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名石鉴赏及收藏
26992600000011

第11章 雨花石收藏家——马文斌(3)

他的嘴唇发出了嘟囔声。后来,他就竖起了大拇指,自个儿喊道:“OK!OKl”

马文斌在一边看得一清二楚,这个外国人对石头如此感兴趣,使他颇为兴奋。他想同这位外国朋友攀谈,但又担心语言不通。

还好,这位外国朋友能讲一些生硬的中国话。

原来,外国朋友来自美国,名叫贝特·亨德,是美国矿物学会的一位颇有名声的观赏石专家。他在美国加里佛尼亚的深山中找到了一种观赏石,近似于我国的大理石切片,其上也有图案。贝特·亨德被这种观赏石深深地陶醉了,认定是世界上最美的石头。为此,他在欧洲的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进行考证对比,结果仍旧是美国的这种观赏石最美!贝特·亨德此次来到中国,已认定是无以匹敌的石头了。

然而,他被雨花石折服了。

他用生硬的语句告诉马文斌:“中国雨花石太美了,是世界上最美的观赏石。”

贝特·亨德从随身携带的包内取出20多块从加州带来的观赏石切片,请马文斌挑选一块,赠予马文斌以作留念。

1985年夏季,马文斌携石来到青岛,在青岛市博物馆展出了100余枚雨花石精品,许多青岛人对雨花石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纷纷携妻带子前来一睹为快。

有一位老人却四处扬言:“崂山石才是最好看的。”

崂山石的确也是我国百余种观赏石中的佼佼者。其色如墨,其质似玉。最佳的崂山石则在崂山淹于海中的那一部分,日本占领山东期间,常以炸药在海底炸山,获得崂山石后运回日本,成为日本人收藏的价格昂贵的一种观赏石。

老人收藏有众多的崂山石,对崂山石感情颇深。

他终于也来到了南京雨花石展览处。他在马文斌的“双僧对坐”雨花石前久久停留,石上两僧,头部和身体均很清晰,他们盘腿相对而坐,似在诵经。

老人找到了马文斌,说:“还是雨花石美!”

从此,他再也不对别人说崂山石是世界上最美的石头了。

说雨花石最美,是有依据的。马文斌以为,雨花石之美即美在质、色、形、纹的有机统一,世界上诸种观赏石从此四者比较,没有能超过雨花石的。

质,是指雨花石的质地。雨花石属石英的隐晶质,坚硬细腻,晶莹可爱。《六合志·石圃》中说雨花石“质超于玉”。

色,指雨花石的色彩。其色彩丰富,在七彩之外。明代陈贞慧写雨花石的色彩“猩红黛绿,云桡不一。或为羊脂玉,或为蜀川锦,或为鹦鹉紫,或为僧眼碧,或为鹅黄。朱者如美人睡痕,黑者如山猿怪瘿。文彩陆离,虽珊堆盘,琥珀映觞,无以加是。”

形,指雨花石的形状。已故着名藏石家张轮远云:“癖石之收藏家,常以石之面积大小轻重及其形状,分门别类而陈列之,颇足以助灵岩石之美观。”

纹,指雨花石的纹路。张轮远云:“文者,由于石质之表面、或其蕴藏。于视力可及之处,因点线交错,或众彩集合,或突起凸凹,且含有自然之规则,而成也。质言之,即石之文,皆有自然之规则。”各种形状的纹路同各式的色块等交织,形成了诸种画面,令人叫绝。

由于上述四者,雨花石在诸种观赏石中“出类拔萃”,独占鳌头。

十一、独树一帜

1987年10月30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很寻常的日子;马文斌不会忘记这一天,他因爱石情深,在这个日子设立了家庭雨花石藏品馆。

