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名石鉴赏及收藏
26992600000015

第15章 名石与文化素养(2)

对于观赏石的审美意趣及其在理论上的探讨,可以说,历代画家们的许多画作和绘画评鉴的论述,都可以和赏石原理相互沟通,南宋的宗炳、王微所写的《画山水序》、《画序》,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画论着作。宗炳,家风崇尚隐逸,喜好山水、灵石,每当远游归来,便把自己游历过的山川“图之于室”作为卧游,“披图幽对”,“万趣融其神思”,“不违天励之丛”;略迟于宗炳的王微则指出,绘画“本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他认为作画不能只限于目之所及,强调“一管之笔”,“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以“拟太虚之体”,达到“尽过目之明”。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灵石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画科。在画论着作上,反映出画家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对客观事物复杂性的分析,对艺术的理论也逐渐深化。谢赫的绘画“六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六朝的这些着作,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画学理论,特别是顾恺之的画论与谢赫的“六法”论,不仅在绘画史上,而且在美学史上、在赏石的审美上,其审视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除“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气韵生动以外,其他五法,都可以与赏观奇石相应对。习惯上人们会喜爱造型圆润,石质坚硬致密,质感细腻,甚至渗入二氧化硅的立峰或小型观赏奇石,但每一件赏石都具有其本身造型特点,它所占有的三维空间都含有外朴内美的意境。象形的“似与不似”也同等于赏石美学和绘画美学,人们也会用“应物象形”的美学层面来应对。每件赏石由于它的质地不同,如松软的砂岩、沉积岩等,硬质的火成岩、石英岩等,它们因成分不同使折射出的光线都有其独特的“固有色”和隐含在石肌中的多种矿物色素的“复色”,再加上特定的陈列置放环境,从而使“环境色”和“固有色”相互配制、随类赋彩,建立起赏石在纹理和色泽方面的评鉴关系。

中国画用来表现山水、灵石和树皮纹理的皴法就出自山石的皱襞。山石的皱襞技法众多,有披麻皴、直察皴、雨点皴、豆瓣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落叶皴、铁绒皴、长斧劈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带水斧劈皴、鬼脸皴、拖泥带水皴、弹渴皴、括铁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骷髅皴、破网皴、刺梨皴、马牙皴、鳞皴、绳皴、交叉麻皮皴和点擦横皴。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和山石的纹理皱襞而创造出的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技法虽源于自然,但反之又可衡量各种造型类石,尤其能体现出太湖石、灵璧石、英德石和昆山石四大名石最本质的审美意趣,这便是所谓的“传移模写”。当然,传移模写审美评赏,不仅只限于皴法,还有其他很多审美要素。

至于“六法”晶鉴对于画理与石理的评鉴,随着时间的演进,将会向更多的评鉴领域延伸。在“六法”的评鉴上,现代作家钱钟书给其作了标注,大大开辟了画理与石理的评鉴领域:“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二、观赏石的题名艺术

作为藏石家,或赏石爱好者,当他觅到一方十分理想的奇石以后常会欣喜不已,在把玩一番之余,下一步就是要给它题一个贴切、恰到好处、甚至绝妙的名字了。人们常说,要寻觅到一方好的奇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其起一个名字,也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观赏石作为石文化的精华和艺术品类,它不仅蕴涵着无穷的表趣和韵味,还蕴涵着更多的诗情画意、文化底蕴和科学内涵,它需要我们去品味、题咏,去以石寄托情怀。

