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海军
26995100000015

第15章 问鼎三甲,中国海军奋起直追(4)

1984年11月20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中国海军的“J121”号和海洋局的“向阳红”10号科考船,在上海港带着祖国人民的重托,驶出黄浦江,首航南极,开始了“海上万里长征”。“中国—南极”航线是一条带有探险性质的艰辛航程,经历着变幻莫测的气象、惊涛骇浪的海况,承受着酷暑严寒、晕船呕吐、时差反应和单调寂寞等磨难。编队在航行中进入西半球和南半球,穿越“咆哮西风带”,横渡有航海家坟墓之称的“德雷克海峡”,驶过冰山出没的南大西洋,中国海军在航海险境中,心怀祖国,沉着操作,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大无畏精神,经过28天的航行,航程11450多海里,驶抵南极半岛的乔治岛,开创了中国航海单航程最远的新纪录。

满腔热情的中国海军官兵在抢建“长城”站过程中,洋溢着强烈的“我与祖国同在”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了“尤其擅长战斗”的优良作风,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承担着最艰巨的抢建码头、建造主楼等突击任务,创造了南极历史上最快建站的“南极速度”,外国考察队员都惊叹道:“从直升机上看,‘长城’站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建站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几个月后的1985年2月15日,海军官兵和科考队员举行隆重仪式,将一个重达1.2吨的海军锚变成“长城”站的永远标志,锚杆上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08名官兵首次赴南极纪念,1984.12.26.”,这是人民海军勇敢顽强精神和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性标志。

五天后,中国“长城”南极考察站在乔治岛成功落成。从此,灿烂的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南极大陆上空,改写了中国在南极洲无科学考察站的历史。这年的10月7日,《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一致赞同接收中国为该条约的“协商国”成员,改写了“南极无中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我国唯一不是“协商国”的历史,为提升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中国在南极建立首个“长城”科学考察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中国首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海军“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的308名官兵参加了这一重大行动,在“长城”站建设和南极科学考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经“国家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批准,“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及随船的179直升机组双双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荣立一等功、9人荣立二等功、109人荣立三等功,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接见了首次考察南极的立功受奖人员。这是我国海军首次执行国家的重大和平使命,首次荣获国家级的最高集体功勋,载入了人民海军的光荣史册。

环球访问:

“北上、南下、东渡”跨越三大洋

自从20世纪初美国的“大白舰队”成功的环球航行之后,使很多国家认识到:军舰出访既是向外国宣传自己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形式,又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也是最好的远航训练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有过数十艘友邦军舰访问中国。早在1956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季米特里·巴热尔斯基”巡洋舰、“智谋”号、“启蒙”号驱逐舰编队就访问了上海,当时苏联海军就提出邀请,希望中国海军编队早日访问苏联。但当时中国海军的所有军舰中没有一艘是中国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由于拿不出像样的军舰,也经不住远洋风高浪急的折腾,中国海军在建军后的近四十年间始终无法到访苏联。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人民海军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海军友好出访世界各国的梦想终于指日可待了。

其实,在1984年12月时,海军“J121”船在随考察编队前往南极途中,从南半球进入西半球,就顺便访问了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在返回途中又访问了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斯港,受到了当地人民和驻军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从1985年12月16日到1986年1月19日这段时间,人民海军132导弹驱逐舰、X615远洋补给船,在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中将的带领下,穿过西沙、中沙、南沙,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首次访问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沿着八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航迹,播种友谊,传播和平理念。

1989年3月31日至5月2日期间,在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的率领下,人民海军“郑和”号远洋训练舰,单枪匹马横渡太平洋,首次对美国进行友好访问。当时,美国夏威夷进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港湾内停泊的美军舰船都挂满彩色的旗帜,海军官兵列队向我“郑和”号战舰致敬。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杰里迈亚上将、太平洋舰队陆战队司令戈弗雷中将、夏威夷州州长韦希等军政要员和当地各界人士、华侨团体代表等数百人到码头迎接。

