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的潜能
26984300000014

第14章 感官训练工具

儿童对不同工具的反应,使用方法、使用频率以及从中获得的益处,帮助“儿童之家”逐渐建立起了关于工具的排除、改造和认可的可靠标准。

我们用于儿童感官训练的工具有其自身历史。部分取自伊塔和塞根在教育智障儿童时所采用的工具,部分来自心理测量工具,还有一部分源自我在早期的实验工作中的自主设计。儿童对不同工具的反应,使用方法、使用频率以及从中获得的益处,帮助“儿童之家”逐渐建立起了关于工具的排除、改造和认可的可靠标准。这些工具的各个方面——颜色、大小、形状等,都是通过经验选定的。虽然我不会在本书中详细描述我们这个时期的工作,但这个过程仍值得一提。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广为人知之后,曾饱受非议。为了避免误解、驳斥批评,陈述一下我们的感官教育目标或许有所助益。感官训练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扩大了儿童的感知范围,为其智力发育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与环境的接触及对环境的探索,智力建立起存储实际概念的仓库。如果没有这些概念,智力在抽象运作中就缺少了准确性和灵感。诚然,只有某些职业才对各种感官的运用有着极其精确的要求,然而,如果能训练、提高儿童的感官灵敏度,即便只是一种暂时的成效,也将意义非凡。

因为此时正是孩子孕育基本理念、养成智力习惯的发展阶段。

感官训练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意义。一个2岁半或3岁的孩子,在进入“儿童之家”的最初几年中,随着身心力量的发展,已经积累和吸收了不少感官信息。这项显着的成就——其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在没有任何外在帮助或指导的情况下已然完成。次要印象和基本印象混杂在一起,在儿童大脑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混乱却重要的宝库。

随着儿童知识与意志的逐步形成,在大脑中建立某种秩序、区分基本印象和次要印象,就变得势在必行了。此时,儿童已经准备好重新探索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内在印象宝库。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儿童应当得到准确、科学的指导,这正是我们的器材和练习所能提供的。这样的儿童,可以跟那些因不知道自己继承了多少财富而急于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其进行估算、分类,以便能与立即完全掌控财富的人相提并论。

精细的感官觉察在生命旅程中的价值弥足珍贵,如果对此尚存任何疑虑,次要因素将无疑是儿童的永久资产。按照惯例,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感官训练中,虽然第一个目标已经成为我们再三强调的原因,但第二个目标的重要性也毫不逊色,事实上它才是主要原因。我们和我们的追随者的经验,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总之,我们的感官训练工具及其练习在察觉儿童的感官功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矫正他们。

感官训练工具包括一系列根据某些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声音、质地、重量、温度等分组的物品。例如,一组能发出乐声的乐铃,一组色彩明暗度不同的木块,一组形状相同但大小各异的立体工具,一组大小相同但质量不等的物体,等等。

每一组物体材质相同,但分不同级别。因此,工具应该有规律且能被逐步区分。一旦儿童能够正确区分各种物品,其精确性就确定下来了。

然而,一般规律常常需要修正,这取决于儿童的智力情况。有经验表明,只有真正令幼儿感兴趣、令他们自愿选择的工具,才适合运用在日常的儿童教育中。

每个系列的工具,不论是发声的还是呈现出不同颜色的,都必须设定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确定其变化范围。或者更恰当地说,工具是由儿童对它们的使用而定型的。当最大和最小的两个工具放到一起时,要能清楚地展示该系列工具存在的内部差异,由此决定了这组工具所能提供的最惊人的对比。两个极值的鲜明对比使得差异十分明显,在孩子有机会使用工具之前,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分离工具的属性

我们打算用于感官教育的一切物品,都必须呈现出不同的属性,比如重量、质地、颜色、形状、大小等。我们如何从众多属性中分离出某个单一的属性,并令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属性之上呢?答案就是这些物品中除了“变量属性”之外,其他方面都是一模一样的。而这一变量属性是通过系列物品的逐渐变化来实现的。

例如,如果我们想准备用于分辨色彩的物品,就必须做成材质相同且等底、等高的,再来确保它们是不同颜色的。如果我们要准备能发出不同音高的物品,就必须使其外观极其相似,就如蒙台梭利教育法中采用的乐铃一样。这些乐铃大小和形状都相同,被置于相同的支架上,然而,当用一个小木槌敲击它们时,它们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这些声音的差异只有耳朵才能察觉到。

这就阐明了为何给儿童作为音乐玩具的小工具,通常不能用到真正区分不同声音的音乐认知练习中去。这些玩具是用不同长度的长短木棍、管子,像风琴管那样排列起来做成的。这就意味着儿童的眼睛能协助他们寻找区别,而这些玩具原本的目的是要儿童用耳朵来独立判断声音的。

这一对比成功地指出了工具与玩具的区别,并表明清晰度才是吸引儿童对区分物品感兴趣的首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如果要突出物品的某个单一属性,就必须将感官分离开来。如果用不能传导热量的物体,即同一时刻让人觉得冷或热,触觉会更加准确。此外,最好把该物体放在一个黑暗、安静的房间里——没有光线和声音分散触觉感官所接收的信息,触觉将更灵敏。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双重隔离:主体被屏蔽了从环境中可能获取的其他一切信息,工具在某个属性上被系统地分好等级。

要想完善这种练习,就必须让儿童尽量远离一切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这种练习鼓励儿童进行内在与外在的分析,从而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秩序。