那么多人前来参加开馆仪式,又有那么多人前来祝贺。

藏品馆自然是设在家里的,马文斌特地制作了展橱,然而他的家太挤了,仪式便“转移”到了南京汽车制造厂地下会堂。

一碗碗清水中,晶莹剔透的雨花石各展风姿,引来人们声声惊叹。江苏省文联主席李进、省委宣传部部长戴为然、省诗词协会会长陆荫及着名画家黄养辉、傅小石等参加了他的雨花石开馆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以“友谊处处都无价,任是天涯是比邻”诗句作赠。中顾委委员江渭清题写“奇石大成”,杜平题写“石秀心美”,汪冰石题写“雨花全是血精神”,李进则题写了“雨花石有情人”,笔力遒劲,饱蘸着对雨花石的挚爱及对藏石家的敬意。

我读着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石林《观马文斌雨花石展为赠短歌以志其盛》的诗章:“金陵自古多骚客,更有人怜雨花石。龙纹凤藻出天然,相与百花争颜色。我闻马君喜鉴藏,搜罗不惜千金值。此中意趣竟无穷,苍天藉此留痕迹。有幸来观世上珍,宝石通灵今乃识。”我的内心涌出无数涟漪。我想象着马文斌冒着酷暑或严寒,在烈日或寒风中寻觅雨花石的情景,想象着马文斌在集市上发现雨花石的“痴”态及囊中羞涩时的苦恼,想象马文斌咬牙买下美石的坚毅及灯光下把玩石子时的喜悦,最后,我也想象着马文斌的家庭雨花石藏品馆,奇石荟萃,美不胜收。

有谁能说得清马文斌近万枚雨花石的价值呢?!他一次次地从并不高的工资中抽出钞票购买雨花石,算起来已有万元之多了,如今,他的雨花石如若都“抛”出去,怕是已翻上十倍甚至数十倍了。但,价格毕竟不等于价值,马文斌藏石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人类聚积了财富,陶冶自己,也陶冶了观众,唤起了自己及观众对土地乃至生命的热爱、!

我终于有幸走进了马文斌的家庭雨花石藏品馆。是年,马文斌年已四十有八,作为工程师,他居住的是一个中套。房间并不大,更由于家有二女,连同老母,一家五口,住宿本已显出紧张。

不了解的人见了是会纳闷的。马文斌的妻子张礼华支持他,马文斌的两个女儿也支持他。几个展橱也便毫不客气地占据了大半个房间,他的两个女儿同奶奶合住一个房间,实在太挤,就搭了阁楼,两个女儿于是做了“仙女”。

阳光,暖融融的阳光从高处投射在深红色的展橱上,透过玻璃,又照在了碗中的雨花石上。雨花石的色彩及纹路毕现,大千世畀俱在这小小石头中,又一次使我发出惊叹。

不时有人预约前来参观,马文斌以茶水相待,热情介绍。

马文斌乐此不疲。他给更多的人了解雨花石捉供了机会,这就是他的最大收获。

他欣慰地笑了。

省级机关《晚清诗社》社长陆荫,看了他一块名叫“在水一方”的雨花石,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不觉勾起无限遐想。过去的戎马生涯和今天的统一大业,都涌进他的脑海里,便即兴题诗赠马文斌。傅小石是很少和外界交往的。马文斌的雨花石上的朦胧图案和色彩,给了他很大启发。他一改过去的画风,创作了意境艨胧的《二仙图》和《屈子行吟图》,在画坛引起震动。

十二、最大的展评会

1988年8月20日,南京的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经有关部门同意自9月15日至10月5日在南京夫子庙得月台举办南京市首届雨花石珍品展评会,凡雨花石收藏爱好者均可参加。”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藏石界的同仁奔走相告,他们一个个都在整理自己的藏品,以自己的最佳雨花石参加展评。

历史上,品玩雨花石的人是有的,但大都囿于独自或亲朋之间,更谈不上展评了。这次雨花石展评会当属金陵藏石史上之先例。

马文斌主持了这次雨花石展评会。

1938年,南京市旅游产品总公司为成立南京市雨花石珍品收藏馆,在藏石界物色合适人才。马文斌放弃了在南汽的工程师工作,挑起了筹备收藏馆的重担。

他舍弃了旧有的安稳,为雨花石的弘扬光大而投入了艰难的拼搏。

展评似乎是一种趣事,实则充满了辛苦。

也许是展评会太吸引人了,很快在马文斌及别的评委面前出现了一万枚雨花石。一万枚,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细细地想想,便能体会到数目之巨大。这些石头由南京、上海等地的62位藏石家提供,每一枚都是精选出来的,都有不同凡响的魅力。