在这次访问中,留下一个“中国舰长停靠码头令美国官兵惊讶”的故事。当时,不知美国军人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在码头上仅给“郑和”号留下一个几乎同舰身等长的泊位。美国人发信号说:“如果不能进入泊位,可以用拖船帮助拖靠。”舰长冯缵枢微微一笑,扭头看着跟在舰后的两艘拖船对信号兵说:“给美方发信号,请拖船离开,我们自己进入泊位。”拖船离开了,包括四星上将太平洋司令杰里迈亚在内的上千名美军官兵都注视着中国舰长,看他怎样靠上这个码头。有些人在低声议论:“中国海军肯定会出大洋相,撞上码头可就要闹笑话了。”他们心里很清楚,就是美国舰长也没把握能靠得进去。只见冯舰长从容地操纵着舵轮,先以高速进到顶端,然后立即停舰,随后又倒舰,接着再进一步,舰艏马上就朝着泊位钻了进去。六千多吨的军舰成了冯舰长手中的玩物,轻松、稳当地停进泊位。这令美国海军官兵竖大拇指称赞,一位现场记者报道说:“中国军人以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军事素质,给爱挑剔的美国海军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第一印象。”

不久之后,“郑和”号战舰又再次访问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和泰国。

1994年5月17日,在北海舰队司令员王继英中将率领下,由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和远洋救生船共3艘舰船组成的中国海军编队,离开舰队基地青岛军港,朝着北方航向航行,开始了首次出访俄罗斯的行程。这次出访的3艘舰船,完全是中国自主研发和建造的,这是共和国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的结晶和展示,这是共和国形象和实力的彰显。三年后的1997年2月至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再次东渡太平洋,成功地访问了美洲大陆,成为中国海军史上的又一辉煌篇章。在外国军事专家的眼中,多次走向蓝水的人民海军今非昔比了。

打击海盗,利剑直指亚丁湾

当历史进入21世纪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海上贸易日益频繁。索马里海域是一些商船的必经之地,而治安混乱的索马里半岛成了滋生海盗的土壤,时而发生中国商船被劫持的事件发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一定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扬我国威军威,丰富远洋作战经验,中国政府于2008年12月26日派遣由3艘战舰组成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开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打击索马里海盗的任务,这是中国政府应联合国和索马里政府之邀,参与国际打击索马里海盗活动,是维护海洋和平和良好秩序的联合行动。在编队起航时,在海南岛三亚市码头上,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海军首长和总参谋部、外交部、交通部的领导出席并讲话,高调欢送中国海军远征亚丁湾。

国际法中明确写道:“海盗行为是一种不利于全体文明国家的行为,通常称为一种‘国际罪行’,而海盗本人一般称之为‘人类公敌’……镇压海盗需要所有国家共同行动。”众所周知,索拉马海盗“只是为了钱”,没有特定的政治目标,但将无辜平民劫持为人质,通过危害人质的生命安全来达到目的,属于恐怖主义行径。

海盗的无耻行径扰乱了世界航运的正常秩序,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可能变为“恐怖之海”,大量运输船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这样会大幅提高运输成本,使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因此,在2008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861号等4项决议,“授权外国军队在索马里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进入其领海打击海盗的不法行为”。决定“授权在该地区有海军舰只和军用飞机活动的国家,在必要时使用武力追捕海盗”,展开了国际打击海盗的行动,美、德、法、印、日和欧盟等国家和组织的海军先后开赴亚丁湾,执行任务。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对海洋事务和海洋安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各国“打击海盗不法行为和海上武装抢劫行为”时,中国绝对不能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缺席。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开赴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完全是履行国际义务的正义行动,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许。

作为一个航运大国,海洋交通是中国安全与发展的经济命脉,保护商船和海员生命安全是国家的责任,商业护航行动是海军的光荣使命,海军“必须尽可能远地保护本国穿梭于世界各地的船只安全往返”。

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充分体现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中国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人民海军实力的提升,具备保卫祖国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不受侵犯的强大能力。