儿童天生就是“贪婪”的环境探索者,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途径来预先了解环境。儿童在用手摸索各种形状时,会自愿地闭上眼睛,或是蒙上眼睛,以隔离光线;为了能听到最轻微的声响,儿童会乐意接受黑暗的环境。

儿童教育环境中常见事物的重要属性在上述诸多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特征,然而,它们对于感官训练目标来说并没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应当将视野扩展到儿童周围环境中任何可能影响儿童感官的事物上。列举如下:

1.错误控制

应当尽力保证给儿童提供的工具中蕴含着错误控制。比如工具中的几何插件。该插件包括带孔的木质底座,用来放置体积递增的圆柱体——从薄到厚,从短到长,从小到大。因为木质底座上的孔是跟圆柱体一一对应的,不能放错,否则至少有一个圆柱体会剩下来,这将标明操作者在摆放插件时犯了错误。扣纽扣也蕴含了错误控制:如果有一个纽扣忘了扣,或是扣错了地方,最后就会剩下一个多余的扣眼。

在其他工具的使用过程中,错误也很容易被发觉,事实上,儿童已经习惯了自己为自己指出错误。

通过工具控制错误可以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推理和批判能力,以及不断增长的辨别能力。这样,当遇到并非器质性的或是容易察觉的错误时,儿童的大脑会习惯于去纠正它们。

但这不单纯在于感官训练和习惯养成的物件,整个环境的设计也要让纠正错误变得更加容易。房间里的一切事物,从家具到儿童用的特殊工具,都是错误的提示者。

明亮的色彩和光洁的地面会突出污点。轻巧的家具,若被掀倒或者在地板上拖出噪音,就会告诉孩子他们的动作太笨拙,有待提高。因此,整个环境都变成了时刻警觉的指导者或哨兵。听到它们“告诫”的孩子,都仿佛是独自站在这些毫无生气的“教师”面前。

2.审美

这些物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有吸引力。孩子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要务必做到色彩、明亮度和比例的完美统一。不仅是感官工具,整个环境都是为了吸引儿童而设,就像自然界中鲜艳的花朵会吸引昆虫来采蜜一样。

“使用的时候要小心哦。”明亮光洁的课桌在说。“别把我闲置起来。”

柄上画着花朵的小扫帚在说。“快把小手伸进来。”干净的脸盆在说。小刷子和小肥皂盒也都已整装待命。

要扣在一起的是镶有银色纽扣的绿布片,而底下的木块是红色的。木块被涂上了63种不同的渐进色。字母表上的彩色字母被放在合适的箱子里。

这些物品都对儿童散发着吸引力。

在任何特定的时刻,能吸引儿童的只能是符合他们当时最大需求的物品。同样,野外的花朵用色彩和芬芳吸引一切生物,但每种昆虫选择的都是专属于它的花朵。

3.活动

这些物品必须应用到儿童的活动中去。物品引起儿童兴趣的能力主要不在于其本身的质地,而在于其为儿童行动提供的机会。

也就是说,物品本身有趣是不够的,要让儿童感兴趣,还必须将它们运用到儿童的肌肉活动中去。例如,必须有能够挪动的小物件。挪动这些小物件时,儿童最开始活动的是自己的双手,而不是物体本身。儿童喜欢组装和拆卸东西,多次归放和重置物品,长时间重复同一过程。一个漂亮的玩具、好看的图画、精彩的故事,毫无疑问,都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然而,如果他们只是看见、听到或触摸一个物体,却不敢挪动它,那么,他们对这一物体的兴趣就不会太大,他们会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物体上。这就是为何我们在布置环境时,要能让孩子渴望变得主动起来。美丽的环境对孩子的吸引力不过一两天,如果每样东西都可以挪动、使用、回归原位,环境就具有了无穷无尽的吸引力。

4.限制

最后,还有一个儿童工具设计的通用原则——工具的数量应当有限制。

到目前为止,这项原则仍然少有人理解,但它却极其重要,如果人们能正确理解,这条原则是清晰、符合逻辑的。正常儿童不需要刺激来唤醒,或是促使他们去接触客观世界。他们原本就是清醒的,已经跟环境有着数不清的持续的联系。他们需要的是为通过各种感官从外部世界聚集到大脑中的混乱信息建立秩序。他们不像智障儿童,精神处于休眠状态,他们是世界的热切的探索者——世界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而且,作为探索者,他们需要的是路径(一条笔直而有尽头的路径),能引领他们达到目标,避免漫无目的地晃荡。然后,儿童会沉浸在这些种类有限、范围明确的事物当中,从而给他们脑中的混乱局面带来秩序。有了这种秩序,就为他们探索的脑海点亮了灯塔,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指南。结果,最初被独自放逐的探索者变成了有见识的人。他们的每一步都能有新的发现,从内在满足感中获得的力量也在增长。

这类证据无疑修正了许多人持有的观点——儿童获得的帮助,是与他们能支配的教育物品的数量成正比的。这是一个普遍却错误的信念,以为儿童拥有的玩具越多,获得的帮助越大,发展得就越好。然而,事实却是,周围充斥着杂乱、繁多的物品,只会给儿童的脑子添乱,进一步打击他们。

应当给予儿童多少帮助,以促进其思维得以有序的发展,以及对周围无数事物的理解,理应取决于儿童保持自身力量的需要,这种力量能促使他们沿着艰难的发展之路安全前行。