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哲理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2000000032

第32章 明辨的哲思(3)

歌手癸引吭高歌,歌声嘹亮,穿云破雾。走路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歌手的形象,倾听悦耳的歌声;筑墙的人受到歌声的感染,纷纷抖擞精神,干起活来分外带劲,也不觉得疲劳。

监工的官员看到这种情景,赶忙向宋王报告。宋王听后很高兴,就把歌手癸招来,夸奖一番,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歌手癸向宋王谢恩说:“谢谢大王的奖励和赏赐。我唱歌的技巧和水平,离我老师还差得远呢,我只是跟我老师学了一些皮毛,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还好。”

宋王听了,就派人把射稽招来。

射稽问:“大王,召我来有什么事吗?”

宋王说:“你的弟子推荐你,说你唱歌唱得比他还好。你到建筑工地上一展歌喉吧!”

射稽说:“遵命。”

射稽来到建筑工地,高声歌唱,唱得也很好。宋王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发现走路的人一边走路,一边听歌,并不停止脚步;干活的人在不停地干活,却露出疲倦的面容。这些都同歌手癸唱歌时的景象截然不同。

宋王说:“射稽唱歌的时候,走路的人不停步听歌,干活的人觉得疲倦。这样看来,射稽唱歌的水平不如歌手癸,究竟为什么老师不如弟子呢?”

歌手癸说:“请大王测算一下各人唱歌的时候,筑墙的劳动功效。”

经检查发现:歌手癸唱歌的时候,干活的人共筑了四板墙。射稽唱歌的时候,干活的人共筑了八板墙。再检验墙体的硬度,歌手射稽唱歌时,所筑的墙体可砸进五寸深;而歌手癸唱歌时,所筑的墙体只能砸进二寸深。两相比较,筑墙的劳动功效明显可知。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透过现象看实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大意失荆州

东汉末年,皇叔刘备在众人的劝说下,自立为“汉中王”。

为阻止曹操威逼献帝,刘备下诏命二弟关羽率领荆州兵进攻曹操。关羽接到命令后,当天就率领荆州兵五万出发,临走前,对荆州的守将说:“你在这里多造一些烽火台,或30里,或20里一个,一有敌情,白天则举烟,夜晚就放火,我就赶回来了。如果有失,我要你的脑袋!”

守将说:“君侯放心,末将一定不负君侯所托。”

于是关羽就放心地攻打襄阳,三日之内就把襄阳给攻下了,然后又进兵樊城,守将曹仁抵敌不住,向魏王曹操求救,曹操便派大将于禁率领七支兵马解樊城之围,可是没想到关羽有勇有谋,短短几天的时间又把这七支军队全部歼灭,主将于禁也被俘虏。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吃惊,本来就有头痛病的他头痛得更厉害了,上朝时对百官说道:“我向来知道关将军有勇有谋,现在樊城危急,旦夕可破,一旦樊城攻陷,就直逼许昌,孤王准备迁都避避关羽的锐气,你们以为怎么样?”

这时候有个人走出来对曹操说道:“大王不可如此,我有一条计能让关羽退兵,刘备投降。”

曹操抬头一看,原来是主簿司马懿,于是就问道:“卿有何妙计,尽管说出来。”

司马懿说:“刘备当年孤寡一人,漂泊多年一直没有栖身之所,后来,孙权把荆州借给他,他竟然不还,现在关羽得胜,孙权必然不高兴,大王只需派一名能言之人到孙权那里说一下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孙权肯定会从关羽身后袭击他,到时候,他腹背受敌,怎么能不败呢?”

曹操说道:“好主意,就按照你的话去办吧。”

于是曹操派使者把书信交给了孙权,接到书信后,孙权便令大将吕蒙率三万水军夺取荆州,由于荆州有烽火台,吕蒙就让三万将士全部都穿上白衣进城。

守城的将士问他们是干什么的,并且还搜身。

吕蒙骗守城的军士说他们是做买卖的,由于路上遇到强盗,所以到荆州避难。另外还拿出很多的金银珠宝给那些军士,军士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宝贝,于是就放他们进了城。

进了城之后,他们悄悄地把烽火台上的守军全部杀死,致使烽火台没有发挥它的作用。一夜之间,荆州已经易主属于东吴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大意,一定要把事情考虑周全以后才能做,牢记“大意失荆州”的警世之言。

听于无声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谋划讨伐莒国,计划还没有实施,结果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管仲说:“都城里一定有一个无所不知的聪明人,不然的话,咱们的计划怎么能提前就被全城的人知道呢?”

