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师就是指导者。她指导儿童使用工具,寻找准确的对应词语,增长体力,精选工作,防止他们浪费精力,制止偶发的骚扰。这样,她就给予了儿童必要的帮助,令他们获得快速而稳步的智力成长。
导入
1.对象的隔离
当教师在课上或是想要帮助儿童使用感官训练工具时,她应当清楚儿童的注意力必须与其他事物隔离开来,只集中到课程目标上。因此,她必须留意把桌上的其他一切东西都清理掉,只把想要展示的工具放在上面。
2.准确地工作
教师在展示工具时应当给儿童提供的帮助,就是展示如何使用该工具。
教师要自己做一次或两次练习。例如,从底座上移走圆柱体插件,打乱顺序,然后经过试错把它们放回原位。或者把需要配对的彩色色板混在一起,用正确的手法——不触碰到丝线——随机挑出一个,把它放在跟它一样的色板旁边,等等。
3.唤起注意
无论何时,教师给孩子一件工具时都不应当态度冷淡,而是应当对所做的事情表现出极强的兴趣,从而引起孩子对工具的关注。
4.防止工具的错误使用
如果教师见到某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无法达成其目标,即该使用方法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就应当阻止儿童继续使用。如果孩子态度平静,脾气又好,她就要非常温和地阻止;如果儿童表现出无礼行为,她就应当认真地阻止他。但是态度不要像是因其制造了噪音和混乱而惩罚他,而是要体现出权威。
实际上,对于暂时失去自我控制、需要借助于更有力的支撑的儿童而言,权威变成了必要的助力。正如被绊倒的人需要抓住点东西避免摔倒一样。教师在这时的帮助意味着向无力的人伸出一只友好而有力的手。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儿童在工作时,就像一个完美地保持平衡的人,拥有自己所需的练习材料,这就像努力提高身体柔软度的人需要健身房一般。
我们必须仔细地区分两类儿童会犯的错误:第一类是工具本身能够控制的错误,产生于儿童十分愿意准确地完成熟悉的练习,却因为太不成熟无法完美地完成,或是儿童的感官无法分辨不同的刺激,抑或身体机能尚未健全而不能完成特定动作。例如,儿童可能会在把圆柱体放回相应的孔洞时犯错,因为他们还分不清楚各个圆柱体之间的差异;或是儿童在搭建木塔时把大方块放在了小方块的上方;等等。
这类错误是通过工具本身来控制的,因为一旦出错,工具自身就会显示出来。只有儿童的感官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才能纠正这些错误。儿童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对工具的长期、正确的使用。上述错误跟我们说的可以“从错误中学习”的错误,可以归入同一类别。良好的意愿加上外在方法的帮助,就能战胜这些错误。
第二类错误是一种恶意错误,部分也是由于教师的疏忽造成的。例如,孩子把一整套内置插件当作马车一样拉着到处跑,或是用彩色丝线轴搭建房屋,或是踩着成排的圆木棍行走,或是把一块用于教习如何扣纽扣的布块当头巾一样缠在头上。
当工具因被错误使用造成混乱时,或者用于它们无法满足儿童的需求时,相当于压根没有被使用。结果只是浪费精力,引发骚乱。这类错误妨碍了儿童集中精力,从而也阻碍了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这一结果可以跟身体失血造成的危害相提并论:本应回流到心脏的血液流失了,这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产生了威胁。儿童无法从这一类型的错误中学习。这类错误持续的时间越长,儿童背离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运用权威介入进来,帮助遭遇危险的小小灵魂,给他们提供温和而有力的帮助。
5.尊重儿童有益的活动
如果孩子严格按照从老师那里习得的方法使用工具,或者是采用他们自己发明的、彰显其工作智慧的方法来操作,其中蕴含着适合儿童发展的要素,那么教师要允许他们继续重复相同的练习,或是做自己的实验,想做几次就做几次。不要为了纠正小小的错误或是怕他们太累而打断儿童的工作。
6.良好的结束
当儿童自发地放弃一项练习,即鼓励他们使用该工具的冲动已经消失时,如果需要的话,教师必须参与进来,让儿童将工具放回原位,并把所有东西都按顺序摆放好。
授课
在这一阶段,在儿童了解了相关练习,做了很多次,而且成功地分辨出感官工具的差异之后,为了让他们理解并记住相关概念,教师要出面干预。
