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的诡计大全集
27000400000041

第41章 洞悉心理奥妙,扩充人际关系(1)

10—1、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就事业,就要善于沟通,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哲学家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存在于个性与共性之间。发挥自己的沟通能力,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铺垫更为宽阔的道路。

如何做到呢?给别人留面子是一个好方法。

在北京某处有一家服装专卖店,生意比别的店都红火,当别人问起其中的原因时,经理只说了一句话:给别人留面子。是不是这样呢?看看下面这位顾客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次,王某来这家服装店买了一件西服,回去之后就送干洗店洗了,准备上班穿。可是他的太太看了后觉得做工不是十分细致,要求她丈夫把西服退了。

王某知道洗过的衣服是不可能退的,但拧不过太太,只好硬着头皮把西服拿到服装店要求退货。售货员一眼就发现西服有洗过的痕迹,但她没有揭穿,而是给了王某一条免于难堪的退路。她说:“可能您家人不小心搞错了,把这件西装送去洗了。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次,我外出时洗衣店的人来了,我丈夫稀里糊涂地把一大堆衣服让人家抱走了。”王某听后,脸一下子红了,连忙说:“对不起,我实在不知道这件事情。麻烦你们了。”此后只要买西服,王某只来这家服装店。

显然,这位售货员是深具处世艺术的,因为她懂得给人留面子。

有句老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学会为别人保住面子,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可以说,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你每驳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敌人。身在职场,不论是交朋结友、跟随领导还是管理下属,都要注意给对方留面子。

为什么你每给别人一次面子,就可能增加一个朋友呢?这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互惠原理有关。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自然规律:喜爱引起喜爱。换言之,如果你喜欢我,我就喜欢你;如果你给了我面子,我也会给你面子,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非圣贤,谁都可能有错误和失误,也有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对于管理者而言,下属有了过错,要注意留面子。特别是非原则性的过错,领导更应该宽大为怀。

如果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就不会给你面子,甚至让你更难堪。据《左传·宣公四年》载:公元前605年的郑灵公元年,一天,郑国大夫子公与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就对子家说:“以前我指颤时,都预示着有异味可尝,看来今天又有好吃的了。”入朝后,果见厨师在杀鼋(大鳖),两人不觉一笑。子家把此事告诉了郑灵公。当鳖烧熟时,郑灵公将鳖肉分食众臣,偏就不给子公,这本是开个玩笑,可子公觉得伤了面子,一气之下,不顾一切地从鼎中捞起一块鳖肉,弄得手指都沾满了汤汁,他却边吃边走着出去了。灵公大怒,想杀子公却又强忍住了。但是,灵公没有想到,这反而被子公抢了先,不久,灵公就死在子公的手上。因为吃鳖,竟酿成一起“弑君”的大变故,的确令人瞠目结舌。这个历史故事警示世人:不可不慎对他人的面子。

通常来说,如果下属有了成绩,领导也要毫不吝啬地给他面子。这样他也会让你有面子。

鲁肃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三国志》中记载:鲁肃促使孙刘联合,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回来,孙权大悦,召集文武百官,为鲁肃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席间孙权酒兴大发,问鲁肃:“子敬,我这样恭敬地对待你,你很有面子吧?”只听鲁肃回答说:“没有。”此语一出惊四座,鲁肃连忙又说:“我希望主公统一天下,然后再拜我为官,这才是给足了我面子呀!”孙权听后心里更加高兴了。

怎么样,孙权让鲁肃在文武百官面前很有面子,鲁肃知恩图报,回赠了孙权一个君临天下的大面子。

当属下有了成绩,让他在众人面前有面子是对他最好的激励,这样能激励下属更加努力地工作。然而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有些领导生怕下属的功劳盖过自己,让自己没有面子,于是对下属的成绩视而不见,甚至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势必会让下属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高明的领导不会这样做。他们在该给下属面子的时候从不吝啬,对做出成绩的下属,不仅当着大家的面表扬,还在公众场合为他们颁发奖金奖状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做出成绩的下属有成就感;第二,激励落后的下属奋起直追。