齐桓公说:“咦!听你这么一说,寡人想起来了,那天咱们去看服劳役的奴仆时,有个拿着柘木杵夯土的人往台上看,想必就是他吧?”管仲很赞同桓公的说法。

于是,齐桓公命令都城内的人重新服劳役,不得由别人代替,否则将严惩不贷。

不大一会儿,东郭垂来到工地上。管仲说:“一定就是这个人。”管仲就让人把他请进来。

管仲对他说:“您就是散布谣言说我们要讨伐莒国的人吧?”

东郭垂说:“是的。”

管仲说:“我们没有说过讨伐莒国,您为什么说我们要讨伐莒国呢?我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东郭垂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在上位的人善于谋划,在下位的人善于猜测。’我是私下里猜测的。”

管仲说:“我没有宣布讨伐莒国,您是凭借什么猜测的呢?”

东郭垂说:“我听说在上位的人有三种表情:悠然自得,心情愉悦,是听音乐时的表情;悲伤清静,是居丧时的表情;兴致勃勃,精神饱满,是兴兵时的表情。那天我看到君王站在高台上,兴致勃勃,精神饱满,这就是兴兵时的表情。君王张开口而不闭合,从口型上判断是发‘莒’字音,我知道是说莒国。君王举着胳臂指点,指的是莒国的方向。我屈指数来没有臣服于齐国的小国,只有莒国了。综合上述推测,所以我说了这样的话。”

管仲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并且很合乎逻辑,心想:天下恐怕再也没有人像他这样善于察言观色了。

于是,他便把这些话告诉给了桓公,并请桓公重礼聘请他。

齐桓公便听了管仲的话,用优厚的俸禄、尊贵的地位来礼待东郭垂。

细心观察与合乎逻辑的推理,对于正确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人与害人

春秋时期,楚共王率军在鄢陵同晋兵血战。

鏖战正酣,共王的眼睛被晋军的箭射中,疼痛不已,无法再战,只得鸣金收兵。

大将军司马子反回到营帐,直嚷口渴要水喝。他的仆人阳谷随军多年,十分爱戴自己的主人,知道主人爱喝酒,马上取出一坛酒来让他解渴。

子反的酒瘾很大,只要让他一沾上,就很难停下来,这一次自然又喝得烂醉。

楚共王包扎完毕,准备复战,派人去叫子反。子反醉卧在床,动弹不得,便推说心痛,不能出战。

共王听说了,心想:子反是我国大将,倘若有所偏差,那这仗不就败了吗?于是就亲自去探望,一揭开帐帷,就闻到浓烈的酒臭,顿时大怒:“今日激战,寡人身受重伤,指挥全军便依靠你了。谁知道你却这样胡来,你是准备亡国吗?你还能率领兵士吗?算了,这个仗也打不成了。”

于是,楚共王撤回军队,司马子反因贻误军机而自杀。

利与弊的客观效果并不是个人主观愿望可以决定的,不懂得掌握具体的时间、环境和条件,有利人之心也可能结出害人之果的。

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了一只形状奇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当做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取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

王顾左右而言他

春秋时期齐宣王治理国家时,齐国非常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繁荣景象。宣王非常得意,认为自己治国有方。

有一天,当时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孟子来到了齐国,去拜访宣王。宣王对他很尊敬,虽然如此,但还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政绩。

于是,宣王便问孟子:“先生来时可见到我国的气象?”孟子答道:“禀大王,贵国一派繁荣景象,我已经看到了。但是我有几个问题感到非常疑惑,想请教大王。”

宣王得意地说:“先生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孟子对宣王说道:“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远游回来的时候,却发现他的妻室儿女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王说:“撤掉他。”

孟子说:“假如在一个国家里国君的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人囿于主观成见和私心杂念,有时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

床头捉刀人

东汉末年,匈奴使者远道来到洛阳。魏王曹操准备接见他,但是他觉得自己生得又矮又丑,不足以使来使威服。于是在朝中挑选了仪表堂堂的崔季珪,让他穿戴自己的衣冠,假充魏王,高坐大堂之上,自己则打扮成一个卫兵,按着腰刀,立在床头的一旁。

会见很顺利地结束了。曹操便派密探去打听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惊叹地说:“魏王气宇轩昂,果然是名不虚传。可是他背后握刀立在床头的侍卫,依我看,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曹操听后,大吃一惊,立刻派人在半路上刺杀了那个使者。