题名,是赋予顽石以生命,是画龙点睛之笔。清代画家阮元在《石画记序》中说:“名石虽有造化之巧,若无品题,犹未凿破混沌。”所以,题名犹如“点睛”、犹如凿破混沌。题名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都能体现作者的文采、艺术修养和品味。好的作品、好的赏石经题名“点睛”以后,即刻就可腾飞。音乐作品亦是如此,比如,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蓝色的多瑙河》,起初的曲名叫《在美丽的多瑙河畔圆舞曲》,冗长而直观。1867年2月首演及此后的再演均反应一般。同年7月,作者修改了部分旋律与段落,同时重新题名为《蓝色的多瑙河》,乐曲从此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受到奥地利人欢迎,并风靡全球。当然,《蓝色的多瑙河》这首曲子本身就是一首空前明丽的作品,再加上简洁、明快、富有诗意的曲名,特别具有感染力,使人一看到曲名,一听到这一优美的旋律便联想到沉浸在薄雾中,寂静安宁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多瑙河的晨景。此外,在城市和地名的翻译上,同样也具备为某一“作品”题名的含章。就拿法国巴黎郊外的“枫丹白露”来说,这一地名就译得漂亮,不但响彻了法国,而且倾倒了世界上古今所有的画家,甚至在世界上还产生了枫丹白露的绘画流派。枫丹白露距巴黎行车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那里有拿破仑与约瑟芬幽居过的皇宫。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本意是“蓝色的喷泉”,译成枫丹白露就赋有红色的意境了,可能是形容森林如喷泉般的翠蓝。由此可见,题名不但可以使“作品”点石成金,还可以影响“作品”的思维定势,与“作品”相辅相成,并导向一个崭新的领域。意大利古都翡冷翠,11世纪就大放异彩,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文艺、绘画、雕刻和建筑方面的天才,如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波堤切利等。翡冷翠(FIORENCE)直译为佛罗伦萨,后经过中国文学史上着名诗人徐志摩翻译,定名为翡冷翠。这一译名一出现,便覆盖了中国大地,人们提起佛罗伦萨,虽然认识,但尚有模糊,而一提起翡冷翠,便无所不知,那是因为翡冷翠更富有诗意,更富有色彩。

所以题名犹如创作,题名往往是体现人们文化修养和情趣的重要标志。

赏石的题名,要有独到之处,要有特征,要有个性,重要的是不能重复别人的题名。鲁迅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把女人也比作花的人,就不聪明了。任何重复都是多余的,在赏石取名中“祥云”这个题名,就出现得比较多,其次“一帆风顺”、“仙境”,还有“望夫崖”、“玉麒麟”、“送子观音”等。并不能说,这些题名有什么不当,但重复的太多,那就多了“克隆”,少了文彩与典雅;多了趋同,少了“惟独”与个性。也就是说前人的题名,不能当“成语”来使用,要富有色彩地去创新。

赏石的内容十分丰富,赏石者在酝酿题名时,可以从赏石的石质、石形、石色、石纹、石韵、石意、石肤等方面获得灵感,以赏石作为载体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进行人与天籁的对话。记得有一位赏石家在同一地区,采集到一组纹理比较接近的四枚奇石,画面清新雅洁,构图既能独立,又能连理。而他别出心裁地以古代十字回纹诗名句“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来题名,分别将四组奇石命名为:“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似与不似,珠联璧合,充满诗情画意。单体,独立成画;连理,相得益彰。使其作为一枚无言的诗,立体的画,使富有生命的奇石,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可谓点睛之笔,传神而隽永。

我国的赏石历史虽然悠久,但赏石的名称众多不一,有奇石、彩石、巧石、美石、异石、灵石、艺石、怪石、石供、供石、珍石、文石、贡石、石玩、雅石和观赏石等,日本称观赏石为雅石,而韩国称其为寿石。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赏石的性质定名,如奇石、珍石、供石、石玩;有的是根据赏石的产地定名,如广西大化地区出产的大化石、安徽灵璧出产的灵璧石、黄河流域洛阳地区出产的河洛石、江苏昆山地区出产的昆山石、江苏太湖地区出产的太湖石、广东英德地区出产的英德石。随着赏石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单纯使用产地定名、石种的性质定名已远远不够了。所以,对赏石的题名,不但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且今天还可以有更多创造性的延展。