话又说回来,某位下属没有做出成绩,身为领导的你也不能不顾全下属的面子,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你可以私下里找他谈话,帮助他找出其中的原因,但千万不要不分地点、场合对他发脾气、给脸色。如果你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让他在众人面前丢尽面子,结果只会是迫使他另投他处。

在韩非子的《说林下》中有这样一段话:“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把鼻子给刻小了,就没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时眼睛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后面就无法缩小了。为人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应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样才不会遭到失败。掌握了这个技巧,才不至于让自己在某些时候下不了台,你的关系网也会越来越广。

10—2、为他掩饰过失,是搞好关系的机会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西瓜秧自然长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

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秧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国的亭卒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他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反而要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就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

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表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掩饰过失,这是一个搞好关系的机会。

《菜根谭》上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逢,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意思是:别人有缺点过失,要婉转地为他掩饰或规劝他,假如去揭发传扬,是在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

人人都有面子,人人都好面子。因为好面子,所以谁都不希望别人当众指出自己的缺点或过失。所以,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就要抱着吃亏的心理,干脆就给他个面子,帮他一把,使他从内心深处佩服你的为人。明处吃亏,并不代表就没有利益可享。

杨丽萍是某公司的客服人员,在接到客户的投诉时,她就采用为别人掩饰过失的策略,为公司赢回了信誉与利润。

一次,杨丽萍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一位客户(老何)打来的投诉电话,在里头抱怨她公司前天运去的一批橱柜完全不合乎他们的规格。

在工人们卸车的时候,老何公司的质检人员报告说,这批橱柜一大半不合格。在这种情况下,老何不允许工人们继续卸货,并要求卖方立刻安排把橱柜搬回去。

听到老何这样说,杨丽萍急忙来到他的工厂,途中一直在想着对策。到了工厂,杨丽萍发现老何的脸拉得老长,一副等着抬杠吵架的姿态。

“老何,让你久等了。还是让工人们继续卸货吧,不是还有些合格的吗?”杨丽萍说。

“没问题,但是不合格的你们一定得拉回去。”老何回答道。

于是,工人们继续卸货,杨丽萍让老何的质检人员把不合规格的橱柜挑出来,把合格的放到另一边。

看了一会儿,杨丽萍便知道不合格的原因了,原来是老何的质检人员太严格,而且还把检验规则弄拧了。这批橱柜的用料是白松。杨丽萍看得出老何的质检人员对像枫树那样的硬木的知识很丰富,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经验也不多。

知道了这些,杨丽萍没有直接对质检员评定白松橱柜等级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而是通过请教的方式问他某些木材不合标准的理由。

杨丽萍一方面坚持让老何的质检人员把不合格的橱柜挑出来,使老何高兴起来,以缓解对方的气愤,另一方面杨丽萍小心地提了几句,让质检人员自己觉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橱柜可能是合乎规格的,也使老何知道按照他们的付款只能要求这种货色。但杨丽萍非常小心,尽量不让对方看出她的目的。

就这样,事情发生了转机。老何的质检人员坦白承认自己对白松木的经验不多,并问了一些白松橱柜的问题,杨丽萍解释说那些橱柜都合乎检验规格,而且还表示“如果你们还认为不合格,我们直接拉回去”。最后,老何的质检人员告诉老何问题出在己方,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等级。

这下轮到老何不好意思了,他让工人把所有的橱柜拉进仓库,并一次性付清了所有的货款。

卡内基曾经说:“用你的表情、声调和动作来表示他犯了错误,你就好比当面告诉人家他错了。但是你能够当面说出他的错误吗?绝对不行!因为这样做会伤害他的自尊、判断力和理智。如此,对方只会反击,而不会改变他的主张。因为你已伤害他了。”

身为下属的你,如果有一天领导犯了错误,你也要积极为他掩饰,这样你会发现你保全了领导的面子,你的职业生涯就会顺利很多。

一家贸易公司新招聘了一批员工,在对新员工的培训中,经理为了让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就决定通过点名的方式,点到谁谁就站起来,向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在点到“于涛”的时候,经理念了好几遍也没人站起来。经理就问身边的人事部主管:“这人是不是没来?”这时,有个人从座位上站起来,说:“经理,我叫干涛,姓干,不姓于,你念错了吧。”经理一时尴尬不已,台下的人也有些嘲笑之意。很显然,经理是一时疏忽念错了字。