仅从外表和气度来判断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一贯的行为举动来洞察内在实质。

心不在马

赵襄王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赵襄王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但是每次都落在了后面。

赵襄王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王于期没有把技术全部传授给自己,便埋怨说:“先生,怎么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啊?”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要把马套在车上套得舒适妥帖,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但是,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赵襄王听了这番话后,恍然大悟。

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处理的事情上。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季咸相面

东周时,郑国有一个很善于相面的巫师季咸。

他能预知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等等,十分灵验,周围信奉的人很多,很有名气。

列子见到这样的情形非常吃惊,旋即十分佩服。回来告诉他的老师壶子:“我以前以为您的理论和学问是世上最高深的,现在我才知道,还有季咸比您还高一筹呢!”

壶子听了弟子的话,看着他说道:“我只给你讲了道的外表,还没有讲到实质,你怎么就妄下结论呢?如果只有雌鸟而没有雄鸟,怎么能生出卵来呢?只有浅薄的人才容易被人把心思看透。你明天把季咸叫来,让他给我也相相面。”

第二天,列子陪季咸来见壶子。

壶子一句话也不说,季咸相完面后便出了门,悄悄对列子说:“你老师大限已到,挨不了几天啦。”

列子回到屋里,痛哭流涕地告诉壶子,谁知壶子却笑着说:“不要怕,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土一般的面色,心境寂静,止而不动,所以他看到的是我闭塞生机的样子。明天你再把他请来,让他看看我又是什么样。”

第二天,列子又把季咸带来。季咸看完壶子面相后,告诉列子说:“幸亏你老师遇上了我!他已经有了些生气,你不必担心。”

列子又忙进屋把这些话告诉壶子。

壶子依然笑着说:“刚才我给他看的是天地间的生气,我排除一切私心杂念,一线生机从我脚后跟生起,直到头顶。他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一线生机。过些时候你请他再来!”

又过了一天,列子又请季咸来给壶子相面,季咸看完后疑惑地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恍恍惚惚的,今天没法看明白,改日再来吧。”

列子进屋把这些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才给他展示的是没有任何迹象的空虚境界,所以他弄不明白,明天你请他再来!”

次日,季咸又被请来了。他刚走进屋,看到壶子的面色,便大叫一声,转身就跑。

壶子也大叫列子:“快去追上他!”

列子莫名其妙,听了老师的话,拔腿就追。

季咸像丢了魂似的,拼命奔跑,列子追赶不上,只得回来,他对壶子说:“季咸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他!究竟您给他展示的是什么啊?”

壶子说:“刚才我让他看的是我的根本大道,但还没完全展示出来,他就跑了。我只是想逗逗他而已,让他无法猜测,就像草遇风披靡,水随波逐流。所以,他刚看我一眼就被吓跑了。”

人只要掌握了“道”。掌握了事物的规律,他人再大的本事也不过是“小术”而已。

煮鱼

春秋时期郑国的宰相子产,是一位很有名的政治家。

有一次,有人送给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鱼放到池子里去。结果这个手下人把鱼拿出去偷偷煮着吃了,然后回去告诉子产说:“鱼我已经放了,刚放下时它呆呆地不动,一会儿,它就显出很得意的样子,一甩尾巴钻进水里去了。”

子产高兴地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那手下人走出来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已把鱼煮着吃了,他还说:‘找到合适的地方了!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做事不调查研究,偏听偏信,即使是聪明人,也免不了要上当受骗犯错误。

郑燮改诗

清代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郑燮,又称“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首。

郑燮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伶俐。十岁的郑板桥还在县城读私塾时,就已深受老师的喜爱。

一天,老师带郑燮外出春游。师徒俩沿着一条小溪漫步,一路上春风拂面,花繁树青,风景十分优美,两人心情也十分愉悦。走了一会儿,他俩就在一座小桥边坐下休息。

突然,郑燮喊了起来:“老师,您看,水中有个死人!”

老师一看,果然有一具女尸漂浮在水面上。只见那女子身穿红色外衣,仰面朝天,散乱的头发随波浮动,粉红的容颜还未变色,看来是刚淹死不久的。老师是心地善良之辈,吟了一首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燮听后,沉思不语。老师看到后,问他:“你觉得这四句诗怎么样?”

郑燮在老师目光的督促下,抬头反问道:“老师,你认识这个少女吗?”

老师不解地摇了摇头。

“那您怎么说她‘二八女多娇’,正好是十六岁呢?”

老师点了点头。

郑燮又说:“老师既不知她的来历,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河中的呢?又怎么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浪起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