赏石,不仅需要说明石种,还要标明产地和藏石者,接下来就是给顽石题一个名字了。以下,主要收集了一些前人对单体供石的题名,通过深刻体味其题名艺术和如何运用承、传、启、合,来作为今天我们对赏石题名的借鉴。

历史名石的题名

历史名石的题名,大多赋有历史金轮运转的痕迹,饱经沧桑,蕴藏典故;含蓄洗练,笔味精湛,如置于北京北海公园的“云石”、“起云石”,置于青州人民公园的“福”、“寿”、“康”、“宁”,置于扬州个园的“龙骨石”,置于北京恭王府的“独乐峰”,置于昆山亭林公园的“秋水横波”、“春云出岫”,置于北京中山公园的“攀芝”、“青云片”、“青莲朵”,置于扬州瘦西湖的“花岗遗石”,置于史可法纪念馆的“九峰石”,置于杭州江南名石苑的“皱云峰”,置于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置于苏州市第十中学的“瑞云峰”和留园的“冠云峰”,置于湖州南浔的“叠云峰”等。此外,还有纯阳石、尘空石、云扶石、山静石、洗心石、说法石、醉心石、燕台石、扶桑石、振玉石、八音石、九狮石、软云石、蛙鸣石、吼天石、仇池石、鹤寿石、缅石、巧合石、试剑石、绘月石、夔石、珠泉石、待月峰、苍云石、慈颜石、紫金石等。

雨花石的题名

雨花石的题名,特富想像力,雨花石本身就如梦如幻,光彩夺目,大千世界,气象万千,雨花石的图案有写实的、有浪漫的,意境深厚、交织柔合,如:丹壁飘云、层林尽染、烟雨江南、梦笔生花、霞客云游、月塘初菏、空谷幽兰、红楼妙玉、碧草幽香、秋江丹峰、一品娇红、残菏听雨、绿肥红瘦、滕垂溪水、雨涤青崖、鹂转云空、人约黄昏后、淡黄月下诗、翠屏夕照、妙化龙鳞、古意梅、芳草地、玉兰初绽宽宽瓣、芦花似雪落梦乡、春潭千丈绿、秋野落云飞、暗香疏影梅数枝、寺外佛塔夕阳红、浩浩呼绿野、远树疏林外、野渡无人舟自横、静心依栏听晚钟、春香、良霄,枝头千头雪、天青远峰出,美人晕、散花坞等。

具象石的题名

具象石的题名,比较写实、具体,但也必须要有神来之笔,如隐士归山酒一坛、庭院深深、但丁神曲图、米芾拜石、盘蟒、寿之道、沙漠、丑罗汉、聚仙屏、玉洁冰清、双峰插云,千古凝化,一石大干、难得糊涂、若即若离、堆秀、浮游、惊回首,秋荡瑶山、如影随形、武夷绝壁、天书联想、景在虚无飘渺间、悬崖半九天、惊云、韵趣天成、曲散、奔禅、云窟、祈山秋意、重山秋韵、冰肌玉骨、八挂银杏金凤时、寒山独归、一品当朝、师法奇中、银环幽宫、芳草池边绿、雀闹枝头、“奇山快秀水,虚实两入神”、百鸟投林、玉屏风、青山翠绿水长流、丝方尽、海市蜃楼、翠珠、黄河之水天上来。

抽象石的题名

抽象石的题名,首先是怎样看待抽象,一般开始时就不为具体形象观念所影响,完全凭直觉与想像,然后从具体的形象发展到抽象行为。因此,为抽象石题名也要遵循这一审美规律,在悟性的基础上,力求获得飘忽不定的感觉和弦外之音的效果,如带尖的卵形、梦中浮桥、秋、韵、击、茫、回声、雾的上升、夏之旋律、律动、雨后、皇与后、安乐椅、达到达拉、深孔云石、方体、曲线体、空灵、禅意、意向、三弦音,无题,作品5号、孔洞10号等。