必须要慎重。马文斌和别的评委都这样想。

每一枚石头都进行反复地品评,质、色、形、纹,四方面逐一评价。有时,为了一枚石子,他们会争得面红耳赤,而终于在争议中获得一致的看法。

最后,他们选得美石672枚,在南京夫子庙得月台展出。

观众。观众。观众。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雨花石展览。数量之多,藏品之精,均属空前,观众之多,也属罕见。

衣着华丽的港台同胞走进了展厅,当别人告诉他们,呈现在眼前的便是雨花石,他们轻轻地说,雨花石在港台听人说过。看了寻会儿,他们便大惊小呼起来,“投想到雨花石这么美!”站在一旁的马文斌只是微微地笑着,这样的惊叹,他听得太多了。

适逢国庆,马文斌以组织者的身份邀请省市的一些着名作家、书画家和离休干部,边赏石边作书绘画。书画家们创作了“石魄花魂总是情”、“石不能言自有情”、“神品”、“丽石天成”、“梦幻境”等字画,与雨花石相映成趣。南京市副市长李英俊看了展评,说:“真没有想到雨花石有这么美。”

1988年10月5日,展评会从672枚雨花石珍品中评出305枚名石。凡为名石,均发有证书,以流芳百世。

十三、向国人展示魅力

荧屏上的雨花石更添有一份魅力,那是由于石与人之间产生了距离感,雨花石越加显得神秘、神奇了。

1990年6月,天气渐热。马文斌和他的石友池澄、贝芝泉、王方勋各携石25枚,乘车来到了都市上海。上海电视台慧眼识中了南京的雨花石,邀请四位藏石家到上海,拍摄《华夏一奇》专辑。

马文斌的25枚石子中以“列宁”领衔。他的石头大都象形,给人提供了一个奇特的生命世界。马文斌进行了为时一分钟讲话:不朽的诗,不蚀的画,不败的景,不谢的花。短短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雨花石之美,可谓字字珠玑,令人叫绝。

《华夏一声》乃系由上海、四川、广东、辽宁、北京等电视台合力主办的、有21家省级电视台参加的专题艺术展播赛。数十集《华夏一奇》专题片在这21家省级电视台统一播出。雨花石之在全国的影响,可想而知了。

马文斌笑了。

是年10月,河北电视台《中国民间收藏大观》摄制组来到南京。摄制组成员找到了马文斌,看了他的美石,大加赞叹。马文斌邀约了池澄,贝芝泉、王方勋、吴嘉林,陈伟雄诸君一同供石参加《收藏大观》的拍摄。这是南京雨花石精品的又一次荟萃,来自北国的记者先生们连声喊道:大开眼界。摄像机整整运转了两天。

其实,南京雨花石又何止在国内享有名声哩!雨花石在东南亚乃至欧洲也已拥有众多的崇拜者。在第24届奥运会上,雨花石被选为“幸运石”进入汉城,并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国一绝”。日本崇拜者称此名石为“天赐国宝”。1991年1月,马文斌的120枚雨花石应邀送往日本名古屋国际会议场展示给日本观众,引起轰动。

五、六千年以前,南京鼓楼北阴阳营一带居住着早期人类。后人在他们的墓葬中发现了雨花石——早期人类中的人死后,其口中含着石子,那就是色泽美丽的雨花石,也许在他们看来,雨花石太美了,美得神秘,美得不可思议,于是他们崇拜雨花石。虽然,对雨花石之美人类已渐渐地从科学上寻得解释,但对雨花石的挚爱却从未为人放弃过。历史告诉我们,雨花石的魅力是永久的。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现代人更需要雨花石这一奇特的审美对象,并会从中获得前人所没有的更为丰富的情趣!

马文斌常被参观者的惊叹及满足感动,为了这一点,他必将更勤奋地收藏雨花石、宣传雨花石的。文斌先生,对吗?

199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