如今,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重现600多年前郑和舰队的和平使者的光辉形象,展现中国“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大幅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彰显中国海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海军积极参与国际和平使命,同世界各国海军一道,共同维护海洋的和平利用,并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和平力量,其深远意义远超越了“反盗”的范畴。

2009年4月28日,中国海军首批护航编队“武汉”号导弹驱逐舰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圆满完成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护航任务,胜利返回海南三亚军港,在隆重的返航欢迎仪式上,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讲话指出:护航行动是中国海军首次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在人民海军和解放军建设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战略性、标志性意义。

世界各国海军发展的历程说明,海军是国家的战略军种,国家经济实力是海军发展的基础,国家的海洋活动是海军存在的动力。国家贫穷积弱,海军就难以建立;国家不进行海洋活动,海军就无法发展壮大。即使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如明代的郑和舰队和清朝的北洋水师,都由于没有国家海洋战略的需求,不是自行偃旗息鼓退离海洋,就是滞留在岸边任由敌人宰割。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同样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而壮大,伴随着国家海洋活动向浩瀚的大洋深处推进,逐渐由近海走向蓝水。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海洋大国,决定了中国海军是维护海洋的和平力量和“和谐海洋”的中流砥柱。

青岛大阅兵,

宣告中国重返“海权时代”

2009年4月23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中国海军在青岛首次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大阅兵。中国海军的几十艘舰艇、数十架飞机同时接受检阅。另外,包括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俄罗斯海军总司令等在内的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参加了阅兵前的庆祝仪式。这一盛事让国外媒体惊呼不已。“中国已经站在了海军大国的竞技场上”“中国展示了海军现代化的发展”。这样的形容纷纷见诸于国外各大媒体的报道中。

美国《侨报》文章说,这次为期四天的阅兵活动,共有21艘来自14个国家的军舰到场“助威”,简直就是一场“海上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

随着中国“长征”核潜艇和其他战略舰艇的纷纷亮相,将中国海军大阅兵推向了高潮,外国媒体眼中“中国作为海军大国的‘初次亮剑’”也随之到来,很多外媒都称“中国对外展示了他的海军实力”。英国天空电视台报道说,两艘深色的中国攻击型核潜艇在薄雾中露出真容,这是此次阅兵式中展示的“复活的中国海军最强有力的战略武器”,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海上力量”。英国路透社称,在今天的阅兵仪式上,中国海军首次公开展示“长征6号”和“长征3号”两艘核动力潜艇,显示了中国海军走出周边水域,从“浅蓝”迈向“深蓝”的决心。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这一盛大的阅兵式将让世界观察到中国海军的发展状况。报道引述现场的英国皇家海军上尉的话说:“这次阅兵的所见所闻,令我印象深刻,在某些方面,我们有点儿‘嫉妒’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

外国媒体更普遍报道了胡主席在出席阅兵典礼时的重要讲话。胡主席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搞军备竞赛和军事扩张,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对此,法新社引述香港浸会大学某教授的话说:“作为一个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大国,中国借此表明自己将继续遵循‘国际游戏规则’。但与此同时,中国也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已经站在了大国博弈的竞技场上。”

但是,也有一些外媒觉得中国发出了“令人不安的信号”,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海军的担忧有所加深。天空电视台说,北太平洋海域一向处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而中国海军实力的猛增似乎成为了该海域潜在的挑战者。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罗海德上将在参加此次阅兵式时就称:“假如中国建造航母的军事意图不太清晰的话,这必将引起该地区各国海军的担忧。”英国广播公司则认为,尽管中美海军曾产生过一些外交摩擦,但这并不能成为中美两军军事关系发展的阻碍,出现在青岛阅兵式中的两艘美军舰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关于中国海军的实力,国外媒体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法新社援引香港某大学教授的话说:“中国海军依然落后于一些国家。论技术实力,他们远远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但论舰艇总吨位,中国海军已经位居亚洲第一。”路透社则引述中国一位教授的话说:“中国确实需要一支更强大的海军,向全世界投放自己的力量。就算我们无法超越美国,但一支更加强大的海上力量能够抵消美国的影响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