这时,一旁的秘书小夏站起来说:“经理,真对不起,是我打字时不小心打错了,把‘干’字打成了‘于’字,下次一定小心。”经理脸上迅速地多云转晴,他对小夏说:“以后注意点。”接着,会议继续进行。

其实,经理拿的那份名单中,“干”字根本没有打错,是经理误读了。事后不久,主动给经理一个台阶下的秘书小乔就成了一个部门的主管。可见,委婉地为他人掩饰缺点或过失,往往是拥有朋友的开始,也是自己成功的开始。

10—3、当众提出忠告是揭短

忠言本来就逆耳,如果提出的方式不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为零。一般来说,当众提出忠告是揭短,私下提出忠告是规劝。

齐桓公夺取君位以后,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北伐山戎,南抑强楚,勤王平乱,经过“九合诸侯”,不断树立盟主威信,扩大国家军事实力,首开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局面。

齐桓公既成霸业,踌躇满志,认为是顺天承运,功德圆满,可比尧舜,于是在葵丘(今山东淄博境内)召集诸侯开会,希望封禅泰山。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大业,但他认为现在封禅还为时尚早,不到时机,于是决定力劝齐桓公不要成行。但管仲知道齐桓公好胜,于是没有当着众人的面谏阻,而是下朝后私下阻止。

下朝后,管仲对齐桓公说:“陛下,传说古代在泰山举行封禅的帝王有七十二家,而据我所知是言过其实,只不过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夏禹王、商汤王、周成王十二家。他们都是受命于天,祥瑞出现时才封禅泰山的。”

齐桓公听后,认为管仲如此言语,是不想让他以此彰显功绩。于是,非常生气地对管仲道:“我北伐山戎,到了河北之境;西伐大夏,越戈壁之滩,束马悬车,登上了卑耳之山;南平河南之地,在熊耳山上眺望江汉平原。未使兵车而会盟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他们可以登封泰山诏告天下,而独我不能?”

管仲并没有被齐桓公的威势所迫而停止尽一个忠臣的职责,他深知与其正面辩论,肯定不能说服桓公,于是,他用具体的事例对齐桓公说:“以前帝王封禅的时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东海出比目鱼,西海现比翼鸟,之后,不召而自至的祥瑞之物到处可见。如今,不仅凤凰不来,麒麟未至,丰实的稻谷不生,而且蓬蒿莠昌茂,凶猛恶劣的鸱枭时常出现,国家尚不巩固,人民尚不富足,祥瑞尚未出现,难道现在是封禅的时机吗?”齐桓公听罢,觉得管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收回成命,放弃了封禅之事。

管仲之所以能让齐桓公收回成命,放弃了封禅之事,在于他把进谏由“当众”换为“私下”。没有别人在场,不伤齐桓公的面子,所以齐桓公容易接受。

试想,如果管仲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进行劝阻,齐桓公肯定会觉得自己的颜面扫地,还能接受管仲的规劝吗?可见,身为下属,你不是不能发表与领导相反的意见,只是发表之前,要先想一想领导的性格与度量。然后,再决定“说”,还是“不说”,或者“如何说”。

美国的罗宾森教授曾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说他错了,他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这再一次说明,在向领导提出忠告时,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使用正式场合,尽量与上司和同事私下交谈,避免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这样做不仅能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即使提出的意见出现失误,也不会有损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还有利于维护上司的尊严,不至于使别人陷入被动和难堪。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凡事喜欢把别人往绝路上逼,而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最终受到伤害的也包括自己。

小高是某服装设计公司的一名主管。由于公司所在的城市,最近要举办一个大型的服装秀,市里的相关部门请求各个服装公司为此出力,小高所在的公司也被列入其中。为此,老板把所有的设计师召集起来讨论如何设计出有新意的服装。首先是老板发言,他把准备的资料向所有设计师做了较为详尽的展示,在得出结论后,他将所有的资料都放到公文包内,并且习惯性地问道:“你们还有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