造型纹理石题名

赏石家将造型石、纹理石归为景石之类,以表现山峦空谷之悬念,咫尺千里之意境。为其取名,有时会感到文字的累赘与苍白,若用古代诗词来借用,反而能起到点睛之笔的效果,如山深世界清(唐·姚合),我欲蓬莱顶上行(唐·李白),一夫想临关、百万未可傍(唐·杜甫),忽闻山上有仙山(唐·白居易),月到中秋偏皎洁(明·徐有贞),云驶影凝流(南朝梁·肖纶),淮南皓月冷千山(宋·蒋),垂影当高树、攒柯半玉蟾(南朝梁·刘考绰),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扬(明·唐寅),峰骈仙掌出、罅坼剑云开(唐·白居易),叠岫乍昏明、浮云时卷闭(南朝梁·虞骞),欲乃一声山水绿(唐·柳宗元),树色随山回、河声人海遥(唐·许浑),山色试深随夕照(清·宋琬),群山万壑赴荆山(唐·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夕阳苍翠忽成岚(唐·王维)。

三、赏石文化与绘画和文学艺术的关系

赏石文化与绘画

(1)赏石文化进入绘画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赏石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纵观我国历史上众多的画家,他们对大自然的摹写和对赏石的描绘,把赏石文化融人了绘画艺术。可以看出,赏石文化从形象特征、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到艺术风格,都有着自身发展的辉煌历程,五彩缤纷的赏石文化从众多领域进入绘画艺术,说明观赏石这朵艺术奇葩具有无限生命力。

①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今江苏)。博学有才气,工诗赋、善书法,尤精绘画,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在为谢鲲画像时,因以赏石配景,而被世人称绝,恺之还认为,谢鲲最适宜在山石,丘壑环境当中,这是最精彩的赏石文化。顾恺之描绘园林湖石的传世之作《春龙出蛰图》、《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对赏石进入绘画起到空前积极的作用。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29岁时踏上仕途。《桃花源记》是他的杰作,他作品中明丽如画的自然景色、山石和田园等都是出自他自己的真实感受。陶渊明对赏石与田园一样偏好。在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院中,有一方奇石,他十分喜爱,酒后赋诗常踞眠其上,世人称之为“醒石”,这是东晋时期对赏石的最早纪录。

炳宗(375~443):南朝山水画家,字少文,南阳湟阳人(今河南镇坪),家居江陵(今湖北)。他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质而有趣灵”,并浪漫地以“天地为庐”,“俯仰宇宙”,达“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唯当澄怀观道,挂画于壁上,卧以游之”,“抚琴动操,欲合众山皆人间”;他还提出:“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其卧游自然的方式,对赏石欣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②隋唐

展子虔:北周末隋初画家。擅画人物、山水等,写山川远近,画台阁山石。传世作品《春游图》是描绘江南二月桃杏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景观大自然为主,放目远眺,山石耸峙,湖光山色,江流无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的河山和盎然的生机。这是现存的我国着名画作中最古的一幅,也是卷轴山水画中最早的杰作。

孙位:唐代画家,会稽山人(今浙江绍兴)。善画人物松石,传世佳作《竹林贤图》又名《高逸图》。画中文士四人席地而座,数童子侍立,缀有湖石、芭蕉、杂树,人物伟岸、衣纹圆劲,然后渲染墨色,完整地皴擦出山石的质感,开启了五代画法的先路,是古画中的瑰宝。

卫贤:五代南唐画家,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传世作品有《高士图》(又名《梁伯鸾图》),整幅画以人物活动为中心,下部竹树相杂,溪石环绕,上部远山巨峰,平远山岭,无石不画,这是岩石文化用心刻绘的巨制,难怪被后人称为自唐代画石的第一能手。

③宋代

郭熙(1023~约1085):北宋画家,字谅夫,河南温县人。他是着名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在其《山水训》中指出:“真山水川之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远看之以取质”,系指山的宏观形态,山的形势以及地形地貌;其中的“质”,系指山的神韵及特征,以及山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