教师最重要的干预工作就是教给孩子他们正在使用的物品的准确名称。
这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讲话——幼儿时期学习讲话是非常容易的。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告诉儿童已经在他们头脑中成形的工具的正规术语,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当教师告诉孩子物品名称时,讲得一定要清晰、准确,要精准地发出每一个音节,但是不能用错误的方式去讲,即不可夸张。
塞根的三阶段授课法
我发现塞根教习智障儿童一个物体及其相应术语之间联系的方法,对于正常儿童也非常适用。他把授课划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在“儿童之家”
也采用了同样的做法。
1.感知物体与名称的联系
教师首先应当说出必要的名词和形容词,但不添加其他任何词语。词语的发音要非常清晰、响亮,使得构成这些词语的不同音节都能让孩子清楚、明白地听到。
例如,在最初的感官练习中,当教师让一个孩子先触摸光滑的纸板,再触摸砂纸时,她应当说:“这是光滑的。”“这是粗糙的。”然后用不同的音调多次重复关键词,且每次元音语调都要清晰,发音也要清楚。例如,“光滑、光滑、光滑”,或是“粗糙、粗糙、粗糙”。同样,在感受温度时,老师要先说:“这是冷的。”“这是热的。”然后再说:“这是冰冷的。”“这是温热的。”“这是滚烫的。”然后,教师再使用比较级“热”“更热”“没那么热”等。
术语课应当在名称与物体或是名称本身代表的抽象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所以儿童应当同时理解物体及其名称。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说出的应当是名称本身,而不是其他的词语。
2.认识与名称相对应的物体
教师应当不断地测试,来判断授课是否达到了目标。
第一个阶段就是要验证在儿童的记忆中,名称跟物体是否相关联,因此,她必须在授课和测试之间留出必要的时间。在完成授课后,一定得过一会儿再问儿童。名词或形容词要讲得缓慢而清楚。比如,“哪个是光滑的?”“哪个是粗糙的?”儿童会用手指指向某个物体,教师就会知道这个联系是否建立起来了。
第二个阶段最为重要,构成了真正的课程,切实地帮助儿童记忆,加强了名称与物品的联系。当教师见到儿童理解了她的授课,而且很感兴趣,她就要一再地重复同样的问题:“哪个是光滑的?”“哪个是粗糙的?”
通过多次重复问题,教师重复的名词或形容词最终会被儿童记住。每次重复时,儿童通过指向某个物体来回答,也就重复练习了所学词语和物体之间的联系,并且将其固化在了脑海中。然而,如果教师起初就注意到儿童的注意力不在她这里,回答错误却没有改正的意愿时,她就应当即时中止授课,过一阵子再继续讲,而不是纠正孩子或是坚持做练习。实际上,教师为什么要纠正孩子呢?如果孩子没能把名称跟物体联系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体验感官刺激和听到名称,即应当重新授课。而当孩子犯了一个错误,意味着此刻还没准备好接受教师想在他心里建立的精神联系。
因此有必要另择时间授课。
甚至,如果在纠正孩子之外,我们还说:“不对,你错了,是这个。”
这些责备的话语将会比“光滑”“粗糙”这样的词语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多了。这些批评会留在儿童的脑海里,阻碍他们对名称的学习。而冷静地对待错误,可以给孩子留下完整的意识,下一次课就能有效地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展开了。
3.回想与物体相一致的名称
第三个阶段是最初课程的快速检验。教师问孩子:“这是什么样的?”
如果孩子准备好了,就会用正确的词语来回答:“这是光滑的。”“这是粗糙的。”
因为孩子常常不确定这些词语的发音——它们通常是生词——教师可以坚持让他们重复一两次,鼓励孩子更清楚地发音。比如,教师应该再次问道:“这是什么样的?”如果孩子的发音中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教师就要仔细地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行发音矫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