边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赶猎物,这个猎物一定会比鹿大很多,于是他就放弃了自己追赶的鹿,朝众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个地方隐蔽起来。那伙人叫着喊着从司原氏隐蔽的地方跑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司原氏竟然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一头浑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兽。他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头吉祥的珍贵动物。司原氏扑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带着这吉祥的野兽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来喂养这头珍贵的兽,希望过几天能够卖个好价钱。这头兽也十分亲近司原氏。

它一见到司原氏便摇头摆尾,朝司原氏发出可爱的“哼哼”声,因此司原氏越发喜爱它了。

没过几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这头白兽身上,将附着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冲刷掉了。司原氏仔细一看,才发现它原来竟是自己家里丢失的老公猪,而今却被司原氏当做宝贝从外面带回了家里。看到这老公猪,司原氏欷歔不已。

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动脑筋,只是追随别人的想法和意见,那么就有可能最终一事无成。

食鸡之猫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长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长捕鼠,但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同时鸡也所剩无几了。

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父亲却说:“祸害我们家的是老鼠,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坏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

有时我们为了排除关键性的危险,不得不接受另一种危害,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社会上的竞争也往往是以将伤害减到最低,而得到最大利益为目标。当不幸存在两种危害时就要懂得分出轻重,当机立断将损失降到最低。

詹何钓鱼

楚国人詹何,是一位钓鱼高手,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钓鱼技术: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钓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而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一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之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回头再去看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钓技后,十分惊奇,便派人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其垂钓的诀窍。

詹何答道:“我听已经去世的父亲说过,楚国过去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有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鹏鸟。”

“父亲说,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钓鱼时就能做到以弱制强、以轻取重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用心去发现和运用其客观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

文彦博抗命斩奸

宋朝曾有一起轰动一时的诬告大案。边将刘平与黄德和两人素来不和,黄德和就罗织罪名向朝廷告黑状,说刘平投降了敌人。此事纯属无中生有,黄德和知道肯定经不住调查,就贿赂朝中权贵,又暗中送给知情人平奴金带一条,让他作假证,想把刘平置于死地。结果此事还没有经过细致调查,刘平一家二百多口就稀里糊涂地被投进监狱了。

二百多口人危在旦夕,朝野上下都为之轰动了。知情人暗中一传,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个冤案。真是人人切齿,个个扼腕。后来朝廷对此事也有所耳闻,于是,就派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到河中审理此案。此事本不难查,文彦博到了河中,很快就使真相大白,把黄德和与平奴抓了起来。

谁知黄德和朝中关系复杂,他又花了很多银两上下活动,还真是立竿见影,没过几天,朝廷就派新御史来接手审理,调文彦博回京待命。新御史到任,要求文彦博办理交接手续,把大印交出来。文彦博义正词严地说:“朝廷是担忧案子办得不好,才派你来接印,现在案子已真相大白,一点疏漏都没有,你还是早点回去吧。”

新派的御史没有完成任务当然不会轻易就走,于是他与文彦博争执起来。文彦博说:“这个案子是我经手办理的,如果出了什么疏漏,我文彦博甘愿承担罪责。”硬是把新派的御史给顶了回去。

新派的御史一走,文彦博马上把黄德和与平奴从监狱里提出来,就地正法了。人一死,黄德和的同党怕自己也受牵连,也就逐渐收敛。而且事情牵涉朝廷命官,又确实找不出翻案的纰漏,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文彦博为了给刘平昭雪而违抗君命的清名不胫而走。后来凭借特殊才能,文彦博官至宰相。

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绝不能拖泥带水,否则一旦疏忽,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韦诜择婿

唐玄宗时,裴宽曾做润州参军,当时润州刺史韦诜的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韦诜一心要为女儿找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婿,但却久选不中。

这天,韦诜正为女儿的事情发愁,不知不觉间走到女儿的二层绣楼上,登楼远望,忽然看见一个人在花园中埋东西。

韦诜觉得奇怪,就派人去打听这个人是谁,回来的人告诉他说:“这就是裴参军,非常仁义,从不愿接受贿赂,害怕污了家门。恰好有人馈赠给他一块鹿肉干,交给他就走了,他不敢自欺,所以就将那东西埋掉。”

韦诜听了点头表示赞许,对裴宽的为人赞叹不已。于是有意将女儿许给裴宽。

为了再考察一下裴宽,韦诜还设了一计,他命手下人去请裴宽喝酒。席间两人谈得很投机,韦诜对裴宽说:“你功劳很大,我准备为你置办一所宅院,以供你居住。”

裴宽听完,慌忙放下手中的酒杯,跪在韦诜面前,说:“大人,辅助您是我的职责所在,并没有什么功劳,您又何必赏赐我呢?”

韦诜继续说道:“这是我偷偷送给你的,别人并不知道,以后我还要你帮我多敛些钱财。”

裴宽一听,神色大变,厉声道:“我原以为您是一个清官,不想您也是如此贪婪,我现在就请求辞官。”

韦诜看裴宽果真清廉,大笑道:“裴宽,你是个人才,我只不过是想考察你一下,我决定把女儿嫁给你了。”裴宽又惊又喜。

结婚那天,韦诜用帐子遮住女儿,让她看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碧色衣服。韦诜族中的亲戚都笑话他,把他叫做“碧鹳”。韦诜则一脸严肃地说:“爱自己的女儿,必然将她许配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可以以貌取人呢?”

果然,裴宽不负岳父期望,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臣。

决定一个人前途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他的为人,而非他的衣着、相貌。我们对人对事,都不应仅停留在外表,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事目前的状态,要想抓住本质,必须进行精心的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生下个女儿刚满两周岁,长得玲珑可爱。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

虞任也挺高兴,问:“你的爱子几岁啦?”

“四岁。”艾子回答。

“什么!”虞任沉下脸来,“你想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