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打破常规,跳出思维定势
有这么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那老三叫什么呢?”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三毛。”你会哑然失笑,那小明哪里去了呢?
我们再来做个小测验:“什么老鼠用两条腿走路?”如果你一时回答不上来,那我提示一下“想想你看过什么经典的动画片?”“哦,米老鼠!”“那什么鸭子用两条腿走路呢?”“唐老鸭!”你肯定会脱口而出,充满自信。片刻,你该后悔了:什么鸭子不是用两条腿走路?
给大家出这两个脑筋急转弯的意思并不是想捉弄大家,只是给大家做个“思维定势”的心理游戏。
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个桌子有四只角,砍去一只角,还有几只角?”
“三只!”哈哈,恭喜你答错了,应该是“五只”。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1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很明显是111。”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2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222?”如果你这样回答就错了。其实是“2的22次幂”。
“不许用任何数学符号,把三个3组成尽可能大的数,这个数是什么?”
这时,你也许会这样想:看来绝不是3的33次幂。其实你又错了,答案正是3的33次幂。
某学校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有两个小女孩同时来报名。她俩长得一模一样,穿着同样的衣服、同样的打扮,甚至连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都一样。负责接待的年轻女老师问:“你们是双胞胎吗?”“不是。”她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奇怪了:怎么不是双胞胎呢?作为读者的你,说不定也会感到奇怪吧。然而,如果她们的妈妈告诉你:她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三点水加个‘来’字,念什么?”
“还念lai。”
“那三点水加个‘去’呢?”
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语塞,有的脱口而出“qu”,有的甚至说:“根本没这个字!”其实是个“法”字。单挑出来问你,你肯定能够脱口而出。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这些情况呢?原来是思维定势效应在作怪。
所谓思维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局限于其本身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思维定势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的一种在决策行动之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人们感知客体、评价客观事物并指挥自己行动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一个人在原有的经验、知识、认知等或刚刚发生过的感觉、知觉的影响下,重新感知和评价当时所面对的客体时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它有些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惯性思维”等。同时,即使对于同一客体对象系统,由于每个人的年龄、经历、知识、经验的不同,会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受或印象,导致不同于他人的行为发生。
心理学研究认为,定势效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因素:一是刚刚发生的感知经验。比如:一个“0”,如果它的后面出现一组数字,你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是数字“零”;如果它后面出现一组英文字母,那么你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是英文字母“O”,此时你就不会认为是“零”了。二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或者意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形成一些习惯,这些习惯或者无意识的动作也会形成定势效应。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职业习惯,正是人们长期接触或者从事的工作影响了人的思维习惯,使人观察事物、思考问题都习惯于从自身的职业出发,因而对某些事物特别的敏感。习惯和通常的行为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完成某一件事,这种神秘的潜在力量就是定势。过程和模式经过演变成了稳定的、惯常用到的思维方式,只要有相关的事物出现,它就会开始工作。
其实不光人类有心理定势,动物也存在这种定势效应。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跃的高度均在身长的一百倍以上。接下来,将跳蚤罩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再让跳蚤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以后,跳蚤学聪明了,它们每次跳跃的高度总是保持在罩杯以下的高度。此后,科学家不断地降低玻璃罩的高度。每次,跳蚤在碰壁后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跳跃高度。最终,玻璃罩贴近了桌面,跳蚤已没有了跳跃的空间。此时,即使科学家猛拍桌子,跳蚤也不动了。试验持续一段时间后,科学家打开了玻璃罩。这时,不管你怎么拍桌子,跳蚤也趴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跳蚤本来是动物世界的跳高冠军,为什么现在却再也不敢跳了呢?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理定势的影响。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打击,让它们没有了信心,即使去掉阻碍,它们也会觉得“我没法超越”。最终,打开玻璃罩,它们已没有了当初那种跳跃的激情。
思维定势效应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经验,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这些习惯或方式在从事某项活动之前,便构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心理定势。它能够决定和调整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实现,能够影响后续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趋势。
定势效应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心理定势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看三组犯罪分子的资料。这三组资料上的犯罪分子所犯罪行都一样。前两组资料附上犯罪者的照片,第一组犯罪者从照片上看眉清目秀,仪表堂堂,第二组则面目丑陋,第三组不附照片。然后,请被测试者充当法官,“量刑判罪”。结果是,第一组大多被判无罪,第二组多判重罪,第三组介于前两组之间。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人的认知心理在起作用,人们都存在这样的习惯心理:相貌端正的人大多心灵也很美;相貌丑陋的人心灵也不会美,起码不会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见到奇装异服或者文身的小青年,第一感觉就是“不良青年”;一个女人打扮妖冶、浓妆艳抹,别人可能就会骂她“狐狸精”,这些都是人的认知心理定势作用。
2.情感心理定势
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可能认为他一切都好。也能对其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人的情感心理定势在起作用。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可能很快就会坠入爱河,双方身上的任何缺点在恋人眼里也可能变成优点。“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
3.思维心理定势
思维心理定势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思维认知方法。人们总是认为:女人是弱者,男人是强者,男人就是应该比女人强。现实中有些女人也认为自己就是比不过男人,其实在很多方面女人比男人更强。看到一个笑呵呵的胖子,人们一般会觉得这个人比较厚道,因为心宽才能体胖嘛……
定势效应其实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定势效应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做出迅速、有效的判断。有一定经验的人在认识一个新事物时,其头脑不会是一片空白,他在过去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正是借助这些知识和经验,他才能对新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而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探索。人们对日常天气的观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有经验的刑侦警察一眼就能辨认出小偷、逃犯。因为他们通过日常的经验积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察觉出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定势效应也能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世间事物千变万化,每天的太阳升起都会是新的一天。因此仅仅凭借过去总结出来的经验、知识去认识新鲜的事物,往往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定势思维一旦形成,人的思想就会出现一种惯性状态,只要某一情况出现,人们就会顺着过去的习惯去思考。“刻舟求剑”、“想当然”、“拿老眼光看人”、“按老皇历办事”,这些都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所以,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这样才能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才能使我们少犯判断上的错误。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定势效应摆脱困境。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曾经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而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
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
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提出来?难道是他们比这位员工笨些?肯定不是这样。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他们没有摆脱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
另外,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打破常规,跳出惯用思维的圈子,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更灵活。
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想的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4种夸克,就有可能有第5种、第6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丁肇中先生能够发现第4种夸克的存在,其实就是跳出了思维的定势,敢于去探索别人认为早成定局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能够克服这种心理定势呢,不妨从下面两点入手:
1.多动手
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不要被“我不能”、“我不行”封住脚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亲自找出那些别人告诉你“理所当然”的事情,用自己的体验证明它。
古代有一位国王,他把几个儿子带到一座巨大的石门前,对他们说:“谁能推开这扇门,就能继承我的王位。”几位王子望着巨大的石门,都摇摇头放弃了。只见最小的王子走了过去,用力一推,门开了,其实就这么简单!
2.多动脑
脑子越用越灵活,一个善于动脑的人不会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对于一些常见的事物、常见的说法,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过滤”一遍,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你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真正能够限制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思维的空间是无限的。只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你会发现脚下有一千条、一万条跳出困境的路。
6—2、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在坐电梯时,你总是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面对着电梯门,即使电梯里非常拥挤,你也会这样做。因为这是正常状态,你要知道电梯到达的具体位置,为下电梯做准备。你这样乘坐电梯已成惯性,所以当某天看见电梯里一个人背对着电梯门站着,你多少会觉得奇怪。这就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你可以帮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好像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
与社会规范截然不同的是市场规范。比如你一个月跑了多少业务,公司就会给你多少钱;你要看有线电视就得交有线电视费;你要上网就得交上网费;你在银行存款,银行按照规定给你利息,等等。在市场规范的世界里,不存在友情,一切都是明码标价、黑白分明的。这里交换的是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当然也不要认为这一切是冷酷的、鄙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我们今天的世界可以正常运转,其中一部分功劳出自于市场规范。
在现实的世界里,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在各自的领域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如果这两者之间发生碰撞,那么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假设你是某公司的经理,由于工作的需要,准备在家里办一个宴会,而你的岳母是一个烹饪高手。她听到你要举办家庭宴会的消息以后,打电话告诉你,希望前来帮忙。对岳母的这点要求,你自然不会拒绝。
看看她为你们准备的那花样繁多、色泽艳丽的一大桌子吧!火鸡烤成油亮的金黄色;火鸡里面塞的全是你们最喜欢的家庭自制馅料;甘薯上面是厚厚的糖浆……你和你的朋友们吃得兴高采烈,大家围在桌子前谈天说地,好不热闹。餐后,你请来的朋友一致赞赏你岳母的厨艺如何高超。当然,你也觉得赚足了面子,你岳母的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
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待你送走所有的宾客后,你来到你岳母的身边,深情地注视着她,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样的岳母哪儿去找。于是在激动之余,你站起身来,掏出了皮夹,诚心诚意地问:“妈,对于您在这一切中所倾注的爱,我应该付您多少钱?500块钱行吗?”
接下来的场面你能猜到吗?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你的妻子会生气离开客厅,你的岳母也会突然变得很生气,径直回家了。好好的一场宴会就以这样的结尾收场。如果你需要再次举办这样的宴会,十有八九,就要自己到外面请人做饭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提出直接付款让家人如此扫兴?
究其根源,是你混淆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你的岳母前来帮忙,是她对你的关心,属于社会规范。可是,如果你决定以现金的方式来给她酬劳,属于市场规范。作为亲人,你的岳母只是想让你高兴,给你赚足面子,并不是为了这一点点金钱回报而来的。你给她金钱回报,她就会觉得你没有把她当成一家人,伤害了她的感情。可见,当社会规范起主导作用的时候,你让市场规范掺杂进来,显然是不妥当的。
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不妨看看下面这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